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莫欣·哈米德小說《出走西方》中難民的文化身份危機與重構(gòu)

2023-12-20 05:01:28郭榮榮
長江小說鑒賞 2023年7期
關(guān)鍵詞:文化身份他者難民

[摘? 要] 巴基斯坦裔英國作家莫欣·哈米德在小說《出走西方》中,采用魔幻現(xiàn)實主義手法,揭示了當(dāng)今國際社會中難民求生之路的心酸與絕望。小說主人公薩義德和納迪婭因戰(zhàn)爭被迫流散后,成為本國文化、西方文化及難民群體中的“他者”,陷入文化身份危機,并采取不同的策略重構(gòu)文化身份。通過描繪難民群體在流散中的心路歷程,哈米德表達了對國際難民問題的深切關(guān)注,號召難民群體保持樂觀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在多元文化中重構(gòu)自我身份。

[關(guān)鍵詞] 《出走西方》? 難民? 流散? 文化身份? “他者”

[中圖分類號] I06? ? ? ? ?[文獻標(biāo)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07-0063-05

巴基斯坦裔英國作家莫欣·哈米德(Mohsin Hamid,1971-)是當(dāng)代英語文壇新秀,他憑借5部小說斬獲20余項文學(xué)大獎,作品兩次入圍布克獎決選名單。其第四部小說《出走西方》(Exit West,2017)討論了當(dāng)代國際難民的流散原因及身份困境,并對難民在多元文化中重構(gòu)自我身份做了詩學(xué)探索。本文擬運用后殖民主義中的流散理論,從薩義德(Saeed)和納迪婭(Nadia)兩位主人公的流散背景、流散中的文化身份危機及文化身份重構(gòu)三部分入手,探討當(dāng)代難民應(yīng)如何在絕望的流散中尋找希望。

一、難民的流散背景

流散是后殖民批評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根據(jù)不同的流散原因,羅賓·科恩提出“受害型”(victim)、“勞工型”(labour)、“帝國型”(imperial)、“商貿(mào)型”(trade)五大流散族群[1]。難民屬于其中的“受害型”流散群體,他們因無法在本國安身立命,不得不長途跋涉前往別的國家或地區(qū)求生。在《出走西方》中,薩義德和納迪婭的家鄉(xiāng)無名小城因大批難民涌入以及當(dāng)?shù)卣c武裝分子間的軍事沖突而陷入大規(guī)?;靵y,戰(zhàn)爭不斷,變成“死亡陷阱”。 兩位主人公的身份由平民轉(zhuǎn)變?yōu)閼?zhàn)亂難民,他們恐懼難安,只能孤注一擲選擇踏入黑暗、充滿未知的“魔幻之門”(magical doors),遷移到其他地方以求生存。

1.淪為“死亡陷阱”的家鄉(xiāng)

在《出走西方》中,大批難民涌入薩義德與納迪婭的家鄉(xiāng),引發(fā)難民與當(dāng)?shù)孛癖娭g的種種沖突,進而造成城市秩序混亂,危機四伏。難民在一定程度上搶奪了當(dāng)?shù)孛癖姷纳尜Y源,使其產(chǎn)生對資源匱乏的群體擔(dān)憂。這些難民不僅占據(jù)了城市的諸多公共資源,還增加了城市個體對生命安全的擔(dān)憂。當(dāng)?shù)鼐用裨谝雇聿桓译S意出行,只有待在家里和車里才是安全的。納迪婭用長長的黑袍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以免在路上被性侵,而薩義德則要時時刻刻向父母報平安,因為當(dāng)時很多孩子出門后再也沒能回家。此外,當(dāng)?shù)鼐用襁€要在監(jiān)視中生活,隨時應(yīng)對警察和士兵的檢查。雖然這座“塞滿難民”的城市在大多時候仍然平靜,當(dāng)?shù)孛癖娙耘Φ乇3忠酝纳罟?jié)奏,然而城市已經(jīng)開始“在地獄邊緣搖擺”[2]。

