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圖》是一部來自民間的“國之重寶”,由清初聶璜工筆彩繪并撰文。聶璜于康熙六年(1667年)起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繪成《蟹譜》,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集稿謄繪,通為一圖”。雍正四年(1726年),《海錯圖》被拆分為四冊,深藏清宮,鮮為人知。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故宮文物南遷,四冊失群。其后,其中三冊返回北京故宮博物院,一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海錯圖》包含340多幅精美工筆圖,描繪了300多種海洋生物,涵蓋了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還有許多海洋植物,并記述了海洋生物的生態(tài)習性及應用價值。
《海錯圖》問世300余年,其在在海洋生物學和文學藝術研究中的地位、價值甚高,但迄今未見有任何點校本??梢哉f,《海錯圖》是古代海洋生物集大成之作,可謂中國最早的海洋生物志或海洋生物百科全書,不應被遺忘。
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海錯圖〉通考》,由我國從事海洋生物分類學研究的老中青專家聯(lián)袂,傾所學而作,共80余萬字。該書從現(xiàn)代生命科學視角探究《海錯圖》,不僅注其文、校其誤,而且參照現(xiàn)代生物分類學系統(tǒng),考釋其中涉及的海洋生物,并提供了相應生物的照片。該書的目的在于系統(tǒng)探究古人對我國海洋生物的記述,著力搶救、整理并保護這一古代文化遺產(chǎn),發(fā)掘其科學、文化和史料價值,補我國海洋生物學以及古籍和人文書畫研究之所闕。這是我國首部《海錯圖》點校本,同時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整理、深入研究解讀《海錯圖》的學術專著,具有重要的科學、文化和科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