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軍
(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地方法治建設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61)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根植于中國文化和本土實踐的思想創(chuàng)造,它傳承和凝練了幾千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之精華,為延續(xù)和拓展中國文化生命注入了嶄新動力。司法改革理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實踐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fā)展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部署和推動司法改革的進程中,多次闡述了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重要意義,并對其中的部分內(nèi)容進行過詳細論述,極大豐富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內(nèi)涵。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座談會上指出:“我們的先人早就開始探索如何駕馭人類自身這個重大課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盵1]P176“我們的先人留下了豐富的法制思想,‘奉法者強則國強’‘法約而易行’‘法不阿貴’‘刑無等級’‘執(zhí)法如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等名言膾炙人口……我們要有底氣、有自信,要努力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作出貢獻。”[1]P1772019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積淀的深厚歷史文化傳統(tǒng),吸收借鑒了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經(jīng)過了長期實踐檢驗。”[1]P263-2642020年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指出:“汲取中華傳統(tǒng)法律文化精華,吸收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1]P273這些關于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法律文化的論述,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貢獻之一,集中彰顯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對中華文化命運的深刻關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思考,也充分融入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司法改革理論之中,成為指導司法改革實踐的指南。正如張文顯教授所言,“習近平總書記對所有這些改革舉措均進行了科學論證和說明,創(chuàng)新了司法和司法改革的理論,為司法改革夯實了學理基礎?!盵2]P18
目前,學術界已經(jīng)初步開展了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①,而且對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理論方面也展開了眾多研究,如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司法改革的理論邏輯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司法公正的論述③、關于“司法防線”的命題④、司法改革實踐及其與習近平法治思想之間的關系⑤、習近平關于司法權運行和司法責任制改革的論述⑥??傮w上看,學術界關于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司法改革理論問題的研究已經(jīng)有了豐富積累,但是也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現(xiàn)有研究主要是從宏觀視角分析習近平法治思想對司法改革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很少專門聚焦于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司法改革理論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淵源問題;二是現(xiàn)有關于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元素的研究,重點是從思想史等層面展開,如展示儒家思想對當代法治的借鑒意義等,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規(guī)范構造、蘊含之法理及其與習近平法治思想之間關系的研究尚有不足。有鑒于此,本文將對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司法改革理論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淵源開展研究,探究這些法律文化的規(guī)范結構、法理內(nèi)涵及習近平法治思想對這些優(yōu)秀元素的吸納轉(zhuǎn)化等,以更加深入地展現(xiàn)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司法改革理論的歷史邏輯,更好發(fā)揮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推進司法改革方面的指導作用。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論博大精深,學者們從多個層面對其展開過論述,然而就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繼承和轉(zhuǎn)化而言,重點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即作為司法改革“牛鼻子”的司法責任制、作為司法生命線的公正司法、作為中國特色司法功能存在的懲惡揚善、作為政治指導理念的司法為民等,都大量繼承和創(chuàng)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下文將從這四個方面具體展開,探究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司法改革理論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淵源。
