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莉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建的新型政治文明形態(tài),是對我國民主理念和民主實踐的全新概括。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性質、地位與后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闡述與科學全面的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提出,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1],這充分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時代內涵與實踐要求,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獨特優(yōu)勢。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它通過特定的平臺路徑,以其獨特的功能優(yōu)勢和作用機理,將協商民主這一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貫穿于履行職能的全過程,極大地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政協協商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一個需要不斷優(yōu)化和提升的過程,實踐中仍存在較大的優(yōu)化和提升空間。因此,持續(xù)優(yōu)化政協協商,努力提升政協協商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效能,將成為一個重大課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盵1]當前,我國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和顯著的制度優(yōu)勢,在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表現出了強大的效能。
第一,健全的政協協商民主體系構成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的重要制度保障。人民政協經過7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建立起以憲法為根本,以政協章程為基礎,以各項規(guī)定、條例、通則、辦法為基本架構的協商民主制度體系[2],為新時代發(fā)展好、實踐好全過程人民民主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2015年,中共中央出臺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同年,全國政協制定出臺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專題協商會工作辦法》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提案辦理協商辦法》;2017年,全國政協審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雙周協商座談會工作規(guī)則》;2019年,全國政協又審議通過了《全國政協關于進一步提高協商議政質量的意見(試行)》和《全國政協協商議政質量評價工作辦法(試行)》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與此同時,各級地方政協在上級文件的指導下,也相繼制定出臺了旨在推進政協協商民主體系建設的制度文件,文件內容主要涉及協商主題、平臺構建、組織運行、事后評估、工作銜接、能力提升等子體系建設,涉及政協協商民主體系建設的方方面面[3]。全國政協與地方政協有關協商民主的一系列制度、文件共同構成了政協協商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
第二,豐富多樣的政協協商平臺載體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場域。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要依靠一套完整且規(guī)范的程序保障,還有賴于更加多元的平臺載體支撐。目前,人民政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形成了完備系統的協商民主組織架構,建立了全國政協、省級政協、地(市)級政協、縣(區(qū))級政協四級有序運行的組織體系。各級政協組織以憲法、政協章程和相關政策為依據,確立了“全體會議集中協商、常委會議專題協商、主席會議重點協商、專門委員會對口協商以及其他形式的經常協商”的會議協商格局。通過協商會議、視察、提案、專題調研、大會發(fā)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委員舉報等過程完整的協商民主實踐體系,有效保障了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在政協發(fā)表意見、建言咨政和凝聚共識。地方政協的協商平臺從會場到現場、從集中到分散、從線下到線上、從綜合到專題,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豐富多彩。許多市縣政協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設立政協工作委員會,在村(社區(qū))設立政協工作聯絡站,通過搭建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協商議事平臺,讓協商直面基層、直達一線,推動協商議事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梢?豐富多樣的政協協商平臺載體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場域。