當(dāng)?shù)卣c武裝分子之間不斷升級的軍事沖突將這座無名之城徹底推向地獄,使之變?yōu)榭膳碌摹八劳鱿葳濉盵2]。在《出走西方》中,武裝分子在蠶食城市的過程中實施了種種暴行,當(dāng)?shù)卣杆俨扇》纯执胧?,在雙方的拉鋸戰(zhàn)中,這座城市一步步陷入深淵,淪為人間地獄,到處充斥著混亂與暴力,人們陷入戰(zhàn)爭恐懼。在經(jīng)濟上,戰(zhàn)爭通常會給平民的經(jīng)濟生活帶來毀滅性的后果,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嚴重破壞了無名小城的經(jīng)濟體系。戰(zhàn)爭爆發(fā)后,薩義德和納迪婭都失去了工作,他們像其他人一樣沖進超市購買物資,去銀行排長隊提取現(xiàn)金,以應(yīng)對經(jīng)濟崩潰。在安全上,當(dāng)?shù)鼐用竦纳鼤r刻都在遭遇威脅。戰(zhàn)爭期間,任何平常的事物都可能變成致命武器。窗戶成了最危險的地方之一,“原本能觀賞戶外風(fēng)景的室內(nèi)地點成了潛在的遭襲對象”[2]。 任何無辜的民眾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納迪婭聰慧上進的表兄和浪漫有才的音樂家情人,薩義德虔誠善良的母親,還有住在他家樓上幸福的一家人,都在某個平凡日子因戰(zhàn)火不幸殞命。對于這座無名小城里的人來說,安全已成為一種奢求。在無盡的暴力中,人們喪失了生存權(quán),生命如草芥。無名小城的民眾在戰(zhàn)爭陰影中陷入“生存恐慌”[3]。在這種情況下,兩位主人公孤注一擲,決定開始流散生活,逃離“死亡陷阱”。

2.“魔幻之門”提供出口

可是身為無權(quán)無勢的平民,薩義德和納迪婭該如何遷移到其他國家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民在流散中往往會付出慘重代價,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離開絕望的故鄉(xiāng),卻被其他國家建造的大門、圍墻、鐵網(wǎng)拒之門外,無法跨越邊界[4]。然而在小說《出走西方》中,哈米德給予薩義德和納迪婭這樣的難民一線生機。作者構(gòu)建了一個沒有物理邊界的世界,難民可以通過“魔幻之門”在短時間內(nèi)跨越國界。傳聞“魔幻之門”會在任何時候出現(xiàn)在任何地方,無論國籍、種族、性別或社會地位,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這樣的門在國家之間自由流動。聽到這樣的傳言,薩義德和納迪婭仿佛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們開始觀察各種各樣的門,希望能找到一扇“魔幻之門”逃離可怕的家鄉(xiāng)。在聯(lián)系好一位代理人后,兩位主人公終于找到這樣的一扇門,他們首先到達希臘,隨后又通過其他門先后前往英國、美國。雖然兩位主人公為找到這樣的出口付出了巨大的金錢代價,在進入門后還要忍受黑暗與未知的折磨,但他們總算成功逃離了危險的家鄉(xiāng)。哈米德巧設(shè)“魔幻之門”,使難民出走成為可能。他沒有向讀者呈現(xiàn)難民逃亡過程中遭遇的種種苦難,而將聚焦點放在難民流散前后的事件上,有助于讀者重新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難民流散的背景及影響。

二、難民流散中的文化身份危機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認為文化身份具有連續(xù)性與差異性。一方面,文化身份是一種“集體認同”,是“共享文化”中真實的自我,擁有共同歷史的人有相同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文化身份又是動態(tài)變化的,不僅植根于過去,也受到現(xiàn)在和將來的影響, 個體文化身份具有差異性[5]?;魻栒J為,文化身份的兩個維度讓我們能夠理解流散者的文化身份困境。流散者在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中掙扎,他們既回不到過去,也無法完全融入現(xiàn)在的生活,在多種文化中被邊緣成“他者”,產(chǎn)生了嚴重的文化身份危機。