司法責任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行的重要司法改革措施,其核心要義是誰辦案誰負責,習近平總書記時常以“牛鼻子”來比喻其重要性。正是受益于中國古代司法責任制等法律文化的滋潤涵養(yǎng),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論才能夠更具歷史底蘊,更加契合中國國情?!皬娬{(diào)司法體制改革要堅持黨的領導、強調(diào)頂層設計......要分清主次矛盾、抓住‘牛鼻子’……也是本輪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構成了習近平司法體制改革思想的重要內(nèi)涵?!盵3]P17“習近平司法改革理論的科學性指導司法改革著重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推行和完善司法責任制……”[4]P8。司法責任制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jīng)典表達是春秋時期的司法官員李離所踐行的“失刑則刑”。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司法官員李離,在審理案件時誤信下級官吏造成冤案而處死無辜民眾,案情真相大白后李離依法判處自己死刑,晉文公將其赦免。李離援引“理有法,失刑則刑,失死則死”的司法責任制慣例,堅持認為司法官吏錯判致使冤殺他人者按律應被判處死刑,并自殺伏法。[5]P2696“失刑則刑”意味著司法官員應當嚴格依法司法,如果違反相應規(guī)定,就應當承擔相應的后果。
中國古代司法責任制作為一套在歷史實踐中長期存在的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規(guī)范體系,在約束司法權運行和保障司法公正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司法責任制是由一系列法律概念、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論證方法構成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承載了特定時代的價值,具有獨特的規(guī)范結構。從法律結構上看,中國古代司法責任制在案件受理、事實查明與法律適用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規(guī)范體系。司法責任制在中國具有極為深遠的歷史淵源,伴隨著法律演進而逐步成熟。從制度的歷史演變脈絡看,中國的司法責任制發(fā)端于西周,基本成型于秦漢之際,其后各朝在此基礎上有所損益,以唐律和明律最具代表性。有學者將中國古代司法責任制的內(nèi)容歸納為違法受理等16個方面。[6]P150-158常規(guī)司法案件一般要經(jīng)歷案件受理、事實查明、法律適用等主要環(huán)節(jié),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的司法責任亦可歸納為案件受理責任、事實查明責任與法律適用責任等三種司法責任類型,法律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專門配置了相應罪名。
春秋時期,管仲就已經(jīng)知曉維護司法救濟渠道通暢對于保障人民權利和國家治理的價值。⑦春秋至秦漢之際,各項法制改革層出不窮,以“失刑則刑”為原則治理司法官員拒絕受理案件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至唐朝,懲治拒絕受理和違規(guī)受理案件行為的規(guī)范逐漸完善,正式以成文法的形式規(guī)定了具體罪名和相應刑罰措施。[7]P313其中,唐律在“邀車駕”“撾登聞鼓”等特殊形式的上訴伸冤案件方面,設置了更加嚴格的責任,對此類案件中違法不受理行為的懲罰也更加嚴酷。唐朝的這一規(guī)定沿襲多朝,至宋代則進一步細化全面。⑧明朝法律在推動違規(guī)拒絕受理司法責任和刑罰措施類型化的基礎上,建立了更加嚴酷的刑罰,將最高刑設置為斬刑。[8]P174-175司法責任制也是貫徹訴訟的真實性原則和保障司法權威的重要方法,司法官吏嚴重背離案件事實而違規(guī)受理案件,也是中國古代法律重點打擊的行為。唐律設置了“投匿名書告人罪”,規(guī)定所有司法官吏都應當拒絕受理匿名告狀案,在接到匿名狀時必須燒毀,否則將面臨處罰,情節(jié)嚴重者可判處3年徒刑。宋元明清各朝延續(xù)了“投匿名書告人罪”等規(guī)定。司法裁判主要依靠實踐理性作為支撐,需要大量的經(jīng)驗積累和專業(yè)法律知識,具有較強的專屬性,因此中國古代法律也對違反規(guī)定職權受理司法案件的行為進行打擊。特別是對于軍事將領而言,放任其指染司法事務可能會嚴重威脅政治秩序的穩(wěn)定。此外,對于國家已經(jīng)赦免的違法犯罪行為,司法機關不得受理,否則將以“出入人罪”的罪名判處相應刑罰,“至死者各加役流”。[7]P306-309
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是作出正確司法裁判的前提,中國古代建立了較多督促司法官吏查明真實案情的規(guī)則,推動司法官吏履行好事實查明義務,“出入人罪”等罪名就是治理案情查明方面失職失責者的法律規(guī)定。宋朝雍熙三年(986)間,刑部向宋太宗上書陳奏數(shù)件錯誤裁判致死罪案件,請求依法嚴懲這些失職官員,太宗表示贊同。[9]P143在科技落后且識字率較低的古代社會,法律事實的查明高度依賴于證人證言等言辭證據(jù),為司法官吏濫用權力留下了大量空間,要保障案件事實的查明效果,法律必須強化對證人證言、案件當事人口供獲取程序的規(guī)范。在唐朝,違法拷訊75歲以上老人等特殊主體的司法官吏,將被處以“減罪人罪三等”的刑罰來進行處罰;拷訊次數(shù)過限、拷訊過重等行為,都應當承擔相應責任。[7]P387-390