第三,生動活潑的協商民主實踐增進了人民民主的可及性與現場感。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具體的、真實的、有效的民主。政協協商在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過程中,不僅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制度體系和規(guī)范的程序,還在實踐中積累了諸多優(yōu)秀的案例,彰顯其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yōu)越性。人民政協是國家一線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長期在凝心聚力、決策咨詢、協商民主、國家治理中發(fā)揮引領作用,帶頭針對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開展協商,走在改革的第一線[4]。近年來,地方政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結合新時期人民政協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新任務,積極謀劃政協協商新載體、新平臺、新機構、新機制,形成了不少服務推進地方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優(yōu)秀案例,如城鄉(xiāng)社區(qū)的議事會、民主懇談會、民主聽證會、政協委員工作室、委員聯合進社區(qū)。在火熱的基層生活中,協商民主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許多充滿煙火氣的民主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協商議事工作鏈,推動了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有效銜接。如江蘇政協在基層推進的“有事好商量”、浙江政協的“請你來協商”、云南政協的“協商在基層”、山東政協的“商量”、陜西政協的“秦商量”等實踐創(chuàng)新,讓政協協商遍地開花,觸手可及。這些實踐創(chuàng)新既生動活潑,又真實管用,充滿了民主實踐的“現場感”,極大地激發(fā)了政協協商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強大效能。“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協商;協商在哪里,民主就在哪里”“協商在身邊,民主在眼前”,可以說是政協協商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最真實的寫照,從而使人民政協協商在職能上由虛變實,工作上由被動變主動,機制上由僵硬變靈活,規(guī)模上由小變大,作風上由飄浮變扎實,能力上由弱變強,作用上由不顯變明顯,地位上由邊緣走進中心,以實際成效彰顯出專門協商機構的鮮明特色和制度優(yōu)勢。
第四,廣泛凝心聚力展現了政協協商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巨大能量。政協協商民主的方向和目標就是凝聚共識。人民政協組織所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就在于通過協商民主助推全過程人民民主,進而凝聚成社會共識,轉化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效能。人民政協是實現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大團結大聯合的組織,在全國范圍內,其囊括了中國共產黨與8個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同時涵蓋56個民族、5大宗教與34個界別,擁有3200多個政協組織和70多萬名各級政協委員[5]。作為代表社會不同階層利益,來自黨派團體、各階層、各民族、各界別、各族各界群眾的政協委員,堅持在開展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與參政議政的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引領,以謀求更加廣泛的凝聚共識。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和平臺載體反映社會聚焦的公共問題和民意,為社會群體表達愿望、理順情緒提供了正常的、合法的和多樣的渠道,推進決策的民主化、程序化和科學化。特別是人民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相銜接,委員下沉基層聽民聲、廣集議題聚民意,多元協商解民憂、協商為民促善治,將資源在基層整合、問題在基層解決、矛盾在一線化解,凝心聚力在基層拓展,民心力量在基層凝聚,客觀地展現了政協協商在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巨大能量。
新時代背景下政協協商民主雖然進行了積極探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大成效,但總體而言,與黨和政府對人民政協的期許,與豐富的協商資源、健全的人民政協組織和龐大的政協委員隊伍相比,這些探索實踐和作用發(fā)揮還遠遠不夠。政協協商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過程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和優(yōu)化空間。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和提升政協協商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效能,政協協商仍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持續(xù)發(fā)力。
