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玉博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隨著國際貿易爭端的不斷升級,地區(qū)經濟一體化和多邊貿易協定的談判顯得尤為關鍵。中國一直在積極參與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發(fā)展,并已經與26 個國家簽署了19 個自由貿易協定。在這些努力下,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于2020 年11 月15 日正式達成,標志著15 個國家共同建立了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自由貿易區(qū)協定。該協定的簽署有助于增進國家間政治互信、提高經濟福利和恢復全球化信心,為推動區(qū)域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經貿規(guī)則的革新和地區(qū)經濟一體化健康發(fā)展提供了機遇。[1]因此,研究RCEP 框架下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的影響,可以更深入了解該協定的實際效果,為未來的區(qū)域貿易協定和國際貿易體系的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RCEP 的生效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的研究現狀。周家耀(2022)通過研究RCEP 背景下中日韓服務貿易潛力,采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發(fā)現伙伴國人口、伙伴國服務業(yè)占比、人均GDP 之差等變量是牽動服務貿易的主要宏觀經濟變量,并且地理距離仍然是制約服務貿易的重要變量。[2]馮曉玲和趙鑫(2022)通過對TI 指數的測算發(fā)現,RCEP 背景下中韓雙方相互依賴程度較高,但韓國對于中國的TI 指數更高,并且進一步采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發(fā)現中韓各種產品的貿易潛力都呈現逐年遞增態(tài)勢。[3]施錦芳和趙雪婷(2021)從關稅減讓角度出發(fā),認為RCEP 的生效,使關稅減讓力度和范圍不斷擴大,有利于加強中日韓的經貿合作,對中日韓乃至亞太區(qū)域經濟合作將產生重要影響,中國應合理利用RCEP框架下的關稅減讓規(guī)則,擴大中日韓之間的貿易規(guī)模。[4]
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研究現狀。李明和喻妍(2021)采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發(fā)現RCEP 成員國的經濟和人口規(guī)模、中國的人口規(guī)模及共同語言與中國農產品出口顯著正相關,而地理距離和共同邊界與中國農產品出口顯著負相關。[5]任美佳(2020)采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得出結論,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貿易不足,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潛力有較大的釋放空間。[6]陳雨生(2022)借鑒波士頓矩陣分析法進行預測,發(fā)現盡管在細分產品市場上有不同的貿易前景,但總體而言,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前景光明。[7]
綜上所述,國內目前對RCEP 的研究多聚焦于中國對RCEP 成員國總體的貿易情況,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狀況的分析較少。而對于中韓農產品出口的研究,國內多是在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背景下進行分析,而以RCEP 為背景研究中韓農產品貿易的文獻相對不足。因此,本文采用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中國對13 個RCEP 成員國20 年的農產品出口情況,并通過貿易非效率模型計算貿易效率及貿易潛力。
本文測算貿易效率的模型是由Armstrong(2007)提出的隨機前沿引力模型,與傳統引力模型不同的是,傳統引力模型經測算得出的結果是實際貿易額的平均值,而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測算結果是實際貿易額的最優(yōu)值;并且隨機前沿引力模型還將傳統模型中難以測量、主觀影響的因素作為貿易非效率項進行處理,而不是簡單地歸為隨機擾動項處理。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具體表示為:
將式(1)兩邊取對數可得:
其中,式(1)和式(2)中的Tijt表示實際出口額;Xijt表示模型中影響貿易量的GDP、人口、距離等主要因素;β 為待估計參數;μijt表示非負的貿易非效率項,與vijt相互獨立;vijt表示傳統隨機誤差項。當沒有貿易摩擦,即貿易非效率項μijt=0 時,式(1)可轉化為:
其中,式(3)的Tijt*表示最大出口額,即貿易潛力。與傳統引力模型把貿易潛力定義為接近實際貿易量的平均值不同,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將其定義為一個最優(yōu)值。實際貿易量與貿易潛力的比值就是貿易效率,具體表示為:
其中,式(4)中的TEijt表示貿易效率,是關于貿易非效率項的函數。當μijt=0 時,TEijt=1,即不存在貿易非效率,貿易潛力就等于實際貿易量;當μijt>0時,TEijt<1,即存在貿易非效率,實際貿易量小于貿易潛力,說明存在貿易提升空間。
本文將GDP、人口規(guī)模(POP)、距離(DIS)和人均GDP 差值的絕對值(GAP)
納入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根據式(2)得出:
其中,式(5)中的i代表中國,j代表RCEP 成員國,t表示年份,βi代表待估參數。被解釋變量Tijt表示第t年中國對RCEP 成員國j國的農產品出口額。解釋變量主要分為四組:GDPit和GDPjt分別代表第t年中國的GDP和成員國j國的GDP,一國的GDP反映了該國的經濟規(guī)模、經濟發(fā)展能力,出口國的經濟規(guī)模越大,那么其出口供給能力就越強,進口國的經濟規(guī)模越大,那么其國民的消費需求越大,這都會促進國家間的農產品貿易,預期GDPit和GDPjt會對Tijt有負向影響;POPit和POPjt分別表示第t年中國和成員國j國的人口數量,一國的人口數量反映了該國的市場規(guī)模,市場規(guī)模越大,出口和進口的貿易規(guī)模也越大,預期POPit和POPjt會對Tijt有正向影響;DISij是i國和j國首都之間的距離,表示農產品貿易中的運輸成本,運輸成本越高,貿易阻力越大,預期DISij對Tijt有負向影響;GAPijt是第t年中國和成員國j國人均GDP 之差的絕對值,根據林德假說,兩國收入水平相差越大,需求結構相差也越大,兩國之間的貿易可能性越小,預期GAPijt對Tijt有負向影響。進一步,本文采用一步法構建貿易非效率模型,與兩步法不同,一步法是直接將非效率項帶入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來進行回歸,可以同時得到貿易非效率項及其影響因素的系數。[8]具體形式如下:
