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霜 三晉與嘉絨 陳旭蓉 于小哩 周旭/文 圖蟲創(chuàng)意 三晉與嘉絨/圖
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全長6300多千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千米。它在四川省境內(nèi)主要包含金沙江四川段、長江干流宜賓—瀘州合江縣段,干流由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甘孜州、涼山州、攀枝花市、宜賓市、瀘州市,長約1800千米,流域面積近10萬平方千米。長江在四川境內(nèi)完成了它近三分之一的長度,雖說其在四川流域面積不廣,但卻是它從高原高山發(fā)源之后進入人類文明的第一站。長江在四川,有古蜀文明的千年風華,有高山峽谷的卓絕風姿,有源遠流長的飄香風物,有歷史遷徙的多元融合,有眾多民族的多樣風俗……江風千里,有許多值得說道的龍門陣。
風 華
長江古文明
沉睡數(shù)千年,一醒驚天下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崩畎椎摹妒竦离y》如此寫道,其中的四萬八千歲當然是一種文學的夸張,卻也透露著古蜀國的久遠與渺茫。吟誦名篇,感嘆蜀道之難,人們對古蜀國神秘詭譎的歷史充滿好奇和想象。
1929年,廣漢農(nóng)民燕道誠在勞作時意外發(fā)現(xiàn)一坑玉石器,震驚之余他或許想象不到這一坑露出的玉石器將要掀開怎樣的考古大潮。英國傳教士董篤宜得知發(fā)現(xiàn)玉石器后,找到當?shù)伛v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diào)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給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協(xié)合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jù)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協(xié)合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于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在燕道誠發(fā)現(xiàn)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fā)掘??脊湃藛T發(fā)現(xiàn)挖掘現(xiàn)場的三個土堆像星星連成一線,故而命名“三星堆”。
三星堆1934年首次發(fā)掘后,發(fā)掘工作停滯多年,直至20世紀50年代其考古工作才逐步恢復。1980年至1981年,成片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遺跡被清理出來,出土標本上萬件。發(fā)掘報告中指出“三星堆是一種在四川地區(qū)分布較廣的、具有鮮明特征的,有別于其他任何考古學文化的一種古文化”,已經(jīng)具備了夏鼐提出的命名考古學文化的三個條件,“三星堆文化”由此得名。2021年,“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通報:三星堆新發(fā)現(xiàn)六座器物坑,現(xiàn)已出土金面具殘片、巨型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等重要文物五百余件。這些發(fā)現(xiàn)再次掀起三星堆文化的研究熱潮,激起人們探索古蜀文明的熱情。
三星堆遺址中大量金、銅、玉、石和骨牙類文物遺存,承載著古蜀人的生命氣息和文化密碼,為宗教觀念、造型藝術(shù)、文明進程、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翔實生動的資料。尤其是那些造型精致、做工精巧的青銅器,既顯示了古蜀人高超的青銅工藝,也透露出他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崇拜。如多件青銅造像,體現(xiàn)出的“手崇拜”“眼崇拜”“太陽崇拜”;再如大量的象牙讓人們猜想是戰(zhàn)爭遺存,或是區(qū)域貿(mào)易、文明交流所致;還有器物上的刻畫也讓人猜測是否為古蜀文字;等等。
