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琴,馬國棟
(贛南師范大學 a.信息與技術中心;b.文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無論在儒學“道統(tǒng)”承續(xù)的歷史上,還是在傳統(tǒng)的“治道”文化發(fā)展史上,王陽明都是一位標志性的人物。王陽明“心學”的思想與實踐、價值與影響,毫無疑問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提及王陽明、多次講到“知行合一”。習總書記視察貴州的時候,明確表示了對龍場悟道的王陽明先生的景仰,要求對王陽明思想深入學習,務必有深刻的心得,同時指出:“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值得自豪,要把文化變成一種內(nèi)生的源泉動力,作為我們的營養(yǎng),像古代圣賢那樣格物窮理、知行合一、經(jīng)世致用。”(1)《沿著總書記的足跡》,《貴州日報》,2022年2月9日,第4-5版。
如王陽明這樣有著堅定政治理想的大賢君子,他進入仕途原本為的就是“行道”于天下,“救斯民之陷溺”,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由仕途而“行道”,“得君”是一個先決條件,不能“得君”,便無由“行道”。“龍場悟道”后的王陽明,在絕了“得君”之望以后,悟出了使民“知道”便是“行道”的道理,放手發(fā)動和接引眾多追隨者,在每個人的仕途、講學、事功之中,堅持由致一己之良知而推致身邊人之良知,最終期望使得天下人皆能自致其良知,這樣,便做到了“覺民行道”。[1]
政治實踐“覺民行道”的為政者,首先要有“圣人之心”,政事學問,相與為一,有事存養(yǎng),無事省察,由此心而通達天理,所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2]然后便要知行合一,正己化人,靜處體悟,事上磨煉,做到執(zhí)法明善、崇儉治奢、勤政愛民。
《大學》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3]是要說明,實現(xiàn)天地之心、生民之命、萬世太平的政治愿景,前提必須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要有君子人格的追求,有格物致知的實踐,有誠意正心的體驗,有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王陽明的政治哲學,一貫是遵循和呼應這些核心問題的,王陽明的廉政思想與實踐,也是由探索這些儒學基本問題在德政困境中的解決之道而展開的。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盵4]181存天理去人欲,為圣賢之道者必須有超越性,超越功名富貴,才能真正做到“道濟天下之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相反,名利之念一動,存心便是往名利處走了,行事便失去了公心,竟是以私意行事了,這便是人欲的陷阱。這人欲就是好色、好貨、好名、好利以及由此而來、為此而生的種種閑思雜慮。貪腐,就是這人欲在官員一面的典型表現(xiàn)。面對如何做到克治人欲,廉潔自律這一命題,王陽明提出圣賢不以功業(yè)為念,而心存天理,雖不計功而功業(yè)隨至。凡事以功業(yè)為念,處處思功反而失其功。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有省察克治、立圣人志、復知行本體、反求諸己、為善改過、在事上磨練等。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正月初,王陽明任職南贛巡撫過南昌,與寧王朱宸濠見面時,發(fā)生了一段寧藩勢力拉攏試探王陽明的微妙談話:
初,公見濠,佯言朝政缺失,外示愁嘆。李士實曰:“世豈無湯武耶?”公曰:“湯武亦須伊呂?!卞┰?“有湯武便有伊呂?!惫?“若有伊呂,何患夷齊!”[5]
