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孟 軻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zhuǎn)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苯褚膊蝗唬簬熜卸Z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肮f,大戒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fā)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p>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83年版《四書章句集注》)
【譯文】
齊宣王在他的離宮別館雪宮里接見孟子。齊宣王問:“賢人也會有這種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游玩的快樂嗎?”孟子答道:“有的。如果他們得不到這種快樂,他們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作為一國之主,有快樂而不與他的百姓一同享受,也是不對的。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和天下之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于他,這是未曾發(fā)生過的事。過去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到轉(zhuǎn)附、朝舞兩座山上去游玩,然后沿著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瑯邪。我該怎樣做才能夠和過去的圣賢之君的巡游相比擬呢?’晏子答道:‘問得好呀!天子到諸侯的國家去叫巡狩,巡狩就是巡視各諸侯所守的疆土的意思;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述職就是報告他職責內(nèi)的工作情況。沒有不與工作相關(guān)的。春天里巡視耕種情況,對貧窮農(nóng)戶給予補助;秋天要考察收獲情況,對歉收的農(nóng)戶給予補助。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游,我的休息向誰求?我王不出來走,我的補助哪會有?我的王游游走走,足以作為諸侯的法度?!爆F(xiàn)在便不是這樣了,而是國王一出巡,興師動眾,到處籌糧運米。饑餓的人吃不到糧食,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所有人員無不切齒側(cè)目,怨聲載道,人們也就開始為非作歹了。這樣出巡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浪費糧食如同流水,流連忘返,荒亡無行,使諸侯都為此而憂愁。何為流連荒亡呢?由上游向下游的游玩樂而忘歸叫作流,由下游向上游的游玩樂而忘歸叫作連,不知厭倦地打獵叫作荒,不知節(jié)制地喝酒叫作亡。過去的圣賢之君都沒有這種流連荒亡的行為。頭一種是與工作相關(guān)的巡行,后一種是只知自己快樂的流連荒亡,您選擇哪一種,由您自己決定吧!’齊景公聽了,大為高興。先在都城內(nèi)做好準備,然后駐扎郊外,拿出錢糧,救濟貧窮的人。景公又把樂官長叫來,對他說:‘給我創(chuàng)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歌曲!’這些樂曲就是《徵招》《角招》,歌詞說:‘匡正國君的過失有什么不對的呢?’像晏子這樣匡正國君的過失,就是喜愛國君的表現(xiàn)?!?/p>
【簡析】
孟子“民貴君輕”“與民同樂”“得道多助”“仁者無敵”等寶貴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孟子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也成為中國古代說理論辯的光輝典范。比如,本文強調(diào)國君應(yīng)該與民同憂共樂,才能讓天下百姓歸服而成就王業(yè)。為了說服齊宣王,在思想內(nèi)容上,先講道理,再擺事實。孟子首先開宗明義地提出“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核心觀點,然后再以齊景公與晏子的對話來舉例說明。在游說技巧上,孟子使用了他最為常用的正反對比來增強說服力,講道理階段以國君的與民同憂樂和不與民同憂樂兩種不同立場的心態(tài)來做強烈對比,擺事實階段以君王的巡視考察與流連荒亡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出游來做強烈對比,將答案鮮明地“二選一”托舉到齊宣王面前,如同大人在教育幼兒園的孩子一樣,不厭其煩地反復(fù)講清楚兩種情況,對孩子選擇明顯更好的那個答案始終抱有熱切的盼望。孟子憂患民生疾苦,一門心思為百姓謀福利而匡君之惡、引君為善之循循善誘、苦口婆心的言論,即便在兩千多年之后的我們讀來仍然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