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艷娥,蔡研聰,張 俊,孔嘯蘭,龔玉艷,楊玉滔,黃梓榮,陳作志*
(1.中國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chǎn)研究所、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外海漁業(yè)可持續(xù)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300;2.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1458; 3.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學院,上海 201306)
蛇牙龍鰧屬(Kali)隸屬于鱸形目(Perciformes),叉齒魚科(Chiasmodontidae),有7個種,分別是印度蛇牙龍鰧(KaliindicaLloyd, 1909)、克氏蛇牙龍鰧(KalikerbertiWeber, 1913)、大口蛇牙龍鰧(KalimacrodonNorman, 1929) 、大尾蛇牙龍鰧(KalimacruraParr, 1933)、帕氏蛇牙龍鰧(KaliparriJohnson &Cohen, 1974)、深潛蛇牙龍鰧(KalicolubrinaMelo, 2008)、法氏蛇牙龍鰧(KalifalxMelo, 2008),分布于全球赤道、熱帶、亞熱帶海域,包括大西洋38°N—21°S,西印度洋8°S,太平洋27°N—33°S等海域[1-11]。目前南海海域叉齒魚科魚類種類記錄較少,其中蛇牙龍鰧屬魚類尚無記錄[12-32]。2021年5月在南海漁業(yè)資源調(diào)查中采集到叉齒魚科魚類樣本,該研究補充了南海魚類資源中叉齒魚科魚類屬和種的記錄,為南海叉齒魚類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增加了我國海洋魚類種類的多樣性。
2021年5月在南海開展中層拖網(wǎng)漁業(yè)資源調(diào)查,調(diào)查船為“南鋒”號(滿載排水量1 980 t,主機總功率1 920 kW),樣本由單船中層有翼單囊拖網(wǎng)采集(網(wǎng)口周長176.0 m,網(wǎng)衣總長110.9 m,上綱長度59.5 m,網(wǎng)口網(wǎng)目220目,網(wǎng)口網(wǎng)目尺寸800 mm,網(wǎng)囊網(wǎng)目尺寸50 mm),拖網(wǎng)深度由Simrad PI44網(wǎng)位儀監(jiān)測,拖速6.85 km/h。樣本采集于南海西沙群島附近海域(16°41.592′ N,110°29.316′E,水深1 435 m),拖網(wǎng)深度650 m。該次調(diào)查采集的叉齒魚科樣本用海水浸泡,-40 ℃冷凍保存于調(diào)查船實驗室。樣本在實驗室室溫下解凍后,按照《海洋調(diào)查規(guī)范》[33]測量樣本體長等生物學數(shù)據(jù)。蛇牙龍鰧屬魚類可描述形態(tài)特征和可數(shù)形態(tài)特征參照文獻[3-4]。樣本用75%酒精浸泡。
蛇牙龍鰧屬鑒別特征:頭骨骨質化程度低,鼻骨弱鈣化。鼻孔圓形,位于頭部背面,被有色皮膚。尾鰭的棘和鰭條數(shù)量為ⅱ+6+6~7+ⅱ。體裸露,無皮刺。前頜骨和齒骨齒兩行,尖利且內(nèi)彎;前頜骨齒9~42枚,齒骨齒9~40枚。鰓條骨6塊,下頦尖端聯(lián)合處未骨質化[1,3-4]。
2021年5月于南海采集克氏蛇牙龍鰧樣本1尾(樣本編號:SCSFRI20210970),體長96 mm [圖1(a)] 。
圖1 克氏蛇牙龍鰧樣本Fig. 1 Specimen of Kali kerberti(a)酒精保存樣本,2021年5月采集于南海,體長96 mm;(b)活體樣本,遺失,2018年4月采集于南海,體長171 mm。
第一背鰭Ⅷ硬棘,第二背鰭24鰭條,臀鰭27鰭條,胸鰭12鰭條,腹鰭Ⅰ-5,尾鰭ⅱ 6+7ⅱ。
體長是頭長的3.62倍。頭長是吻長的2.65倍,眼徑的8.04倍,眼間距的4.16倍,上、下頜長的1.21倍和1.16倍。體長是體高的7.96倍,胸鰭前長的3.24倍,腹鰭前長的2.87倍,第一背鰭前長的3.50倍,第二背鰭前長的1.80倍,臀鰭前長的1.92倍。尾柄長是尾柄高的2.95倍。
上下頜顯著彎曲,下頜超過上頜前端,具鰓耙。前頜骨和齒骨內(nèi)列齒顯著延長,獠牙狀(fang-like)。前頜骨內(nèi)列齒 (mesial series)5枚,其中4枚獠牙狀,齒骨內(nèi)列齒4枚。
新鮮樣本:表皮黑色,薄易脫落;真皮白色,腹膜透明;體色淺紅,鰓可見紅色血管[圖1(b)]。酒精保存樣本:表皮灰黑色,易脫落;腹膜白,透明;體色白色,鰭條均為白色[圖1(a)]。
南海采集的克氏蛇牙龍鰧位于16°N附近的水域,水深約650 m。
蛇牙龍鰧屬魚類的前頜骨和齒骨具獨特的、顯著延長且后彎的齒,依據(jù)其齒式特征的不同,整理該屬魚類快速檢索表如下(圖2)[4,34]:
圖2 蛇牙龍鰧屬魚類齒式側面觀[4,34]Fig. 2 Schematic of the dentition in species of Kali紅色:腹面具韌帶齒(深紅色:內(nèi)列齒;淺紅色:外列齒),藍色:4-型齒,即后軸鏈接型齒[深藍色:內(nèi)列齒,僅圖(b)和(c)的上頜前端第一齒;淺藍色:外列齒]。
1(4) 前頜骨外列齒1行,全部或部分齒腹面具韌帶
2(3) 前頜骨外列齒1行,腹面均具韌帶
帕氏蛇牙龍鰧(K.parri)
3(2) 前頜骨外列齒1行,前端齒針狀,后端齒腹面具韌帶
大尾蛇牙龍鰧(K.macrura)
4(1) 前頜骨外列齒1行,腹面不具韌帶
5(6) 前頜骨和齒骨內(nèi)列齒無明顯延長,最長前頜骨內(nèi)列齒長是前頜骨長的10.1%~14.2%,最長齒骨內(nèi)列齒長是齒骨長的8.9%~12.5%
深潛蛇牙龍鰧(K.colubrina)
6(5) 前頜骨和齒骨內(nèi)列齒顯著延長、獠牙狀,最長前頜骨齒長是前頜骨長的20.1%~33.5%,最長齒骨內(nèi)列齒長是齒骨長的14.0%~29.3%
7(8) 前頜骨內(nèi)列齒6~9枚
大口蛇牙龍鰧(K.macrodon)
8(7) 前頜骨內(nèi)列齒少于6枚
9(10) 前頜骨內(nèi)列齒4~5枚
克氏蛇牙龍鰧(K.kerberti)
10(9) 前頜骨內(nèi)列齒3枚
11(12) 前頜骨和齒骨的第1枚內(nèi)列齒均位于第1和第2枚外列齒之間
印度蛇牙龍鰧(K.indica)
12(11) 前頜骨和齒骨的第1枚內(nèi)列齒均位于第2枚外列齒之后
法氏蛇牙龍鰧(K.falx)
該調(diào)查中采集的克氏蛇牙龍鰧,為該種在南海的首次記錄,亦為該屬的首次記錄。克氏蛇牙龍鰧在南海的首次記錄,補充了該種在全球的分布水域記錄。因此,該種分布海域包括大西洋38°N—21°S,西印度洋8°S,太平洋27°N—33°S,以及南海16°N鄰近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