甫一見面,寧王朱宸濠先是義憤填膺地指斥朝政混亂,接著擺出憂心忡忡的情態(tài),表達對時局的愁嘆。曾是陽明上司的李士實接過話頭:“世上難道真的沒有了為民請命、為國革命的商湯王、周武王了嗎?”這個話頭分量很重,很難接?;貞獰崆榱?容易倒向贊同贊美朱宸濠;嚴正冷淡了,容易招來忌憚無謂樹敵。王陽明當然能應對,說:“商湯、周武也須得要伊尹、姜尚的匡扶啊!”寧王朱宸濠覺得剛好可以借著話語機鋒拉攏王陽明,說道:“有商湯、周武,便會有伊尹、姜尚呢?!蓖蹶柮黢R上覺察這話頭太不廉檢,就繞到道德學問的更遠處,來了一句既能巧妙從容結束話題,又能讓剛愎自是的寧王朱宸濠不得要領、匪夷所思地回答:“如果有伊尹、姜尚,還怕沒有伯夷、叔齊嗎?”言談機鋒,在那個時代,王陽明是高手。寧王朱宸濠無非是想通過湯武革命需要伊尹姜尚的輔佐這樣的話頭,暗示拉攏王陽明為己所用。而王陽明天縱英才、獨立不倚,折沖樽俎之間,豈是寧王這個層次的人能左右的?他機警地扯出伯夷、叔齊兩位廉節(jié)典范,直接打破寧王政治權謀的認知邊界,試探也只好到此結束。
東征汀漳的全勝,就是“心存天理,雖不計功而功業(yè)隨至”的生動注腳。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正月十八日開始行動,采取分兵夾擊的戰(zhàn)略,分四路進擊,起先順利,后遭大挫。二月十九日,王陽明由贛州進屯長汀、上杭,親自坐鎮(zhèn)督戰(zhàn)。他給明軍定下了“緩兵懈敵”之計:明里放風,佯言犒眾退師,待秋后再用兵;暗中卻精選重兵,深夜銜枚分三路并進。漳寇對官兵的這種小勝即犒師、小敗即退兵的操作司空見慣了,信以為真,真的松懈下來,沒想到幾天之內(nèi)就被王陽明指揮的官兵直搗象湖山,一舉攻下險隘。與此同時,其他三路也取得了勝利:王鎧、李誠一路攻破可塘洞山寨,生擒大首領詹師富。徐麟、張鉞一路與廣東官兵會合,在三月二十一日進兵攻破黃蠟溪,乘勝追至赤石巖,攻下陳呂村。顧應祥、楊昂一路與福建官兵會合,也在三月二十日攻破水竹、大重坑、白羅、南山等寨,直搗洋竹洞、三角湖,生擒大首領溫火燒。
親帥精兵一個月,大獲全勝,至此,王陽明東征汀漳的戰(zhàn)役就算圓滿結束。他在三月十三日夜宿汀州行臺,吟了一首詩題壁,敘到戰(zhàn)事的進展說:
將略平生非所長,也提戎馬入汀漳。
數(shù)峰斜陽旌旗遠,一道春風鼓角揚。
莫倚貳師能出塞,由來充國善平羌。
瘡痍滿地曾無補,深愧湖邊舊草堂。[6]
東征汀漳,可以說是王陽明這個精通兵法的文武全才生平第一次用兵打仗的“初試牛刀”。這首詩也寫得灑脫自信、氣韻昂揚。先是謙稱自己不善將略卻也領兵,謙虛中透著指揮若定的自信,落日照大旗,春風伴鼓角,勝利的到來是那樣地順暢自然。不學貳師將軍李廣利,要學善于平羌的趙充國,不可以剿滅殺戮為能事,因為民窮民亂、遍地瘡痍的根源在于殘酷剝削與壓迫,“安民”才是“弭盜”之本。
在陽明心學的論述中,通過“正己”找到“真我”,以“真我”來主宰“軀殼”,是由心而尋天理,自心而去人欲的主要法門。就好比每個人心里都居住著一個純乎天理的良知真人,這個真人在,軀殼顯示的這個人就走在圣賢的路上,一旦這個真人不在,軀殼顯示的這個人就喪失人格精神,連人都不是了。曾國藩有句名言,叫做“不為圣賢,便為禽獸”,[7]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知行合一,基礎在于知,關鍵在于行。官員為政,立身行事,時時處處能夠存養(yǎng)省察,一念發(fā)動的瞬間,皆能以仁義之道辨別其輕重緩急、是非曲直,便可以將良知存于心中,主宰思路,這便是“致良知”了,這是廉潔從政的基礎。知既然是良知,那么講習討論言辭張揚也就是多余的了,因此知行合一的關鍵在于行,行中才能有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行中才能鑒知,不行則不能謂為真知。然而王陽明看到,我們也看得到,“世之人從其名之好也,而競以相高;從其利之好也,而貪以相取;從其心意耳目之好也,而詐以相欺”[8]278者,比比皆是。
