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奎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是新課標要求的21個學生必做實驗中的重點實驗,為提升同學們的科學探究素養(yǎng)及“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能力,下面通過四個維度加以突破。
[實驗要點]
1.實驗原理:光的反射定律。(裝置如圖1所示)
2.主要器材及作用:(1)玻璃板不但能反射成像,而且透光,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平面鏡不能透光,無法確定像的位置);(2)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可以比較物與像的大小關系;(3)刻度尺可以測量物距和像距;(4)光屏可以判定像的虛實,若光屏能承接到像,則為實像,反之為虛像。
3.實驗方法:等效替代法(用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其中一支蠟燭等效為另一支蠟燭的像)。
4.器材組裝:白紙對折后展開,平鋪在水平桌面上,將玻璃板豎直放置在白紙中間的折線上。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玻璃板后的蠟燭B不點燃。
5.實驗操作的關鍵:(1)判斷像的大小和位置的方法:移動玻璃板后的蠟燭B,使其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蠟燭B的位置和大小就是蠟燭A的像的位置和大小。(2)收集數據的方法:在白紙上標記蠟燭A和蠟燭B的位置,用刻度尺測量兩支蠟燭與玻璃板的距離,并比較兩組數值是否相等,連接兩支蠟燭的位置,判斷連線與玻璃板是否垂直。(3)多次實驗的目的: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4)數據表的設計:記錄物距、像距、物像大小關系及多次實驗的數據。
6.實驗注意事項:(1)本實驗應該在較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目的是使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2)玻璃板要與水平桌面垂直放置,目的是確保物和像重合,否則玻璃板后的蠟燭無法與像完全重合;(3)點燃玻璃板前蠟燭,目的是使成像更清晰,玻璃板后蠟燭不點燃,替代鏡前蠟燭的像,這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7.實驗結論: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
[實驗拓展]
1.選擇薄玻璃板的原因: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為了減小兩個像之間的干擾,玻璃板要盡量薄一些。
2.選擇方格紙代替白紙的優(yōu)點:可以更加直接地確定像和物的位置關系。
3.在光具座上做實驗的好處:確保實驗裝置都在同一水平直線上,使實驗更易操作。
4.觀察像時,會發(fā)現(xiàn)兩個幾乎重疊的像:這是玻璃板的兩個反射面分別成像造成的。
5.若玻璃板向點燃的蠟燭方向傾斜,則蠟燭的像在未點燃蠟燭的上方;若玻璃板向未點燃的蠟燭方向傾斜,則蠟燭的像在未點燃蠟燭的下方。
6.測得蠟燭和像到玻璃板的距離不相等的可能原因:玻璃板較厚;玻璃板與水平桌面不垂直;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蠟燭的像沒有完全重合;測量長度時存在誤差。
7.對虛像的理解與觀察視角:人眼逆著反射光線看到的鏡后的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沒有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光屏不能承接。平面鏡成像是光的反射現(xiàn)象,在鏡前反射光線所在的區(qū)域可以觀察到物體的像,在鏡后無法觀察到物體的像,因為鏡后沒有反射光線進入人眼。
[能力提升]
例1 (2023·湖南)如圖2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的裝置,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蠟燭B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蠟燭B看上去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紙上標記A和B的位置。移動蠟燭A,重復多次以上實驗。
(1)選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為了_______ 。
(2)實驗中兩支蠟燭要完全一樣,目的是為了_______ 。
(3)當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的大小將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4)將蠟燭A豎直放在水平桌面上,點燃蠟燭觀察發(fā)現(xiàn):玻璃板中蠟燭A的像偏低且傾斜。你認為在圖2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圖中,_______ 圖是產生以上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
解析:(1)玻璃板既能透光也可成像,容易確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鏡不透光,無法確定像的位置,所以選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
(2)選取兩支外形相同的蠟燭進行實驗,目的是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3)物體與像始終大小相等,當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仍與A相等,像的大小不變。
(4)實驗時平面鏡必須豎直放置,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后面的蠟燭,它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圖2乙中,圖①平面鏡豎直放置,不會出現(xiàn)像偏低的情況,圖②和圖③平面鏡沒有豎直放置,分別作出蠟燭A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A',如圖3、圖4所示,發(fā)現(xiàn)圖4中蠟燭A的像偏低且傾斜,故③符合題意。
答案:(1)確定像的位置 (2)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3)不變 (4)③
[綜合實踐]
例2 (2022·山東·濟寧)在校園科技節(jié)活動中,小明觀看了隔著玻璃吹蠟燭的魔術。表演者介紹如圖5中的道具后,旋轉平臺,使玻璃板一側正對觀眾,分兩步完成了表演:①用兩個打火機同時“點燃”兩支蠟燭;②在玻璃板正對觀眾的一側吹A蠟燭。觀眾看到兩支蠟燭同時被“吹滅”。小明利用道具,和同學們一起探究其中的奧秘。
(1)小明用兩個打火機同時點燃兩支蠟燭,然后模仿表演者吹A蠟燭,結果只吹滅了A蠟燭。和同學討論后,大家一致認為:表演者在表演中只點燃了A蠟燭,B蠟燭并未被點燃。隨后,小明通過實驗驗證了他們的猜想,最終明白了其中的道理:B蠟燭并未被點燃,觀眾看到的是A蠟燭的燭焰通過玻璃板所成的_______。
(2)小明經過進一步探究,發(fā)現(xiàn)了確保表演成功的兩個關鍵點:
①兩支蠟燭的大小應符合的要求是_______;
②玻璃板兩側的蠟燭,在放置位置上應滿足的條件是_______。
解析:(1)魔術中的玻璃板相當于平面鏡,觀眾看到的是A蠟燭的燭焰通過玻璃板所成的虛像。
(2)①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因此兩支蠟燭的大小應相同。? ? ②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體的連線垂直于鏡面,它們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因此玻璃板兩側的蠟燭,在放置位置上應滿足的條件是到玻璃板的距離相等,且連線垂直于玻璃板。
答案:(1)虛像? ? (2)①大小相同? ? ②到玻璃板的距離相等,且連線垂直于玻璃板
(作者單位:山東省薛城區(qū)教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