正確適用法律、據(jù)法裁判是司法官吏的一項重要義務,中國古代法律發(fā)展史上出現(xiàn)了大量有關規(guī)范法律適用的成文法規(guī)則和判例,故意違法適用法律、法律援引錯誤等都是法律禁止的行為,違反者將被追究相應責任。據(jù)法裁判源于法家對嚴格依法治理政治理念的追求,并反映到了秦朝的成文法之中,在司法裁判中故意違法輕判、重判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嚴懲。⑨漢承秦制,規(guī)定了“見知故縱”及“出罪為故縱,入罪為故不直”的處罰措施,用以治理不據(jù)法裁判的行為。據(jù)《漢書》記載,商利侯王山壽曾經(jīng)就被以“不直”的罪名剝奪爵位,漢昭帝始元年間,“廷尉李種坐故縱死罪棄市”。[10]P191隋唐之際,在沿襲前朝規(guī)定將據(jù)法裁判設定為司法官員基本義務的基礎上,相關規(guī)范體系也更加健全,成為統(tǒng)編法典中的重要內(nèi)容。此外,唐律禁止將“制敕”等具有臨時性個別性指導意見的文件作為正式法律淵源,禁止司法官吏在案件裁判中將其作為斷案依據(jù)。[7]P394宋律在此基礎上專門規(guī)定了法律適用的方法,司法官員在法源選擇上應當以“律、令、格、式”四種法律文件為先,以近期敕令等規(guī)范為后。在法令正文中名目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優(yōu)先適用近期敕令;若近期敕令內(nèi)無正條,則應適用舊格文;若舊格文亦無正條,則應適用律文。⑩明清律典總則(名例律)中規(guī)定了“斷罪無正條”[8]P23和“斷罪依新頒律”等違法適用法律的罪名?!洞竺髀衫吩凇皵嗒z”篇中設立了“決罰不如法”及“斷罪引律令”等條文,分別就法律援引問題作出了較為詳實的規(guī)定。在面臨法律空白或適用現(xiàn)有法律將導致嚴重違背公正觀念時,案件審理人員不能徑自處置,而應報送上級司法機關裁斷,否則就會被視為違法裁判而被追究責任?!洞笄迓衫芬?guī)定,在出現(xiàn)法律空白的情況下,司法官吏擅自援引其他規(guī)則來確定罪名和刑罰并形成違法判決的情況下,就應以故意判錯案件論處。[11]P127此外,先例雖然是制定法的重要補充,但是其援引也需要經(jīng)過法定程序方可進行,而不能直接作為斷案依據(jù)。清朝年間四川省的“殺妻之案不得援照丁乞三仔”案及山東“母僅令毆責子將妻疊毆致斃”案中,主審司法官吏違規(guī)援用過往判例,都被認定為錯誤判決而被追究責任。[12]P1455-1456
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中,司法責任往往被理解為“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其在司法活動中所產(chǎn)生的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后果”。[13]P159司法責任制則被用于法官、檢察官等司法裁判人員的責任設置和追究的制度體系,其重點在于確定錯案追究的限度[14]P3-14、與司法獨立等配套制度建設的關系[15]P31-41、司法官責任的具體劃分[16]P84-100等問題。張文顯教授根據(j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司法改革的系列論述和“責任”一詞的語義用法,提出不能將司法責任制僅歸結為錯案追究,應當從“裁判者負責”的角度理解法官責任。[17]P47司法責任制的要義是讓法官、檢察官對案件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等司法裁判活動終身負責,排除干擾法官、檢察官依法開展自由心證的不利因素。司法裁判是公權力的運用,“失刑則刑”的中國傳統(tǒng)司法責任制理念,是約束司法權濫用的重要制度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以東漢思想家荀悅《申鑒》一書中的論述來闡述公職人員率先垂范對于法令推行的重要意義,“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1]P244重新審視“失刑則刑”的中國古代司法責任制傳統(tǒng),如春秋時期司法官員李離堅持以命償命盡責司法的感人事跡、“斷罪無正條”等法律制度,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于司法責任制的系列論述。
2014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體現(xiàn)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盵1]P108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用“平之如水”等比喻解釋了法的基本內(nèi)涵:“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痹诋敶鷿h字演化中,“法”保留了三點水的部首,這表明“平之如水”的公正司法傳統(tǒng)理念依然深得人心。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論,也大量吸納了中華傳統(tǒng)的司法公正理念?!胺ㄆ饺缢钡闹腥A傳統(tǒng)司法公正理念,既展現(xiàn)在大量膾炙人口的法律格言上,也熔鑄于傳統(tǒng)司法禮儀和象征符號之中。
在先秦時代,韓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主張要“法不阿貴”,并以木工應保持墨線筆直的比喻來論述法律應當公正無偏私:“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狈钚蟹宜枷氲那貒?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法平如水”的司法理想,立法者商鞅、當朝太子等權貴人物違法也依然難逃處罰。“法平如水”的司法公正觀念,雖然在隨后的各朝各代中地位起伏不定,但作為司法的理想追求,卻一直長期存續(xù),并且不斷以新的形式展現(xiàn)到法律實踐之中。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泵鞒瘡埦诱凇蛾惲聲分刑岢?“法所當加,雖貴近不宥;事有所枉,雖疏賤必申?!边@些廣為流傳的法律思想,明確了法律面前貴賤平等之義,是當代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前身,也是司法公正能夠成為當代社會共識的歷史基礎。
