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琦 莫伍玲 盧素芬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白內障科 國家眼科學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060
大量研究表明白內障是發(fā)展中國家最常見的可逆性致盲眼?。?-3],不同地區(qū)和國家的致盲發(fā)生率不一樣,獨眼患者由于對側眼的代償和社會經濟等原因而致盲,并沒有得到過多關注[4]。獨眼白內障是指單眼患有白內障疾病,因患者的視力逐漸下降[5],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帶來重大的影響,與雙眼白內障患者不同的是獨眼患者行白內障手術的風險更大,對手術的療效期望更高。據文獻顯示白內障獨眼患者自我效能感總體偏低,存在焦慮、抑郁、自卑等情緒[6],在臨床圍手術期中如何加強患者自我效能感,讓患者重拾信心,對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尤為重要。優(yōu)質護理的提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上不愉快的程度,從而更好地配合手術并獲得良好的預期效果[7]?,F將該中心獨眼白內障患者實施多元化優(yōu)質護理方法匯報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2021 年7 月至2022 年3 月收治的120 例獨眼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手術方式均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其中女58例,年齡(56.03±10.77)歲;男62例,年齡(57.20±11.64)歲。納入標準:(1)盲眼裸眼視力<0.05,對側眼裸眼視力≥0.05,且對側眼行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患者;(2)未患有心、肝、呼吸道系統(tǒng)疾病、急性眼炎感染者;(3)年齡≥18歲,意識清醒者。排除標準:(1)語言溝通障礙;(2)存在精神疾病;(3)合并心、肝、呼吸道系統(tǒng)疾病、急性眼炎感染者。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經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后采用不記名方式發(fā)放問卷,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2.1.術前訪視 隨著日間醫(yī)療模式的迅速發(fā)展,單純圍手術期護理已經滿足不了目前臨床護理的需求。為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之積極配合手術,護士需合理利用醫(yī)護一體化平臺,術前利用電話隨訪的形式了解患者術前相關事項,如術前檢查完善度、全身疾病控制情況、術前用藥的依從性等。及時關注患者病情變化,確保手術順利完成。
2.2.安全護理 獨眼白內障患者多數行動不自如、高齡、視力差,圍手術期責任護士需營造良好的就醫(yī)環(huán)境,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根據科室特點制定相關護理風險預案;加強責任護士護理安全教育,強化護理安全意識;每位患者入院時均做好全面風險評估以及自理能力評估,采取適合個體的干預措施,以防患者因自身基礎疾病而跌倒,手術結束均佩戴角膜繃帶鏡,對術眼采取帶孔眼罩蓋眼;及時發(fā)現高?;颊?,對高?;颊咧攸c交接班,貼好“防跌倒、防墜床”警示標識,按醫(yī)囑留陪護人員一名,按級別護理要求巡視病房并做好記錄。
2.3.心理護理 與雙眼白內障患者相比,獨眼患者對手術的療效及術后視力的恢復抱有更高的期望值,恐懼、焦慮心理也更明顯。圍手術期責任護士應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給予人文關懷[8],根據不同文化背景、職業(yè)層次制定個性化的心理輔導,讓患者充分相信醫(yī)務人員,增強患者自信,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2.4.社會支持護理 社會支持指的是個體從他人或社會網絡上獲得特定關懷、支持,更側重于支持個人的主觀心理,且注重外界客觀物質支持及支持利用度[9]。應充分了解患者可能獲得的社會支持,鼓勵其多與外界聯系,積極參與外界活動以獲得更多的支持。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責任護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定期推送公眾號、二維碼、小視頻等疾病知識相關內容。
2.5.多元化健康宣教 由于日間手術患者住院時間短、周轉快,術后患者病情觀察僅30 min且老年患者居多,溝通能力下降,需加強圍手術期健康宣教。根據病種特點制定多元化的健康宣教方法包括咨詢臺講解、二維碼視頻宣教、電視展板宣傳、健康教育處方、責任護士圍手術期現場講解等,及時給予患者健康宣教干預指導。
2.6.延續(xù)性居家護理 認為自身醫(yī)療護理知識不足的患者有40.9%,有50%以上的患者及其家屬擔心居家后無法應對出現的并發(fā)癥[10]。為了不斷提高患者預后質量,可以為患者實施延續(xù)性護理干預,享受優(yōu)質的居家護理服務[11]。在圍手術期加強患者及其家屬居家護理培訓,指導患者做好病情的自我觀察,若出現眼睛脹痛、頭痛、惡心、嘔吐等不適,指引患者撥打病區(qū)電話或返院24 h 急診通道就診。責任護士于術后1周、1個月、3個月通過多元化形式的隨訪平臺比如電話隨訪、醫(yī)渡云隨訪系統(tǒng)、AI 智能語音系統(tǒng),定期強化跟蹤隨訪患者的病情變化。