透過神話和古文獻,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古蜀人,蜀王就是神化的人王。蠶叢、魚鳧、開明等蜀王之名已知,古蜀王的尊容又如何?出土于二號坑的青銅立人像或許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或許它就是以1∶1的比例按古蜀王,抑或群巫之長的形象仿真塑造的?巨大的青銅立人像給人以震撼,也刷新著考古學家們對于商周考古的認知。青銅立人像身著紋樣華麗的冠服,站得端正,雙臂平抬,雙手對握成拳,手中握物已失。他裸露十趾,足下是兩層高臺,裝飾著四個連接為一體的獸首,獸首是細目翹鼻獨角狀。青銅立人像讓人浮想聯(lián)翩,他在祈禱,還是沉思?那種莊重肅穆又神秘祥和的氛圍,激發(fā)人們對古蜀文明的想象。
與青銅立人像一樣引人注目的,還有眾多青銅人頭像、神樹像等。目前,三星堆共出土了八棵青銅神樹,專家推測這些樹用于祭祀通天,體現(xiàn)了古蜀人的宇宙觀與祭祀信仰。體形最大、造型優(yōu)美的當數(shù)二號坑發(fā)掘出的一號神樹,由底座、樹體和龍體組成。樹體分三層,每層生三枝,枝端各有花果,花果上站立一只鳥。九枝九鳥的造型讓人聯(lián)想到遠古神話,或許它們之間有著神秘的聯(lián)系。《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提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蛟S,青銅神樹就是《山海經(jīng)》中提到的扶木,即太陽樹,它體現(xiàn)出遠古神話與古蜀文明的交織,和古蜀人以樹通天的信仰。
考古工作,幫助人類恢復集體記憶,接通文化源頭,廓清精神疆域,照亮內(nèi)在心智,拓展心靈空間。三星堆考古工作,隨著近百年的陸續(xù)發(fā)掘和周邊前后期遺址的不斷發(fā)現(xiàn),越來越凸顯出它在厘清古蜀史、探尋長江文明起源和主體內(nèi)容方面的重要意義。過去,學術(shù)界重視中原文明的作用和影響而忽略區(qū)域文明的地位。憑借三星堆考古發(fā)現(xiàn),學術(shù)界達成一個共識,跟中原殷商處于同時期的古蜀王國是長江上游的一個重要文明中心。這對中華文明起源呈現(xiàn)出多元一體的發(fā)展格局提供了重要佐證。
位于長江上游支流旁的三星堆文化的璀璨,也意味著長江也是燦爛古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借由一件件遠古器物,人們尋覓到有形有色有味的真實的古蜀文化氣息。精湛的青銅技藝、奇詭豐富的神界文化、善用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驚為天人的想象力……古蜀人用他們的智慧一次次考驗著現(xiàn)代人的理解力、想象力。三星堆文化留給歷史的背影如此浩大、神秘,人們正全力探尋著那張神秘的古蜀“文明面孔”。
風 景
長江第一源
長江上源血脈,流淌豐饒曲線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
這是20世紀80年代風靡全國的大型紀錄片《話說長江》的主題曲《長江之歌》的歌詞,第一句就道出了河流與雪山的關(guān)系。還記得在初中的地理課上,地理老師用四川話反復讀出“長江的源頭是唐古拉山的格拉丹東”。曾普遍流行的觀點是,長江源頭位于沱沱河上游,格拉丹東峰西南邊的姜根迪如冰川,而2008年長江源調(diào)查時,有研究人員提出唐古拉山東段的霞舍日阿巴山東麓當曲的上源且曲為長江“正源”。當然,關(guān)乎“正源”的認定,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近代,直到徐霞客提出金沙江為長江正源之前,人們還一直認為岷江是長江的正源。
金沙江是長江上游自發(fā)源地至宜賓市段的總稱,流經(jīng)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四省(區(qū)),其中四川省境內(nèi)全長1561千米,流域面積7.3萬平方千米,其干流主要流經(jīng)四川省甘孜州、攀枝花市、涼山州、宜賓市。其中流經(jīng)青海省段,玉樹市結(jié)古鎮(zhèn)西巴塘河口以上又稱為通天河,以下即進入金沙江段。作為四川與西藏、云南的邊界線,它在中國西南的版圖上劃下了一道優(yōu)雅的曲線。