司法公正不僅體現(xiàn)為實質(zhì)裁判上的公正,也體現(xiàn)為裁判程序的直觀公正。中國傳統(tǒng)司法實踐中,通過設置鳴鼓公開、允許旁觀聽審等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的落實。在歷史上,雖然很多官員比較畏懼大量民眾觀審,但是依然迫于法律規(guī)定而實施庭審公開,“當?shù)匕傩毡辉试S作為觀眾在堂下觀審”[18]P193。無論是正史還是通俗文學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認可了庭審公開和允許百姓觀審的事實。在中國古代社會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大量地方主政官員將庭審公開作為政治宣傳的重要手段,是地方官員提升“官聲”和積累政治資本的重要途經(jīng)。朝廷選拔人才過程中,候選人處理司法案件的水平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如果當?shù)孛癖妼υ摴賳T案件審理的評價不高,則表明該官員不僅可能欠缺司法素養(yǎng),更表明其缺乏是非判斷能力和道德判斷力。而這些大多只能由親歷過案件審理過程者的評價來提供,即實際參與庭審過程的民眾來進行評價,這需要庭審公開和允許百姓旁聽觀審才能實現(xiàn)。因此,庭審公開和允許民眾旁聽觀審,就成為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一項長期存在的慣例。由于實施庭審公開和允許百姓觀審已經(jīng)成為一項通行已久的慣例,這些事實上對司法審判過程形成了比較強的約束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司法人員徇私舞弊。
在中國法律文化中,“獬豸”是一種能夠明辨是非曲直的神獸,被視為公正司法的象征,是中國古代司法官吏衣冠的必備內(nèi)容。《后漢書·輿服志》載:“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為展筩,鐵柱卷,執(zhí)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監(jiān)平也?;蛑^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胡廣說曰:‘春秋左氏傳有南冠而縶者,則楚冠也;秦滅楚,以其君服賜執(zhí)法近臣御史服之。’”秦滅楚后將其創(chuàng)制的獬豸冠確定為司法官吏的專用冠,漢代將戴獬豸冠的范圍擴大至廷尉正、廷尉監(jiān)、廷尉平等最高司法官廷尉的佐官。至唐宋時代,獬豸冠成為大理寺、刑部等司法系統(tǒng)官員的通用冠飾。[19]P114由于司法官吏與其他人一樣往往都具有多重社會身份,而絕不僅僅只是司法官員一種身份,必然面臨著親人、師友等多重社會關系的約束,以父母、子女、師徒、朋友等身份出現(xiàn)。因此,通過服飾搭配等形式暫時隔離司法官員的其他身份,阻隔這些其他身份對司法職業(yè)的沖擊,就成為防止偏私公正司法的重要方法。
對于中國古代社會而言,司法公正是體現(xiàn)國家道義基礎的重要途經(jīng)?,F(xiàn)代政治學理論以政治合法性(legitimacy)來描述國家政治統(tǒng)治的道義基礎,即政治統(tǒng)治依據(jù)某些傳統(tǒng)或公認的準則而獲得被統(tǒng)治者的同意和支持,當被統(tǒng)治者對終極權威愿盡政治義務時,這一權威就具有合法性,合法性被認為是有效統(tǒng)治和政治穩(wěn)定的基礎。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的司法公正理念為提升司法服務質(zhì)量提供了支撐,從政權有效性層面提升了政治合法性。例如唐律為司法官吏設置了追捕人犯的責任,以修補受到損害的社會關系。同時規(guī)定,如果在超過法定的三十天之外捕獲逃犯,則應當減免其刑罰三等。[7]P265為更好地督促司法官吏履行職責,法律專門設定了司法考核制度,對于不合格者進行懲處,如大明律就詳細規(guī)定了相應罰則。[8]P5另一方面,司法公正理念強調(diào)司法官吏的廉潔性品格,廣大司法官吏對實質(zhì)正義的追求能夠維護社會正義,為政治統(tǒng)治贏得道義上的支持。公正司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維護政治合法性的功能[20]P187-201,當代社會依然如此,如本身在設置之初就承擔著政治功能的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堅持中央集權領導體制的古代中國,公正的司法是積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渠道。司法以國家權力為后盾,懲處那些嚴重侵害民眾正義感的行為,以此使國家政權獲得正當性。宋徽宗宣和年間(1122)的一道上書清晰地展現(xiàn)了這一政治理念。州縣等基層司法官吏的職責在于查處奸邪之人,但總是有官吏濫用職權枉法裁判,無辜百姓因此蒙難,嚴重違背了司法公正理念,故應當在考評時重點關注司法審判事務。
司法公正是司法改革的生命線,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從不同層面對此展開論述。2013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作出批示指出:“深化司法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從嚴治警,堅決反對執(zhí)法不公、司法腐敗,進一步提高執(zhí)法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在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順利推進?!盵1]P172019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一次不公正的執(zhí)法司法活動,對當事人而言,輕則權益受損,重則傾家蕩產(chǎn)……要把平等保護貫徹到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chǎn)權和合法權益。對濫用查封、扣押、凍結財產(chǎn)等強制措施,把民事糾紛刑事化,搞選擇性執(zhí)法、偏向性司法的,要嚴肅追責問責。”[1]P254-255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指出,“公平正義是執(zhí)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線”,強調(diào)“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1]P259-260并援引了《晉書·劉頌傳》來闡述這一思想,“盡公者,政之本也;樹私者,亂之源也”?!胺ㄆ饺缢钡闹袊糯痉ü^念,正在不斷融入司法改革進程之中,其內(nèi)容不僅包括中國古代司法名案名判的重新發(fā)掘,也包括法律與文化研究中展現(xiàn)出的司法公正理念,還包括利用智能化手段強化直觀公正。通過強化儀式感來彰顯司法公正理念的制度設計依然存在,典型措施如近幾年廣泛推廣的法官、檢察官“憲法宣誓”等。在當代司法改革進程中,強化裁判文書的說理已經(jīng)成為法官的一項必備技能和義務,如何向當事人傳達公正裁判的理念并使其接受裁判結果?除了嚴密、有力的邏輯論證,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關于司法公正的格言、判例、論證方法等,也都能夠發(fā)揮重大的作用。新時代開展的系列司法改革,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視科技賦能,包括推動裁判文書上網(wǎng)、庭審直播等,這些都是以直觀可見的形式向社會公眾展示司法過程的舉措,繼承和發(fā)揚了中國古代允許百姓圍觀旁聽司法審判過程的歷史傳統(tǒng)。
