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葳巍
從“領導”向“益友”綿延:導生關系生成過程的自我民族志
韓葳巍
以自我民族志為方法“裸呈”“我眼中的導師形象之變”,發(fā)現(xiàn)自己與導師的關系經(jīng)過了從權力、利益關系走向傳授、合作和倫理關系的變化過程。認為處于過程中的導生關系既非不同角色的迭代,亦非當下事態(tài)的聚合,而是異質(zhì)關系的綿延;直面導生關系的綿延狀態(tài)、將“回望中前行”作為方法論、于日常瞻顧間實現(xiàn)雙方心靈契恰是構建和諧導生關系的可能路徑。
研究生;導生關系;自我民族志;綿延;生成過程
研究生教育肩負為國家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人才的重任,歷來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中之重,十九屆五中全會(2020年)、“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二十大(2022年)相繼做出加快推動研究生教育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部署。新時代語境中,研究生教育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探索與實踐從重視規(guī)模增長、結構調(diào)整、制度完善等“宏觀質(zhì)量”內(nèi)斂于招考選拔、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評價機制等“微觀質(zhì)量”,即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1]。導師和研究生關系和諧是提升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的基礎,理應受到重視。近年來,教育部陸續(xù)出臺相關文件對導師職責進行制度性規(guī)約,于促進導生關系健康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但從現(xiàn)實情況看,公開指責、斷絕關系、法律糾紛、學生自殺等導生關系惡性事件時有發(fā)生,導生間存在的道德底線坍塌、情感因素抽離、交往理性缺失、責任意識淡化、功利主義泛濫等問題不容忽視[2-3],和諧導生關系構建備受關注。
目前,國外導生關系研究聚焦于導生關系的內(nèi)涵與外延、模式及現(xiàn)存問題。導生關系是導師對研究生進行學術指導、引導學生進入學術社區(qū)、幫助學生完成學業(yè)的一種支持性、個人性的人際關系,外延涵蓋學術關系、心理關系和物質(zhì)關系,主要有三種模式:雙主體二元模式、小組指導模式和兩者兼具的混合模式[4-6]。不合倫理的過分親密、導師指導不足和性別、種族、性向偏見是國外導生關系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7-8]。國內(nèi)研究可大致分為三類:其一,厘定導生關系,澄清其內(nèi)在規(guī)定、對象范圍和基本特征[9];其二,通過問卷調(diào)查、量表測量等方法分析導生關系的影響因素,發(fā)現(xiàn)導師指導頻率、方式、理念,學生學業(yè)情況、生活習慣、心理狀態(tài),導生雙方的溝通能力和價值觀念,師門文化、組會形式、同輩相處、課題數(shù)量等內(nèi)部建制,學校類型、社會文化等外部環(huán)境,均會對導生關系產(chǎn)生顯著影響[10-12];其三,聚焦導生關系異化表征與成因并提出針對性建議:導生關系逐漸功利化、庸俗化、工具化、淡漠化,表層原因是雙方的期望偏差、權力勢差、訴求沖突,深層原因是學術資本主義、審計管理主義、傳統(tǒng)師道觀念以及網(wǎng)絡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的負效應,應重建導生共同體、明確雙方權責、改革管理制度、優(yōu)化學術評價體系[13-16]。此類研究多為思辨研究,少數(shù)采用觀察、訪談與扎根理論等質(zhì)性方法。
毋庸置疑,既有研究已較為完備,但囿于選取大量樣本和抽象歸納總結等方法,對導生關系的“群像”著墨較多,鮮有研究能持續(xù)跟蹤一個主體以勾勒和深描導生關系歷時性變化的完整狀貌,導致對導生關系生成過程知之甚少。基于此,本研究擬采用自我民族志方法,以“我眼中的導師形象之變”為線索,一窺導生關系的流變脈絡,并以之對話理論、關照實踐,在重新審視導生關系生成性的基礎上挖掘其對構建和諧導生關系的啟示,以期為提升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提供參考。