金沙江進入川藏之間的山原地區(qū)后(四川甘孜州石渠縣的莫拉山與青海玉樹結(jié)古鎮(zhèn)延伸至西藏江達縣的格拉山之間),像一把利斧,在峰巒疊嶂中劈開一線通道,向東南奔流。石渠縣洛須鎮(zhèn)與藏東北門戶鄧柯鄉(xiāng)處在該段江中最為寬闊的一片谷地中。人們對平均海拔4500米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縣“談石色變”,由于海拔高(石渠縣為四川海拔最高的縣城),這里環(huán)境惡劣、條件艱苦。
之后,金沙江進入德格縣邊界,開始轉(zhuǎn)而向南奔瀉,穿行于芒康山與雀兒山之間,其間會經(jīng)過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就是從四川去往西藏的門戶——崗托鎮(zhèn)。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軍進軍西藏解放昌都,從德格縣境內(nèi)渡過金沙江到達西藏江達縣崗托村,打響了“昌都戰(zhàn)役”第一槍,崗托村得到解放,這里也是西藏第一個升起五星紅旗的地方。
再之后,金沙江進入沙魯里山脈(白玉縣段)與芒康山(西藏貢覺縣)夾峙段。從地圖上看,此區(qū)域內(nèi)由北向南穿行的金沙江略成弓形,這里及周圍的河谷地帶,是外界較少關(guān)注到的金沙江中游神秘地帶。其中以山巖鄉(xiāng)為代表,至今仍較為完整地保留著原始父系氏族部落的一些特征。比如部落“戈巴”內(nèi)沒有固定的首領(lǐng),遇事由輩分最高的長者臨時召集所有成員討論。如需集體行動,則由眾人推舉臨時頭目。事務(wù)處理完畢后,頭目地位隨之消失,無任何特殊權(quán)力。如遇議事分歧,則以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原則。
當然,許多人首次進藏,一般不會由川藏北線(國道317)去往崗托鎮(zhèn),而是經(jīng)由“此生必駕”的川藏南線國道318前往。無論是自駕,還是騎車、徒步、拉車,人們最終會集在巴塘縣竹巴龍的金沙江畔,去跨越個人歷史性的一步。不過早年寫滿各種“到此一游”類詞句的竹巴龍大橋,在2018年11月14日凌晨因上游白玉縣境內(nèi)的堰塞湖洪峰過境造成大橋被沖毀。后來者進藏需經(jīng)重建的金沙江大橋。在跨越金沙江前的巴塘一側(cè),縣城背后還有四川境內(nèi)金沙江畔的最高峰,沙魯里山脈南段雄峰,海拔6060米的央莫龍。
金沙江在四川西部邊界上的最后一段,位于得榮縣與云南迪慶州之間,比起金沙江白玉段,這里同樣不為人熟知。逐漸走低的河谷,愈發(fā)加劇了金沙江的干旱河谷特征。通常干旱河谷的半山植被生長良好,在得榮縣這里,尤其是兩岸高處的落葉松屬植物,在秋季它們會將金沙江裝點成一條金色的廊道。
過得榮后,金沙江在云南省境內(nèi)蜿蜒曲折一段后,又將在攀枝花境內(nèi)重回四川懷抱。在波瀾不驚地接納了其最大支流雅礱江后,金沙江進入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nèi),再次作為四川省與云南省的界河向東北方向行進。行進到會東縣境內(nèi),老君灘曾是萬里長江第一險灘,人稱“世界灘王”,其驚心動魄的“吼聲”,遠在10里之外就可聽見。不過隨著下游一個世界級工程的修建,老君灘已被淹沒。這個工程就是世界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壩址位于涼山州寧南縣和云南巧家縣交界處的金沙江上,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也是當今世界在建的規(guī)模最大、技術(shù)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