司法活動通過懲治犯罪、維護社會秩序,推動正義的實現(xiàn),實現(xiàn)懲惡揚善的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公正司法,發(fā)揮司法斷案懲惡揚善功能?!盵1]P166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的“明德慎刑”理念,為中國古代司法實現(xiàn)懲惡揚善功能提供了法理支持,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司法改革理論的重要歷史淵源。
“明德慎刑”原則要求司法審判過程應當高度謹慎,刑罰適用之目的在于貫徹道德教化宗旨,亦應十分審慎?!渡袝た嫡a》記載了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故地時頒布的法令,載明了“義刑義殺”原則:“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逼浜?周穆王令呂侯所制刑書《呂刑》確立了“明德慎罰”的司法原則,其內(nèi)容包括疑罪從無、審慎司法和選任賢良擔任司法官員等三個方面。關于疑罪從無,《尚書·呂刑》載:“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關于審慎司法,《尚書·呂刑》載:“有邦有土,告爾祥刑。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永畏惟罰,非天不中,惟人在命。”關于選任賢良擔任司法官員,《尚書·呂刑》載:“非佞折獄,惟良折獄。”
孔子在西周“義刑義罰”等司法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明德慎刑”的內(nèi)涵,反對不教而誅??鬃釉隰攪鴵未笏究芷陂g,有父子二人產(chǎn)生糾紛并訴至官府,孔子將二人拘禁三個月,至父親一方悔悟,遂將二人釋放。在解釋緣由時,孔子指出:“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孔子家語·始誅第二》)” 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國歷史上有十分豐富的禮法并重、德法合治思想?!盵1]P178并列舉了上述一系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如周公的“明德慎刑”“敬德保民”,孔子的“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荀子的“化性起偽”“隆禮重法”,董仲舒的“陽為德,陰為刑”“大德而小刑”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古代“明德慎刑”等司法文化的描述,重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司法懲惡揚善的深厚法理。
在中國古代社會,“仁(愛)”“孝(悌)”等道德準則是所有人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明德慎刑”的司法原則為落實這兩項基本義務預留了制度空間,也為保障老人的生存權奠定了基礎。以愛護親人為核心的“仁愛”是人的自然天性,司法不僅不能剝奪這種天性,反而應當對這種天性提供保護,以維護社會的倫理基礎。人類個體必然具有的局限性使得違反道德和法律的現(xiàn)象必然難以徹底根除,而人同時具有的超越純粹生物本能的道德屬性又為人類向善提供了指引,道德和法律正是這種遏制邪惡和激勵善良的存在??鬃诱J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如果法律要求人們不顧親情,舉報、查辦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師友,顯然會破壞社會存續(xù)的倫理基礎,違反法律應當具有的人道主義精神。西漢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援用儒學經(jīng)典入律成為時代潮流,孔子關于“親親得相首匿”的法律思想也逐漸被制度化。漢宣帝地節(jié)四年以詔令形式正式確立了“親親得相首匿”原則:“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贝撕?各朝各代立法均保留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司法原則,在首匿范圍有所拓展的同時,唐律甚至以刑罰懲治狀告尊長的行為?!按媪麴B(yǎng)親”是“明德慎刑”的繼續(xù)延申,是落實贍養(yǎng)父母義務和保障老人生存權的重要制度,在罪犯直系尊親屬無人贍養(yǎng)面臨生存危機時,可暫停罪犯的刑罰執(zhí)行,命其回家贍養(yǎng)老人。北魏首次以成文律令形式規(guī)定了存留養(yǎng)親:“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無成人子孫,旁無期親者,具狀上請;流者鞭笞,留養(yǎng)其親,終則從流,不在原赦之例?!贝媪麴B(yǎng)親制度也得到其后各個朝代律法的確認,至明清兩代,甚至發(fā)展成為部分死刑監(jiān)候案犯無須執(zhí)行死刑的法定事由。[21]P156親親得相首匿和存留養(yǎng)親等制度,都體現(xiàn)了明德慎刑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有力推動了司法懲惡揚善功能的實現(xiàn),為當代社會的德法共治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素材和經(jīng)驗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加大對公德失范、誠信缺失等行為懲處力度,努力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社會秩序?!盵1]P276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于侮辱先烈等嚴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司法機關依法展開了打擊行動,在司法判決中支持了受害人的訴求,以保障社會公德。
