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安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 李東
當前,“中國之變”與“世界之變”同步,深刻影響“教育之變”,習近平指出“長期以來,各種敵對勢力……下功夫最大的一個領域就是爭奪我們的青少年”[1]。把握時與勢,“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加突顯”[2]。
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3]為內涵的偉大建黨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先驅“立黨、興黨、治黨、強黨”心路歷程的高度概括,“既有歷史的穿透力,又有精神的感召力,既有理論的引領力,又有實踐的指導力”[4]。它蘊貯著滿足時代新人精神成長與精神完善需求、增強精神免疫力的群體價值和個體價值,將其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義。
(一)鑄造信仰之基——理論素養(yǎng)的提升價值。“堅持真理”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定力和先進特質,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根基。精神動力既源于物質動力,又源自理性認知?!芭械奈淦鳟斎徊荒艽嫖淦鞯呐?,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被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5],這就是說,理論的精神或者理性的認知也可成為推動群眾實踐活動的強大物質力量。相比于外力或者物力而激發(fā)的精神動力,真理給予活動主體帶來的內在動力更深沉、更持久。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就是要求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行動上自覺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堅定不移的信仰。以《矛盾論》為例,毛澤東表達矛盾的一般規(guī)律,將“‘黨內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斗爭’是‘黨引導革命到勝利’的關鍵、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解決黨內矛盾”確立為黨建指南,使黨在自我革命上始終清醒。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運用,讓中國革命飽嘗真理的“甜”。
然而,極端的精神化追求和絕對的物質化追求必然對人產生錯誤的引導。當前,思想自由化、對象化、碎片化、個性化、極端化、自我化、粗俗化、圈層化、隱蔽化等,有可能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侵蝕意識形態(tài)安全,誤導青年。在此背景下弘揚建黨精神,就是要求學生弘揚“求是”精神,傳承中國共產黨人銳意進取探求真理、捍衛(wèi)真理的精神。要求廣大青年學子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改進自己的思想。就是要發(fā)揮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自我實踐的先導和思想的喚醒作用,使自己成為思想認識上經得起考驗,個人修為、學識本領上得到錘煉,底氣力量不斷增強的新時代好青年。
(二)補足精神之鈣——信念追求的凈化價值?!皥允乩硐搿笔侵袊伯a黨人團結奮斗的精神旗幟和精神風向標,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動力源泉。毛澤東坦言:“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6]。信仰的對話,凝聚了中國共產黨強大的內生力量,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動力的方向。在革命前途未卜,敵我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打敗外來侵略,推翻反動派腐朽統(tǒng)治,靠的就是集體信念所指向的奮斗方向,靠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凝聚的強大信念力量。這種為信念而大規(guī)模流血犧牲的群體性現象,在世界其他政黨發(fā)展史上較為罕見。它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人生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頑強的拼搏精神,在探索超越現實社會的宏偉藍圖中,篤行不怠、忠誠堅守的精神。
信仰精神是一種本源性、導向性、超越性的精神力量,社會的變革與進步需要有科學信仰的人來推動。盡管由經濟基礎變化所決定的青年精神需求的豐富化是客觀要求,當前社會發(fā)展也由主流精神文化所引領,但文化消費的新異化、物欲化、標簽化、偶像化、資本化等卻呈現顯性特征,“耽美文化”“喪文化”“佛系文化”等不良“價值映射”易誤導青年在“低層次享受”中迷亂價值方向,在精神上走向平庸。在此背景下弘揚建黨精神,就是要引導廣大青年自覺把握歷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深刻理解并堅定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繼承先輩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奮斗中領悟人生真諦,把握人生方向,不斷超越自我。在強國建設中保有熱愛、忠誠、奉獻、擔當精神,施展才華,以“小我”之力服務建設“大我”,鍛造并發(fā)揮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增強做人的志氣。
(三)淬煉初心靈魂——奮進道路的指引價值?!佰`行初心、擔當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前進方向和責任擔當,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動力方向。明確“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關乎黨的生死存亡和民族興衰。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明確提出,革命軍隊必須團結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在此基礎上,一九二二年,中共“二大”明確提出黨的最高政治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現時的政治綱領是“反帝反封建”,建立統(tǒng)一而真正“為民”的共和國。延安時期,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決心要挖去壓迫中國人民的兩座“大山”,為此“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7]。始終“以百姓之心為心”,所以中國共產黨能不斷贏得人民的支持。初心是動力,使命是方向,“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戰(zhàn)略定力、“立黨為公、忠于人民”根本立場和“堅持人民至上”的方法論智慧。
