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易凡 黃思行
1965年3月5日,電影《雷鋒》在全國上映,這是我國第一部以雷鋒事跡為題材、最早在銀幕塑造雷鋒藝術形象的影視作品。這部片長77分鐘的電影,約有11萬幀畫面,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它的原片為黑白攝制,畫幅4:3,單聲道。
在傳統(tǒng)的經典影視修復中,技術人員通常采取單幀著色的方法,即通過處理一幀畫面對整個鏡頭畫面進行著色。然而這種方法在面對膠片破損折痕、模糊顏色失真、膠片發(fā)霉、分辨率低、色彩灰白等情況時,常常會出現(xiàn)效率低、著色質量差的問題。
為了快捷、高效、精準地修復畫面里的劃痕、噪點、閃爍,南京理工大學唐金輝教授團隊發(fā)明了雙向著色算法來進行電影修復。他們先用人工方式處理首尾兩幀經典影像的上色,而后通過AI技術,對整個鏡頭的數(shù)十乃至上百幀畫面進行完整著色。這種人工處理加上算法加持,極大地提升了修復中的著色效率與著色質量。
解決了影片上色質量的問題后,如何將黑白電影轉變成為彩色4K電影,就成為了團隊在修復過程中面臨的另一個難題。
借助團隊自主研發(fā)的“一種基于自監(jiān)督學習的視頻盲超分辨率重建方法及系統(tǒng)”技術,他們提升了經典影視作品的分辨率,使得經典影視作品畫面更加清晰、細膩。除此之外,針對電影中高速運動、低光照等復雜場景,團隊還運用自主研發(fā)的高速光流算法、光照增強算法等,進一步保證了電影修復效果。
為了保證電影在大熒幕上放映時,不出現(xiàn)任何錯誤,在實際修復過程中,團隊成員反復多次修改,這種做法其實與博物館里的工作人員修復文物很相似。電影修復絕不是簡單地通過技術進行填色處理,更重要的是對影片風格與細節(jié)的考究。
換句話說,技術人員要在考證原片色彩的基礎上,為黑白電影上色。他們要在不做舊、不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保證精準還原,無論選用什么顏色,都得有出處與根據(jù)。讓每一處的修復,都成為對經典的尊重與保護?!靶夼f如舊”才能展示老影片最真實的色彩。
那么AI技術將如何為老電影的色彩進行真實還原呢?如果在AI修復中出現(xiàn)了色差,又該如何解決呢?針對這些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團隊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
為了最大限度保證畫面中色彩的還原度,他們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并且特地去尋找了多種同時期電影中的道具進行色彩提取,比如雷鋒所穿著的55式軍服、士兵冬帽(雷鋒帽),他所佩戴的汽車兵領章,20世紀50-60年代時小學生佩戴的紅領巾、1956年生產的解放牌汽車等。
以上色為例,修復團隊先通過各方考證確定影片中所有部分的顏色,再由成員根據(jù)顏色做出AI上色的關鍵幀,依照這個關鍵幀讓AI上色。這種由人工操作與AI算法結合形成的“模板色”,能更好地規(guī)范鏡頭物品的色彩,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極大程度地保證了顏色的一致性與還原性。
經過了兩年多的努力,南理工這支“魔法團隊”終于利用數(shù)字化修復技術,讓老電影《雷鋒》“重獲新生”。他們將這部黑白電影轉化為彩色4K電影,讓可親、可敬、可愛、可學的雷鋒形象以更鮮活的方式呈現(xiàn)。據(jù)介紹,2023年年內,修復后的《雷鋒》將能與觀眾見面。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