中華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的“明德慎刑”原則還體現(xiàn)在法律對人犯基本權利的保護上,通過設置對刑訊逼供的限制,來實現(xiàn)人權保障的目的。唐律規(guī)定:“諸捕罪人而罪人持仗拒捍,其捕者格殺之及走逐而殺,若迫窘而自殺者,皆勿論。即空手拒捍而殺者,徒二年。已就拘執(zhí)及不拒捍而殺,或折傷之,各以斗殺傷論;用刃者從故殺傷法。罪人本犯應死而殺者,加役流。即拒毆捕者,加本罪一等,傷者加斗殺二等;殺者,斬。”[7]P370對于囚犯,法律規(guī)定司法機關應當為其提供衣食藥物,將維護囚犯身體健康等基本人權列為司法官員的義務。[7]P386-387對于司法官員的刑訊取證活動,也應當遵循相應的程序規(guī)定:“諸應訊囚者,必先以情,審察辭理,反覆參驗;猶未能決,事須訊問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訊。違者,杖六十。”[7]P388
“明德慎刑”的司法原則對于維護社會共識具有重要作用。人類社會的存續(xù)需要一些社會共識,否則相應的社會結構就會難以維持。[22]P83-86“凡是在統(tǒng)治權力樹立起權威的地方,它的首要職能就是為信仰、傳統(tǒng)和集體行為贏得尊重,換句話說,就是為了保護共同意識去防范任何內(nèi)部的或外部來的敵人?!盵23]P47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主導思想,是建構社會共識的基礎,儒家思想社會支配地位的獲得和維護,高度依賴于儒家思想的建制化。[24]P130-134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社會基本共識的形成,是以儒家思想介入公共生活的規(guī)范為基本手段,“仁”“孝”等儒家思想經(jīng)過司法實踐等活動,塑造了強制性懲戒和教化功能的司法體制。
“明德慎刑”的傳統(tǒng)司法文化對于當代司法改革依然具有很強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嚴明公正的司法是弘揚社會道德的重要機制,相反則必然對公共道德造成重大損害。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了冤假錯案對司法公信力的巨大傷害:“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九十九個公正裁判積累起來的良好形象。執(zhí)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盵25]P96“明德慎刑”的司法原則雖然是我國傳統(tǒng)刑事司法經(jīng)驗的總結,但其蘊含的深厚法理對當代民事司法活動也具有很強的借鑒和指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民事司法問題時指出,“民事案件同人民群眾權益聯(lián)系。各級司法機關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審判水平和效率。要加強民事司法工作,提高辦案質(zhì)量和司法公信力”。[1]P281
“息訟止爭”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司法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其本質(zhì)是力圖將社會矛盾化解在早期萌芽狀態(tài),保持司法的謙抑性品格,防止社會矛盾在司法過程中被放大,使得司法能夠真正發(fā)揮為民服務的作用。2017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刑警組織第八十六屆全體大會開幕式演講中援引管仲的話語,“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強調(diào)法治是現(xiàn)代社會治理的基本手段。[1]P1832018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援引王夫之《讀通鑒論》的論述,“習久而變者,必以其漸”,指出要依法防范風險、化解矛盾、維護權益,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huán)境,用新方法新思路推廣群防群治、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jīng)驗”。[1]P234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司法不應當以機械的法條主義為主導,而應當以追求息訟止爭、服務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免破壞自生自發(fā)的鄉(xiāng)土秩序。
古代司法機構的官衙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展現(xiàn)了息訟止爭、服務人民的傳統(tǒng)司法理念與智慧。在司法機關衙門的方位布局、外形設計、內(nèi)部裝飾等方面,中國古代各朝各代均以傳統(tǒng)文化中的親民等理念為指引。[19]P106-108此外,“官不修衙”作為中國古代一項長期存在的慣例,有利于防范官僚主義阻斷人民通過司法解決紛爭。宋代確立了“在司擅增修廨宇”罪,此舉以成文法形式嚴厲打擊違規(guī)建設官衙的行為。明清兩朝吸納了宋朝的此類規(guī)定,均在《工律·營造》中將“擅自營造官廨者”以“坐贓”論罪,意在防范富麗堂皇的官衙阻隔百姓。
此外,中國古代裁判文書中的法律論證,也體現(xiàn)了息訟止爭、司法為民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跋⒃A”源于“中和”等儒家思想觀念,也是實現(xiàn)減少訟累之需要,在中國古代民事司法活動中,司法官員在辦理案件時基本上都會自覺地用教化的方式追求“息訟”。[26]P151《名公書判清明集》中記載了大量優(yōu)秀司法判例,其法律論證充分反映了“息訟”以盡快恢復社會秩序的司法理念。以胡穎(字書獻,號石壁)所作“因爭財而悖其母與兄姑從恕如不悛即追斷”“兄弟侵奪之爭教之以和睦”兩份判詞為例,可大略窺知此意。胡穎所作名為“因爭財而悖其母與兄姑從恕如不悛即追斷”的判詞載:“李三為人之弟而悖其兄,為人之子而悖其母,揆之于法,其罪何可勝誅。但當職務以教化為先,刑罰為后,且原李三之心,亦特因財利之末起紛爭之端。小人見利而不見義,此亦其常態(tài)耳。恕其既往之愆,開其自新之路,他時心平氣定,則天理未必不還,母子兄弟,未必不復如初也。特免斷一次。本廂押李三歸家,拜謝外婆與母及李三十二夫婦,仍仰鄰里相與勸和。若將來仍舊不悛者,卻當照條施行?!盵27]P362在待決案件中,李三悖逆母親和兄長,屬于嚴重違反孝道禮法應當予以嚴懲的犯罪行為。而司法官胡穎認為李三的此種行為因貪財而起,屬于人之常情,故網(wǎng)開一面責令其悔改自新。胡穎此舉的深意在于,通過赦免李三的小過錯使其明禮,以敦教化、明天理,促使“開其自新之路”,達到母子兄弟和睦相處的效果,以最小的代價解決糾紛、化解矛盾。
