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140+,10歲進入大學,13歲考上碩士,16歲攻讀博士,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年輕的博士。
“張炘(xīn)煬(yáng) ”這個名字,一度被冠以“神童”的名號。
他被人們奉為天才,所到之處,皆是鮮花和掌聲。
然而他卻因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買房等事件屢屢引發(fā)爭議,被打上自私、虛榮的標簽。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張炘煬從公眾視野消失。
最近,張炘煬罕見接受記者采訪,坦承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現(xiàn)狀。
1995年,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盤錦市一個普通家庭,母親是高中老師,父親在街道辦事處工作。
父母希望他能一輩子活得紅紅火火,故而為他起名張炘煬,寓意火熱。沒想到人如其名,后來真的火了。
張炘煬自小就天賦異稟,兩歲半時,別的孩子才剛會說話,他就已經(jīng)認識了2000多字,令身邊人大為震驚,親切地叫其“小神童”。
2000年,父親托人將5歲的張炘煬送進了小學。
結(jié)果上了不到一個月,張炘煬就學會了全部知識,被學校安排到了二年級。
然而,二年級的知識點對他來說依舊沒有難度,于是沒等板凳坐熱乎,各科老師都沒認全,就又跳級了。
別人用5年時間完成的學習,他只用了不到6個月的時間,一路跳到了五年級。
小小年紀的張炘煬記憶力超群,數(shù)學運算能力也很突出,堪稱是“學霸中的戰(zhàn)斗機”,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上了初中,張炘煬依舊是與眾不同的存在。無論大小考試,難易程度如何,他總是會提前20分鐘交卷。盡管如此,他的成績還是名列前茅。
由于覺得課本上的知識沒難度,張炘煬在課堂上漸漸不再專心聽講,時常令老師火冒三丈。即便再聰明,但不腳踏實地,在老師眼里,他也不過是耍小聰明而已。
但張炘煬并不是一個肯接受老師批評的孩子,依舊我行我素。老師諷刺說,你如果覺得什么都會了,大可以回家學習。
一句氣話,竟讓張炘煬的父親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張炘煬退學,回家自學。
回到家后,張炘煬索性自學高中課本,只花了半年時間就把高中課程學得八九不離十。之后,張炘煬插班到一個高三班級,準備參加高考。
2005年6月,年僅10歲的張炘煬參加了高考,盡管英語提前20分鐘交卷,但還是考了510分,比當年二本線高出了50多分。
雖然沒有考上理想中的985院校,但父親再次幫張炘煬做了決定——不復讀,報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
當同齡人還在讀小學的時候,張炘煬已經(jīng)被天津工程師范學院(現(xiàn)更名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錄取,成為當時全國最小的大學生。
大學前夕,還是孩子的張炘煬,仍然沉浸在動畫片中。
擔心孩子年紀小,生活不能自理,張炘煬的父親選擇辭去公職,母親則調(diào)到他大學附近的一所學校教書,夫婦倆一起陪讀。
在大學里,張炘煬因為和同學年齡差距太大,并不是很合群。
不過,因為父母在身邊陪伴,張炘煬將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讀書,加上天資聰穎,大學的生活可謂是如魚得水,僅用三年時間就修完了大學全部課程。
大三那年,張炘煬準備考研,老師幫他聯(lián)系了德國的學校,但德國規(guī)定14歲才能獨自上學,老師建議再等一年,但張炘煬的父親拒絕了。
2008年,13歲的張炘煬考取了北京工業(yè)大學數(shù)學系的研究生。
不過,這時候進入叛逆期的張炘煬,開始想要自己的獨立空間。
脫離父母的張炘煬,宛如飛出籠子的小鳥,雖然感受了自由,卻也迷失了方向。
在讀研期間,他因為缺乏自制力,迷戀上了打游戲,課程漸漸落下很多,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
因為落下的功課太多,張炘煬畢業(yè)論文寫得非常吃力。
在父母的出租屋里,張炘煬覺得隔音效果不好,常常能聽見隔壁鄰居的說話聲從薄薄的墻壁透過,這種環(huán)境下,他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專心學習。