1.作為本國文化中的“他者”

在流散過程中,薩義德和納迪婭在本國文化中被視為“他者”,面臨無根的痛苦。流散初期,兩位主人公仍在情感與文化層面與家鄉(xiāng)保持聯(lián)系,他們會時不時回憶起過去在無名之城的生活。納迪婭會為在離開前未能與家人修復(fù)關(guān)系而感到內(nèi)疚,薩義德十分想念他堅持留在城中的父親。流散者無法抹去他們在家鄉(xiāng)留下的記憶,其文化身份深深植根于本國文化。然而,當(dāng)兩位主人公踏入“魔幻之門”選擇逃離時,他們在無名之城建立的文化身份便開始分裂。正如哈米德所言,“事實往往如此,當(dāng)我們離開了,就等于把留下的那些人和事從我們的生活中抹殺了”,流散必然會削弱難民與其本國文化的聯(lián)系[2]。薩義德和納迪婭都很清楚,無論他們?nèi)绾螒涯罟释?,他們終究回不去了,而對于還留在那座城市的人來說,這些流散者變成了“他者”,每每想到這里,兩位主人公都會感到很失望。既然無法回到家鄉(xiāng),他們便在流散過程中尋找自己的同胞,以獲得心靈上的寄托。在希臘的米克諾斯島上,兩位主人公很快找到了同樣來自無名小城的人,還遇到了熟人,他們非常興奮,感覺“就像來自同一棵樹上的兩片葉子橫遭颶風(fēng)后,在遙遠的地方重疊著落在了一起”[2]。這個老朋友稱自己知道所有的“魔幻之門”,可以幫助這對情侶去往更好的地方,然而他在騙走薩義德和納迪婭的錢后便不知去向。同胞的欺騙加深了兩位主人公在本國文化中作為“他者”的沮喪感。

2.作為西方文化中的“他者”

薩義德和納迪婭既被本國文化拋棄,也無法融入西方文化,在西方社會同樣面臨“他者”困境。在《出走西方》中,以薩義德和納迪婭為代表的難民進入西方國家后,受到當(dāng)?shù)卣呐懦夂彤?dāng)?shù)孛癖姷钠缫?,這進一步加劇他們作為“他者”的文化身份危機。在官方層面,西方政府采取多種反難民措施,來維護國家安全。首先,隨著難民數(shù)量的增多,西方國家加緊了對邊界的監(jiān)控。通往富裕國家的“門”被軍隊嚴格控制,而前往貧窮國家的大門則可以自由通過,這意味著西方國家不愿意再接受更多的難民。其次,西方政府對難民實施了嚴格的技術(shù)監(jiān)控。無人機、直升機、攝像機、偵察氣球無處不在,難民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西方政府的監(jiān)視。此外,西方政府還對難民采取非人化措施,剝奪難民的基本人權(quán)。如在倫敦,政府默許本土主義極端分子組建聯(lián)盟,企圖對包括薩義德和納迪婭在內(nèi)的難民實施屠殺;政府將這座城市分為“黑暗倫敦”(dark London)和“光明倫敦” (light London),前者是難民的專屬區(qū)域,沒有供電,垃圾成堆,暴力頻發(fā),宛若地獄[2]。生活在這里的難民缺乏作為人的基本權(quán)利,但他們無力對抗當(dāng)?shù)卣T诿癖妼用?,西方民眾對前來的難民感到不滿與憤怒。在希臘的米克諾斯島,薩義德和納迪婭初到此地便受到“白皮膚男子”的戲謔[2]。在倫敦,他們也同樣受到當(dāng)?shù)孛癖姷呐艛D。當(dāng)越來越多的難民到達倫敦后,當(dāng)?shù)厝烁械讲话才c羞恥,他們幫助警察驅(qū)逐難民。來自西方政府與民眾的排外讓兩位主人公更加感到作為“他者”的不安與分裂,他們逐漸“失去平衡、失去理智”[2]。

