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面,也叫長壽面,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祝壽時的必備正餐,取壽長如面、延年益壽之意。凡有老人慶壽,宴請三親六眷、至友賓朋,被請者在送賀禮中,必有長壽面一品。而壽星家宴賓客,在飲酒盡興之后,包括壽星在內(nèi),每人吃一大碗長長的湯面,這叫吃“壽面”。
吃壽面的習(xí)俗源于西漢年間,相傳與漢武帝有關(guān)。漢武帝相信相術(shù)。一天與眾大臣聊天,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云,“鼻下人中長一寸,年百歲?!弊跐h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后就大笑了起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對皇帝無禮。漢武帝問他笑什么,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 歲,人中1 寸長,彭祖活了800 歲,他的人中就長8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北娙寺勚泊笮ζ饋?。
看來想長壽,依“面相”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個變通的辦法,表達(dá)一下長壽的愿望。臉,即面,那“臉長即面長”,于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祝福長壽。漸漸地,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生日吃面條的習(xí)慣,稱之為吃“長壽面”。
又說,唐明皇即位后,漸漸冷落原來患難之妻王皇后。有一天,王皇后對唐明皇說,“三郎你忘了當(dāng)后我脫下新做的紫色背心換了一斗面,為你做湯餅(注:古代面條的稱謂)過生日的事嗎?”這故事反映了唐代人過生日吃“湯餅”。湯餅又叫做“水引餅”,也就是湯面??梢姡^生日吃湯面的習(xí)俗由來已久。
唐明皇把自己的生日作為“圣壽節(jié)”,開了全國為皇帝做壽的先例,自此歷代皇帝都有了自己的“圣壽節(jié)”。到了明清時期,祝壽的范圍和規(guī)模,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做壽一定要吃壽面。過去,講究的壽面要求長三尺,每束(把)須百根以上,盤成塔形,用紅、綠鏤紙拉花罩上面作為壽禮,敬獻(xiàn)壽星,必備雙份。祝壽時,置于壽案之上。
壽堂一般設(shè)在民間堂屋,正面墻上懸掛紅底金字的大壽字,或懸掛一幅“壽星圖”、“松鶴延年圖”、“鹿鶴同春圖”等,燃起紅色“壽燭”,擺上壽桃,安上壽星接受禮拜的座位。
壽面是做壽時最重要的飲食。壽誕宴席上第一道上的就是壽面。壽面上桌后,大家一齊舉筷子說:“吃壽面,吃壽面!”講究的主人還會在壽面四周擺上壽包,讓客人帶回家,并燃放鞭炮,增添熱鬧氣氛。
由于做壽和吃面的行為被看成是一種祈壽的表現(xiàn),因此,伴隨著吃面的種種規(guī)儀禮數(shù)也由此而產(chǎn)生了。譬如,有些地方的人們在吃面時,先要用筷子將面條從大碗中挑起到很高的位置,一邊問道:“長不長?”其他人則應(yīng)答道:“長。”然后,再將面條放入各人碗中。
有些地方的人們在吃壽面之前,每個人都要將自己碗內(nèi)的面條挑上幾根,放入老人的碗中,然后再說一聲“添福添壽”之類的吉祥話。吃壽面時,最忌諱的是將面條碰斷。這樣,人們會感覺不吉利。有的地方規(guī)定盛面條時不能盛滿,因為“滿壽”也是不吉利的。
當(dāng)然,在做壽的時候不會僅僅只上一碗長壽面,同時還要配上雞蛋(鴨蛋)和其它寓意性的菜肴。雞蛋能孵出小雞,是生命的象征,與長長的面條配合起來,蘊(yùn)含著人們對長壽的期盼和祝愿。湯面的作料會因時令、地方和習(xí)俗有所不同,都得是湯面。但也有擺上干面條的,那一定與地方習(xí)慣和主人飲食喜好有關(guān)。
“壽”代表了中華民族的許多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中國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對生命的追求與尊重,更體現(xiàn)出中國人的人生哲理。這是先人的智慧,是一種典型的中國人特質(zhì),也是尊老的一種形式。
傳統(tǒng)的觀念認(rèn)為,養(yǎng)生貴在養(yǎng)康,健康是長壽的前提,也是長壽的基礎(chǔ)。健康的長壽才是有意義的。壽命長短固然重要,但也只是生命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只有健康的生命才是高質(zhì)量的生命。
“祝壽”文化關(guān)乎生命的文化,人們希望生命健康安寧,綿長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