民族志(ethnography)在很長一段時間被理解為一種“我”到異文化中做持久的田野考察后重返本文化,寫作并發(fā)表作品的人類學研究方法。但后現(xiàn)代主義的興起帶來了一種新的自我觀:自我不再被視為自足和統(tǒng)一的“單子”,而是時刻受各種關系影響的分裂性存在,由此帶來了對民族志中“我”的理解的轉變:“我”不是絕對中立的,所謂民族志只是“我”建構出的文化表征而非文化事實;“我”不僅能觀察異文化,亦可站在第三人稱視角將自己作為對象反觀自身[17]。此背景下,一種新的民族志——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逐漸興起。
自我民族志從字面上看可拆分為自我(auto)、文化(ethno)和描述(graphy),顧名思義,是一種將自我的生活經(jīng)驗置于文化背景中進行反思性描述的研究方法,與民族志的不同之處在于:研究角色上要求研究者兼具局內(nèi)和局外人雙重身份,研究手段上主張觀察、體驗、思想等素材作為資料來源,研究內(nèi)容上“裸呈”研究者自己的經(jīng)歷以便挖掘其中的文化意涵,敘述風格上多以第一人稱寫作[18]。自我民族志強調(diào)內(nèi)省后親身經(jīng)歷的書寫,為洞悉導生關系生成過程提供了窗口,契合本研究的目的;同時,相較于人類學界和社會學界,教育學界尚未給予該方法以足夠重視[19],僅有林曉珊、王兆鑫做出了開拓性嘗試,但卻重點探討教育與文化再生產(chǎn)[20-21];第三,筆者本身就是一名碩士研究生,與導師朝夕相處三年之久,且有寫日記習慣,加之留有與導師的微信聊天記錄,自我民族志方法似乎是首選。綜合上述三點,筆者認為自我民族志是較為合適本研究的方法。
但自我民族志是一種十分冒險的研究方法,有學者指責其因太過自戀而無法保證研究的可靠性,另有學者認為其完全依賴親身經(jīng)歷而忽視對文化的分析與解釋[18]。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將邀請同門兩位同學共同敘事,在多主體參與中避免“自我膨脹”,并從學理與實踐兩個維度解讀筆者的親身經(jīng)歷,增強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在呈現(xiàn)親身經(jīng)歷前,還有必要對“我”進行簡要介紹。我于1997年出生于河北北部的一個小城市,由于自身努力不足,加之本省人口眾多、競爭激烈,高考成績平平無奇,2016年勉強被一所廣西二本院校的酒店管理專業(yè)錄取。因身材瘦小,在實習中無法適應高強度體力勞動,便萌生了考教育學研究生的想法。至于緣何選教育學,究其實為自己從小數(shù)學不好,而教育學是為數(shù)不多不考數(shù)學的專業(yè)??佳羞^程異常順利,我被山東一所非師范類綜合院校錄取,開始了為期三年的碩士研究生生活。目前,我已“申博”成功。作為一名跨專業(yè)學生,能成功申博實屬不易,我在反思既往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或許正是因為導師的緣故才讓自己有了今天這番“成就”,也發(fā)現(xiàn)我與導師的關系經(jīng)歷了多重變化,從她在我眼中的形象逐漸由領導、老板走向老師、同事和益友,可見一斑。
2020年9月,我迎來了期待已久的研究生生活。在一門名為“人文教育專題”的課上,我與導師初次邂逅,當時她身著紫色旗袍,看上去溫文爾雅。待同學們自我介紹后,她點評道:“故事的背后是情,情最能打動人心,所以剛才L同學的發(fā)言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焙吞@可親又具深刻思想的她強烈吸引著我。半月后舉辦導生雙選會,我如愿進入師門。
雙選會前,師兄師姐明哲保身,不愿過多評價各位導師,但雙選會后,關系基本錨定,傳言蜂擁而至:“你導師很嚴厲”“她好像還在課上發(fā)過火”……聽聞此言,我悶懷頓生,因幼時父親盛氣凌人,而“嚴師子敬”的傳統(tǒng)師生觀賦老師以父權的正當性,加之此前每位老師都出奇嚴厲,形成了畏懼老師這一“慣習”。我安慰自己傳言非事實,要相信自己作為局內(nèi)人的親身經(jīng)歷而非門外漢的霧里看花。但同門師姐在一次聚餐中也對導師做出類似評價,提醒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如果說傳言多少為我保留一絲希望,那同門師姐的善意提醒無疑是壓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手機上推送的各種導生矛盾新聞也時常于無形中平添我的精神壓力。在“傳言”“慣習”與“技術”交織作用下,一副導生權力勢差圖景在我的頭腦中逐漸清晰。
不久之后,導師召開第一次組會歡迎我們的到來:“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薄凹摇痹谘哉f親密的同時也暗示她重新厘定社會舞臺中臺前幕后的布局,同我們交往不再被視為臺前之事,戈夫曼口中的“印象整飾”失靈,矛盾發(fā)生,權力也借由矛盾從想象步入現(xiàn)實。由于不熟悉報銷流程,我未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將單據(jù)送到財務室。導師在一次課間突然問起,當聽到我說“我下午去送(單據(jù))”時,她先是一怔,然后瞳孔放大,用尖銳的聲音甩出一句“你這孩子怎么做事的?”之后就憤然離去,獨留我在鴉雀無聲的教室中與其他同學面面相覷。學期末,同門因訂婚欲請假回家,又擔心時間太長導師不批,就擅自修改假條上的請假日期。拿給導師簽字時,她瞬間從座位上站起,以一種俯視的姿態(tài)盯著同門的眼睛冰冷地說:“我不會簽這個字,出什么事你自己承擔責任!”當天下午,導師召開組會,重申師門規(guī)章,告誡大家若不能接受,可申請更換導師。組會快結束時,氣氛稍顯緩和,導師說自己有些情緒化,以后大家對她有任何意見也可直接提出。組會結束后,同門不斷翻白眼并抱怨:“凈說沒用的,誰敢換導師?”這一真實想法只能暗流涌動,表明導師權力的真實在場。