王陽明在39歲出貴州后,先任廬陵知縣,這是他龍場悟道以來首次行政實踐,他治縣7個月不事威刑,16道告示導正人心,反身禱風消弭火災,政聲官聲布在民心。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正月十六日,王陽明到任贛州,一應人等肅立恭候。王陽明一路走來,一些事情已經(jīng)想好了要立即開展和落實,一些事情也要立即調(diào)研訪談深入了解,還有一些事情也做了周密的準備和預排。他沒有時間和心情過多委蛇應酬,而是立即開府升堂,召集相關官員,處置巡撫彈壓事宜。
初次會議之后,王陽明迅速行文四省各府,要求消除地方偏見,務以大局為重,各司所務,詳細了解各自職分管轄范圍之內(nèi)的各種實際情況,要求限期呈報。這一批公文,統(tǒng)一了思想,申明了典要,開啟了調(diào)查研究,開拓了信息渠道,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謹慎務實的工作作風。他還辯證地指出:綏靖招撫的方略因時而異,攻守進剿的策略也要因地制宜。公文的主體部分簡直就是一個調(diào)研指南,也儼然一份成熟的調(diào)查問卷:
要見即今各處城堡關隘,有無堅完;軍兵民快,曾否操練;某處賊方猖獗,作何擒剿;某處賊已退散,作何撫緝;某賊怙終,必須撲滅;某賊被誘,尚可招徠;何等人役,堪為鄉(xiāng)導;何等大戶,可令追襲;軍不足恃,或須別募精強;財不足用,或可別為經(jīng)畫;某處或有閑田,可興屯以足食;某處或多浮費,可節(jié)省以供軍;何地須添寨堡,以斷賊之往來;何地堪建城邑,以扼賊之要害。姑息隱忍,固非久安之圖;會舉挾攻,果得萬全之策?一應足財養(yǎng)兵、弭寇安民之術,皆宜悉心計慮、折衷推求。山川道路之險易,必須親切畫圖;城壘居民之錯雜,皆可按實開注。近者一月以里,遠者一月以外,凡有所見,備寫揭貼,各另呈來,以憑采擇。[9]
到贛州的當天,王陽明是強忍著牙痛、硬撐著病軀,不顧旅途勞頓,鎮(zhèn)定自若,凜然威儀,揮灑自如地題寫文件、連夜調(diào)發(fā)兵馬,安排下達各項指令。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五月八日,王陽明完成東征汀漳的大勝回到贛州,馬上開始了西平南安之亂的準備。先是全面處理了東征汀漳的善后工作。上疏平亂情況,請加賞罰,奏請設立平和縣,也給兵部尚書王瓊寫了匯報工作的書札。六月十五日,上《疏通鹽法疏》,九月二十五日,又上《議南贛商稅疏》,總合稅于龜角尾,以防奸弊。這都是為解決后續(xù)平亂的軍餉問題做準備。
在軍事上,王陽明主要做了三項準備工作:一是改革兵制,整編整訓,實行兵符節(jié)制,加強戰(zhàn)斗力。二是鑒于巡撫職權有限,奏請撤去自己南贛巡撫職務,請求總制軍權。五月八日疏請,七月十六日就收到了朝廷敕旨:改授王陽明提督南贛汀漳等處軍務,給旗牌八面,便宜行事。王陽明由巡撫改為提督,總制軍務,為后來靖南安、定粵北、平寧王之亂起了重大作用。三是研究制定西平南安的作戰(zhàn)方略。南安寇亂,主要巢穴在橫水、左溪、桶岡、茶寮一帶,是最大的一股,勢力錯綜復雜,動輒接連四省,氣魄最大,氣焰最囂張。就七八月份,還在王陽明眼皮子底下合攻南康、南安兩城。
分析了湖廣和江西之間的形勢,王陽明認為,唯有先攻取橫水、左溪二地,再移兵桶岡,方能成破竹之勢,由此確定了先攻橫水、左溪,后取桶岡、茶寮的作戰(zhàn)方略。根據(jù)這一作戰(zhàn)方略,九月十五日,王陽明定下了江西、湖廣、廣東三省聯(lián)合夾攻、肅清此敵的總體戰(zhàn)略。
王陽明指出,知行的本體就是良知,是一個事,真知未有不可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偽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深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盵8]278