在涼山州邊界的金沙江,最讓人感到驚奇的,要數(shù)金沙江由南至北而上,在遇到山脈阻擋與河流匯流時,所形成的一個180度的大拐彎。而在河口上游約一公里處的尼洛依達,另一條發(fā)源于布拖縣腹地的河流,也穿過嶂谷加入到“金沙江大家庭”中來。因此,在這里——布拖縣、金陽縣及云南巧家縣的三縣交界處,可以看到三大地理景觀的匯集:“三江匯流”“金沙江大拐彎”“西溪河嶂谷群”。而在更下游的地方,號稱“地球邊緣”的龍頭山,是另一個舉世聞名的地標,端坐在金沙江雷波段高處。龍頭山為大涼山山脈核心地帶黃茅埂上的主要山峰之一,其海拔3724米,是一座巨大的斷塊山。隔著金沙江支流溜筒河,對面的百草坡同樣為一座斷塊山,它與龍頭山兩兩相望,一左一右鎮(zhèn)守著溜筒河大峽谷之水匯入金沙江河口,似乎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更多的“神力”。
過雷波縣后,金沙江將進入宜賓境內(nèi),并最終在宜賓市與岷江合流后,化身為長江,進而奔向遙遠的東海。作為長江的干流,金沙江與其支流組成的“血脈”,千百年間不斷滋養(yǎng)著橫斷山脈中的各族兒女。在科技突飛猛進,交通條件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普通人也將有更多機會深入這些“血脈”中一探究竟。
風 物
長江第一城
從此始叫“長江”,以酒名揚天下
“雄渾壯闊七千里,通絡(luò)潤滋億萬家?!敝袊谝弧⑹澜绲谌拈L河——長江,盡管其公認的發(fā)源地在青藏高原,但它從宜賓開始,才正式被稱為“長江”,在此之前,它叫沱沱河、楚瑪爾河、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等等。因此,宜賓也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城”。依傍悠遠的文明積淀,宜賓文化底蘊深厚,有2200年建城史、3000年種茶史、4000年釀酒史,是中國有名的“中國酒都”,釀一味集天地日月精華的五糧液,飄香萬里。
五糧液,顧名思義,是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種精細谷物為原料釀造而成的烈性酒,以其“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diào),恰到好處,酒味全面”而馳名天下,在世界極品美酒中以獨有的風味占有一席之地,一滴入口就讓人留齒難忘、銘刻于心。
1915年,“雜糧蒸餾酒——五糧液”首次參展就獲得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百年來,五糧液一路榮譽加身,獲國內(nèi)外贊譽無數(shù)?!拔寮Z液”三個字早已在歲月中鍛造成了金字招牌,其品牌價值也不斷攀升,成為中國最具價值的品牌之一。
身為酒都,宜賓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宜賓自古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釀酒的技藝更是博取了各族之長。據(jù)記載,在這里,先秦時期就有僚人釀造的清酒,秦漢時期有僰人釀制的蒟醬酒,三國時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紅果釀制的果酒,唐宋時代有“荔枝綠”“姚子雪曲”,明清時代則有雜糧酒,如今馳名天下的五糧液,更是汲取了近4000年的釀酒經(jīng)驗,是累積歷史精髓和采集地域風物而成就的酒中臻品。
不同于其他酒,五糧液是世界上率先采用五種糧食進行釀造的烈性酒,其多糧固態(tài)釀造歷史已傳承逾千年。不同于其他白酒用單一的紅糧或兩三種糧食為原料釀酒,風味單一、口感欠佳,五糧液給人的味覺體驗比其他白酒豐富得多。據(jù)傳,自盛唐時期的“重碧酒”即開始采用多糧釀造。公元765年,詩圣杜甫途經(jīng)宜賓,當?shù)刈罡咝姓L官楊使君在東樓設(shè)宴,以重碧酒款待,杜甫飲后贊嘆不已,寫下了“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樓高欲愁思,橫笛未休吹”的詩句。公元782年,經(jīng)唐德宗下詔,重碧酒正式成為官方專供酒(郡釀)。
北宋時期,宜賓一位名叫姚君玉的大紳士開設(shè)姚氏酒坊,在重碧酒的基礎(chǔ)上,用大米、高粱、糯米、蕎子和小米五種糧食加上當?shù)氐陌矘啡勗斐闪恕耙ψ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寫下了《安樂泉頌》來盛贊“姚子雪曲”:“姚子雪曲,杯色爭玉。得湯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老夫手風,須此晨藥。眼花作頌,顛倒淡墨?!?/p>
