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正理
認識開國少將王集成,是43年前的事了。
1981年4月,我和姐姐踏上綠皮火車,一路向北,這是從小長到大第一次去北京,那時候的列車開得慢,在車上待了兩個白天一個晚上。
我的父親劉俊在中央政法干校學習,我們去看望他。他當時任安徽省當涂縣公安局黨委書記。父親在北京站接站,之后把我們安排在北京的姑媽家。姑媽在輕工業(yè)部工作。第三天上午,我和姐姐坐公交車在軍事博物館站下,來到中央政法干校。父親宿舍樓前停著一輛白色轎車,穿著軍裝的司機在等著我們。原來,父親是要帶我們去見一位部隊的將軍。
將軍名叫王集成,原鐵道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小車進入部隊大院,在一棟樓前停了下來。七十開外的老人,精神矍鑠,平易近人,見面待客很熱情。其實,父親原來和王集成并不相識,是通過王集成的一位老部下熟悉的。
王集成的老部下張望全,當涂縣人,抗戰(zhàn)時期跟著王集成在當涂、蕪湖等地區(qū)打游擊,出生入死,結下深厚友情。全國解放后,張望全在北京一軍工企業(yè)任黨委副書記、副廠長。20世紀60年代,張望全下放到當涂縣勞動改造。我父親時任當涂縣人民保衛(wèi)組組長,得知張望全是老革命,就給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關照。身處逆境的張望全倍感溫暖,經(jīng)常寫信把他遇到好人的事告訴王集成,王集成覺得我父親忠厚待人,人品高尚,就向張望全要了通信地址,和父親開始了書信往來,由此成為好朋友。
父親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參加革命。
我隨母親姓,原名小寶。受父親革命思想影響,我讀中學時,先后改名真理、正理。父親寫過回憶錄,被收入當涂縣老干部局和文聯(lián)出版的《流金歲月》一書?;春?zhàn)役打響后,17歲的劉俊加入民工支前隊,隨即分到公安小分隊,之后參了軍,跟著部隊渡江南下,剿匪反霸,建立新政權。為肅清國民黨部隊的殘余勢力,經(jīng)蕪湖、南陵,直插涇縣,橫掃頑抗殘敵。在安徽宣城縣水東鄉(xiāng)追剿匪兵戰(zhàn)斗中,匪首朝劉俊打冷槍,幸虧有位戰(zhàn)友眼尖,瞬間把他推倒,戰(zhàn)友用身體掩護了他,父親幸存了下來……
父親常說,戰(zhàn)爭年代,部隊戰(zhàn)友情同手足,生死相依。只要看到打過仗的老同志受委屈,心里就放不下。張望全下放到當涂,在受苦受累時刻,父親的頭腦里會浮現(xiàn)出老革命當年面對強敵、沖鋒陷陣、不怕犧牲的形象。關心張望全,父親是由衷的。我和姐姐來到了北京,張望全叔叔對我倆特別關愛,陪著我們游覽長城,還來到附近的坦克部隊。坦克團領導曾是張望全的部下,我們參觀了軍營,見識了坦克,好開心。張望全說:“你們父親是個好人,在人落難的時候關心人,我這輩子忘不掉他。”
北京之行,還認識了王集成將軍的妻子,我們喊她傅阿姨。她叫傅雪,她把我和姐當作自己的孩子,嘮家常,和藹可親。
傅雪阿姨同我們聊王集成的故事。王集成是福建上杭縣才溪村人,7歲進私塾,后來輟學到紙廠當學徒。后來,他參加了紅軍,在紅軍部隊當過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經(jīng)歷了中央蘇區(qū)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箲?zhàn)全面爆發(fā),他所在的閩西紅軍改編為新四軍,王集成任新四軍二支隊政治部主任,后來到新四軍二師當過旅政委、七師政治部主任兼沿江支隊政委。新中國成立之初,華東空軍成立,他出任政委?!叭础边\動中被誣陷。1955年授了少將軍銜,1957年去了鐵道兵任職。
傅雪阿姨聊她姐姐和姐夫的故事。姐姐傅霞生在上海,18歲那年從上海轉道奔赴皖南參加新四軍,分在七師沿江支隊,在機關刻鋼板、辦小報。1945年,姐姐和黃火星在無為縣結婚,姐夫比傅霞大17歲。黃火星是江西人,他在紅軍當過團政委,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在閩西地區(qū)堅持了三年游擊戰(zhàn)爭。閩西紅軍改編為新四軍,他和王集成都在新四軍二支隊,黃火星是這個支隊三團團長。黃火星是開國中將,后來當了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兼解放軍軍事檢察長。
王集成和黃火星,同是閩西紅軍,同在新四軍一個支隊抗戰(zhàn),兩個戰(zhàn)友結成了連襟關系。傅雪阿姨還聊起兩個家的家風。她說,將軍的家庭,不搞特殊化。父輩的配車,是工作用車,子女不能享用。姐姐傅霞和黃火星育有6個孩子,姐夫的專車從不讓家人“沾光”,子女們都在部隊服役過,轉到地方工作時,他從不利用關系給孩子特殊安排,讓子女熱愛普通崗位。傅雪阿姨詢問我和姐姐的工作,勉勵說,革命的后代要自我爭氣,努力把組織分配的工作做好。
往事悠悠,唯有此事刻骨銘心。
幾十年前北京之行的行囊記憶,一直儲存著開國將軍和他們的新四軍故事。老父親已是九旬老人,時常告誡我們,人啊,不能忘本,今天你們過上的好日子,是無數(shù)革命前輩流血和犧牲換來的,是幾代人接力奮斗換來的,忘記了這個“過去”,就是背叛。
1960年,我出生在安徽當涂縣城,一直是執(zhí)教中學數(shù)學的高級教師,現(xiàn)已退休。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愛上攝影,喜歡拍攝、收藏照片。2020年10月,由當涂縣提暑社區(qū)提供閑置場所的民辦非營利性《當涂縣老照片館》開館,我從40多年收藏的千余幅老照片中精選了幾百幅珍貴圖片向社會展出。安徽馬鞍山電視臺記者采訪報道時,在節(jié)目里這樣評述:老照片是時光的記錄者,真實記錄了不同的歲月和人文足跡,當涂縣老照片館沉淀時代光影,見證當涂大地上代代相傳、創(chuàng)造幸福的厚重歷史。
我是老革命的后代,骨子里流淌著紅色血脈。2022年6月,利用老照片館這個陣地,推出了“新四軍在當涂”圖片展,展出一批烽火年代新四軍和當涂人民并肩抗日的照片故事。1938年,新四軍二支隊進駐當涂大官圩地區(qū),很快打開了抗日斗爭的局面。日偽軍在部分集鎮(zhèn)設立據(jù)點,展開“掃蕩”活動,為鼓舞群眾抗日斗志,新四軍部隊在當涂縣大官圩一帶,多次出擊偷襲敵人的據(jù)點,其中,在黃池鎮(zhèn)就發(fā)動了3次戰(zhàn)斗。
現(xiàn)在,前來老照片館參觀的人逐漸多了。部分學校、機關部門組織師生、工作人員到這里參觀,撫今追昔,其實是一次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教育。
(作者系當涂縣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
(責任編輯黃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