3.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12]總共包含10 個條目,以患者的實際感受評分,1~10 分為自信心很低,10~20 分為自信心偏低,20~30 分為自信心較高,30~40分為自信心非常高。
3.2.生存質量量表[13]由自理能力、活動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狀態(tài)組成。每部分有1~4個項目,每項目1~4分,分值越高,困難度越大。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s)進行描述,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1 周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評分由術前的(19.61±5.58)分增至(30.15±5.5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97,P=0.001);生存質量評分由術前的(36.15±17.97)分增至(81.01±13.7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361,P<0.001)。見表1。
表1 120例獨眼白內障患者術前及術后1周GSES、生存質量量表評分比較(分,± s)
表1 120例獨眼白內障患者術前及術后1周GSES、生存質量量表評分比較(分,± s)
注:手術方式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給予多元化優(yōu)質護理;GSES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生存質量量表36.15±17.97 81.01±13.74 15.361<0.001時間術前術后1周t值P值GSES 19.61±5.58 30.15±5.58 4.397 0.001
多元化護理核心在于“以人為本”[14],人文關懷正是通過對患者的情感、生活、行為、心理等方面進行關心和照顧,讓患者以良好的心態(tài)配合治療,促進醫(yī)、護、患之間的合作,提升生活質量和護理質量[15]。由于獨眼白內障患者大多高齡、視力差,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因社會經濟支持的原因沒有及時地關注自身病情而貽誤手術時機,自我效能感總體偏低。研究表明,在圍手術期及時進行個性化的心理輔導,重視獨眼患者的社會支持護理,有利于患者重拾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對獨眼患者人群應給予更多的重視及關懷。
生存質量又叫生命質量、生活質量,其定義是:不同文化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于他們的期望、標準、目標、所關心的事情及生存狀況的體驗[16]。本結果顯示,通過在圍手術期加強患者及其家屬居家護理培訓,利用多元化的網絡平臺為醫(yī)患的溝通搭建了良好的橋梁,更利于患者的溝通交流。延續(xù)性居家護理讓患者從醫(yī)院到家庭受到了延續(xù)性的照護,有利于醫(yī)護人員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對術后居家患者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有利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以及術后生活質量的改善。
圍手術期的護理質量對于手術效果具有直接影響,然而在治療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的護理問題,如術中和術后并發(fā)癥及心理問題等[17-19]。由于獨眼白內障患者多數因視力下降導致行動不自如,也給我們醫(yī)務人員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良好的就醫(yī)環(huán)境、規(guī)范的護理風險預案、責任護士強化的安全意識等一系列干預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患者跌倒的風險,保障了患者圍手術期的安全。與雙眼白內障患者相比,獨眼患者對手術抱有更高的期望值,該研究表明圍手術期根據不同文化背景、職業(yè)層次制定個性化的心理輔導,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焦慮情緒,患者術前及術后的自我效能感評分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更利于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利用多元化的網絡技術平臺,將多元化的優(yōu)質護理措施融入到工作流程的各個護理環(huán)節(jié)當中,能有效地向獨眼患者及其家屬傳遞更多的疾病知識,及時追蹤患者的病情,有效地提升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作者貢獻聲明 黃莉琦: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統(tǒng)計分析;莫伍玲:醞釀和設計試驗,采集數據;盧素芬:醞釀和設計試驗,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