3.作為難民群體中的“他者”

在難民群體中,薩義德和納迪婭也承受了被他者化的痛苦。文化邊界無處不在,不僅僅只存在于東西方之間。難民群體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構(gòu)成的,而來自相同文化的人們傾向于建立小團體,不同文化小團體之間存在邊界。在希臘小島上,難民 “膚色深淺各異”,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營地[2]。難民們總是會在自己的文化團體中獲得安全感,并把來自其他文化的難民視為“他者”。這種對“他者”的恐懼使得不同文化群體之間極易發(fā)生沖突。如在倫敦的別墅里,薩義德和納迪婭受到黑人男子的威脅。作為尼日利亞難民群體里唯一來自其他文化的男性,薩義德試圖展示其文化力量。當(dāng)被穿皮夾克的女人挑釁時,薩義德面對的不僅僅是那個女人的敵意,更是來自那個女人所在文化的群體性排斥。流散初期,在與其他難民相處過程中,兩位主人公,尤其是薩義德,時常感到孤獨害怕。

薩義德與納迪婭在出走過程中,被本國文化拋棄、被西方文化排擠、在難民群體中遭遇歧視,受到三重“他者”危機。哈米德真實生動地呈現(xiàn)了難民在流散過程中的文化身份困境。不過哈米德絕非僅為了呈現(xiàn)難民流散中的文化身份困境而塑造“他者”形象,在兩位主人公背后是其對難民重構(gòu)文化身份的思考。

三、難民流散中的文化身份重構(gòu)

面對流散中的文化身份危機,薩義德與納迪婭一開始都感到孤獨絕望,但他們很快便對危機產(chǎn)生了不同的態(tài)度,并采取了兩種不同的策略重構(gòu)文化身份。正如霍爾所言,文化身份是動態(tài)變化的,受到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的影響[5]。兩位主人公的選擇與他們過往經(jīng)歷以及植根于此的性格有很大關(guān)系。

1.納迪婭:擁抱多元文化

納迪婭積極樂觀,適應(yīng)能力強,在流散過程中,她很快融入多元文化社會,找回自我。在小說開頭,哈米德將納迪婭塑造為關(guān)注自我、直面內(nèi)心真實想法的獨立女性。在一個落后保守的社會,納迪婭卻保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從她對宗教、工作、婚姻、性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即便在流散初期納迪婭也對流散過程中的困難表示擔(dān)心,但她從一開始就對流散持積極態(tài)度,這解釋了為何在流散過程中她更能應(yīng)對身份危機,適應(yīng)多元文化。

納迪婭通過擁抱多元文化重構(gòu)自我身份集中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積極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人交往。在希臘的米克諾斯島上,納迪婭與熱心的女志愿者成為朋友,她們一起聊天、分享生活,女志愿者之后還幫助納迪婭和薩義德成功進入前往倫敦的“魔幻之門”。在倫敦,納迪婭與薩義德住在尼日利亞人占據(jù)的別墅里,盡管他們剛開始都有些不適應(yīng),但是納迪婭很快便受邀參加尼日利亞難民的“議事會”,成為參會人中“唯一明顯的非尼日利亞人”[2]。追求跨文化團結(jié)使納迪婭減少了作為“他者”的焦慮。二是在流散中,納迪婭對待愛情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納迪婭與薩義德這對情侶在戰(zhàn)亂時相識,在流散中相知,卻因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最終分道揚鑣。面對淡去的愛情,納迪婭最先試圖挽回,她提出搬去舊金山的馬林新城,“重新點燃他們的愛情”,然而當(dāng)修復(fù)無果,兩人都感到疲憊時,也是納迪婭先提出為這段關(guān)系畫上句號,坦然接受失去[2]。納迪婭始終正視自己對愛和性的欲望,在發(fā)現(xiàn)自己會被女性吸引后,她很快接受了這個事實,最后與一名藍眼睛的女廚師相愛。納迪婭對不同文化、性別、種族持有包容的心態(tài),這使得她能夠較好地應(yīng)對身份危機,重新找到自我。