在名為“兄弟侵奪之爭教之以和睦”的判詞中,胡穎寫道:“奉睿、奉琮若能體祖先愛子孫之心,則兄見其弟,必曰是吾祖之孫也,吾何可以不恭之。如此則必無爭,必無訟矣。惟其不知以祖先為念,于是爾我始則相視為路人,后則相疾為寇讎。嗚呼!祖先養(yǎng)育子孫,只望代代孝順,人人愛友,以共保家業(yè),以共立門戶,而一旦為路人,為寇讎,死者有知,其能瞑目于九泉之下乎?當職觀奉琮兄弟,供吐之間盡有條理,看來亦曾讀書,非其它懵然無知者比,而其所以興同室之鬬者,度只是一時為利欲所蔽,無人以天理人倫開曉之耳……請推官更切開譬折衷,在前如果有侵奪,私下各相償還,自今以后,輯睦如初,不宜再又紛爭,以傷風教。如或不悛,定當重責,無所逃罪矣!”[27]P369-370奉睿、奉琮兩人雖非同父同母,但卻是同一祖父所出的堂兄弟,兩人因侵奪財產(chǎn)引起糾紛,是違反祖父指望宗族和睦遺愿之舉。胡穎作為資深司法官吏,對民間宗族內(nèi)的財產(chǎn)糾紛自有深刻理解,這些爭端往往牽扯諸多歷史遺留問題,要作出公正無私符合情理、法理的裁判,需耗費大量司法資源,且必然對原本已有裂痕的家族關系帶來進一步破壞。另外,胡穎發(fā)現(xiàn)奉睿、奉琮二人亦曾讀書,粗通禮義,有可能在前人相關事跡感召之下悔改。因此,胡穎判令二人私下各自償還所侵奪財產(chǎn),和睦如初。
“為了實現(xiàn)司法公正,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司法為民……不斷提升執(zhí)法司法公信力?!盵28]P15司法應當保持一定的謙抑性,以更好地化解糾紛和服務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暢通司法救濟渠道,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合法權益,堅決防止以刑事案件名義插手民事糾紛、經(jīng)濟糾紛。”[1]P281-282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論高度重視人民性,司法機關應當將維護人民利益作為司法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新中國建立以前,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根據(jù)地政權就建立了司法為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深入田間地頭為人民排憂解難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就是其集中體現(xiàn)。新中國建立之后,人民司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到廣泛推廣,其核心內(nèi)容被概括為深入基層調(diào)查案情事實真相、在體會群眾訴求的前提下向當事人闡明法理、實行審判與調(diào)解相結合以徹底解決糾紛、不拘形式以便民為宗旨審理案件。[29]P475-477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董必武在論述政法工作的歷史傳統(tǒng)時指出,服務中心工作、貫徹群眾路線等都是我國政法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寶貴經(jīng)驗。由此可見,為民司法和息訟止爭的司法文化具有很強的歷史延續(xù)性。習近平法治思想倡導的“為人民司法”等觀念,為引領當代中國法律人重拾為民司法傳統(tǒng)來解決司法實踐中的難題提供了方向。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文明終結論”獲得了廣大市場,引起了大量的“思想殖民”“問題殖民”現(xiàn)象,很多仁人志士對中華文化生存憂心忡忡。受西方自由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影響,中國法治的自主意識和話語權都遭到嚴重削弱,學術界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資源的發(fā)掘十分有限,傳承中國人精神生命和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法律文化有逐漸式微之危。古今社會在諸多方面千差萬別,但是在資源分配、爭議處置及違法司法行為治理等方面,都會面臨大量類似甚至是相同的問題。[30]P46-47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中國人關于司法公正、懲惡揚善、定分止爭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價值追求,且都以司法責任制作為提升司法質(zhì)量的抓手。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法律文化中的這些規(guī)律性認識體現(xiàn)在多種形式的載體之中,如法律格言、法律文本、判例、官衙建筑、司法官員服飾、法學家著作等,亟待發(fā)掘。正如有學者所言,應當“立基于中國法治實踐反思性地創(chuàng)建本土的法治話語體系”[31]P172。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論大量吸納了這些傳統(tǒng)法律文化之精華,是推動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性轉(zhuǎn)化的重要內(nèi)容,展現(xiàn)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中國文化生命的誠摯感情。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一個正在蓬勃發(fā)展的科學理論體系,根植于中華法系數(shù)千年的歷史沉淀,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深厚歷史底蘊,需要更好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作為支撐。