式(6)中,αi代表待估計參數,μijt是被解釋變量,表示貿易非效率;STAjt是第t年成員國j國的政治穩(wěn)定性評分,REGjt是第t年j國的監(jiān)管質量評分,GOVjt是第t年j國的政府效能評分,這三項指標是通過評分進行評價,評分區(qū)間是(-2.5,2.5),這三項指標都是評價一國政治方面的能力,評分越高,越能表示一國的國家政治穩(wěn)定,政府治理好;FEIjt是第t年j國的經濟自由度指數,該指數衡量的是一國的經濟自由水平,該指數越高,政府對經濟的干涉水平越低,經濟自由度越高。美國傳統基金會認為,具有較多經濟自由度的國家與那些較少經濟度的國家相比,會擁有較高的長期經濟增長速度和更繁榮;FTAijt表示第t年中國和成員國j國是否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該指標為虛擬變量,否取值為0,是取值為1。
由于文萊這一國家的數據缺失較多,本文的研究剔除了文萊,最終選擇的研究對象是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日本、柬埔寨、韓國、老撾、緬甸、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這13 個RCEP 成員國,樣本選擇2002-2021 年共20 年的面板數據,共計260 個觀測值。中國對RCEP 成員國農產品的出口額來源于聯合國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 Database),本文選取的農產品分類為SITC 編碼的0-食品和活動物,1- 飲料及煙葉,2- 除染料外非食用未加工材料(不包括27、28 章),4- 動物及植物油、脂肪及蠟這四大類的總和;GDP、人均GDP 和人口總數的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fā)展指標(WDI)數據庫;兩國首都距離數據來源于Distance Caculator 網站;政治穩(wěn)定性評分、監(jiān)管質量評分和政府效能評分均來自世界銀行全球治理數據庫;經濟自由度指數自美國傳統基金會數據庫(Heritage Foundation Data-base)中獲取;自由貿易協定數據來源于商務部中國自由貿易區(qū)服務網(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
表1 描述性統計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結果和函數形式相關性非常高,為了使模型具有適用性和有效性,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需要對模型用似然比檢驗法(LR 檢驗)來進行檢驗,本文要進行的檢驗分別為貿易非效率項是否存在和貿易非效率是否隨時間變化(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模型適用性檢驗
由表2 的適用性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兩個檢驗的LR 統計量分別為345.521 和351.324,并且均通過了1%臨界值的顯著性水平檢驗,拒絕了原假設,即貿易非效率項存在和貿易非效率項隨時間變化,說明應采用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
為了使結果增強可信性和更具說服力,本文同時給出OLS 模型、時不變模型和時變模型三種模型的估計結果,用Frontier4.1 軟件進行回歸(具體見表3)。
表3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估計結果
據表3 的估計結果,γ 反映的是貿易非效率項在隨機擾動項中所占的比例,γ 值越趨近于1,說明貿易非效率項所占比例越大,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就越好。在時不變模型和時變模型中γ 的值均為0.86,且均在1%顯著水平上顯著,表明中國與RCEP 成員國的農產品貿易中貿易非效率因素影響較大,進一步證明不能用OLS 模型進行回歸。在時變模型中,η 小于0,且在1%顯著水平上顯著,這表明貿易非效率略有增加,中國對RCEP 成員國的農產品貿易效率隨著時間略微降低,這也再次證明了應該使用時變模型而非時不變模型。
GDPit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這表明隨著中國的經濟增長,對農業(yè)的投入就會越大,技術的發(fā)展也能夠促進農業(yè)技術的革新,進而能夠促進農產品的出口,但是促進作用不夠明顯,這可能是由于要素稟賦、需求能力等多種因素相關。[9]GDPjt系數為正且在1%顯著水平上顯著,這也表明成員國的經濟增長促進了其對農產品的需求,并且購買力也相應上升,進而促進了對農產品的進口。POPit的系數為正且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表明中國的人口規(guī)模的增大可以促進勞動力的供給,為農產品的供給提供充足的勞動力,進而增加農產品的產量,促進出口。POPjt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成員國的人口規(guī)模增大,可以提高其國內的農產品市場需求,進而促進農產品的進口,但是這種促進作用不明顯。DISij的系數為負且在1%顯著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兩國距離所帶來的運輸成本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有很大影響,是重要的影響因素。GAPijt的系數為正但是不顯著,這表明中國與成員國之間的收入水平差距并沒有對農產品貿易產生明顯的影響。
為了考慮貿易非效率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本文用一步法對貿易非效率模型進行回歸(具體見表4)。據表4 可知,貿易非效率模型的γ 值為0.99,且在1%顯著水平上顯著,這表明貿易非效率項對中國出口農產品有非常顯著的影響,也再一次印證了貿易非效率的存在,模型設定合理。
表4 貿易非效率模型估計結果
