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貝
很多學生總對我說,金老師,你的文章怎么那么有畫面感呢?其實,我只不過是做到了這三點,學生們在寫作文時,也可以借鑒學習。
一、多點場景化描寫
在寫文章時,要盡量多地進行場景化描寫,而不要敘述性描寫。就是要把人物放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里,讓他在這個環(huán)境里做事,這樣畫面感就會非常強烈。
比如要描寫一個人很傷心,你寫“他非常傷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這種描寫沒有場景,就很難有畫面感。
你可以試著把人物放在一個特定的場景里,比如在餐廳里:
他面前放著一碗拉面,紅色的大塊牛肉和綠色的蔬菜鋪蓋在白色的清湯上,看上去叫人垂涎欲滴。他卻目光呆滯,右手機械地拿著筷子往嘴里送,幾乎沒有咀嚼就大口吞咽了下去,吃著吃著,眼淚流到了挑起的拉面上。
這樣一下子就有了畫面感。
再比如莫言在《賣白菜》一文中,為了刻畫母親的人物形象,他在文章開頭就運用一組特寫鏡頭,把母親置身于一個場景中,用“苦著臉,心事重重”描寫母親的神態(tài),用“走來走去”“時而揭開、掀動”描寫母親的動作,用“鎖定”“端詳”描寫母親的眼神。
這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沒有提到一個“窮”字,卻把家境的貧困和母親的愁苦側(cè)面烘托了出來。
在這里,沒有一個字是描寫母親心理活動的,但卻能從母親一連串的動作、神態(tài)感受到母親那沉重而無奈,從猶豫不決到痛下決心的心理變化。叫人看出母親是在無計可施、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做出了要賣掉最后三顆白菜的決定的。
第二、要讓人物動起來
在寫文章的過程中,要盡量讓人物動起來。
比如寫兩個人坐在沙發(fā)上談話,如果這兩個人都一動不動,只是交流, 讀者就很容易視覺疲勞,只能看到他們交流的內(nèi)容,而看不到畫面。
如果兩個人在交流的過程中,讓他們不時地動一動,比如端起茶杯喝水,站起來走到窗邊,拍掌大笑,畫面感就會比較強烈,可讀性也會更強。
有些時候,你筆下的人物不適合動,但是又想要寫出畫面感,就可以讓人物身邊的東西適當?shù)貏右幌隆?/p>
這個東西可以是無關緊要的,跟主題相不相關都沒有關系,只需要用很少的筆墨讓它動一下,整個畫面會變得更生動,這樣就有了畫面感。
比如寫一個人坐在河邊釣魚,這就是一件很安靜的事情,不可能讓人物動來動去,但是他一直坐在那里就沒有畫面感。
這個時候,你可以寫“平靜的水面上冒出幾個泡”“一只魚忽然躍出來,很快又落在水里”“一只蜻蜓飛過來停在釣魚竿上”“魚漂忽然往下沉了沉”,等等。
人物沒有動,但是可以讓人物身邊的東西出鏡,讓它們動一下,從而營造出畫面感。
第三、讓事物形象化
我在一篇小說里這樣描寫一個小官員:
會議終于結(jié)束,大人物在致謝揮手之后,將要步出會場?!罢J真”做筆記的同學早就在前一分鐘合上筆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作家的身邊跨過去,似凌波微步,倏忽間飄移到大人物身邊。臉上先是綻放出甜蜜的笑容,右手做引導狀,嘴角向上翹45度,劍鋒般的眉尾瞬間低垂,一副恭順謙卑的姿態(tài)。
送走了大人物,同學退回會場,彎著的腰桿立刻變得筆直,剛剛凹下去的將軍肚也腆了出來,眼神也變得凌厲起來。他用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眼神掃視了一下會場,皺了一下眉,表達了對會場騷亂的不滿。身邊人馬上會意,立刻在喇叭里喊了幾聲“保持安靜”。同學還是不滿意,板著臉訓斥了一通。
這就把一個人媚上欺下的樣子形象化了,讀者馬上就能在腦海里形成一個畫面。記住,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時候,一定要用生動活潑、形象直白的語言讓讀者能夠快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