隨著高等教育與經(jīng)濟發(fā)展間的互動日趨深化,來自行政機構、社會組織、企業(yè)的經(jīng)濟利益不斷涌入大學,大學成為高資本附加型機構,于其上生成的導生關系也呈現(xiàn)經(jīng)濟性特征。研一下學期,我們開始作為“理性經(jīng)濟人”在權力的夾縫中同導師展開以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為表征的博弈。
導師在這學期會請我們幫忙打印資料,卻常忘記轉賬。若數(shù)額較少,我們一般等她想起再說,若數(shù)額較大,又礙于師生情面無法當面算賬,便會在聊天中抓住各種機會有意向她傳達“這個月的補助還沒發(fā)”“最近家里沒給生活費”等手頭緊張的信息。導師還計劃在本學期同每人合作一項研究,以提升我們的科研能力,我們自然同意,但更希望借此獲得申請獎學金的籌碼——發(fā)表論文?;蛟S正如桑德爾那個待價而沽的隱憂所示,過去30年間最致命的變化莫過于市場及其價值觀進入了本不屬于它們的領域。慢工出細活的科研在急功近利的市場中居于劣勢,隨評獎日期的逼近,遲遲未出成果的我們焦慮不已。同門欲“購買”論文,而我有志于讀博深造,不愿留下“污點”。導師覺察到大家積極性不高,只得暫緩合作之事,建議我們先用Citespace軟件寫一篇文獻綜述并及時發(fā)表。
除金錢利益外,同導師的博弈還涉及心理和精神利益,其中心理利益的博弈圍繞“相對剝奪感”展開?!跋鄬儕Z感”是人們將自己與某參照物比較后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劣勢而產(chǎn)生的以不滿和怨恨為表征的消極情緒體驗[22],在其他導師幫學生聯(lián)系雜志社發(fā)論文、給學生經(jīng)濟補助、與學生聚餐的襯托下,常安排大家搜集資料、用Citespace作圖、寫文獻綜述的導師顯得“不近人情”。我們認為這是自家事,不能讓外人看笑話,所以會在舍友面前刻意美化導師:“她很忙,不忙的話也會請我們喝奶茶?!钡趲熼T內(nèi),我們常團結一致地向導師傳達出對其他師門的羨慕:“聽說W老師帶學生發(fā)了一篇文章”“L老師上周帶我們宿舍的同學去他家吃飯”。導師也明白言外之意,在師姐畢業(yè)答辯結束后對大家說:“其實選我當導師很吃虧,論文寫得不錯也難得優(yōu)秀,一般是答辯組長的學生得此殊榮。”
精神利益的博弈則圍繞意義時間展開。意義時間有別于物理時間,不是年輪的增減,而是心靈感知的生活節(jié)奏,關涉人的精神世界。由于心理上認定導師無法像其他導師一樣提供更多幫助,我們決定自力更生,而一旦有此想法,為她“打工”的每一秒都異常煎熬。為避免“隨叫隨到”和“讓壓力遍布全部時間”,當導師布置任務時,以“家教”“作業(yè)太多”“身體不適”等理由推遲“交工”時間成為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學期末,導師要求在一周內(nèi)將紙質(zhì)資料錄入Word文檔并導入Nvivo軟件,我們以尚未完成期末作業(yè)為理由要求延長時間。但導師了解到我們的作業(yè)并不多,她回應道:“我記得只有W老師有作業(yè),實在不行的話,把手頭其他事先放下?!睔夥阵E然凝固,導師又補充道:“假期交流不方便,我們得抓緊時間。”又是良久沉默。導師為緩解尷尬而做出妥協(xié),表示可將時間放寬到半個月。半月后,她竟一直未“驗收”成果,我們也未主動匯報,畢竟如同門所言:“做完這件事,還會有更多事,用慣我們會一直用。”此后,導師將各項任務的約定期限都記在備忘錄,我們失去了鉆空子的機會。
研二上學期是導生關系的轉折點,在治學、處事等幾項事件的影響下,我逐漸感受到導師的人格魅力,與她締結了信道而愿習的師徒關系。
當課程學習告一段落,接下來面臨畢業(yè)論文開題。導師在學期初同大家分享了自己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緣由:“大家都知道我是農(nóng)民工子女,但不知道的是我不會說普通話,在數(shù)學課上把7讀成‘吃’,老師對我說的那句‘吃你個頭’至今仍記憶猶新。既然語言乃存在之家,那很多農(nóng)民工子女便同我一樣在城鄉(xiāng)遷移中由于語言流變而身心異域,失缺精神家園,所以我非常關注他們的語言與自我認同?!甭犕赀@番話的我心頭一顫,領悟到研究可以是感性、溫暖和有情懷的,明白了深埋于研究者內(nèi)心的困擾可能蘊含人類共通的問題。那夜我徹夜未眠,回想二十多年的生活,發(fā)現(xiàn)自己在性別氣質(zhì)上“越界”而遭受校園霸凌的經(jīng)歷正是那個困擾我已久的問題。后來,導師向我推薦了一些性別研究的著作。