明初,陳氏家族創(chuàng)立“溫德豐”酒坊,將原五糧配方中的小米替換為當時新從海外引進的玉米,最終形成了更趨完美的“陳氏秘方”:大米糯米各兩成,小麥半成黍半成,川南紅糧湊足數(shù),地窖發(fā)酵天鍋蒸。清末,鄧子均繼承“溫德豐”酒坊后,將其改名為“利川永”。后來鄧子均攜酒參加當?shù)孛餮鐣?,得名“五糧液”。盡管當時已有五糧液的美名,但因為釀酒原料涉及當時緊缺的主要糧食,不好大肆宣傳,仍以“雜糧酒”稱之。加之當時兵荒馬亂,鄧子均維系生產(chǎn)的資金拮據(jù),一直只以小窖生產(chǎn)少量的酒,生產(chǎn)甚至幾度停滯,因此五糧液可以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私房酒”,僅供家人和親朋好友飲用。直到1929年,宜賓鹽業(yè)行公會會長、劉文彩的兒女親家姜柏年拿出半箱銀子給鄧子均讓他用來釀好酒,五糧液才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兑速e文史》上有記載:“第一次烤出之酒,味濃香烈,但尾味帶澀,認為蕎子多了。復經(jīng)二次烤作,結(jié)果澀味全無,但酒性帶燥,認為玉米多了。再經(jīng)研究準備三度重烤,未烤之前曾延請當時宜賓名醫(yī)孫望山老師研究,孫老師根據(jù)醫(yī)藥配方的加減原理,結(jié)合四時季候以及曲藥定量等情況,提出改進意見,然后進行第三次試制,結(jié)果澀燥均無,而且香濃味正。姜柏年非常滿意?!敝链?,五糧液在宜賓獨有的老窖、氣候、水質(zhì)條件下,配方落定,開始規(guī)模生產(chǎn),聲名鵲起。
1950年,長發(fā)升、利川永、聽月樓、天賜福、劉鼎興、鐘三和、張萬和、全恒昌8家宜賓最著名的古傳酒坊,組建成立聯(lián)營社;1958年,國家撥款60萬元完成了第一次擴建,構(gòu)成了五糧液酒廠的最初規(guī)模;1959年,更名為“宜賓五糧液酒廠”,五糧液迅速發(fā)展擴張。
五糧液的成功,不僅有歷史沉淀的醇厚傳承,更有獨一無二的自然環(huán)境。宜賓,位于北緯30度世界烈性酒的黃金產(chǎn)區(qū),這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及糧農(nóng)組織譽為“在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yōu)質(zhì)純正蒸餾白酒的地區(qū)”。在這川、滇、黔三省接合的位置就誕生了茅臺、瀘州老窖、五糧液三大世界佳釀,其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條件可見一斑。宜賓兼有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和南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熱量充沛、雨水豐足、光照適宜,非常適合種植釀酒所需的主要原料。五糧液筑窖和噴窖用的弱酸性黃黏土,富含磷、鐵、鎳、鈷等多種礦物質(zhì),這個生態(tài)環(huán)境能滿足五糧液獨有的“包包曲”的發(fā)酵,包包曲是空氣和泥土中的微生物結(jié)合的載體,非常適合釀造五糧液的150多種微生物的均勻生長和繁殖。不同于其他白酒只利用了空氣中的微生物發(fā)酵,五糧液的酒味更全面。
此外,五糧液現(xiàn)存明代地穴式曲酒發(fā)酵窖,其歷史已有600多年。經(jīng)幾百年的連續(xù)使用和不斷維護,成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唯一地穴式曲酒發(fā)酵窖池,五糧液一直使用至今。
數(shù)千年積累起來的釀造技術(shù),獨有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還有不斷提升的認知和眼界,配方日趨完美,五糧液以五谷入酒——高粱產(chǎn)酒清香味正、大米產(chǎn)酒醇和甘香、糯米產(chǎn)酒純甜味濃、小麥產(chǎn)酒曲香悠長、玉米產(chǎn)酒噴香尾甜,合成各味諧調(diào)的完美口感。五糧液香飄萬里,美名遠揚,憑實力開啟和鑄就了宜賓這座“長江城第一城”作為“中國酒都”的盛名!
