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記》誕生于魏晉時期,今本共二十卷,由干寶所撰,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經(jīng)典。它以志怪為主要內(nèi)容,書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方術(shù)、巫術(shù)等,是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產(chǎn)物,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和獨特的時代風貌。在新時代的發(fā)展征程中,文化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nèi)涵和更大的期待,解讀古典作品時,通過對其傳播語境、文化內(nèi)涵的再認知、再發(fā)現(xiàn),往往能夠收獲文化給予的力量。
一、《搜神記》的文化緣起
對《搜神記》文化緣起的探尋一直都是文化研究的一個重點。多數(shù)解讀停留在故事本身的文化上,缺少對于其整體思想的關(guān)注。讀透一本書,不僅要看它講了什么故事,更要看它有著怎樣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從民間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可以發(fā)現(xiàn),《搜神記》當中的故事主要來自“載籍”和“殊俗”兩方面,“載籍”多是前人所述,“殊俗”則多是干寶所表。特別是“殊俗”部分,很多都是以“民間故事+議論”的方式來進入,如《趙郭蛇》《犬禍》。這也就決定了其必然散發(fā)著“泥土的氣息”,流淌著民間文化的血脈。得益于作者干寶豐富的閱歷,《搜神記》成為魏晉以來內(nèi)容較為豐富、敘述較為多樣的志怪小說,后世文學當中也鮮有超越者。而從思想性的角度展開對《搜神記》的文化緣起的探索,就不可不提干寶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和魏晉時期特殊的文化背景。干寶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具體的生卒年代無從考證,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其生活在兩晉時期,自西晉的太康年間到東晉的永和年間。少時,干寶因才氣被召為著作郎,后又以戰(zhàn)功卓著封侯。而后在王導的推薦下升為大著作郎,自此與史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個人的創(chuàng)作是相當豐富的,除被大家熟知的《搜神記》之外,還有注《周官》等書籍。干寶生活的年代有兩大特征:一是政局跌宕,二是玄學興起。干寶生活之地(現(xiàn)考證其生活的主要地域為南方)更是巫術(shù)盛行。同時,在這一地區(qū)有著十分明顯的圖騰崇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一地區(qū)的巫鬼之術(shù)。受這股風氣影響,民間鬼怪故事不斷滋長,甚至以訛傳訛,逐步傳播開來。因此,作為鄉(xiāng)土文化當中的特殊一支,民間故事涵養(yǎng)了干寶的思想,也直接地豐富了他的著作。
從精英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可以發(fā)現(xiàn),兩晉時期士族占據(jù)了社會的上層,有著極高的話語權(quán)。可以說,他們影響甚至左右了當時的政治和文化。在他們的主導下,文化成為一種意識的生成物,它代表著這一群體的思想、精神和價值觀念。干寶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這也為他融入以士族為代表的精英文化帶來了極大便利。干寶的精明之處在于他充分地利用了兩晉時期的文風,讓《搜神記》得到了士族階層的認可和推薦,進而使《搜神記》這部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這里不得不提到東晉的劉惔。為避免自己重蹈左思的覆轍,干寶將《搜神記》呈交劉惔,并由后者來完成對這部曠世奇作的品評。雖未獲得很高的評價,但干寶想讓作品獲得精英階層的認可之心已是十分明顯。同時,仕途如虹的干寶在思想上必然會融合精英階層的思想,他在這部作品當中無意流露的思想符合主流文化群體的期待,這也是他的《搜神記》能夠流行于精英文化階層的關(guān)鍵。
二、《搜神記》的文化符號
《搜神記》作為一部偉大的作品,與中國文化內(nèi)容有著許多互通之處。魯迅先生曾在品評《搜神記》時指出:“其書于神祇靈異人物變化之外,頗言神仙五行,又偶有釋氏說?!?/p>
這部作品當中有大量關(guān)于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的講述,這也就使得其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宗教情結(jié)。這些宗教故事本身便是社會中關(guān)于宗教皈依的縮影。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之下,《搜神記》或多或少會受宗教影響,《搜神記》中有著濃厚的道家文化思想。體現(xiàn)在內(nèi)容上,作品當中的很多主題與道教文化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在關(guān)于神仙的描寫之外,《搜神記》中還有很多求符驅(qū)鬼的故事?!昂朐唬骸未瞬∮蟹椒??’鬼曰:‘以烏雞薄之,即差。’弘曰:‘今欲何行?’鬼曰:‘當至荊、揚二州?!癄枙r比日行心腹病,無有不死者。弘乃教人殺烏雞以薄之,十不失八九。今治中惡,輒用烏雞薄之者,弘之由也?!边@段對話就呈現(xiàn)出宗教文化的鬼神論。夏侯弘殺烏雞治心腹病之事,贊揚了夏侯弘能識鬼計、破鬼術(shù),替人做好事的精神。從鬼物口中得一味良藥,竟能讓無數(shù)心口疼痛之人緩解,真為救苦救難菩薩之舉。
