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甜子 姚思雨
2023年“高教社杯”大學生“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優(yōu)秀短視頻征集活動主題為?“大美中國·故鄉(xiāng)風韻”,涵蓋了“歷史華章”“山水寄情”“文化傳承”和“舌尖美食”四個方向?;顒庸彩盏饺珖?23所高校提交的5111份作品。經過為期5個月的校級、省級遴選,最終來自全國74所高校的81件作品進入全國現(xiàn)場交流活動環(huán)節(jié)。
“饌飲之事,永遠是我們生活的最大公約數。因為這份味覺審美的共鳴,我們得以跨越文化、同聲相應、同氣相求?!?/p>
由南京大學本科生團隊創(chuàng)作的6分鐘雙語紀錄片《一“面”之緣,雙面姑蘇》,以人文紀實性的筆觸與鏡頭,展現(xiàn)了蘇州非遺“蘇面”文化之美,榮獲2023年“高教社杯”大學生“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優(yōu)秀短視頻征集活動全國一等獎。評審現(xiàn)場,團隊負責人、視頻導演梁羅茜的一段陳述打動全場。
團隊聚焦蘇州人的飲食剛需、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式湯面,深入蘇面老字號后廚,記錄吊湯、煮面、炒澆頭等制作步驟,展現(xiàn)“精、巧、細、雅”的蘇面氣質。團隊還走訪了蘇面?zhèn)髁曀?,采訪蘇式面點非遺傳承人、新生代“蘇面”力量,感悟蘇面人的熱愛與擔當。
梁羅茜來自蘇州,“看到短視頻征集活動的主題,立馬想到了家鄉(xiāng)的蘇式湯面”。
在南京大學文學院三年多的熏陶漸染,梁羅茜練出一手好文筆,用文字展現(xiàn)“舌尖上的蘇州”,自然不是問題。
湯、面、澆頭,是蘇式湯面的三大靈魂?!奥爲蚵犌唬悦娉詼??!泵鏈璨捎明X骨、魚骨、豬骨等原料,輔以獨家調料,文火慢熬成湯,“吊”出鮮味湯底。生面迅速入鍋,待面芯初熟,“笊籬”上下翻飛,二兩面便如鯽魚背般,伏落在高湯之中。如果說,面是不變的底色,那么,“澆頭”就是百變的亮色,琳瑯不下百種。蘇式湯面的三大靈魂在此相會,蓄勢著一場舌尖上的相逢……
然而,味蕾的傳遞不能只靠中文,要把故事拍成視頻,“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還得有精準的英文解說。
“我把拍蘇式湯面主題的想法,向其他專業(yè)的同學進行介紹,并邀請大家品嘗?!绷毫_茜說。很快,一個來自不同專業(yè)的5人團隊就組建起來了,包括文學院的梁羅茜、張了戈,新聞傳播學院的陳靜和外國語學院的胡非凡、張清揚。
他們聚焦“精、巧、細、雅”的蘇州非遺湯面,走訪蘇面?zhèn)髁曀?,采訪蘇式面點非遺傳承人、蘇面?zhèn)髁曀摹袄蠋煾怠?、江蘇省烹飪大師、蘇面第四代傳人肖偉民。為了豐富作品內涵,團隊還采訪了新一代面點師金雪晟,講述蘇式湯面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在新老數代人的努力下,蘇式湯面創(chuàng)造了518種澆頭,獲得‘世界上澆頭種類最多的原湯面榮譽稱號。在作品拍攝中,我們感受到了這種薪火相傳的歷史厚重感以及新時代的文化生命力?!眻F隊成員一致表示。
幾天的沉浸式探尋,他們充分感受到了蘇式湯面的文化氣質,還有古城蘇州的千年品格。
“這是我們第一次制作視頻,真的要論鏡頭、構圖,可能都不夠特別專業(yè),但我覺得我們贏在了真誠和用心。我們未抱任何功利的想法,只是希望真誠地看見、記錄、展現(xiàn)?!绷毫_茜表示。
作品標題:葫蘆廬里福祿長
所屬學校: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
獎項:特等獎
第一作者:朱哲銘
團隊成員:陳鈺、羅楠弋、王薪彤、王哲
指導老師:邱肖
在中國,葫蘆諧音“福祿”,寓意“福祿萬代”,是吉祥之物。這樣一個古老而又飽含豐富意蘊的植物,在中國古代匠人靈巧的雙手中,煥發(fā)出了勃勃生機。?新時代下如何實現(xiàn)葫蘆這一國家非遺的創(chuàng)新、繼承與發(fā)展?團隊采訪了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廬葫蘆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趙偉,在深入了解葫蘆廬葫蘆傳承與發(fā)展的同時,從獨特外形,制作技藝等多維度,領略工藝葫蘆所承載的百年傳承之美。?視頻立足天津地方文化,探索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形式,提升葫蘆廬葫蘆這一非遺文化的國際傳播力,豐富構建多元的中國文化形象。
作品標題:我和蜀繡的故事
所屬學校:西華師范大學
獎項:特等獎
第一作者:彭晶
團隊成員:徐璐、嚴沛
指導老師:晏開維
蜀繡,扎根蜀地,享譽古今,擁有多達138種針法。街邊櫥窗里驚鴻一瞥的繡品,可能來自于繡者長達數年的勤耕不輟,這樣傳統(tǒng)而樸實的技藝在時光和堅守里熠熠生輝。作品以一位蜀繡繡娘后代的視角徐徐展開。以牡丹團扇為線,串起繡娘的足跡,以團扇為引,逐步探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的歷史,以及其在當今社會的活化與傳承。通過走訪非遺工作室、采訪非遺傳承人、與朋友體驗蜀繡手藝活,窺見一幅幅繡品背后的巧思和艱辛。
此次大賽其他部分優(yōu)秀作品展示
作品標題:織錦人生
所屬學校:南京農業(yè)大學
獎項:特等獎
第一作者:任卓璇
團隊成員:張力權、厲淑涵、伍佳怡、劉智婷
指導老師:錢葉萍
以一名云錦匠人(云承志)的成長為主線,從總角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和不惑之年四個階段出發(fā),以云承志的視角,講述了他從最初的不理解到逐漸理解他父親對云錦事業(yè)的執(zhí)著,并力圖使云錦在當下綻放新的光彩的非遺技藝傳承故事。“擇一事,終一生?!痹诟赣H的影響下,云承志懷著一腔熱愛,揣著一份堅持,將父親的云錦技藝和那份堅守延續(xù)了下去。?該云錦傳承的故事,實際上也是中國所有傳統(tǒng)技藝得以延續(xù)的縮影。正是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將文明的接力棒代代相傳,才讓諸多技藝流傳至今。這也是中國文明能夠成為當今世界唯一延續(xù)不斷的古文明的一個重要原因。中華文化承載著人與人的情感、人與文化的情感,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生養(yǎng)自己的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戀之情。
責任編輯:樸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