第一,政協協商民主的制度程序和運行方式要更加健全完善。程序是制度的生命,程序的最大意義是體現對協商參與者權利的尊重和維護,程序的最大作用在于規(guī)范協商民主的有序狀態(tài)[6]。協商實體和協商程序的有機統一,是協商民主作為一種有序政治活動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實踐中,有的地方黨政領導對協商民主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推動不力;一些政協協商活動流于形式,沒有深入實際解決問題;一些協商議題缺乏統籌兼顧,協商活動圍繞宏觀問題建言獻策多而針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協商少;一些重要問題協商不充分,存在有違協商程序的現象,此類現象在重大項目、人事安排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究其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協商民主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和完善,一些具體制度彈性大、操作性不強,制度實施的程序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二是有的政策文件對政協協商的內容規(guī)定得不夠具體,如對“重大事項”中的“重大”就缺乏具體的界定標準和協商事項清單,以至于在實際操作中難以把握,也為協商的隨意性留下了空間。三是有的政協協商問題意識不強,導致政協協商無的放矢或不切主題。四是有的地方政協協商內容隨意,協商對象不確定,協商程序不規(guī)范,協商過程不深入。當協商的程序不標準、目標不清晰時就難以保證協商的效果。五是利益表達的協商程序不夠完善,社會各方面的愿望呼聲、意見建議在政協的協商平臺難以充分反映。如有的市縣政協專題協商會主要是部門匯報、領導講話、委員聽會,缺乏交流互動,協商會變成了報告會。
第二,協商民主載體與方式發(fā)展不平衡、覆蓋不全面的狀況亟待改善。有的地方政協協商載體不平衡,協商方式創(chuàng)新不足,協商形式拓展不夠,直接影響了協商實效。調研發(fā)現,專題協商和提案辦理協商,特別是主席會議協商的協商頻率高、效果好,其人員精干、協商層次較高的優(yōu)勢能夠產生不俗的影響力,因此在推進協商民主貫穿履行職能全過程方面成效最為顯著。與之相比,頻率最低、效果最差的是界別協商。人民政協界別數量眾多,界別協商是人民政協最顯著的特色與優(yōu)勢,其作為政協智力優(yōu)勢、組織優(yōu)勢和制度優(yōu)勢的結合點、交匯點,是各界別集思廣益的最佳平臺[7],理應在政協推進協商民主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成為政協協商工作的立足點與主渠道。但在實際工作中,界別委員經常是一年開一次會、見一次面,成為“大會上見”“大會上談”的委員,平時則很少參與界別調研、視察、協商等活動,界別工作不夠規(guī)范且特色不夠明顯[8]。界別協商作用發(fā)揮不足的現象直接影響到政協協商民主全覆蓋的落實。
第三,政協協商在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中的力量與作用需進一步加強。人民政協以其獨特的功能優(yōu)勢和特定的機制作用,在服務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城鄉(xiāng)社區(qū)是國家治理的最基層、最小單元,是治理最基礎、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治理最薄弱、最困難的地方。越往基層,黨政工作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實事、社會治理的難事越突出、越聚焦。與群眾的切身利益越密切,協商凝聚共識就越重要。然而在實踐中,一些政協協商對有一定難度的基層治理問題跟進得不夠或不深入,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互動銜接尚未真正落實,政協協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建立。如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的政協機構設置及人員配置嚴重不足,有的形同虛設,導致政協協商在服務基層治理及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中力量單薄,作用微弱,成效不明顯。還有一些委員工作室偏離了主業(yè)。委員工作室本質上是縣(區(qū))政協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開展協商的銜接平臺和載體,其價值和意義是本著“協商于民”的宗旨為基層提供高質量的政協協商資源,圍繞基層治理難事以及老百姓的身邊事開展協商,協商中群策群力,協商后成果及時轉化,在基層營造“有事好商量”的氛圍。但有的委員工作室只是單純的委員之家或者單純的“委員聯誼室”,有的把委員工作室當成“信訪室”“調解室”,過于強調“協調”而忽視“協商”,有失政協協商之本真。
第四,人民政協組織自身的協商能力和水平需要不斷提升。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推進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成效如何,集中體現在政協協商的質量、效率和水平上,而政協協商的質量、效率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民政協組織自身的協商能力和水平。協商成果質量不高,必然難以轉化落實;協商民主“空轉”,必然有礙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現?,F實中一些地方政協協商存在的問題包括:成果不聚焦、不具體,缺乏針對性;數據少、論證少,缺乏科學性;程式化、口號化、空洞化,缺乏操作性;協商議政形式多、領域多、層次多,協商成果轉化運用和反饋少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有的基層政協無論是協商議題的選擇還是協商組織的實施都由政協一手操辦,缺少與協商各方的溝通互動,缺乏對協商議題的前期調研論證,致使協商議題本身不科學或脫離實際,難以形成有效的、高質量的協商成果。二是調研不夠深入,分析不到位,建議不精準。實踐中,有些調研不聚焦、不深入、不扎實甚至是走馬觀花;有些調研停留在會議桌上,以聽匯報、看材料代替深入訪談與觀察;還有些是只調不研,對事物只看表面,不討論,不深入思考本質問題。不調研或低水平調研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必然是空洞無物、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三是有些政協委員協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政協協商的主體是政協委員,政協委員的政治素養(yǎng)和協商能力決定了政協協商的水平和質量。目前,盡管政協委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在不斷提升,但政協委員素養(yǎng)和參政議政能力參差不齊也是客觀事實。如有的委員知識儲備不足,難以有效開展協商;有的委員只看重委員身份,不在乎履職職責;有的委員幾乎不參加協商活動,僅僅在每年全會時留影亮相,炫“朋友圈”;有的委員長期脫離界別群眾,不與界別群眾保持聯系;有的委員不善于調研,甚至不愿調研,也不會調研,無法反映社情民意,出現了一批留影不留聲的“靜默”委員。