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意識到自己的經(jīng)歷可以用一種嚴謹?shù)膶W術話語所表達,體會到自身看待世界的方式發(fā)生了轉變,更重要的是萌發(fā)了一種已經(jīng)加入學術共同體而為性別公正貢獻力量的使命感。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導師,她欣慰地說:“性別社會學賦予你一種審視過往經(jīng)歷的視角,幫你重拾了心靈的安寧,但也要警惕,要基于自我而不要囿于自我。”開題答辯中,我的選題受到各位老師的一致認可。我逐漸對導師有所改觀,認為她在治學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并在她的鼓勵下踏上性別研究的道路。
除治學之道外,導師還向我展示出她的處事之道。師門每學期都會組織讀書沙龍,布置場地的任務落在了我這個師門中唯一的男生身上。某次沙龍結束后我忘記歸還鑰匙,導師在幾天后突然打電話說負責管理鑰匙的L老師發(fā)現(xiàn)鑰匙失蹤,問是否在我這里。本想著又是一頓批評,但得知實情的導師出乎意料地教我如何向L老師道歉:“你可以準備一些特產(chǎn)向L老師道歉,他不要的話就直接放在桌上,他也不好追出來?!边€說,“只有學問是不夠的,在這個人情社會里還要學會做人?!蔽以诮?jīng)驗上十分同意導師的做法,而當讀到《人情、面子、關系網(wǎng)》一書時找到了學理依據(jù):何謂會做人?在中國,人是關系中的人,會做人,即能夠洞悉人情社會中“互欠”這一運作邏輯的人,就此而言,導師讓我送特產(chǎn)不是因為L老師缺少,而是希望令他產(chǎn)生“欠”的心理體驗以使人情流轉,便于下次請他幫忙。當認識到了國人的行動邏輯,對導師所傳處事之道便愈加認同,心中感嘆學術即生活,她還真是會活學活用。
導師同我們合作研究的計劃在研二下學期才正式提上日程。我同她合作一項以扎根理論為方法的育人目標研究,她建議我先獨自對資料進行編碼,每周交流一次??吹矫看谓涣鲿r我都只懂機械地記錄,導師便說:“研究是一個‘探’的過程,是我們一起討論,不是我的一言堂?!薄疤健弊值榔屏丝茖W研究的特性:未知性。在??驴磥?,占有知識即擁有權力,而科學研究的未知性使導生任何一方都不能占有知識而只能是發(fā)現(xiàn)知識,弱化了導師的權力,導生關系趨向平等。資料編碼初步完成,下一步是借助Nvivo軟件生成圖表。從小接觸電子設備的我很快掌握了軟件的使用方法,但導師卻顯示出自己的“笨拙”,時常向我請教在我看來十分簡單的問題:“為什么我打不開這個軟件?”“怎么我做出來的圖這么丑?”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基礎的鄉(xiāng)土社會缺乏變動,年長一代將自己積累的生活智慧傳遞給年幼一代,形成對后者的天然權力;而在以流動與變化為底色的現(xiàn)代社會,后者不必然走前者走過的老路,且更具適應新事物的能力,文化傳遞從“長傳幼”變?yōu)椤坝讉鏖L”。當我“反客為主”充當教師角色時,導師權力的正當性再次受到?jīng)_擊,導生關系更加趨于平等。此后的合作中,導師非但從未剝奪過我表達觀點的權利,還常詢問我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我也因自己的觀點被導師采納而欣喜。日漸增強的自我效能感堅定著我讀博深造的信念。
臨近學期結束,為防止我泄露資料,導師提出要同我簽該項研究的保密合同。合同的本質(zhì)是契約,而契約是主體之間依據(jù)自由、公正、平等原則達成的合意,導師擇此做法,側面反映出她不再依靠權力管理學生。管理的正當性基礎從合理性走向合法性,也表明她已在心目中將我視為同她一樣的主體。導師說原先有學生“盜取”了她的研究成果,她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平時她與我交流時會有意緊盯我的眼睛以尋求心靈共鳴,但她這次卻望向窗外,聲音微弱,一副鼓起極大勇氣的樣子。據(jù)我所知,導師從小生活在農(nóng)村,那個年代的農(nóng)村還是一個熟人社會,人們世代定居,彼此知根知底,靠熟悉、親密、信任等情感維系關系,“有什么事打個招呼就行了,簽字畫押反而傷和氣”;但經(jīng)濟發(fā)展、城鄉(xiāng)遷移與全球化推動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生存于其中的人“不知他人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但又怕空口無憑,契約應運而生”[23]。嵌入社會轉型浪潮中的導師因遵循熟人社會的交往規(guī)則“吃了虧”而打算簽合同,但同時又無法完全適應陌生人社會中被抽空了情感的人際關系,最終流露出難以啟齒的神情。但或許是感性戰(zhàn)勝了理性,導師到畢業(yè)時也未重提此事。
時間如白駒過隙,研究生生活接近尾聲。懸臨在頭頂?shù)摹爱厴I(yè)”令我逐漸領悟到自己與導師共處于同一共同體,導生雙方均成為相互關懷、互擔責任的倫理主體。