風 情
長江第一鎮(zhèn)
有酒就有肉,以李莊之名
李莊,這座有著深厚歷史人文的小鎮(zhèn),因地處長江上游,緊挨著“長江第一城”的宜賓,又被譽為“長江第一鎮(zhèn)”。它位于四川省宜賓市東郊長江南岸,屬于歷史文化名鎮(zhèn),建鎮(zhèn)有1460年之久,著名的美食“李莊白肉”便出于此。
一座有故事的小鎮(zhèn)
李莊,古為漁村。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為古僰人聚居地。漢代,曾設(shè)驛站。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在此置六同郡。又于隋、唐、宋代中做過州、縣治400余年。明清兩代,李莊是長江沿岸重要的水陸碼頭,是聯(lián)系周邊縣的物資集散中心,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較繁榮,留下了許多重要文化遺跡。
清人翁霪霖曾在《夜宿李莊》中描繪了當年行客們沿江直下夜泊李莊時,望向江岸人煙的景象。明清兩代“湖廣填四川”,李莊迎來過各地移民,四方雜處,“九宮十八廟”的古鎮(zhèn)格局得以形成。在李莊王爺廟的后山門,石坊上有一副對聯(lián),“江客來從幽徑入,羽流歸向小門敲”,描述的正是典型的李莊風土。隨著人口漸增,李莊也形成了青磚黛瓦、水榭連廊的景象,這些清代和民國時期便已存在的建筑,讓這個“長江第一鎮(zhèn)”至今風韻猶存。
有人說:“李莊從煙波浩渺的歷史煙云中走來,成為川南綺夢在川渝之地的詩意鏡像?!贝嗽捯稽c也沒有“摻水分”??蠢钋f的“古建”,禹王宮、天上宮、南華宮、文昌宮、東岳廟等,木雕石刻做工精細,圖像生動,有較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完整地體現(xiàn)了明清時期川南廟宇、殿堂等建筑的風格特點。近年來,李莊更是借山勢、引江水、造田園、建月亮田水街,用精巧的建筑語匯循跡川南明清建筑古韻,營造出一派詩畫川南的綺麗盛景,讓長江水岸線上的如畫風景淋漓盡現(xiàn)。
光有建筑還撐不起李莊的盛名,眾所周知,抗日戰(zhàn)爭初期,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等機構(gòu)院校遷駐李莊。當時大批學子名人云集李莊,使這個不足3000人的彈丸之地,新增人口至1.1萬余人。知名專家學者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人,也由此來到李莊,在這里生活、工作達六年之久。至今,還能看到中國李莊抗戰(zhàn)文化陳列館門上有一副對聯(lián):“中國文化的折射點,民族精神的涵養(yǎng)地?!睂β?lián)的內(nèi)容,反映出李莊之于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
正是這些富含歷史印記的文物遺跡與李莊的抗戰(zhàn)文化,賦予了這座千年古鎮(zhèn)別樣的文化內(nèi)涵,也讓李莊從一個地處川南邊陲的小鎮(zhèn),躍升到與重慶、成都、昆明并稱為“抗戰(zhàn)時期四大文化中心”的地位,讓這個“長江第一鎮(zhèn)”成長為集濃厚歷史與人文于一身的名鎮(zhèn)。
一道有故事的美味
李莊被人記住,還因為一道以它命名的菜。曾經(jīng)有人說,到了李莊不吃一次白肉,那你就相當于白來了。可見這道美味之于李莊的重要性。關(guān)于李莊白肉的由來,眾說紛紜。
在四川宜賓當?shù)亓鱾髯顝V的版本:漢朝時的一名侍臣,武功高強,用刀極快。侍臣因犯事只身逃往南方,后定居李莊。郁郁寡歡的他,經(jīng)常借酒消愁。見他常喝寡酒,一日,鄰居送了他一條豬腿。他懶得做飯,就把整塊豬腿扔進鍋里煮,然后用鋒利的刀切成薄片。因為他的刀好,刀法又嫻熟,切出來的肉又大又薄。鄰居們看到他的肉片切得又大又薄都很驚訝,但是這種不加任何調(diào)料的白肉真的讓人沒胃口。于是,鄰居結(jié)合當?shù)氐娘嬍沉晳T,蘸點調(diào)料來吃,果然別有一番風味。很快,這種吃法便流行起來。
傳說歸傳說,其實關(guān)于李莊白肉的形成時間并無確切記載,但其名稱由來與抗戰(zhàn)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內(nèi)遷李莊頗有淵源。
