[摘? 要] 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近百年來鄂溫克民族的繁衍生息,獨特的藝術(shù)表達形式與內(nèi)容結(jié)合,成就了一部民族史詩。本文從現(xiàn)實時空和追憶時空并存的敘事策略、陌生化語言表達營造詩意的生存環(huán)境、多樣化修辭親近原初自然世界等三個方面,分析作家的藝術(shù)表達形式中凝聚的自然情懷。
[關鍵詞] 自然情懷? 敘事策略? 陌生化? 修辭手法
[中圖分類號] I1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22-0016-04
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是當代著名作家遲子建的代表作之一,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講述了近百年來鄂溫克民族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繁衍生息的質(zhì)樸生活,字里行間充滿敬畏自然、順從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情懷。敘述者“我”不想留下名字,是鄂溫克民族最后一個酋長的女人,但希望把自己經(jīng)歷的故事講給雨和火聽。小說的藝術(shù)表達天然質(zhì)樸、恬淡浪漫,以獨特的審美視角塑造出一個唯美的史詩空間。
一、現(xiàn)實時空和追憶時空并存的敘事策略
小說分為四個部分,對應著現(xiàn)實時空一天里的清晨、正午、黃昏和夜晚?!拔摇敝v述現(xiàn)實的一天,卻引出追憶時空的近一個世紀,展現(xiàn)了六代人的愛恨嗔癡。每個部分中,現(xiàn)實時空和追憶時空形成對比,現(xiàn)實時空的片段式敘述只是引子,透射出現(xiàn)實的點點滴滴,同時又把敘事視角指向追憶時空,那些艱辛勞作但自足自洽的日子逝去,外界的介入和不得已的融入形成現(xiàn)實時空的凄美之感,營造出離間效果,讓追憶中的歷史故事變得朦朧浪漫,更具有原始的自然之美。
清晨,烏力楞的其他人都離開了,他們?nèi)ネ继K,即將開始在城鎮(zhèn)白墻紅頂?shù)姆孔永锏亩ň由?。清晨,是一天的開始,暗示鄂溫克族人放棄原有游牧生活,接受新生活方式的開始。“我”和安草兒成了舊有生活方式的最后堅守者。這部分的追憶時空主要是以兒童視角敘事,“我”尚未成年,以孩童天真的眼光看待烏力楞里發(fā)生的一切。這部分追憶的故事里,鄂溫克人生活的神秘和質(zhì)樸撲面而來:尼都薩滿講火神的故事;當?shù)亓鱾魃缴竦墓适?;伊萬力氣很大,能捏碎鵝卵石;尼都薩滿可以讓失明的人重見天光,讓疥瘡飛快地結(jié)痂;娜拉希望待在河里,可以隨時為大家捕魚送上大魚。兒童視角的故事敘述讓一切神奇而自然,彼時的生活原始質(zhì)樸,充滿和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共鳴,雖和外界溝通少,但有善良的俄國商人羅林斯基帶來需要的物資,商品交換淳樸簡單。
正午,安草兒走回房子,帶回幾樣東西,是大伙兒在搬家的時候落下來的平常慣用或者珍惜的東西,這也說明此次搬遷的不同尋常。和以往為了馴鹿逐水草苔蘚而居的搬遷不同,這次搬到山下就再也不回來了,所以盡管人們已經(jīng)提前準備了幾天,可臨到跟前還是有些慌亂,人慌亂,馴鹿也慌亂。面對未知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放棄祖輩的生活傳統(tǒng),盡管投票中大多數(shù)人堅定了下山的決心,但族人們還是有些惶恐。對落下來的這些東西的介紹,開啟了小說中間部分的追憶。追憶時空中,“我”已經(jīng)成年,經(jīng)歷了兩段婚姻,而我們的烏力楞因日本人的到來也受到影響,物資短缺,物品不好交換,善良的俄國商人羅林斯基被其他人取代,原本對外交流的平等友好被打破。
