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苗侗音樂是貴州黔東南地區(qū)特有的音樂資源,對黔東南苗侗人民的日常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很多黔東南歷史故事與地點都離不開苗侗音樂。但是隨著現(xiàn)代音樂與西方樂器的發(fā)展,音樂文化呈現(xiàn)中西方交流融合的大趨勢,且成為引領音樂新風尚的重要體系。加上國家快速發(fā)展,加速區(qū)域流動,交通便利,很多苗侗音樂老藝人逐漸古稀,年輕苗侗青年為謀生計而遠赴外地務工,導致苗侗音樂的活力與魅力受到影響,甚至瀕臨失傳的境地。為推動苗侗音樂的傳承,貴州地方高校借助苗侗學生多、苗侗音樂資源豐富、苗侗非遺熱等,開展研究苗侗音樂資源保留與傳承工作。本文結合《黔東南民歌的區(qū)域文化研究》的課題研究實踐,依托于高校音樂教學,以激活苗侗音樂活力與魅力為核心,從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的視角,提出如何將苗侗音樂融入高校音樂教育中。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學;苗侗音樂;教學體系;區(qū)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8-0-03
苗侗音樂作為黔東南地區(qū)重要的區(qū)域文化內容,是區(qū)域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加強苗侗音樂研究,是推動地域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式,通過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傳承和發(fā)展苗侗音樂,不僅是豐富高校音樂教育資源的主要渠道,而且是促進區(qū)域文化發(fā)展和激活苗侗音樂活力與魅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應通過收集苗侗音樂和制作校本音樂教材、苗侗音樂設置選修必修課程、開設苗侗音樂實踐體驗課程等方式,豐富教學過程,形成具有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和前瞻性的教學體系,使得教學過程中的知識結構更加完善,教學內容設計更加豐富,教學方法設計更加前衛(wèi),教學過程設計更加注重實踐性,教學結果評價更加注重全面性,形成一個創(chuàng)新完善的教學要素,激活苗侗音樂活力與魅力的同時實現(xiàn)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促進區(qū)域文化與校園文化、音樂文化的深度融合。
一、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苗侗音樂的意義分析
(一)有助于激活苗侗音樂活力與魅力
高校音樂教育在傳播苗侗音樂的進程中,主要是通過引領學生學習苗侗音樂,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學生帶來影響,從而在歌曲分析與寫作中融入苗侗音樂元素,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苗侗音樂中激活苗侗音樂的活力與魅力。在本課題研究中,為了將苗侗音樂引入高校音樂課堂,課題組成員高度重視苗侗文化、苗侗音樂的認知,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收集了大量的苗侗音樂的原始資料,為苗侗音樂文化傳承與傳播奠定了基礎。本課題研究中的主要做法是要求本地苗侗學生與家里長輩聯(lián)系,收集有關苗侗音樂資料,同時課題組成員結合自身定點聯(lián)系開展教育指導的苗侗村寨,在村干部、苗侗音樂藝人、非遺傳承人的大力支持下,收集苗侗音樂資料,為激活苗侗音樂活力與魅力奠定了堅實基礎[1]。
(二)豐富創(chuàng)新高校音樂教育資源體系
當前,高校音樂教學體系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主,所使用的樂器以偏西洋樂器為主,以苗侗音樂為核心的民族傳統(tǒng)樂器學習較少。但是苗侗音樂的傳統(tǒng)樂器較多,如木鼓、銅鼓、水鼓、皮鼓、蘆笙、木葉、芒筒、琵琶、小鼓、小鑼、大鑼等,而且苗侗音樂的類型較多,如侗族大歌、侗族小歌,以及苗族民歌,其包括游方歌、酒歌、古歌、勞動歌、兒歌、謎語歌等,這些苗侗音樂資源融入高校音樂教學之中,能豐富和創(chuàng)新高校音樂資源。在本課題研究中,邀請苗侗非遺傳承人、民俗音樂家參與學生課堂教學、開展學術交流與指導,在激活苗侗音樂活力與魅力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新了高校音樂教育體系。
(三)增強區(qū)域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自信
苗侗音樂作為彰顯黔東南地區(qū)文化的重要元素,雖然苗侗音樂缺乏固定編曲者,但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得以代代流傳,更是對苗侗人民真實生活的現(xiàn)實寫照,其感染力和藝術力較強。采用苗侗語言表達出來,其唱腔與曲調較為固定。學生通過學習苗侗音樂,感受苗侗文化魅力,形成音樂共鳴,增強了區(qū)域文化的多樣性,強化了學生的文化自信[2]。
