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青
(山西體育職業(yè)學院,太原 030006)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化的生活方式和高度關注的教養(yǎng)方式,使得青少年成長發(fā)展問題逐漸凸顯。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fā)展尚不成熟的階段,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社會和家庭的殷切希望,以及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壓力,都容易誘發(fā)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如果介入不及時,有可能會形成心理疾病和產生嚴重的不良失范行為。
目前,我國針對青少年情緒問題的介入措施主要是家庭教育、學校輔導和特殊機構治療等。近年來,NGO(1)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縮寫,意為非政府組織。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在各種場合越來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組織(NGO)與非營利組織(NPO),把非政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看作在公共管理領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興組織形式。非政府組織是一個多源的群體,在非政府組織基礎上伴生著許多縮寫詞,如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GO)、BINGO——面向商業(yè)的非政府組織(business-oriented international NGO)。和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情緒問題的服務正在興起。其中,自然教育以其獨特的環(huán)境優(yōu)勢、體驗式學習方式和豐富的課程內容,受到青少年的關注和青睞。家長在嘗試了多種改善方式后,也慢慢開始接受自然教育的理念,將青少年送到營地進行體驗學習,進而改善其情緒問題。
本文聚焦于青少年情緒問題的介入,融合社會學和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和實務方法,依托“KY自然教育”雙減項目(2)“KY自然教育”雙減項目是由山西省登山戶外運動協(xié)會與KY戶外機構聯合組織開展的以自然教育為核心的校園實踐項目。。調查山西省太原市3所中學具有情緒問題的學生,在參與了完整周期的自然教育后,其在個體因素和社會支持網絡維度上的表現,分析自然教育對改善情緒問題的影響因素,進行前測與后測分析,旨在為自然教育對青少年情緒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路徑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國內外對于青少年情緒問題并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學科(如心理學、教育學)根據研究內容,分別給出了不同側重點的定義。在充分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本文認為,青少年情緒問題指那些并非因智力或健康因素導致的,長期遭受抑郁、焦慮、憤怒等情緒困擾,因之表現出說謊、厭學、違紀等失范行為,對青少年的學習、生活、社會適應和人際交往產生不良影響[1]。在我國,青少年比較突出的情緒問題主要為情緒管理失調和認知歸因障礙。
1.情緒管理失調
合理的情緒管理包括自我情緒認知、自我情緒控制、自我情緒激勵、他人情緒認知和人際關系交往五個要素。任何環(huán)節(jié)的長期失調都會引起郁悶、低沉、暴躁、意志消沉等不良情緒體驗,嚴重的還會引發(fā)焦慮癥、抑郁癥、孤獨癥等心理疾病。
2.認知歸因障礙
認知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2]。青少年的認知歸因障礙會導致他們對自我評價、學業(yè)水平以及人際關系產生錯誤的評價,并基于這種評價做出不合理的行為。認知歸因障礙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社會支持網絡的缺失,使得個體在遇到困境時無法得到正向的反饋和支持,形成錯誤的歸因。
近些年,社會和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青少年的情緒問題,社會服務機構也在積極地參與。自然教育以其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場景、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和豐富的課程內容等優(yōu)勢,被積極地運用到青少年情緒問題的介入和治療。美國營地協(xié)會(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簡稱ACA)在1998年提出,自然教育是一種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并能夠達到創(chuàng)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xù)體驗。通過領導力培訓以及自然環(huán)境的熏陶,幫助每一位營員達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靈方面的成長[3]。自然教育充分彌補了傳統(tǒng)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弊端,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自我和構建社會支持網絡的機會。
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3所中學具有情緒問題的學生為調查對象,研究對象的標準為:1.通過科學量表或學校心理教師評估的具有情緒問題的學生;2.學生及家長自愿參與“KY自然教育”雙減項目,并完成至少一個周期的自然教育課程。發(fā)放問卷140份,回收問卷129份,回收率為92.14%,其中無效問卷11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118份。
1.基本情況。根據3所中學的學生情況由編者自主設計,具體包括年齡、性別、年級、參加“KY自然教育項目”的次數及滿意度、家庭情況、朋輩群體等。
2.情緒量表。采用Antony編制的抑郁—焦慮—壓力量表(簡稱DASS-21量表),該量表包含抑郁、焦慮和壓力三個維度,每個維度7個題項共21個題項[4],量表信度檢驗α系數大于0.8,問卷信度較好。以一個完整周期的自然教育課程為節(jié)點,對參與學生進行前測和后測。
3.社會支持量表。采用肖水源設計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量表共有10個題項,包含客觀支持(被測試者受到的實質支持)、主觀支持(被測者能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被測者對社會支持網絡的利用,如傾訴、求援、主動參與等)三個維度。量表使用李克特氏7點量表評定法進行評估。量表α系數大于0.8,數值良好。以一個完整周期的自然教育課程為節(jié)點,對參與學生進行前測和后測。