2.薩義德:回歸本國文化

與納迪婭的樂觀開放不同,薩義德性格保守。他出生在一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大學(xué)教授,母親是學(xué)校老師,薩義德從小衣食無憂,生活幸福,對家庭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小說中,薩義德的保守傳統(tǒng)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愛和性的矜持以及他不愿永遠離開家鄉(xiāng)的痛苦兩方面上。薩義德期待一種剛剛好的愛情,當(dāng)他在教室里遇到心動女孩納迪婭時,他沒有直接上前搭訕,而是過了很多天,讓內(nèi)心的喜歡慢慢發(fā)酵。隨著兩人情感升溫,納迪婭想要與薩義德發(fā)生性行為,但薩義德堅持認為他們應(yīng)該留到婚后。對于走入“魔幻之門”,離開家鄉(xiāng),薩義德也不像納迪婭那樣樂觀。雖然他對無名小城感到絕望,在一定程度上一直想離開,但在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念頭,他只想“短暫的離開,間斷性的離開,而不是永遠地放棄”,因為永遠離開對他來說意味著“失去一個家”,這令他十分難過[2]。薩義德與本國文化的緊密聯(lián)系阻止了其在流散過程中更好地融入其他文化,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會帶著家鄉(xiāng)的烙印,尋找家鄉(xiāng)的記憶。作為流散中的“他者”,薩義德渴望回歸本國文化,在回歸中修復(fù)自我身份。

薩義德通過回歸本國文化重建自我身份集中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在流散過程中,他積極與來自相同文化的人建立聯(lián)系,尋找歸屬感。在倫敦,他們原本生活在尼日利亞人占據(jù)的別墅里,享受著很大的空間,但是作為房間里唯一一個來自無名之城的男人,尼日利亞人會對他評頭論足,薩義德“感到緊張和某種被壓制的恐懼”,無法放松[2]。但男主人公會被其同胞占據(jù)的房子深深吸引,在那里他感知到精神層面和人性層面的某些東西,“感到自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部分”,甚至愿意放棄在大別墅的空間搬來與這些人擠著住[2]。通過與來自相同文化的人交往,薩義德在流散過程中的孤獨感減少許多。此外,在流散過程中,宗教逐漸成為薩義德與其本國文化建立聯(lián)系的渠道。原本他并不喜歡祈禱,但離開家鄉(xiāng)后,薩義德經(jīng)常會通過祈禱來回憶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宗教除了為薩義德提供一種與過去記憶互動的方式,使他能在混亂的世界中尋找內(nèi)心的平靜,成為一個像他父親一樣的人,也給予他抵御來自其他群體排擠的力量。如在倫敦,他與擁有同樣宗教信仰的人團結(jié)一致,與當(dāng)?shù)氐谋就林髁x者作斗爭?;貧w本國文化對薩義德重構(gòu)文化身份有著重要意義。