于是,他便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買一套房,揚言如果不買,就不寫畢業(yè)論文,不參加畢業(yè)答辯。
但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全款買房,又談何容易?為了讓張炘煬可以順利完成學業(yè),張父張母只得在北京租了一套房,騙他是買的。
此舉在當時引發(fā)巨大的爭議,人們紛紛批評張炘煬自私自利,不顧父母的感受,天才少年被養(yǎng)成了一個“白眼狼”。
2011年,16歲的張炘煬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再一次刷新紀錄。
然而,在讀博期間,張炘煬卻再也體會不到天才的優(yōu)越感。
多年來,張炘煬靠著自己的方式學習,雖然成績不錯,卻缺少系統(tǒng)教育的學習思維。
以至于他思考問題非常片面,對問題的思考缺少深度,在選擇科研方向上走了不少彎路。
同時,恰逢張炘煬進入了青春期,整個人思想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
他開始對愛情有了向往,并表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這個年齡了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
“只是我的同學一般都大我八九歲,面對同齡人,我心智又過于成熟,不知道能和什么樣的女生擦出火花?!?/p>
對于愛情和學習的困惑,讓他忍不住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過激言論。
“北京亂象是因為涌入了太多的外地人所致,應該限制外地人”;
“有錢不一定有素質(zhì),但沒錢一定沒素質(zhì)”;
“白領對北京毫無建設,卻破壞嚴重,吞食著北京寶貴的資源和就業(yè)崗位”……
這些幼稚的言論,引起了不少人的吐槽。
幸而還有導師愛護他,一再希望大家對他仁厚些。
但整個博士期間,張炘煬的學業(yè)處于停擺狀態(tài),無法沉下心鉆研學術,經(jīng)常更換研究課題,以至于一再延畢。
直到2019年,張炘煬才得以畢業(yè)。從考取博士到拿到學位,用了整整8年時間。
而博士畢業(yè)的張炘煬早已沒有當年的靈氣,活得越來越像一個普通人。
他曾在大學短暫地當過外聘老師,后辭去工作,跟朋友合伙接項目掙錢。
如今他已28歲,沒房沒車,也沒有固定的工作,每隔一段時間,父母會給他打一筆錢。
“不怕你笑話,我卡里就幾千塊。”張炘煬對記者說。
但他對自己的現(xiàn)狀很滿意,靠父母接濟、不工作也可以過一輩子。
網(wǎng)友說他神童隕落,他不以為意,自己從沒有起飛過,又何談隕落?只是比起年少時的恣意張揚,現(xiàn)在的張炘煬變得略顯寡言,對世俗失去了欲望。住著出租房,一個人去快餐店花10塊錢解決一頓午餐,遠離人群,遠離社交。
“如果能重來的話我還會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張炘煬說。
這個世界從來不乏天才,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很多天才泯然眾人,然后被群嘲“天才隕落”。
“第一神童”寧鉑,13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大學講師。因為籠罩著年少成名的光環(huán),他恐懼失敗,曾三次報考研究生,都未進考場。38歲那年選擇遁入空門,后又還俗,如今致力于佛法傳播。
曾經(jīng)的天才少年謝彥波,因為過高的關注度導致他性格缺陷,剛愎自用,直到變成威脅導師的“瘋子”。
同樣被冠以“神童”名號的魏永康,13歲上大學,17歲考入中科院,卻因母親強勢的教育方式導致生活無法自理,被學校勸退,最后年紀輕輕因病去世。
有人說,他們是現(xiàn)代版“傷仲永”,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可惜可嘆;也有人說,他們是神童教育的犧牲品,被外界捧殺到一路逃亡,可悲可憐。
教育應是全方面的,揠苗助長,只會讓根莖失去營養(yǎng)。比起光鮮亮眼的成績,更應該關注一個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
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會因為“搶跑”就一勞永逸、一路繁花。
未來很長,讓“天才”回歸“普通人”,才不至在一時的光環(huán)里迷路。
來源:最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