當然,在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對當代司法改革的正面推動作用時,也應當注意其忽視司法規(guī)律等缺陷。要辯證看待中國傳統(tǒng)司法文化,既要剔除其糟粕,也要積極推動其精華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化,而不能因噎廢食。事實上,回顧西方法學發(fā)展史就能夠發(fā)現(xiàn),雖然法學者們多進行批判性研究,但是尊重司法傳統(tǒng)是其一貫底色。以致于當今大多數(shù)法律制度的起源都被追溯至西方古代某個時期的立法,如果無成文法則以慣例或法理取代,形成了具有強大同化效應的法治意識形態(tài)。因此,在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司法文化現(xiàn)代性轉(zhuǎn)化過程中,批判和繼承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兩者都應當以著名教授錢穆所言的“同情的理解”作為基本立場,從歷史文化中汲取力量,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的說服力。發(fā)掘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司法改革理論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淵源,對于揭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歷史邏輯、強化制度自信和推進司法改革均具有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傳統(tǒng)法律文化這一重大課題的組成部分,本文拋磚引玉,希望引來對于這一課題更為精深的研究。
注釋:
① 參見羅連祥:《習近平對中國傳統(tǒng)法治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載《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呂廷君:《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歷史淵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載《前線》2021年第2期;楊華、李曉宇:《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中華傳統(tǒng)法律文化底蘊》,載《大連干部學刊》2021年第7期。
② 參見陳衛(wèi)東:《中國司法體制改革的經(jīng)驗——習近平司法體制改革思想研究》,載《法學研究》2017年第5期;黃文藝:《論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論》,載《比較法研究》2021年第2期;卞建林:《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論要義》,載《法商研究》2022年第1期。
③ 參見張恒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法治思想梳理與闡釋》,載《人民論壇》2014年第29期;胡玉鴻:《習近平公正司法思想探微》,載《法學》2018第6期;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義》,載《東方法學》2021年第1期。
④ 參見李龍、彭霞:《歷史、價值與條件:“司法防線”命題的三個面向》,載《湖南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
⑤ 參見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下)——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的核心觀點》,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6年第4期;陳衛(wèi)東:《中國司法體制改革的經(jīng)驗——習近平司法體制改革思想研究》,載《法學研究》2017年第5期。
⑥ 參見黃文藝:《論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論》,載《比較法研究》2021年第2期;卞建林:《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論要義》,載《法商研究》2022年第1期。
⑦ 《說苑·政理》載:齊桓公出獵,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見一老公而問之曰:“是為何谷?”對曰:“為愚公谷?!被腹?“何故?”對曰:“以老臣名之?!被腹?“今視公之儀狀非愚人也,何為以公名之?”對曰:“臣請陳之:臣故畜母牛,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少年曰:牛不能生馬。遂持駒去。傍鄰聞之,以臣為愚,故名此谷為愚公之谷?!被腹?“公誠愚矣,夫何為而與之?”桓公遂歸。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過也。使堯在上,咎繇為理,安有取人之駒者乎?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請退而修政?!?/p>
⑧ 《宋刑統(tǒng)》載:“諸越訴及受者,各笞四十。若應合為受,推抑而不受者,笞五十,三條加一等,十條杖九十;即邀車駕及撾登聞鼓,若上表訴,而主司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其邀車駕訴,而入部伍內(nèi),杖六十?!?參見[宋]竇儀:《宋刑統(tǒng)》,薛梅卿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31頁。
⑨ 秦律規(guī)定,“凡良吏明法律令”,“惡吏不明法律令,不知事,不廉潔……不可不為罰”。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5頁。
⑩ “今后凡有刑獄……須具引律令格式……律、格及后敕內(nèi),并無正條,即比附定刑,亦先自后敕為比,事實無疑,方得定罪??謶]不中,錄奏取裁。”參見[宋]竇儀:《宋刑統(tǒng)》,薛梅卿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