由于個性不同,納迪婭與薩義德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重構(gòu)文化身份,建構(gòu)起流散中不同樣態(tài)的文化身份。無論是納迪婭選擇融入多元文化,還是薩義德選擇回歸傳統(tǒng)文化,都是難民解決流散中“他者”文化身份危機的有益嘗試,展現(xiàn)了難民群體應(yīng)對文化身份危機的可能性。然而,作者哈米德更推崇小說中納迪婭的做法,“人都注定身兼同一性和他異性——人無法忘記自己原有的文化,但為了正確看待它,不僅需要與其他人的文化并置在一起,而且要與其他人的文化進行交替更換”,哈米德強調(diào)難民應(yīng)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應(yīng)對生活中的變化,在多元文化中建構(gòu)自我身份[6]。在小說中,哈米德說道,“即便我們一輩子都住在同一座房子里,但人人都是移民,對此我們無能為力。我們都是時光造就的移民?!憋@然,哈米德提出了一種大流動觀[2]。確實,人人都需要面對生活中的變化,如果一味堅持封閉、排他性文化,那將無法進行自我定位,也無法更新自我、實現(xiàn)進步。哈米德號召難民群體及難民接收國政府與民眾都應(yīng)像納迪婭一樣,樂觀寬容,為解決難民身份困境貢獻力量。

四、結(jié) 語

在《出走西方》中,莫欣·哈米德描繪了一個人人皆可成難民的社會,對難民流散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辨,是對21世紀難民危機的及時回應(yīng)。哈米德指出“地理就是命運”,對因戰(zhàn)火、貧窮、疾病等原因被迫流散的難民表示深切同情,對難民們在本國文化、西方文化及難民群體中的“他者”身份困境表示擔(dān)憂[2]。但是哈米德并未讓難民徹底絕望,反而為該群體帶去希望之光。作者通過設(shè)計“魔幻之門”,打破了現(xiàn)實生活中阻礙難民求生的種種物理邊界。通過比較納迪婭與薩義德不同的心態(tài)及身份重構(gòu)策略,哈米德書寫了難民在流散中重新找到自我的可能性,并且借助納迪婭這一形象,呼吁難民群體保持開放心態(tài),積極應(yīng)對變化,融入多元文化,號召世界各地讀者更加包容難民群體,為他們提供人道主義幫助,因為我們都是時光造就的移民。哈米德關(guān)于難民問題的討論,不僅拓展了世界文學(xué)的話題空間,更對解決當(dāng)代難民問題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Cohen R.Global Diasporas:An Introduction[M].Oxon:Routledge,2008.

[2]? ? Hamid M.Exit West[M].New York:Riverhead Books,2017.

[3]? ?龐好農(nóng),劉敏杰.從《西去》探析哈米德筆下的難民心路歷程[J].外語研究,2009,36(4).

[4]? ? Carter J.‘How Far are We Prepared to Go?Mohsin Hamids Exit West and the Refuge Crisis[J].Textual Practice,2021,35(4).

[5]? ?Hall S.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M]//Williams P,Chrisman L.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A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3.

[6]? ? Kristeva J.Strangers to Ourselves[M].Roudiez L S.(trans.)New York:Columbia UP,1991.

(特約編輯 張? 帆)

作者簡介:郭榮榮,東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猜你喜歡
文化身份他者難民
150萬烏克蘭難民涌入鄰國
世界難民日
——聚焦各國難民兒童生存實錄
中外文摘(2019年15期)2019-08-19 02:54:14
為讓小難民開心 他冒險送去上萬個玩具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東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2:42:05
“他者”眼中的“她者”
世界文化(2016年12期)2016-12-21 17:21:57
“莉迪亞死了”——《無聲告白》中他者的悲劇解讀
他者視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20世紀北美漢學(xué)家對中國文論的研究與啟示
保羅·馬爾登《莫伊沙礫》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9:52
敘利亞難民去往何方?
喜德县| 阳江市| 崇信县| 宁晋县| 临洮县| 辉县市| 阿图什市| 东源县| 孟连| 原阳县| 那曲县| 朝阳县| 肥城市| 阳朔县| 安宁市| 望都县| 通榆县| 安福县| 宁国市| 长治市| 澎湖县| 吉安县| 南投市| 合山市| 彭泽县| 乌海市| 神池县| 墨江| 临颍县| 敖汉旗| 北海市| 新民市| 始兴县| 开阳县| 嘉义县| 明光市| 方城县| 新乡市| 进贤县| 古交市|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