政協協商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組成部分和實踐形式,在實踐中產生了強大效能,展現了政協協商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政協協商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一個需要不斷發(fā)展和優(yōu)化的過程,實踐中依然存在較大的優(yōu)化空間。因此,如何不斷優(yōu)化和提升政協協商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效能,是一個需要長期思考和實踐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如何發(fā)揮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新時代新征程人民政協的行動指南,是做好政協工作的根本遵循,為我們思考和實踐這一問題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第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戰(zhàn)線、協商民主有機結合。”[1]統一戰(zhàn)線和協商民主堅持黨的領導是由黨的性質和地位決定的,是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重要特征。在統一戰(zhàn)線和協商民主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堅持黨對協商工作全面領導的內在要求。協商民主是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協作為專門的協商機構,政協協商在民主協商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事關團結聯合和人心所向,所以必須保證政協協商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在誰來協商、協商什么、為誰協商等重大原則性問題上不發(fā)生偏差。在黨委政府工作與政協協商銜接的整個過程中,黨委處于統領位置,無論在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安排及其相關事務的協商中,還是在與政協職能系統、協商平臺系統的銜接中,都擔任領導角色[9]。政協協商堅持黨的領導不是喊口號,也不只是一種政治宣示和表態(tài),而是必須高度認同和遵守黨的人民當家做主、民主政治和協商民主等一系列方針政策,并以此作為政協協商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在工作中,要有協商民主的胸懷和氣度,大力倡導體諒包容、理性平等、深度互動的協商文化,營造充分表達意見、廣泛凝聚共識、平等寬松的協商氛圍;要堅持貫徹執(zhí)行黨領導下制定的各項民主政治和協商民主的制度法律。在組織上,各級黨委要有協商民主的政治站位,充分發(fā)揮總攬全局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謀劃,把政治協商列入黨委重大決策議事程序,通過聯席會議制度來連接黨委與政協,定期聽取政協常委會、政協黨組的工作匯報。特別是黨委政府要把協商成果實施情況列入考核體系和督查事項,主動將政協協商民主變?yōu)辄h政決策之需,并內化為執(zhí)政理念和政治自覺,為政協協商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
第二,加強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設。人民政協協商民主要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和全鏈條,需要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機制來指引和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fā)揮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加強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設?!盵1]《中國共產黨政治協商工作條例》明確強調貫徹落實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求,通過黨領導下的政治協商工作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提升政治協商效能。政治協商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政協作為專門的協商機構,意味著政協協商是一種制度民主,也是政協的法定職責。因此,政協協商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建設是制度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政協協商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效能的必由之路。政協協商作為制度民主,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落實。政協協商是由協商主體、內容、形式、程序、效果等諸多要素組成的政治活動,必須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規(guī)定并嚴格執(zhí)行,防止主觀隨意。政協協商制度化的價值就在于它的確定性和規(guī)范性。政協協商有其特定的功能、獨特的機理和自身的規(guī)定性,唯有依此制定標準、規(guī)范運行,才能合其屬性、保其本真、達其目標。程序雖是操作規(guī)程,是有關協商的技術性規(guī)定,但程序是實現實體的重要保證,旨在保證政協協商有序、高效的開展并達致目標。