在王陽明自身的政治生涯和治理實踐中,隨處可見其“覺民行道”的創(chuàng)新舉措與事功治績,這是自孔子以來一脈相承的“道統(tǒng)”體現(xiàn),所謂“正己化人”,如果說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是正己以求廉政之道,那么王陽明的這些創(chuàng)新舉措與事功治績,則可以說是化人以合廉政之道了。作為卓越思想家的王陽明,30年從政生涯,其思想觸須和身體力行,開創(chuàng)并留存了豐富的廉政思想成果與實踐經(jīng)驗。概括起來,主要有:獎勵廉政官員;用減少事權辦法削減冗員;選賢任能;官吏不宜頻繁調(diào)動,應久其職任;綜合考察官吏名實;應急用人要打破時例;明賞罰以提升效力;治理奢靡浪費,大興淳厚之俗;禁止侵害農(nóng)民商人利益;把防止腐敗作為從嚴治軍重要的內(nèi)容;以表彰糾過方式治理鄉(xiāng)里;勤政守職為民。
明朝的軍政,權閹近侍多所把持,太監(jiān)監(jiān)軍是常態(tài),軍隊腐敗,兵士驕惰,戰(zhàn)斗力低下。提督軍務的王陽明痛懲軍政腐敗之習,不拘一格降人才,敢于突破常規(guī),選賢任能,以儒用武,拔擢那些懂兵法、善謀略的儒士任軍事參謀:
照得本院奉命提督軍務,征剿四省盜賊,深慮才微責重,懼無以仰稱任使,合求賢能,以資謀略。訪得潮州府三河驛驛丞王思,志行高古,學問淵源,直道不能趨時,長才足以濟用;惠州府通衢馬驛驛丞李中,堅忍之操,篤實之學,身困而道益亨,志屈而才未展。合就延引,以匡不及。[4]217
王思是貶謫三河驛驛丞、李中是貶謫通衢馬驛驛丞,王陽明不僅起用這樣的小官,他甚至把畫家郭詡、豪士龍光等人都招至幕下參議軍事,咨詢謀略。這些人在后來的平叛靖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正月初六,南征三浰的王陽明在龍南寫信薛侃、楊驥,囑咐薛侃代為處理一些政務,監(jiān)督嗣子王正憲的學業(yè),就是這封書信講到,他曾在橫水(崇義)的時候給楊驥的書信中提出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即日已抵龍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進,賊有必破之勢。某向在橫水,嘗寄書仕德(楊驥)云:“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眳^(qū)區(qū)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數(shù)日來諒已得必勝之策,捷奏有期矣。何喜如之。日孚(梁焯)美質(zhì),誠可與共學,此時計已發(fā)舟。倘未行,出此同致意。廨中事以累尚謙,想不厭煩瑣。小兒正憲,猶望時賜督責。[10]1002
“破心中賊難”的命題,對于儒學修養(yǎng)身心的士大夫,要緊的是可以“掃蕩心腹之寇”,得建“大丈夫不世之偉績”,對于普通民眾,則是“人心復善”的問題,要重振心學,讓世道重歸良善,來救贖人心的陷溺與沉淪。
三月中旬,在龍南,王陽明奏凱獻俘于文廟,鄭重向龍南縣官們提出了重建廟學的問題,要以振興圣賢之學,收拾戰(zhàn)后人心。他命縣學教諭繆銘總領重建廟學事。后來繆銘作了一篇《重建廟學記》,談到王陽明囑咐重建廟學的經(jīng)過,還詳述了龍南文廟的格局規(guī)劃:
龍南廟學,建自宋元祐間,但近城南,兼以湫隘。成化辛卯,始徙于縣治之西,為左廟右學之制。歲久湮汩,棟宇不支。正德丙子,銘由宜春承乏掌教事,大懼,無以妥圣賢而風士習,亟會諸生議,請允執(zhí)政。越二年戊寅正月,都憲王公守仁、憲副楊公璋、郡守邢公珣,提兵征浰至邑,三月,奏凱獻俘于廟。既而都憲王公顧瞻嘆曰:“廟祀弗虔,教基弗妥,群有司之咎,典教者之責也。咨汝邦惟財用是資?!庇馊?果罰干紀者金幾百鍰,貯縣治,曰:“木石工需坐是以給?!被溆s,以告命邑士李淳、月華曰:“汝夙夜勞王事,主廩餼,務成功能,罔或不經(jīng),不經(jīng)有罰。”銘等受命惟謹,而司訓彭君智續(xù)至,亦脅勤止。乃崇筑厥基,撤舊更新,相宜樹表,唯是為大成殿,為廡,為戟門;其后也為明倫堂,為齋;其前也為欞星門,為儒學門。又唯是為藏庫,為饌堂,為生徒舍宇;仍其右為學職之廨三衢,仍其左為觀德亭;垣墉關鍵,或考其制。經(jīng)始于已卯正月,越八月而功就緒……[10]1020