在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下,在“精神庸俗化”“權力去中心化”“元話語消解”裹挾下的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沖擊下,一些青年的價值觀可能發(fā)生變異,民族認同、歷史認同、文明認同、價值認同可能扭曲甚至崩塌。一定程度上阻斷了歷史傳承,擾亂了青年的思維認知,削弱了其意志精氣,催生了其情緒焦慮,甚至引發(fā)了情感偏激和行為墮化。在此背景下弘揚建黨精神,就是要引導廣大青年從一代代優(yōu)秀共產黨人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和偉大貢獻中堅定人生目的。在國家的發(fā)展目標、民族的前途命運這一現實背景中定位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堅定初心,保持本真,勇做時代先鋒,圍繞“全體人民共同富?!钡壬鐣n題使自身大放異彩,滋補奮斗的精神元氣。
(四)砥礪行動之力——意志精神的激發(fā)價值?!安慌聽奚⒂⒂露窢帯笔侵袊伯a黨人寶貴的精神品格,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動力牽引。在理性認知、道德情感、信念追求和目標理想基礎上形成的,“‘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的的意志’是勞動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因素和重要動力”[8],是精神動力的核心要素。意志的精神動力源自“立大志”,即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帶來的、明確的、為特定奮斗目標而前進的精神牽引力。毛澤東講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9],“今天的暫時的妥協(xié),即醞釀著明天的更大的戰(zhàn)爭”[10],所以意志的精神動力是應對風險挑戰(zhàn)堅韌不拔的“實踐態(tài)度”。此外,意志的精神動力還是中國共產黨人敢于直面自身問題,從不“諱疾忌醫(yī)”,堅持內在革命,保持下來的果敢決斷的“信念力”。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弘揚建黨精神,就是要培育廣大青年為達到所堅信的事物發(fā)展到可能的理想狀態(tài)而不顧一切、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具有促進受教育者自我理解、自我認同的作用。近代以來,在無數先輩的努力下,中國人實現了精神獨立,再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時代青年要在革命先輩精神感召下,繼承矢志不渝、百折不撓、不懈奮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要學習革命先驅偉大的開拓精神,“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剛健勇毅”。積極參加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正確看待人生各個階段一時的得失與成敗,“處優(yōu)而不養(yǎng)尊,受挫而不短志”,增強做人的骨氣和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勇氣。
(五)觸發(fā)價值動機——品格情懷的涵養(yǎng)價值。“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原則宗旨和品格情懷,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力量基石。品格情懷本質上是一種道德情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潛在地決定了人的價值取向,是精神動力中最直接的動機體系。道德情感越高尚,激發(fā)的精神動力就越強大。馬克思早在年輕時期就已充滿人道主義精神,他告誡青年“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11]。這種胸懷天下的精神,蘊貯著中國共產黨人濃厚的共產主義情感、熱忱的人道主義情懷、較高的思想覺悟、崇高的政治品格、堅定的政治方向和為民服務的忠誠奉獻精神。在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努力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人民群眾的期盼,涌現出了一批批像白求恩一樣“高尚的、純粹的、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像張思德一樣“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12]的人。
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后繼有人”是“根本大計”?;ヂ?lián)網的便捷化使得公共事務越發(fā)透明化,平民主義等新自由主義思潮在虛擬空間衍生,一些社會事件的負面影響極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放大,公共權威性易被削弱。網絡社會空間存在的娛樂泛化、自由泛化、平權化等非主流話語表達,暗網中不合主流的價值觀傳播流變,容易使青年的主體意識、奉獻意識、責任意識等正確意識被削弱。在此背景下,弘揚建黨精神就是要強化唯物史觀教育,增強青年的主體意識,促進青年形成正確的義利觀、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培養(yǎng)崇高的人民情懷、家國情感、良好政治素養(yǎng)、高尚的靈魂,增強他們作為時代新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鼓勵他們成長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的優(yōu)秀人才,通過黨性教育催化其做人的志氣、義氣。
青年是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青年的精神是時代最鮮明的風貌。要立足新時代、新任務、新發(fā)展,精細標定廣大教育者立德樹人的群體使命;要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育人價值,強化建黨精神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研究;要用建黨精神的價值邏輯、理論內涵引領和啟迪青年,使其形成豐富、科學的思想。要用黨史事件、建黨先輩們的生動故事筑牢青年人的精神信仰,催化其道德情感,激發(fā)其奮斗之志,砥礪其擔當之行;要用日漸完善的黨史學習教育機制和“大思政”育人機制,夯實建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成效基礎,促使廣大青年綜合素質健康生成,協(xié)調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