研三上學期疫情肆虐,學校封閉管理,一直自籌生活費的我無法外出做家教。某天深夜,在我看著微信余額發(fā)呆時突然接到了導師電話:“疫情沒辦法出去打工了吧!”說罷,她轉了一筆錢給我。我十分抗拒,認為金錢會玷污我們純潔的關系,縱然她一再嘗試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說服我,我仍不愿接受,逼得她只能以發(fā)火相威脅。在有些許不情愿又有些許感動的復雜心情中,我點下了收款按鈕。掛斷電話,溫暖之感涌上心頭,這筆錢與其說是物質(zhì)救濟,毋寧說是精神救濟,令我因離家在外無所歸依的干涸心靈重現(xiàn)靈動。碩士學位論文預答辯將近,尚有許多問題需請教導師,但卻意外得知她感染新冠,此前得知她生病,我更多的是“慶幸”任務量會減少,但此次,心底竟升起一絲擔憂。聽聞同門欲請導師指導論文,我急忙建議互換論文,互相修改。諾丁斯認為,擔憂既非出于自己的目的,也非出于對他者的憐憫,而是兩個主體相遇時產(chǎn)生的一種為他人著想的關懷之情[24]。從道德自然演化的意義上講,孺子落井,人皆有不忍之心,移情與擬他性同心是關懷的心理基礎。導師常提起自己求學時既要謀生又要做學問的窘境,相似的境遇而產(chǎn)生的移情是她解囊相助的原因;基于自己生病經(jīng)歷而產(chǎn)生的擬他性同心使我不忍因學位論文而影響導師康復,亦不愿同門打擾她。兩個封閉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體因關懷而內(nèi)在聯(lián)結,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相互關懷是人之常情,互擔責任是更能彰顯人之為人的道德準則,在研三下學期同導師組織讀書沙龍的過程中,我與她從關懷的主體蛻變?yōu)椤盀樗闹黧w”,承擔起對彼此的責任。記得導師在我們剛入學時就表示自己非常希望把沙龍辦好:“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要求大家參加就應讓大家有所收獲?!蹦菚r的我不以為意,多半是從網(wǎng)上找?guī)灼獣u蒙混過關,在討論問題時三緘其口。當我深入?yún)⑴c沙龍組織后逐漸發(fā)現(xiàn),書籍挑選、日程安排、簡報撰寫,無一不凝結著幕后工作者的心血。某次,我與導師因籌備第二天的沙龍忙到深夜,回宿舍的路上她說:“只要有一個學生愿意參加,我就會堅持舉辦,好的導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心靈……如果說有什么私心,可能是學生的陪伴讓我覺得思考不再是一個人的事?!薄皩⑷怂茉斐蓚€體,這是現(xiàn)代社會的特征。”[25]當人從共同體中脫嵌,彼此隔膜和冷漠就會成為常態(tài)。導師舉辦沙龍的目的是希望重拾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但她首先強調(diào)自己作為導師而肩負的豐富學生心靈的責任,即便我們敷衍的態(tài)度很難滿足她的需要也不改初心?;椟S的燈光下,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導師的臉如此滄桑,它的背后仿佛還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殫精竭慮。此時,導師的臉儼然成了列維納斯口中的“他者的面孔”,超越了我對它的覺知,將我?guī)胪庠谛缘臒o限之中[26]。面對這種無限,一種近乎強迫的責任感拷問著我的內(nèi)心:“你為何對待沙龍總是如此敷衍?”此后,我開始承擔起自己作為學生的責任,向導師建議改進沙龍形式,在冷場時主動發(fā)言、帶動氣氛,希望能在離別之前讓她感受到來自學生的溫情。
責任除“為己的責任”外還有“為他的責任”,前者強調(diào)作為獨立主體的自我有能力和義務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此語境中就算有他者的位置,也是將自我利益置于他者利益之前,而后者強調(diào)將自我利益后置,即我對你好本身就是目的,而非為換取同等回報[26]。深受導師“面孔”感召的我開始同她一樣將對方置于思考與行動的邏輯起點,打破了自我與他者的藩籬,為三年的相遇、相識、相知、相隨和相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故事講到這里將告一段落。上文通過若干片段的陳鋪,勾勒和描繪了一幅導師形象從“領導”向“益友”變化的圖景,展示出導生關系從權力、利益關系走向傳授、平等和倫理關系。接下來的問題是,應如何看待這種生成性?該問題關涉導生關系的內(nèi)在規(guī)定。
內(nèi)在規(guī)定也即內(nèi)涵,在邏輯學上指一個概念所能反映的事物本質(zhì)屬性的總和,即事物究竟“是什么”[2]。早期,有學者按結構主義觀點將導生關系作類型化處理,有五類型說:良師益友型、相愛相殺型、任務型、過場型、怨恨型,四類型說:權威型、和諧型、松散型、功利型,以及三類型說:老板雇員型、平等朋友型、父母子女型,這些觀點的背后暗含一種導生關系是各種關系類型之集合的觀點;另有學者受因果思維影響,重視導生關系的影響因素,將導生關系看作多重因素的嵌套。以上兩種觀點固然便于把握導生關系的本質(zhì),但因缺乏歷時性視角而略顯機械和僵化。此后,學者逐漸認識到導生關系時刻處于過程中,如管嶺等人認為只能在理性思考中離析導生關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導生關系是導生雙方鏈狀、循環(huán)的連續(xù)交互的動態(tài)過程[2,27]。導生關系具有生成性成為主流觀點,強調(diào)導生關系是不同角色的迭代與當下事態(tài)的聚合。