1940年,為躲避戰(zhàn)火,同濟大學和原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原中國營造學社,以及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機構(gòu)先后遷往李莊。彼時,李莊提供了相對安寧的治學環(huán)境,梁思成的《中國建筑史》在此完稿,董作賓的《殷歷譜》在此問世,童第周、王世襄、李霖燦等學者也在此完成了重要論著。
彼時的李莊“白肉”,因肉片薄而長以及用筷子裹而食之的吃法,被當?shù)厝朔Q作“裹腳肉”。時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的陶孟和在李莊留芬飯店品嘗后,被其獨特的風味吸引,又覺“裹腳肉”之名難登大雅之堂,于是提議改稱其為“李莊刀口蒜泥白肉”。
“李莊刀口蒜泥白肉”一經(jīng)正式定名,各地的食客僅觀其名便可意會此菜的特點——一方面是其精湛的刀工,另一方面便是蒜泥與白肉的巧妙搭配。
如今的李莊,以白肉為招牌的飯店不下十家。臨近飯點,各家白肉師傅便沿街擺開陣仗,表演大刀片肉的絕活,一刀、一案、一塊白肉,成當?shù)匾痪?。很多美食愛好者認為,沒有李莊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喂養(yǎng)出來的豬肉,沒有其歷史悠久的切割工藝,再加上獨具李莊特色的調(diào)料,便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李莊白肉。
拿筷子夾住白肉一端,手腕用力一甩。半肥半瘦的白肉在空中翻騰幾圈后,順勢纏住筷子。配上一碗由蒜泥、紅油、復合醬油等調(diào)料秘制而成的糊狀蘸料,白肉的清香爽口伴著濃郁蒜香,一口入魂。
如果你來到李莊,不妨以李莊白肉打開這座小鎮(zhèn)。然后,再悠閑地漫步于古鎮(zhèn)的街巷、碼頭,沿石板階梯拾級而上。當中的愜意,想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風 俗
沿長江而下
江風拂過民族走廊
沿長江而下,長江干流在四川境內(nèi)由西北向東南會經(jīng)過甘孜州、涼山州、攀枝花市、宜賓市和瀘州市,若加上長江支流岷江和岷江最大支流大渡河流經(jīng)的阿壩州,長江流經(jīng)四川的區(qū)域大部分是川西的高山峽谷,這里同時也是四川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從北往南有藏、羌、彝,有苗族、白族、傈僳族、納西族……民族風俗獨特,民族風情濃郁,是一條不可多得的民風民俗體驗線。
云朵上的人家
生活在長江支流岷江沿岸高山上的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羌族人曾活躍在我國西北一帶,直到為避戰(zhàn)亂一路南遷。羌族人南遷到岷江峽谷后,一來狹窄的江河峽谷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二來本就為了避禍,他們便選擇了在江邊的高山上生活。歷經(jīng)成百上千年后,一部分羌族人保有了自己古老的民族傳統(tǒng),一部分羌族人融入了藏族、彝族等其他民族當中。保有羌族傳統(tǒng)的這部分羌族人,歷經(jīng)數(shù)十代后也適應了高山山地生活,被稱為“云朵上的羌族”。
如今去往川西的茂縣理縣一帶,當深入河谷,可見到石頭壘筑的高樓矗立,走近一些,發(fā)現(xiàn)它們完全脫穎于周圍同樣用石頭壘筑的建筑,高聳入云,整體呈八角或六角形——這些便是羌族人的碉樓,曾用于軍事瞭望與防御,現(xiàn)在成了羌寨最突出的風景。
別樣的風景還有羌族人的傳統(tǒng)服飾。男人們有白長袍加羊皮襖,頭上戴盤帽,腳上扎綁腿,特別的是,男人們會穿上繡有花朵或云朵的“云云鞋”;女人們的長裙花色豐富,全憑各自的羌繡技藝發(fā)揮,頭上會戴“一片瓦”樣的瓦蓋頭帕,也有類似男人們那樣用布條纏繞出的頭飾。但如果不是在他們的節(jié)日,你即使去往羌寨,也很少見到穿民族服裝的羌族年輕人。
羌族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依舊如他們的祖先一樣,信奉自然萬物為靈,天有天神、地有地靈,樹木山石、土壤河流都有神通。羌族人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就是白石崇拜,在他們的寨子里隨處可見白石被放在高處。傳說中天神用雪山助力他們打敗了敵人,他們便將象征著雪原、雪山的白石供奉了起來。羌族人的節(jié)日,除了羌歷新年,還有在春天開播前的“夬儒節(jié)”,以及為慶祝秋收喜獲豐收的“花兒納吉”——在節(jié)日中,人們會載歌載舞、烹牛宰羊,感受自然及節(jié)慶帶給他們的喜悅。