本研究利用SPASS2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比具有情緒問題的青少年在參與自然教育前后,個體因素和社會支持網絡的變化,以此為依據,探討社工通過自然教育介入青少年情緒問題的思路與路徑。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具有情緒問題的青少年,118份問卷中,男生68人,女生50人,樣本基本呈均勻分布。參加自然教育的學生年齡在12~16歲,其中初一年級的學生占比51.2%,初二年級學生占比35.7%,初三學生面臨升學壓力參與人數相對較少占比13.1%。所有學生都參與了至少一個完整周期的自然教育課程,有67.9%的學生參與了兩個及以上周期的自然教育。參與的目的主要是體驗、增長戶外知識、強健體魄和休閑娛樂。
學生參與“KY自然教育”項目前后,情緒狀態(tài)的變化及社會支持網絡的表現變化結果如表1所示,情緒管理方面,抑郁、焦慮和壓力的Sig=0.000<0.05,差異顯著。社會支持方面,客觀支持0.05
目前,我國的自然教育正蓬勃發(fā)展,從選址、設計到課程都日趨完善,但是,在運用自然教育介入青少年情緒問題時,還會遇到一些困難。
1.自然教育“活動化”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KY自然教育”項目多是以一日營的形式為主,項目以5次活動為一個周期,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參與主題和時間,每次活動開始前進行招募,因此會出現學生參加活動間隔周期長的現象。而在針對具有情緒問題的青少年開展自然教育時,從需求分析、課程設計到介入實務、效果評估,需要一個完整的服務周期和流程,“活動化”的自然教育無法達到預期的介入效果。
2.課程設置“大眾化”
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自然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統(tǒng)一的教材,需要因時因地進行課程設計。目前,國內自然教育主要依托營地開展,設計課程內容豐富多樣,如擁有水資源的營地多開設皮劃艇、獨木舟課程,自然資源優(yōu)厚的營地開設動植物探索、觀星等課程[5]。雖然每個營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課程,但是,針對特殊需求的課程仍然相對較少,“大眾化”的課程缺乏針對性和專業(yè)性,難以實現介入青少年情緒問題的目標。
3.自然導師“單一化”
自然導師是課程設計和活動組織的核心人物,決定了自然教育的目標和使命能否實現。據調查,目前國內科班出身的自然導師不足10%,其他來源于兒童教育、戶外運動、攀巖運動等行業(yè)[6]。同時,多數自然導師工作年限不長,較為年輕,在教學能力和專業(yè)知識上都需要提高。特別是在介入青少年情緒問題上,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專業(yè)知識和實務技巧,很難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參加自然教育前后,青少年情緒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也逐步完善,這就為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徑。結合自然教育的優(yōu)勢以及社工在助人自助上的專業(yè)方法,本文嘗試探討出具有實踐價值的介入路徑,以形成系統(tǒng)的介入流程。
1.需求分析
青少年情緒問題的表現形式多樣,家長和青少年本身很難識別和歸納情緒問題的誘因和類型。在介入之前,要對青少年及其重要的人進行訪談,如青少年的家庭成員、朋輩群體、教師等對其產生情緒影響的人。從行為表述、重要事件、內心感受、曾作出的調試及成效等方面對營員進行深入了解,幫助其分析真實需求。
2.介入過程
自然教育介入青少年情緒問題的過程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目標設定、制定計劃、課程設計、介入實施。
步驟一是目標設定。介入目標為自然教育指明方向,目標的設定要包含營地本身的價值觀、針對營員需求的目標以及預期成果三個方面。價值觀維度的目標是指相信自然教育的力量,通過自然教育,完成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他人的深度鏈接。在自我探索和團隊合作的過程中,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充分的情感能力、積極的思維方式、良好的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社會責任感等。通過營地課程,幫助8~16歲青少年體驗戶外成長,加深對自然地了解,重新認識自我,緩解情緒問題,這是自然教育介入青少年情緒問題的核心目標。通過介入,幫助目標營員實現自我正向評價、提升情緒控制力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與環(huán)境適應能力的目的。
步驟二是制定計劃。根據目標制定出詳細的介入計劃,制定計劃需要自然導師、營員和營地社工共同完成。首先,要明確介入方法,在不同環(huán)節(jié)采用個案、小組和社區(qū)工作方法。其次,要設置介入周期和活動頻次,一般來說情緒問題的介入周期不得少于2個月,活動頻次每個月為4~8次。
步驟三是課程設計。和普通的營地課程不同,青少年情緒問題的課程設計要更有針對性和專業(yè)性。運用正確的理論支撐,有意識地引導營員正視情緒問題,修正偏差行為,在體驗的過程中激發(fā)營員自我探索的意愿,強化自我改變的動力,逐步掌握情緒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7]。課程設計主要包括認知階段、提升階段和網絡建設階段。在認知階段,通過內視觀察類和心理回話類課程為主,達到營員接納自我、感受自我價值,相信自己有能力影響自己世界的課程目標。提升階段,采用戶外探索類、競技運動類和野外生存類課程,幫助營員建立自信心,提升抗逆力,掌握關注除你以外更大格局的能力,緩解情緒問題和失范行為。網絡建設階段,主要為了重新構建營員社會支持系統(tǒng),加強與家人的溝通,與他人合作實現共同目標,增強社會責任感。基于每個青少年自身的獨特性,課程設計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步驟四是介入實施。這是計劃的行動階段,營員要在營地教練和營地社工的帶領下完成營地課程。營地教練營主要負責營地資源的鏈接,根據營員情況合理安排課程內容,把握課程節(jié)奏,調動營員的參與度,確保課程的推進[8]。營地社工全程跟蹤記錄,反饋營員的互動情況、行為表現等,配合營地教練在重要時間點設置引導環(huán)節(jié),適時調整介入計劃,參與督導與監(jiān)督。
3.效果評估
效果評估是對整個介入過程的評價,可以使用訪談和后測分析的方式進行。訪談對象包括營員、家長、老師及朋輩群體。了解營地活動后,營員的改變和表現。后測分析即再次使用青少年情緒智力量表和正性負性情緒量表,對比前測和后測成績,判斷自然教育是否對介入青少年情緒問題有效。
自然教育以其獨特的環(huán)境優(yōu)勢和體驗式的學習方式,為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情緒問題提供新的視角和途徑,在家庭教育、學校輔導和特殊機構治療等傳統(tǒng)介入方法外,開創(chuàng)以青少年本身體驗為核心的、專注于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網絡構建的情緒問題介入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