導生關系是不同角色迭代的觀點又可按視角大小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類,前者認為導生在社會變遷背景下扮演與此前迥異的角色,如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文化傳遞模式的轉變呼吁導師從權威者走向合作者[28],受功利主義價值觀影響的導師從“師父”和“師傅”變?yōu)椤袄习濉盵29],工具理性對生活世界的殖民使導生均化身為“理性的經(jīng)濟人”等;后者認為導師和研究生扮演的角色會隨雙方相處時間的推移而線性流變,如導生沖突會經(jīng)歷潛在的對立或失調(diào)、認知和人格化、行為意向、行為、結果五個階段,導師和研究生在五個階段中分別扮演不同角色[30]。
從本研究看,導師在筆者心目中的形象確實經(jīng)歷了從“領導”“老板”到“師傅”“同事”“益友”的變化,表明上述觀點有其合理性,但此觀點無法解釋:為何每種角色內(nèi)部還存有多重角色?譬如,第一階段筆者雖視導師為“領導”,但她施展權力的目的是引導我們積極主動和講求誠信,與其說是“領導”不如說是“嚴父”,導師在組會結束時袒露自己情緒化并告訴我們可向她直接提出意見,此時的她又作為“朋友”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再如,第二階段的導師在筆者眼中是“老板”,但她也建議大家用Citespace寫論文并及時發(fā)表,表明她并非僅將大家視為博弈對象,而是換位思考甚至為滿足學生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扮演類似于“慈母”的角色;同理,后三個階段的“師傅”“同事”“益友”也僅是導師的主要和顯見角色,不排除還存在諸多次要和隱蔽角色的可能。筆者以為,將導生關系理解為不同角色的迭代仍是一種結構主義視域下的類型觀,只是將各種共時性的類型以歷時性的方式串聯(lián)起來,無法從根本上擺脫機械和僵化,尚未觸及導生關系的根本。
認識到將導生關系視為不同角色的迭代過于機械和僵化,有學者轉而強調(diào)導生關系是當下事態(tài)的聚合。常海洋等人指出,既然世界由事態(tài)構成,事態(tài)凝聚為事物,而多數(shù)事物最終的意義都在其相應的事實樣態(tài)上,那作為一種事物的導生關系同樣呈現(xiàn)為一種事態(tài)(Sachverhalte)[31]。Sachverhalte也被譯為“原子事實”,源于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指某種狀態(tài)下的事物[32],維特根斯坦意在以此概念強調(diào)事物不是傳統(tǒng)哲學所理解的實體性存在,而是諸多具有完備性、飽滿性和自足性的“此刻”“當下”“目前”的聚合。將導生關系理解為當下事態(tài)的聚合,意味著導生雙方任何一刻的交往都是獨特的:既不代替過去,也不指引未來,從而否定了導生關系是不同角色的迭代這一觀點的合理性,因為當我們言說角色時,必然會武斷地將導生雙方獨一無二的當下交往歸為種和類,而這恰恰遮蔽了事態(tài)的多元異質(zhì)性。
從本研究看,導生關系是當下事態(tài)聚合的觀點在解釋上文提到的“為何每種角色內(nèi)部還存有多重角色”的問題上更具說服力,但仍要進一步追問:導生關系的每個當下真的既不代替過去,也不指引未來嗎?第二階段在“夾縫”中同導師締結博弈關系,是否暗示著第一階段權力關系的滲透?第三階段傳授關系的正當性基礎只是導師人格魅力而不摻雜權力嗎?第四階段的平等關系是否完全排除了第二階段的博弈關系?第五階段的倫理關系不是建基于第四階段的平等關系之上嗎?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需借助“綿延(durée)”這一概念。
“綿延”由柏格森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一書中提出,是指事物的過去融化于現(xiàn)在并向未來持續(xù)地涌進,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每個當下都包含著過去又預示著未來”[33]77-78,真實的事物在這種一氣呵成的過程里如河流般生氣勃勃、健行不息。該概念關涉一種新的時間觀,即時間不是一維流逝而是內(nèi)在融合的,不是均勻同質(zhì)而是有濃有淡的。