除了道家文化思想,《搜神記》中還滲透了儒家思想?!暗角锕?jié),遷北行,郡以金為名”就呈現(xiàn)出儒家思想的底蘊,比較注重時間上的推斷、時間與五行的相配,特別是提到秋節(jié),北遷要以金為名?!爸亮戮湃眨疵?,太尉楊秉暴薨。七月七日,拜鉅鹿太守,‘鉅’邊有‘金’。后為度遼將軍,歷登三事?!边@段話中特意提到“鉅”字含“金”字邊,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人們比較注重五行的相生相克,注重字與字之間的相配、筆畫相生,與自己的生辰八字相生相合,這是通過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觀念來解釋儒家文化思想的表現(xiàn)。
三、《搜神記》的敘事范疇
兩晉時期,士人對家族的推崇也到了頂峰,在這一背景之下,先孝后忠成為當時倫理道德當中一個重要的準則。這樣的思想也逐步固化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在生活與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在《搜神記》當中,有很多關(guān)于家庭、家族觀念的描述,通過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如卷十:“嘉興徐泰,幼喪父母,叔父隗養(yǎng)之,甚于所生。隗病,泰營侍甚勤……遂不復見。泰覺,叔病乃差?!边@段話描述了家庭的基本觀念、基本情況,敘述了徐泰知恩圖報、孝心感天的動人故事。
在對中國古代志怪小說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隱惡、不溢美”是其中的重要敘事特征,這一相對冷靜、客觀的視野也使得志怪小說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史學遺風”,這在《搜神記》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搜神記》中,作者沒有對故事進行太多處理,而是將原來的故事直接展現(xiàn)給讀者,沒有對情節(jié)的肆意穿插議論,也不曾公開發(fā)表作者對敘事本身的態(tài)度,只是偶爾在故事的結(jié)尾,就故事的內(nèi)容進行簡單的評論和解釋。但也需要看到,在這樣以客觀為顯性標簽的敘事風格當中也有作者本身的一些看法。如卷十六最后一段:“潁川鐘繇,字元常,嘗數(shù)月不朝會,意性異常?;騿柶涔?,云:‘常有好婦來,美麗非凡?!局杏泻脣D人,形體如生人,著白練衫,丹繡襠。傷左髀,以襠中綿拭血?!蓖ㄟ^敘述事件、描寫人物呈現(xiàn)出鮮活的人物形象,折射出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反映出不同的生活現(xiàn)實,作者通過對家庭生活現(xiàn)狀、人物情節(jié)的描述,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對家庭生活的重要影響。
四、《搜神記》的玄學遺風
就故事內(nèi)容而言,《搜神記》當中有兩個鮮明的主題,即婚戀和死亡。這兩類故事并不是完全分割,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構(gòu)筑了一個令人動情的世界。受玄學風氣影響,該書情感世界的第一個標志為人鬼皆有情。有很多故事是謳歌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愛情,贊美了愛的力量、愛的永恒,甚至有些故事已然超越了社會的階層,這在那個門閥觀念十分深重的年代是難能可貴的。如卷十一:“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憑怨,王囚之,論為城旦……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边@個故事揭露鞭撻宋康王的荒淫殘暴,歌頌了韓憑夫婦的堅貞愛情,凄艷絕人。結(jié)尾冢墓生樹、魂化鴛鴦的幻想情節(jié)十分優(yōu)美,充分體現(xiàn)了人民的審美理想,所以后來常常用“相思樹”比喻男女間忠誠的愛情。此外,描寫死亡的故事也比較多,特別是病死、戰(zhàn)亂死等情節(jié)故事。如卷十八:“吳時,有梓樹巨圍,葉廣丈余,垂柯數(shù)畝。吳王伐樹作船,使童男女三十人牽挽之。船自飛下水,男女皆溺死。至今潭中時有唱喚督進之音也。”這段話就是對死亡的描述,而這種死亡比其他病死、動物咬死還要可憐,白白犧牲了珍貴的生命,這種非自然死亡給家庭帶來了深刻的悲傷。書中其他章還有許多關(guān)于人或家族死亡的描寫,滲透著作者對于人物命運的深刻同情,以及對于世態(tài)炎涼的深刻嘲諷。如卷十八:“晉時,吳興有一人,有二男,田中作時,嘗見父來罵詈,趕打之。兒以告母。母問其父,父大驚,知是鬼魅,便令兒斫之。鬼便寂不復往。父憂恐兒為鬼所困,便自往看。兒謂是鬼,便殺而埋之。鬼便遂歸,作其父形,且語其家:‘二兒已殺妖矣。’兒暮歸,共相慶賀,積年不覺。后有一法師過其家,語二兒云:‘君尊侯有大邪氣?!瘍阂园赘?,父大怒。兒出以語師,令速去。師遂作聲入,父即成大老貍,入床下,遂擒殺之。向所殺者,乃真父也。改殯治服。一兒遂自殺。一兒忿懊,亦死?!边@段話說明世上的邪惡勢力往往通過偽裝自己來行兇作惡,人們應當提高警惕,謹防受騙。
五、結(jié)語
兩晉時期是社會動蕩不安、急劇變化的一個時期,各種宗教、思想膠著在一起,沖突、融合并改變著社會生活和價值觀念。《搜神記》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下橫空出世。就作品本身而言,看似雜亂的故事,是它于廣袤而紛繁復雜的社會土壤中所結(jié)出的文學之花。它深刻反映了兩晉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也在很大程度上投射出動亂之中的文人心態(tài)。筆者認為,這部作品遠超對其“古今神祇靈異人物”的定性和認知,它有著十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在文化視野上,它兼具民間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雙重屬性;在思想內(nèi)涵上,它流淌著道家的思想,也蘊含著儒家的哲學;在敘事倫理上,它與現(xiàn)實生活有很大的相同性;在情感表達上,它展現(xiàn)出超乎尋常的炙熱和冷靜。它既是那個時代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產(chǎn)物,又是對整個歷史社會變遷的全方位
記錄。
(河南質(zhì)量工程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