二、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激活苗侗音樂活力與魅力的措施
(一)收集苗侗音樂和制作校本音樂教材
在本課題研究中,為了研究黔東南民歌的地域文化,將黔東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苗侗音樂資源引入高校音樂教育中,收集了大量的苗侗音樂資源。其中,侗族民歌以侗族大歌為主,苗族民歌以苗族古歌為主。同時收集了苗侗音樂演唱時所需的曲譜、唱詞、樂器,苗侗音樂老藝人的現(xiàn)場表演實錄視頻,經(jīng)典曲目的視頻,除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在線資源外,還深入苗侗一線村寨,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教學目標、課程設置制作了苗侗音樂校本教材,搭建數(shù)據(jù)庫。既能通過實踐領略黔東南民歌區(qū)域文化,又能從理論感悟和體會黔東南民歌區(qū)域文化的民族意蘊。例如,將侗族民歌類的侗族音樂資源按照其演唱內容來歸類,分為嘎所類(聲音大歌,如《蟬之歌》《知了歌》《三月歌》《禾苗飄風歌》)、嘎嘛類(柔聲大歌,如《金銀王歌》《大山真美好》)、嘎想類(倫理大歌,如《十二月勞動歌》《晚輩要把老人敬》《莫忘父母恩》《父母恩情比海深》《女兒之歌》《婆媳之歌》《勸告頭人歌》)、嘎吉類(敘事類大歌,如《珠郎娘美》《民族族源歌·人的來歷》)。將苗族民歌的侗族音樂資源按照其演唱內容來歸類,分為游方歌、酒歌、古歌、勞動歌、兒歌、謎語歌等,其中,苗族古歌最終作為校本音樂教材的內容,將苗族古歌分為生歌(生命之歌,如《楓木歌》)、壽歌(長壽之歌,如《榜香歌》)、富歌(富貴之歌,如《運金運銀》)、美歌(美麗之歌,如《仰阿莎》)。
(二)課程設置融入苗侗音樂
在《歌曲分析與寫作》課程設置中,將苗侗音樂納入課程建設體系,以校本課程的方式,增加學生對苗侗音樂的認知,本課題的具體做法如下。
《歌曲分析與寫作》屬于必修課程,旨在通過學習本課程,要求學生熟練分析經(jīng)典音樂作品,同時結合專業(yè)需求,會原創(chuàng)音樂作品,從而滿足職業(yè)素養(yǎng)需要。因此,在注重基礎樂理和視唱練耳等課程的基礎上,從主題樂句、樂段結構、旋律特點、曲式結構四個方面學習苗侗音樂,將苗侗音樂的歌曲寫作技巧、歌曲體裁等作為必修的內容。在分析苗侗音樂的寫作技巧時,要求學生掌握旋律寫作流程外,還重點要求學習歌詞寫作和歌曲分析等知識。此外,結合學生興趣,成立相關苗侗音樂社團,引導學生加強對苗侗音樂的學習和傳承。
例如,在學習《蟬之歌》時,低聲部需要在主音上持續(xù)很長的時間,采取互換氣息和高聲部獨唱的方式,作為其獨特的唱法。這是因為在侗寨中,嘎所是彰顯音樂表現(xiàn)力與歌唱水平的代表,將自然界常見的蟲鳴鶯啼作為寫作對象,加上特殊的音樂技巧相結合,其形成的寫作技巧十分特殊。在訪談當?shù)乩先撕蟮弥?,之所以采用這樣的寫作技巧,是為了持續(xù)利用低聲部歌聲像潺潺流水不斷,而高聲部則好比溪水岸邊的鳥雀鳴叫。由于古時候的侗寨沒有任音響設備,而在侗族姑娘演唱時能將其傳得很遠,在演唱時將聲音融入鳥語花香、鳥語蟬鳴的意境,雖然缺乏聲音質感,但是表達的情感十分豐富,將侗家人的日常生活畫卷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來,通過聲部之間的交替,雖然存在一定的沖突但是又不乏和諧感,穿透力極強,加上持續(xù)音伴唱和低聲部中主音持續(xù)音的引進,在這一背景下,高聲部輪換著唱,在音色不斷變化的同時,用強弱變化來彰顯高聲部的聲音美,抒發(fā)侗族人民對大自然和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之情。在演唱時,鼻腔共鳴的運用是關鍵,也是體現(xiàn)多樣性演唱所在,這是因為侗族語言自身的鼻音色彩十分濃郁,在整首歌演唱時貫穿始終地運用鼻腔共鳴,且演唱時口型不能太大,吐字和咬字以輕啟唇部即可,運用鼻腔共鳴的目的是使得歌曲音色更具朦朧感和流動感[3]。
(三)開設苗侗音樂實踐體驗課程
在理論課程設置中融入苗侗音樂的基礎上,還在實踐體驗課程中融入了苗侗音樂,讓學生在實踐體驗課程中,感受苗侗音樂的魅力,從中學習歌曲分析與寫作技巧,同時領略苗侗文化韻味。例如,在一次苗族婚嫁的實踐體驗課程中,組織學生進入當?shù)孛缯?,在實際苗族婚禮現(xiàn)場,感受了說唱類的古歌、嘎百福,民歌類的情歌、酒歌、飛歌。在婚禮現(xiàn)場錄制的視頻《阿哥喝一杯》時,對其歌詞進行了整理,具體詳見譜例1所示,在學生實踐體驗時,要求學生從調式調性、音樂旋律、音樂節(jié)奏、語言格律、歌詞潤腔、音樂情感六個方面進行實踐體驗。
就調式調性而言,該曲為1、2、3、5、6降三音b3宮調式的苗族酒歌,婉轉、暗淡。降三音b3采用半音階上滑到徵音(5),營造出色彩明亮的效果,降角音則體現(xiàn)了苗族飛歌和酒歌融合后,色彩音變效果獨特。
就音樂旋律而言,該曲大跳較多,旋律有四度、五度、八度等大跳,旨在突出彰顯苗族色彩。飛歌是苗族人民日常野外勞作時演唱歌曲,隨著苗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飛歌逐漸與宴席、酒歌相結合,因此該酒歌融入了大量的飛歌音樂元素,旋律錯落有致,獨有一番苗族風味特色[4]。