當以“綿延”這一概念所蘊含的時間觀審視導生關系便會發(fā)現(xiàn),導生關系確實存在于每個獨特的當下,但這些“當下的當下”仍無法擺脫“此前的當下”之影響,正是在此前權力關系的影響下我們才同導師在“夾縫”中博弈,傳授關系的正當性基礎由權力和人格魅力共同構成;并且,這些“當下的當下”同樣融化、滲透、彌散進“未來的當下”,作為導生關系轉折點的傳授關系刺破了權力、利益這些負面關系的同一性,昭示出導生關系向未來無限的可能性開敞?!澳欠N昨天而今、今天而明的看法只是空間思維在時間觀念上的作祟”[33]78,既不存在一個孤立的可以與最近的過去、將來分割開來的當下時刻,也不存在所謂實體性和原子性的事物。就此而言,導生關系的內(nèi)在規(guī)定實為種異質(zhì)關系的綿延。
若將導生關系看作異質(zhì)關系的綿延,直面導生關系的綿延狀態(tài)、將“回望中前行”作為方法論,以及導生雙方在日常瞻顧中實現(xiàn)心靈契恰將成為構建和諧導生關系的可能路徑。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將導生關系視為一個機械和僵化的整體,以至在和諧導生關系構建的問題上存在就事論事的傾向,例如,當注意到導生關系的權威性時強調(diào)雙方發(fā)揮主體間性,當注意到導生關系的經(jīng)濟性時強調(diào)建構一元主義雇傭關系。這些建議無疑可切中時弊,但卻忽視導生關系的復雜性。進言之,導生關系的復雜性如上文所言不僅體現(xiàn)為各種獨特的當下事態(tài)的聚合,還體現(xiàn)為異質(zhì)關系的綿延。各方教育主體首先應重構導生關系想象,廓清導生關系的生成性并以綿延的觀點把握之,以便從新的視域關照構建和諧導生關系的可能路徑。
認識到導生關系綿延狀態(tài)僅是基礎,還需將“回望中前行”作為構建和諧導生關系的方法論?!盎赝星靶小边@一簡短的時間性表達與“失敗乃成功之母”“溫故而知新”等生活智慧有著同樣的方法論基礎[34]。人們常在失敗時反省自己,也會在某個時刻“頓悟”此前無法理解的某個思想、觀點或事情,這些都表明過去的經(jīng)歷并沒有過去,而是在回望中不斷被召喚至當下,且以當下的視角賦予其以新的意義。同理,導生關系也需回望,正如筆者在最后一個學期因看到導師滄桑的面孔而萌生出“此前的自己為什么對待沙龍如此敷衍”進而生成責任感一樣。再如,導師之所以在入學時對筆者產(chǎn)生強烈的吸引,帶點事后分析的味道,或許正是因為她與筆者一樣均是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之人,而這亦是筆者立足當下回顧過往而得出的結論。在回望時,筆者如同牛反芻般將過往咀嚼出了新的味道,導生關系由此變得豐盈和厚重。同時,“回望”不僅會積累與成就當下的此在,還會伴隨前行——一種對未來的籌劃,正如筆者在生成責任感后決定在未來彌補對導師的虧欠,向導師建議改進沙龍形式,在冷場時主動發(fā)言、帶動氣氛?!盎赝笔且饬x的反芻式積累,“籌劃”是意義的補償式疊加,在“回望”與“籌劃”螺旋式前行中,導生關系的意義不斷充實,而該過程同時也是通達他者的過程,因人是群體性存在,“回望”與“籌劃”必然伴隨他者身影的浮現(xiàn)。在“回望”與“籌劃”中,筆者最終領悟到導生關系中“關系”的真諦,即導生雙方實為共處同一物質(zhì)與精神共同體的存在,承擔起了作為學生對導師應負的責任。可見,“回望”與“籌劃”的根本在于刺破原子式的孤立自我,在共享的意義世界中實現(xiàn)自我與他者、研究生與導師的相互通達,成為海德格爾口中的“共在”。
當下,現(xiàn)代性時間結構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由于現(xiàn)代性的時間觀通過與傳統(tǒng)相互區(qū)別且以貶抑傳統(tǒng)價值的方式得以確立,“過去不值得留戀”“明天會更好”等日常觀念不斷形塑著現(xiàn)代人的主體建構,人們在與過往的割裂中如阿爾斯海默癥患者般面臨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日漸膨脹的“自我”也難借“回望中前行”實現(xiàn)“共在”,導生關系亦是如此。對此,導生雙方首先應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瞻顧,不斷打量既往相處的經(jīng)歷,并以此為參照尋求未來相處方式的改進;其次,積極對話,敞開彼此在瞻顧中組建的有關導生關系的意義世界并將其投向對方,通過傾聽與言說實現(xiàn)意義的融合;最后,允許差異存在,就未交疊的意義而言不必強行達成共識,而應做到求同存異,將之交由未來的瞻顧,堅信雙方的視域會在不斷瞻顧的過程中趨于融合。
研究生教育的本質(zhì)不是催生以量計算的科研成果,也非心照不宣地求名奪利,而是“一顆心靈喚醒另一顆心靈”,是導生雙方心靈的契恰。心靈是意義的居所,意義組建的重要方式是日常生活中的瞻前顧后,重視日常瞻顧,無論于構建和諧導生關系,還是于解蔽受功利主義、工具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影響的異化的教育,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致謝:為保護個人隱私,此處不便透露導師姓名,但仍要感謝導師三年來的辛勤栽培。以此文為鑒,紀念與導師的相遇、相知與相伴。
[1] 宋成. 研究生教育中的導學關系: 影響因素與對策構建[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1(3): 9-14.