沿江而下的藏彝走廊
在長江上游這條民族風情線上,除了云朵上的羌族,人數(shù)相對較多的,還有藏族和彝族。長江上游沿岸正是“藏彝走廊”中的重要的幾段?!安匾妥呃取笔琴M孝通先生提出的一個民族區(qū)域概念,主要指川、滇西部及藏東橫斷山脈高山峽谷區(qū)域。因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六條大江自北向南流過,形成若干南北走向的天然河谷通道,這里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南來北往、頻繁遷徙流動的場所,也是溝通西北與西南民族的重要通道。以上提到的六條大江,除開云南的怒江、瀾滄江,長江就占了其中四條。藏族和彝族在這一帶也大體形成了“北藏南彝”的分布。
川西雪山之下的藏族,大多是嘉絨藏族,他們講嘉絨藏語,并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當年唐代吐蕃東進,駐軍于大渡河、岷江一帶,據(jù)險而守,駐軍與當?shù)氐募瘟肌|女、附國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在特定的農(nóng)耕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今天的嘉絨藏族。與同時雜居于此的羌族人類似,石碉建筑也是嘉絨藏族標志性的建筑,古碉文化也是嘉絨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嘉絨藏族保留了藏族在草原、雪原的服裝和飲食習慣,還有跳鍋莊舞的娛樂習俗。不同的是,他們在節(jié)日上會跳起嘉絨“戰(zhàn)舞”,以此保留他們遷徙而來的民族記憶。
沿長江往南,到了彝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地區(qū)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許多不同的稱呼。活動在長江沿岸的彝族,自稱“諾蘇”“納蘇”“聶蘇”,他們與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密切的關(guān)系,學術(shù)界比較主流的看法是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當彝族來到氣候相對溫暖的南方一帶,也有了自己全然不同的民族特色,比如對火的崇拜,在每年夏季彝族最大的節(jié)日“火把節(jié)”上,幾乎都能夠完整見識到彝族地道的民族風情。
金沙水暖多民族
長江上游的干流就是金沙江,金沙江從云南拐彎進入四川攀枝花后,不僅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也帶來了雜居于此的多個少數(shù)民族。攀枝花地處青藏高原的邊緣,屬“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緯度低,日照長,又不受冷空氣影響,尤其是攀枝花的冬天,特殊的焚風效應讓位于金沙江谷地的攀枝花溫暖如春。
在攀枝花一帶分布有少量苗族、白族、納西族和傈僳族。據(jù)歷史資料記載,彝族先民與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至于納西族和傈僳族,則大多來自云南,他們有各自非常獨特的民族文化。比如,納西族有自己的“圖畫”文字——東巴文字,此外他們還有東巴經(jīng)、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值得一提的是,東巴文化和藏族象雄雍仲本教文化可能是同源文化。而同屬古羌體系的傈僳族,有自己口口相傳的傳說《創(chuàng)世紀》,其中說到傈僳族先民最開始聚居于雅礱江和金沙江兩岸;還提到傈僳族美食“漆油雞”——選用仔母雞,然后使用傈僳族當?shù)厥a(chǎn)的漆樹油烹制……
無論是金沙江河谷的苗族白族、納西族、傈僳族,還是古老的羌族、人數(shù)眾多的彝族,這些因各種原因聚居在長江上游高山峽谷帶的人們,千百年來因地制宜、休養(yǎng)生息,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代代延續(xù),才留給我們這個各具風情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