加強政協協商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建設,要做到:一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與制度建設,制定關涉政協全體會議、常委會、主席會議、議政性常委會、專題協商會的運行規(guī)則、細則等配套工作制度;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jiān)督和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健全界別召集人與界別工作制度,強化委員責任擔當制度、專門委員會工作制度和職責任務清單。二是建立和完善建言咨政、凝聚共識雙向發(fā)力的基本制度。制定完善的、契合制度規(guī)范要求的凝聚共識準則和建言咨政條例,在思想政治引領與凝聚共識的目標、路徑與載體上做出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的設計,以減少協商民主活動中的隨意性,提升協商效能。三是注重協商民主程序規(guī)則可操作性的提升,細化、健全協商內容、協商形式、協商程序、協商主體、協商成果的反饋和協商運行的保障等各項機制,以及協商活動的參加范圍、討論原則、基本程序、協商文化、交流方式、協商能力等各個方面,尤其要注重界別協商、對口協商、網絡協商等協商形式的程序具體化,保障協商民主平穩(wěn)運行與規(guī)范高效??傊?加強政協協商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建設,對于有效防止政協協商地位被虛化、弱化,協商方式主觀隨意、走過場,協商過程無序、低效,協商結果空洞、不管用等有重要意義。
第三,嚴格遵循政協協商的客觀規(guī)律。政協協商作為協商民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協商民主形式共同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政協協商既有一般協商民主的普遍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的規(guī)定性和運行規(guī)律,以其獨特的功能和機理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按照政協協商自身的規(guī)定性和運行規(guī)律踐行協商民主,既能提升協商民主的效能,又能充分落實人民政協協商這一基本政治制度。這就要求政協協商做到:一是貫穿于政協履職全過程,創(chuàng)新構建新載體,打造新平臺,不斷豐富、發(fā)展和完善協商民主新模式,著力形成高低搭配、相互銜接、運轉有效的協商議政新格局。二是處理好建言咨政與凝聚共識的辯證關系,“大團結、大聯合”是政協協商民主的本質屬性,各主體只有在協商中才能凝聚共識,只有達成共識才能有效建言咨政,建言咨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fā)力,不可偏廢。三是正確處理政協協商與其他協商民主的關系,特別是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銜接互動關系不能相互混淆,人民政協應當進一步完善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相銜接、與社會治理相結合的制度、機制建設,創(chuàng)新思路舉措,配強工作力量,打造特色亮點,煥發(fā)政協協商服務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最大活力。四是牢牢把握政協協商是通過民主協商建言咨政和凝聚共識的方式來實現推動民主科學決策、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作用,而不是直接決定公共事務、公益事業(yè)和處理社會矛盾糾紛的本質屬性。
第四,切實提高政協協商的實效性。政協協商作為一種協商民主,同樣具有廣泛、真實、管用的特征。因此,政協協商必須追求真實有效,力戒走過場、華而不實等形式主義。一是協商議題要實。要直面問題,要真正協商解決黨政工作、民生改善、社會治理中的難事、實事。二是調研要實。調研要深入,要廣泛聽取民聲,真正掌握社情民意,反對走馬觀花,力戒看材料、聽匯報式調研。三是協商要實。以“提高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水平”[1]為基本遵循,協商中堅持尊重各方、廣納群言、求同存異、體諒包容、商以求同、協以成事,盡可能地以深度協商互動廣泛凝聚共識。四是成效要實。通過建立協商成果數據庫、暢通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車、建立跟蹤問效互動機制、開展協商成果轉化情況專題評估等機制措施,確保政協協商成果及時有效地得到轉化和運用。
第五,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能力建設。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履行其法定職責的民主實踐活動,從確定協商議題、啟動協商程序到協商,整個過程都是在政協的統一籌劃組織下實施的。它是一種“在政協”的協商、和政協委員的協商,是一種政協“在場”、委員“在臺”的民主協商。政協工作的水平及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政協協商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打鐵還需自身硬,不斷強化人民政協自身建設,樹立自我凈化、自我完善的精神,是使人民政協永葆生命力、提升政協協商踐行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效能的關鍵所在。為此應做到:一是加強政治建設,政協組織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統籌協調、精密部署、精心安排年度協商的議題、形式和頻次。二是加強組織建設,充分發(fā)揮各專門委員會的職能作用,做到選題精準、調研深入、準備充分、協商有效。三是加強協商文化建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平等協商、有序協商、真誠協商”新要求和政協協商不強加于人、不各說各話、不偏激偏執(zhí)的“三不”原則,鼓勵不同意見相互碰撞,努力營造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協商氛圍,做到求同存異。四是加強政協委員能力建設,加快實現政協委員學習培訓常態(tài)化、委員履職經?;涂己斯芾順藴驶Uf委員要遵守協商規(guī)則,掌握協商方式,增強專業(yè)協商的能力和素養(yǎng)。五是加強專業(yè)建設,充分發(fā)揮專家團隊、政協智庫的作用,提升政協協商的專業(y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