龍南人月華是陽明弟子,贛州府廩生,稟性至孝。神童少年,以經(jīng)學著名,后來跟隨陽明,傳習良知之學。這次重修文廟,資金來源除了利用罰沒收入外,還有月華捐了一大筆錢。月華與李淳一起,并受王陽明的委托,輔佐縣學教諭繆銘搞好后勤、監(jiān)造等工作。
王陽明考慮到民亂不斷生發(fā)的根源在于政教不行,殺之并不難,而妥善處置很難;妥善處置也不是難,最難的是處置之后能長久走上正軌。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三月十五日回贛州以后,陽明就是懷著使“處之者能久于其道”[10]1022的信念開始推行戰(zhàn)后的政教文治。四月二十八日,他批復贛州府和石城縣,下令贛州全力救濟戰(zhàn)后災民,要各縣官員“務須嚴禁富豪之規(guī)利,痛革奸吏之夤緣,庶官府不為虛文之應,而貧民果沾實惠之及”,[10]1028并提出了詳明的賑濟措施。賑災很快取得了成功。
五月十五,下令贛州府及各縣修造城垣,重點有興國縣、瑞金縣、龍南縣、石城縣,又督令加強防守,從整頓城防進到整頓地方軍政。王陽明自己也借修造贛州城垣入手整頓提督軍政,將提督都察院開拓一新?!俄樦乌M州府志》中記載:
提督都察院……正德戊寅,王都御史守仁開拓一新。中為堂曰“肅清”,前為露臺,東西為廊房,中為儀門,外為大門。正堂后為軒,曰“正大光明”;又為后堂,曰“抑抑”。后堂之左為思歸軒,為宜南樓,為燕居,為仕學軒,左掖為射圃,為無逸亭、君子亭;后堂之右為觀德亭。大門外左為府茶廳,右為三司茶廳,兩翼為各屬茶廳。外西邊廊房三十間,以處各省、府、衛(wèi)胥徒之聽用者。門前為坊,曰“提督軍務”;左右為坊,曰“肅清六道”“節(jié)制四藩”。轅門外,西為中軍廳,南設坐營暑。[10]1048
治政先治心,當政者首先要心存良知。王陽明專門作了一篇《觀德亭記》,闡說了當政者“存心”以“治心”的施政理念。提督都察院中既建射圃又建觀德亭,是因為古人射以觀德。君子之射首先要存心,心正而端,敬而平,專而通,純而宏,才能射鵠中的,道德修成。當政者的施政也是如此,同樣要求先自存心,心正心端,才能治心治人,政修事成。王陽明的這篇《觀德亭記》不僅成了當政者治心治人的施政綱要,而且也是君子修心修己的道德準繩。所以提督都察院拓建一新后,射圃與觀德亭竟成了四方學子紛紛來聚居問道的“圣地”。錢德洪在《陽明先生年譜》 中說:“四方學者輻輳,始寓射圃,至不能容?!盵10]1049
廉政的目的不是為了廉政而廉政,廉政是為了更好的社會治理,所以化人合道才是王陽明廉政思想與實踐的旨歸。在贛南剿匪之后的社會治理中,王陽明通過與鄉(xiāng)里訂約的方式,彰善糾過,移風易俗,提振淳厚正氣,抑止奢靡浪費,維護倫理秩序,鞏固基層政權,顯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對于治屬人員和鄉(xiāng)民的管理,王陽明的辦法和建議是,“置文簿三扇”,一扇記下姓名及每天的立身行事之跡,一扇標題“彰善”,一扇標題“糾過”,設置每月開例會的儀式,引導訓練彰善糾過的操作方法,原則上要求“彰善者,其辭顯而決,糾過者,其辭隱而婉。”[11]以人為本,治心有方。
在著名的《南贛鄉(xiāng)約》中我們看到,王陽明治理人心的做法往往是從比較簡單容易做的事情入手,但是要求很嚴格,做不到,后果很嚴重?!澳信L成,各宜及時嫁娶;往往女家責聘禮不充,男家責嫁妝不豐,遂致愆期;約長等其各省諭諸人,自今其稱家之有無,隨時婚嫁。父母喪葬,衣衾棺槨,但盡誠孝,稱家有無而行;此外或大作佛事,或盛設宴樂,傾家費財,俱于死者無益;約長等其各省諭約內(nèi)之人,一尊禮制;有仍蹈前非者,即于糾惡簿內(nèi)書以不孝?!盵12]對于剿匪之地,厲行“十家牌法”,也是從小事入手,責之更嚴?!坝胁宦式陶?十家牌鄰互相糾察;容隱不舉證者,十家均罪?!盵10]1002從《仰南安贛州印行告諭牌》來看,王陽明是要求將這樣的規(guī)定印發(fā)到所屬各縣,查照十家牌法,每家給予一道,要讓官民皆知,互相戒勉。這些內(nèi)容的確為“淺近易行者”,然而要使民俗能夠去奢淫而歸于敦樸,去浮靡而歸于淳厚,正是需要從這些簡單易行的事做起的。規(guī)范日用之常,約束身心,最方便于開明心性。興禮樂文明之教,從本源處直啟人心,這些做法顯然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對后世的社會治理影響深遠。