就音樂節(jié)奏而言,該曲節(jié)奏十分緊密,音樂節(jié)奏前緊后疏,催促阿哥趕快喝酒,契合歌曲主題。
就語言格律而言,苗族阿妹在阿哥聽到蘆笙吹響、鼓聲敲響后,抓住阿哥想與阿妹進入笙鼓場跳舞的心情,勸阿哥快快喝下手中的美酒。
就歌詞潤腔而言,該曲使用的降角音的歌詞潤腔優(yōu)勢明顯,演唱樂音下行襯詞時,樂音上行在最后樂音上甩腔。
就音樂情感而言,該曲描繪了男女在宴席上相互勸酒的場面,表現(xiàn)了回門禮儀席間熱鬧非凡的場面。在苗族婚嫁音樂中,回門儀式十分重要,回門寓意女方現(xiàn)狀與族人認可聯(lián)姻和對新人的祝福,曲中采用的飛歌音樂曲調,音樂內容豐富,深受苗族人民喜愛,把苗族人樸實、熱情、開朗的性格融入音樂中,覺得暖心,充滿熱情。
譜例1
三、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中苗侗音樂資源的應用
(一)豐富音樂教育資源,優(yōu)化教學內容設計
為實現(xiàn)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在苗侗音樂資源應用中,始終結合黔東南民歌的地域文化,在教學內容設計中,利用苗侗音樂作為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例如,為了引導大學生繼承和弘揚黔東南民族地域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與認同感,在教學內容設計中,要求學生掌握苗侗音樂的基本內容,不斷堅定學生的文化使命,參與到苗侗音樂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行列中[5]。
(二)豐富音樂教學過程,優(yōu)化教學過程設計
為豐富教學過程,在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中,高度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將歷屆學生原創(chuàng)的歌曲給學生展示之外,為消除學生對原創(chuàng)歌曲的距離感,消除學生的歌曲寫作恐懼感,在教學過程設計中,將苗侗音樂歌詞的內涵、藝術特點、結構形式與主題作用、主題旋律、主題創(chuàng)作、主題修改等知識點穿插學習,讓學生以更加真實的案例感悟主題寫作的技巧。
(三)豐富音樂教學方式,優(yōu)化教學結果評價
在上述的基礎上,高度重視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除了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外,還采取混合式教學、翻轉教學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將自己收集的苗侗音樂資源,結合所要在微課視頻學習的知識點,做到舉一反三。同時注意教學結果的評價,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作與寫作能力的考核。例如,在歌曲分析方面,要求學生掌握旋律、調式調性、節(jié)奏型、配器、閱讀、段落、歌詞寫作特點等,并采取聆聽的方式考核,使得考核的方式更具人性化。
四、結束語
本研究緊密結合《歌曲分析與寫作》課程和《黔東南民歌的區(qū)域文化研究》課題研究的實踐,以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為手段,以激活苗侗音樂活力與魅力為目標,以增強學生的區(qū)域文化自信為目的,從意義、措施、應用三個方面展開創(chuàng)新研究,希望有助于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的創(chuàng)新,推動地方音樂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崔學榮,邢思雨.具身認知視閾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探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05):66-73.
[2]李偉偉.音樂非遺文化走進高校課堂的實踐研究——以邢臺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為例[J].邢臺學院學報,2022,37(03):33-37.
[3]鄧永業(yè).傳統(tǒng)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J].藝術教育,2020(04):37-40.
[4]崔雪花,金學洙.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視域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探究[J].文藝爭鳴,2020(02):203-208.
[5]周寧.高校音樂教學的加與減——高等教育中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北方音樂,2020(0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