黃昏,安草兒勞作歸來,帶回一束紫菊花,這里的生活簡單卻有著各種細小的幸福?!拔摇毕矚g紫菊花,瓦羅加曾給“我”做了樺樹皮的花瓶,在昔日平凡的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溫馨時刻,今日這束紫菊花喚起了對往日生活的再次追憶。接下來的敘事節(jié)奏快了許多,從抗日戰(zhàn)爭勝利到之后的半個多世紀,發(fā)生了太多的事情,抗戰(zhàn)勝利、解放軍剿匪、土地改革、自然災害、林業(yè)發(fā)展等,影響著鄂溫克人的生活,人物的命運也呈現(xiàn)出各式的脈絡走向。在追憶時空中,與外界的溝通越來越緊密,現(xiàn)代人遠離故土的漂泊之感在這里也體現(xiàn)出來,烏力楞有人想走出去,而且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人和自然的關系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對原初生活狀態(tài)的背離其實就是和自然關系的逐漸脫節(jié),或許會換個方式回歸,但卻永遠不是烏力楞人熟悉的方式。
半輪月亮是夜晚的標識,一天即將結(jié)束,故事也要收尾了。“我”交代了各個人物的結(jié)局,心里滿懷憂傷望著下山的路,下山的路也是未來之路。對自然的充沛情感在這里展現(xiàn)為一種凄清憂傷之美,個人的傾向無法對抗歷史走向,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改變著這個民族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和風俗?!拔摇焙桶膊輧簡伪〉膱允亓α苛钊藨n傷,令人回味,而下山了卻又自己跑回來的馴鹿讓“我”難以置信,感動落淚。結(jié)尾帶著理想化的成分,以詩意的方式完成了鄂溫克人的史詩追憶,也表達了作者的自然情懷在今昔對比下的受挫與迷茫。
二、陌生化的語言表達營造詩意的生存環(huán)境
額爾古納河是大眾都知曉的一條河流,小說以“額爾古納河右岸”這一地理位置命名,地名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蘊含著獨特的民族記憶和歷史內(nèi)容,小說從命名開始,就以陌生化的語言引發(fā)讀者強烈的探究興趣。
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提出的概念,其本質(zhì)是以新穎的語言表達形式喚起大眾的審慎認知。小說散文化的敘事方式無疑是一種創(chuàng)新,這里從民族語言的使用、神歌的記錄分析小說陌生化的語言表達。
小說中大量使用民族語言,拉開和讀者的日常經(jīng)驗期待的距離,營造鄂溫克人充滿詩意的生存世界。鄂溫克人的部落叫做烏力楞,傘狀的房屋叫做希楞柱,馴鹿叫奧榮,神統(tǒng)稱為瑪魯,靈魂叫烏麥,商人叫安達,口弦琴叫木庫蓮;人際關系的稱呼上,父親叫阿瑪,母親叫額尼,伯父叫額格都阿瑪,婆婆叫哈達莫額尼,祖父叫亞耶,伯祖父叫額格都亞耶,孫子叫奧木列,女兒叫烏吉娜,兒子叫烏特等。這些專有名詞和集體名詞承載自然、記錄自然,它們的使用實實在在地以物態(tài)化方式營造了一個大眾不熟悉的鄂溫克人生活圈,自足而有序,讀者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去盡力認知這個世界與自我熟知世界的同與不同。
小說記錄了薩滿跳神時所唱的神歌,在鄂溫克民族,薩滿地位獨特,因此薩滿的神歌也充滿神秘感。小說只記錄了一首尼都薩滿的神歌,就是他唱給自己去世的愛人達瑪拉的,唱出了對達瑪拉恨不能以身相替的愛和無盡的祝愿,長長的神歌唱完,尼都薩滿的生命仿佛也枯竭了,自此喪失求生意志,逐漸消瘦,也不再關心世事。繼任薩滿妮浩的神歌,小說記錄了8首,這8首神歌有唱給馴鹿瑪魯王的,有唱給熊的,有唱給自殺者金得的,有唱給自己死去的四個孩子的,還有唱給天神祈雨的,神歌的對象多種多樣,神歌的內(nèi)容也各不相同,所有的生命在神歌里都是平等無差別的,自然造化萬物,人與萬物同在,在神歌相伴中,死亡雖悲傷但并沒有那么可怕,人們活得坦蕩,死得從容。神歌的記錄是創(chuàng)新又看似紀實的表達,其實也在強化著小說的史詩效果,還原著民族的日常生活景象。
三、多樣化的修辭手法親近原初的自然世界
修辭手法是寫作表達方式的集合,作者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選擇特定的表達方法修飾、加工、調(diào)整語言表達,從而提升語言的表達效果,使其更形象傳神。小說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盡力還原民族生活的場景,使得細節(jié)被放大,感受被感知,人與自然的和諧被突顯。
1.比喻和擬人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來描繪另一個事物,讓另一個事物更形象,更容易被把握。小說中大量使用比喻,調(diào)動所有的感受方式,把人和自然中的其他生命進行聯(lián)系和溝通。