王陽明己達達人、己立立人,由己及人,又由人而至于自然萬物,始終呈現(xiàn)出一種深厚的生命關懷。他強調(diào)“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即所謂“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每個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人,要在日用倫常之間,或在禮樂刑政之際,將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發(fā)用出來,用來敬老愛親,用來修身齊家,用來明倫盡職、為政理事。做一分,就體認一分良知,體認一分良知,就要踐行一分。為官不講官德,就是違背良知。親民就是要以民為本,視百姓為骨肉親人,尊重民心民意,體察民間疾苦,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王陽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將社會教化、社會治理以及具體的行政手段結合起來,治理南贛及其他難治之地,實現(xiàn)了民不駭政、四方咸寧。
這3個月,王陽明在贛州大興社學,親作《訓蒙大意》《教約》;親自下縣督查社學,按《教約》教習諸生禮樂歌詩;還應邀為大宋純臣宗澤作《像贊》。這3個月,王陽明在贛州親自督導、大力推行他在正德十二年十月發(fā)布、正德十四年春節(jié)斟酌改定的《南贛鄉(xiāng)約》,其目的即在“覺民行道”,發(fā)起民眾的良知本善之心。這都是王陽明在贛州經(jīng)過“良知之悟”后“知行合一”的良知實踐。
“善惡由于一念之間”,故一念善即善人,一念惡即惡人。若廣大民眾都能破除心中之“賊”,廓清自我的本然心體,念念在善,則行為必能一歸于中正。這樣,善的實現(xiàn)才是可以期盼的,移風易俗、民德歸厚,這一儒家的古典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才是真正可能的。
王陽明諄諄告誡贛州的父老鄉(xiāng)親:“宜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xiāng)里,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戒,息訟罷爭,講信修睦,務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薄赌馅M鄉(xiāng)約》充分體現(xiàn)了王陽明修齊治平、內(nèi)圣外王的儒者情懷。他把儒家古典政治理想通過切實的努力付諸實施,他把自己大悟良知之后的良知王學體系推向民間,指導民眾日常生活?!赌馅M鄉(xiāng)約》的內(nèi)容“淺近易行”,然民俗之去奢泰而歸于敦樸,去浮靡而歸于淳厚,正是從這些簡單易行之事開始的。這也是“致良知”于天下的有效嘗試,是王陽明良知心學體系形成后第一次應用于社會治理實踐的有效嘗試。
由自心到他人之心,以致世人之心,要本皆合歸于天理,念動處皆致于良知,然后使知行合一,摒卻市井戾氣、鄉(xiāng)愿賊德,則止于至善,圣賢可期。這是王陽明廉政思想和實踐的一條邏輯理路。后人常謂王陽明“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王陽明都有高致,已經(jīng)是“三不朽”,為何要加上一個“真”呢?僅從立功上看,王陽明的巨大貢獻不只在于平定寧王謀反和剿滅贛南粵北匪患,更重要的是,王陽明在“覺民行道”的思想旗幟下開展的一系列以治人心為宗旨的政治實踐,這為之后的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治理者、改革者開出了一條宏途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