STAjt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這表明政治穩(wěn)定性對中國與成員國農產品出口影響較小。REGjt的系數為正,且在1%顯著水平上顯著,說明監(jiān)管質量與貿易非效率項正相關,成員國的政府監(jiān)管質量上升,對中國向成員國農產品出口起到抑制作用。GOVjt的系數為負,且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政府效能與貿易非效率項負相關,隨著成員國的政府效能提高,能夠促進中國向成員國農產品的出口。FEIjt的系數為負但不顯著,這表明經濟自由度的提高可以略微促進中國向成員國農產品的出口,但不是主要因素。FTAijt的系數為負,且在1%顯著水平上顯著,這說明FTA的簽訂、自由貿易區(qū)的建立能夠減小貿易非效率,促進中國與成員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
根據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和貿易非效率模型得出的系數帶入公式中,并根據式(4),得到2002-2021年中國對韓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具體見表5)。
表5 2002-2021 年中國與韓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單位:百萬美元
據表5 可知,一方面,2002-2008 年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基本維持在0.3 以上,且在2003 年達到最大值0.37。2009 年貿易效率由0.3 降為了0.26,這可能是由于2008 年經濟危機和糧食危機共同帶來的影響。隨后由于中國經濟結構面臨轉型升級和世界經濟增長逐漸乏力的影響,貿易效率不斷下降。盡管2015 年中韓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但是由于韓國對農產品的關稅減讓較為嚴苛,對本國的農產品保護水平極高,貿易效率并沒有明顯增長。之后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薩德入韓”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中國與韓國的農產品貿易效率進一步降低。另一方面,2002-2021 年中國與韓國農產品貿易潛力不斷增加,由2002 年的61.594 億美元上升到了2021 年的261.423 億美元,這也進一步說明了中韓農產品貿易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本文采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通過分析中國對13 個RCEP 成員國2002-2021 年的農產品出口情況,探討了中國對RCEP 成員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并以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為例,分析了該貿易關系的現狀和潛力。通過實證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一方面,成員國的GDP、中國的人口總數以及成員國政府效能等因素對中國對RCEP 成員國農產品出口有著積極的影響,中國對RCEP 成員國農產品出口量隨著這些因素的提高而增加,這也表明了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取得的積極成果。另一方面,中國與成員國之間的距離、成員國政府的監(jiān)管質量等因素則對中國對RCEP 成員國農產品出口具有負面影響。這些因素可能會阻礙中國農產品在成員國市場上的銷售,也反映出當前RCEP 成員國之間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針對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潛力,發(fā)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不斷減少,貿易潛力不斷增加,這說明了中韓兩國在農產品貿易方面存在極大的合作空間。基于上述分析結果,為促進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的提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與韓國的合作交流。中國與韓國在貿易領域的合作已經非常密切,但仍有進一步提升合作水平的空間??梢栽诂F有的自由貿易協定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合作,擴大貿易領域,為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此外,也可以在自由貿易協定中增加對農產品的特殊規(guī)定,以更好地保護和促進農產品的貿易,提升農產品貿易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政府和企業(yè)應加強溝通和交流,了解彼此的需求和訴求,共同制定出適合雙方的貿易策略和措施。也要加強中韓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
第二,提高政府效能和提升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政府效能和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是影響農產品貿易效率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過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和監(jiān)管體系,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同時,企業(yè)也可以通過加強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等方式來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產品貿易的發(fā)展。同時應簡化貿易程序、提高監(jiān)管質量和執(zhí)法能力等方式從而減少貿易的摩擦和成本。
第三,加強人才培養(yǎng)和技術創(chuàng)新。農產品出口需要專業(yè)的人才和高水平的技術支持,政府應加強人才培養(yǎng)和技術創(chuàng)新,以滿足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的需求。政府應大力支持相關院校和研究機構開展農產品貿易研究,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yè)現代化和技術創(chuàng)新,提高農產品出口的質量和效率,以進一步提高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