[2] 劉志. 研究生導師和學生關系問題何在——基于深度訪談的分析[J]. 教育研究, 2020(9): 104-116.
[3] 郭友兵. 研究生師生關系的異化困境及其倫理超越[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9(2): 6-11.
[4] MARITZ J, PRINSLOO P A. Bourdieusian perspective on becoming and being a postgraduate supervisor: the role of capital[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5): 15-26.
[5] RUDICK C K, DANNELS D P. “Yes, and…”: continuing the scholarly conversation about mentor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2019(1): 1-11.
[6] PARKER R A. Learning community approach to doctoral education in social sciences[J].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9(1): 122-133.
[7] MANATHUNGA C. Intercultural doctoral supervision: the centrality of place, time and other forms of knowledge[J]. Arts and 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7(1): 25-34.
[8] RASHEE S, ALLEMAN A S, MUSHONGA D, et al. Mentor-shape: exploring the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of black women in doctoral programs[J]. Mentoring & tutoring: partnership in learning, 2018(1): 11-19.
[9] 劉志. 導生關系的內(nèi)在規(guī)定、對象范圍及基本特征[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0(12): 4-9.
[10]馮蓉, 牟暉. 博士生導師在構建和諧導學關系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北京市10所高校的調(diào)查[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2): 54-58.
[11]王文文, 郭寧, 王揚. 碩士研究生導學關系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6): 76-82.
[12]杜靜, 王江海, 常海洋. 究竟是什么影響了導學關系——我國博士生導學關系影響因素調(diào)查研究[J]. 教育學術月刊, 2022(1): 43-50.
[13]張世昌, 張博. 當代研究生師生倫理關系異化之追問[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2): 30-35.
[14]李全喜. 從導學邏輯到利益邏輯: 研究生科研中師生關系異化的生成機理及本質(zhì)變遷[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6(12): 64-68.
[15]林杰, 劉業(yè)青. 重建巴別塔: 導生隱性沖突的生成與歸因[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22(2): 73-83.
[16]馬煥靈. 導生關系轉型: 傳統(tǒng)、裂變與重塑[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9(9): 17-22.
[17]康敏. 論民族志者在田野作業(yè)中的“自我”意識[J]. 廣西民族研究, 2013(4): 57-63.
[18]蔣逸民. 自我民族志: 質(zhì)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J]. 浙江社會科學, 2011(4): 11-18.
[19]魏亞麗, 孫杰遠. 自我民族志的原理及其對教育研究之觀照[J]. 民族教育研究, 2022(1): 71-80.
[20]林曉珊. 境遇與體驗: 一個階層旅行者的自我民族志[J]. 中國青年研究, 2019(7): 15-23.
[21]王兆鑫. “走出鄉(xiāng)土”: 農(nóng)村第一代大學生的自我民族志[J]. 北京社會科學, 2020(5): 26-36.
[22]熊猛, 葉一舵. 相對剝奪感: 概念、測量、影響因素及作用[J]. 心理科學進展, 2016(3): 438-453.
[23]馮建軍. 道德教育: 如何面對陌生人[J]. 教育研究, 2022(7): 42-53.
[24]卜玉華. 諾丁斯關懷倫理思想的新意[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 2016(5): 30-36.
[25]齊格蒙特·鮑曼. 后現(xiàn)代倫理學[M]. 張成崗, 譯.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 6-7.
[26]孫慶斌. 為“他者”與主體的責任: 列維納斯“他者”理論的倫理訴求[J]. 江海學刊, 2009(4): 63-68.
[27]管嶺. 試論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師生互動關系[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9(9): 284-287.
[28]刁承湘. 現(xiàn)代社會呼喚現(xiàn)代導師[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0(11): 22-25.
[29]徐嵐. 師父、師傅還是老板——從教師角色看研究型大學師生關系[J]. 高校教育管理, 2013(3): 33-40.
[30]蔣文寧, 朱曉琦, 陳振中. 走向善治: 導生沖突的問題檢視與紓解路徑[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2(10): 48-54.
[31]常海洋, 杜靜. 走向交往理性的研究生導學關系: 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 高教探索, 2023(2): 94-99.
[32]維特根斯坦. 邏輯哲學論[M]. 郭英,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5: 94-95.
[33]伯格森. 時間與自由意志[M]. 吳士棟,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
[34] 孫彩平. 回顧與前瞻: 意義世界的時間現(xiàn)象及其德育意涵[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8): 18-26.
10.16750/j.adge.2023.11.006
韓葳巍,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97。
(責任編輯 劉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