鄂溫克人把樺皮船叫做“佳烏”,又長又窄的佳烏入了水,就“好像一條大白魚”,從色彩、功能上把佳烏比喻為大白魚,佳烏有了生命,和人們聯(lián)系密切。鄂溫克人的漁獵生活中,魚是食物來源之一,把改造自然的工具和自然饋贈的食物相提并論,天人合一,自然而美妙。
小說中多次把人比喻為鳥。強硬為兒子定下婚期,兒子自殺后,依芙琳穿著一身黑衣,像一只烏鴉;被日本人關起來的伊萬,用自己的神力掰斷了牢房的鐵條,“像一只出籠的鳥一樣”輕松逃離日本人的東大營;黃病蔓延三個多月,給大家?guī)硇睦黻幱?,拉吉米來了,吹起木庫蓮,“營地里有了琴聲,就像擁有了一只快樂的小鳥”;妮浩的兒子果格力爬上樹等待母親,墜地而亡,“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鳥”。鳥在文中具有多重意義,依芙琳的個性造就了她的悲劇,烏鴉吃腐肉,把她比喻為烏鴉,有負面內(nèi)涵;逃出日本人牢房的伊萬,獲得自由就像出籠的鳥兒,鳥兒成為自由的象征;拉吉米的琴聲給營地帶來快樂,小鳥是快樂的象征;果格力去世是因為他的母親救了別人家的孩子,這里的鳥是大自然守恒定律的犧牲者,象征無私的奉獻。
小說寫愛情,常把人比喻為草。坤德一輩子婚姻不幸,在依芙琳的揉搓中,他從“碧綠的汁液濃郁的青草”變?yōu)椤案煽莸牟荨保昂髮Ρ?,以小見大,展現(xiàn)坤德和依芙琳兩人未能順應本心的婚姻造成相互的傷害。同樣,愛情的橫向比較中,金得新婚時自殺,新婚即守寡的杰芙琳娜被達西當場求婚,“她看著達西,就像一株枯萎的草在看著久違的雨水,滿懷期盼和感念”。生活的幸與不幸,都和自然中有著勃勃生機、綿綿不絕的草聯(lián)系在了一起,人與萬物平等,就如這世間卑微的草一樣,人并未高高在上俯瞰一切,只是自然的一分子。
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和情態(tài),實現(xiàn)人和物之間的溝通與融合。
小說開篇就寫道:“熾熱的陽光把河水舔瘦了,向陽山坡的草葉被曬得彎了腰了。”這里“舔”和“彎了腰”賦予陽光和草以人的動作,陽光舔舐著河水,草葉彎下了腰,夏天的炎熱通過河水和草葉表達出來,嘗試從自然他物的角度來解讀炎熱,實現(xiàn)和自然的無差別溝通。
“我看見有兩塊木炭直立著身子,好像悶著一肚子的故事,等著我猜什么。”這里既是擬人,又是比喻,把木炭人化,直立著身子,成了解放上肢、直立行走的人,“我”又和木炭之間有了互動,木炭的樣子又像有一肚子的故事要表達,木炭即將燃燒,但它也有故事,再細小的存在也被關注,也不可或缺。
其實,小說中不管是比喻還是擬人修辭手法的使用,都很好地展現(xiàn)了作家熱愛自然、擁抱自然的情懷,在語言塑造的藝術(shù)世界里,人和自然萬物和諧相處,人有了自然物的姿態(tài)和生機,自然物也有了人的動作和情態(tài)。在作家筆下,世界秉承著萬物有靈的造物法則,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平等對話,人順應自然,人和自然相互依存。
2.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的感覺溝通,通過聯(lián)想引起感覺轉(zhuǎn)移,更好地認識和體味對象特征。小說中通感的使用同樣源于作家的自然情懷,萬物皆有靈的前提下,人和物、人和人之間的相互感觸更加敏感和多樣。
在魯尼和妮浩的婚禮上,尼都薩滿祝福他們,告訴他們要好好愛著對方,互相成就,達瑪拉“眼睛濕濕地望著尼都薩滿,臉上仿佛映照著夕陽,現(xiàn)出了久違的柔和的表情”。這里,“濕濕地”是觸覺,把視覺和觸覺混淆,讀者可以形象地感知到達瑪拉生命力的再次復蘇,林克去世后,達瑪拉和尼都薩滿的感情為族規(guī)所不容,兩個人的生命力都逐漸枯萎,此時,達瑪拉在他人的幸福中恢復了活力,凝望著她的愛人,輕快地舞蹈,暢快地笑,并在快活中死去。
解放軍剿匪時,翻譯王錄和向?qū)返卤欢闈h奸,魯尼為他們辯解,并說拉吉米曾為日本人吹木庫蓮,依芙琳忽然張口說拉吉米把日本人吹得戰(zhàn)敗了,這是依芙琳為拉吉米的變相辯護,“她的聲音聽上去幽幽的,好像一股從峽谷刮過來的陰風”。此處,聽覺效果通過觸覺感受傳達,雖然依芙琳出于好意,但多年婚姻的困苦、與他人及環(huán)境的不自覺對抗已經(jīng)讓依芙琳充滿陰郁氣質(zhì),就算是出于好心的言語,也讓人覺得冷颼颼的。
3.對比
對比讓敘事效果更加突顯,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小說敘事時空的設置本身就產(chǎn)生了對比效果,隔著時空的長廊,人的審美自然過濾,今天某些東西的逝去和殘缺讓過去的生活更加詩意和唯美。
這樣的對比性表達,在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坤德結(jié)婚前后縱向?qū)Ρ?,從綠草變?yōu)榭莶?;杰芙琳娜被達西救贖,卻像干枯的草恰逢雨水,不幸婚姻和幸福婚姻的橫向?qū)Ρ?,展現(xiàn)了順從本心、隨遇而安的自然內(nèi)涵。小說通過日?;恼Z言,記錄鄂溫克族人們的愛恨情仇,就算同樣面對主動失去孩子的不幸,對比之下也看到順應自然的平和與從不順應命運的不幸?!爱斀苘搅漳葷M面淚痕,褲子上沾滿血污回到營地的時候,這幕似曾相識的情境讓我想起依芙琳,不同的是,她們這么做,一個是為了愛,一個是為了恨。”杰芙琳娜無辜成了寡婦,但她面對達西對她愛的救贖,她一直很感恩,忍耐著婆婆瑪利亞對她的刁難,甚至以自己的孩子為代價試圖平息婆婆瑪利亞的仇恨。而依芙琳只因坤德在婚前心有所屬,便心心念念了一輩子,折磨自己,折磨丈夫。
馴鹿的處境也一樣,原本自由地四處覓食,追逐苔蘚而居,卻在下山后被圈養(yǎng),于是馴鹿越來越喪失生氣。故事結(jié)尾,依蓮娜去世、沙合力違法、索瑪放浪,后代子孫的種種不幸其實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發(fā)生變化時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為了維持生態(tài)平衡、不破壞森林,鄂溫克人需要下山定居,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出發(fā)點卻帶來了各種的不和諧后果。因此,作家的自然情懷在此出現(xiàn)迷惘和憂傷,迫于現(xiàn)實,大多數(shù)人不得不接受對于自然的背離,但“我”和安草兒的堅守成為最后無助的堅守和渺茫的希望。
四、結(jié)語
《額爾古納河右岸》中,作家實踐了現(xiàn)實時空和追憶時空并行的敘事策略,自然的一天對應“我”經(jīng)歷的部落近百年,文本中現(xiàn)實時空和故事時空形成對照,既能靈活把握故事敘事的節(jié)奏,又可以跳出追憶視角,以親歷者和旁觀者的雙重身份分析人與自然關系發(fā)生的變化,并完成民族史詩的塑造。小說語言表達以民族語言設置藝術(shù)世界,形成內(nèi)在秩序和言說方式,同讀者的認知產(chǎn)生隔膜和沖突,神歌記錄是除薩滿神力故事以外該民族特有的神秘感以具體的物態(tài)化文字呈現(xiàn)出來,對于現(xiàn)實的個性化描摹和對魔幻事件的記錄,造成了閱讀的阻拒性,而這恰恰是創(chuàng)作語言陌生化追求的效果。此外,小說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通感、對比等,把人的感受和天地萬物進行并舉和比較,語言具有極強的畫面感,也使得讀者可以跨越閱讀的阻拒性效果,更好地把握作品,理解作家自然情懷下所建造的藝術(shù)世界。小說通過藝術(shù)表達形式的精巧設計,立足自然,贊美自然,堅守自然,倡導恪守自然法則,作家的自然情懷得到充分彰顯與強化。
參考文獻
[1]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2] 孫丁凡.論遲子建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傷懷之美[J].名作欣賞,2023(5).
[3] 萬亞萍.《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生態(tài)美和人性美[J].牡丹,2022(24).
[4] 李賢.論遲子建長篇小說中的審美意蘊[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23(3).
(特約編輯 張? 帆)
作者簡介:楊亞娟,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寫作學、影視鑒賞。
基金項目:2021年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改項目“分級閱讀模式下的文學理論課程改革”(21JG003Y);2022年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教學團隊《文學概論》(11119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