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仝保
古色古香的琉璃廠東街17號,門額高懸徐悲鴻手書的“金濤齋”老匾,走進去迎面是一幅老主人與齊白石的舊影,墻壁上懸掛著李可染、黃永玉、黃胄等一大批名人的字畫。親手裝裱過這些字畫的主人劉憲懷,正埋頭案臺,用一雙妙手為一張殘破的舊畫實施著“手術(shù)”,夫人張學靜和徒弟小蘇也屏住呼吸和他一起忙活著:噴水、拼接、刷糨糊、著色、對縫……這件破舊不堪的畫即將獲得新生,重現(xiàn)它本來的面目與藝術(shù)魅力,當然這其中的魅力也包括修復托裱技藝,真是應(yīng)了那句老話“三分畫七分裱”。
承家學,師出名門
63歲的劉憲懷,原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裝裱室負責人、京派裝裱名店金濤齋領(lǐng)銜裝裱師。他出身于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裝裱世家。
裝裱是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對于裝裱,人們并不陌生,它是中國書畫藝術(sh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書畫必須通過裝裱才能將其全部藝術(shù)表現(xiàn)出來、完善起來。通俗地講,裝裱就是把畫家創(chuàng)作的字畫通過麻紙、布帛等材料裱褙數(shù)層后,再通過四周鑲嵌綾絹等裝飾,既便于懸掛展示更利于收藏傳世。其樣式包括手卷、冊頁、中堂、橫批、條屏、扇面、對聯(lián),等等。
正是由于裝裱技藝的成熟,自唐代后保存下來的書畫作品數(shù)量不僅大大增加,品相也有了保障。到了清代,京城形成了頗具規(guī)模的琉璃廠字畫古玩一條街,從此出現(xiàn)了古樸莊重的“京裱”,與先前形成的以精工細作為特色的“蘇裱”問鼎我國裝裱南北兩大流派。1957年,大畫家傅抱石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署名文章推崇當代裱畫大師南北“二劉”,“南”是劉定之,“北”就是劉金濤。
劉金濤就是劉憲懷的父親,金濤齋的創(chuàng)立者。劉金濤被譽為“裝池國手”“裝裱泰斗”。筆者曾在2009年采訪過劉金濤,聽過不少他的裝裱傳奇故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舞勺之年的劉金濤在琉璃廠裝裱名店寶華齋學藝,拜張子華為師,其人裝裱技藝高超,不但裱工精細,且善揭裱舊畫,甚有孤本國寶之類的殘缺書畫也能在他手中復活,被收藏者稱為“神手”。當時北平眾畫家、各地藏家、大批名士趨之若鶩。在張子華手底下,劉金濤苦學十年,從學徒到主案,掌握了字畫裝裱與修復的全部技藝,在業(yè)界已小有名氣。之后,另立門戶創(chuàng)立“金濤齋”。1947年,徐悲鴻先生又力邀齊白石、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李可染等名家作畫籌資,為劉金濤擴大店面,并親筆題下“金濤裱畫處”。五十年代末,劉金濤從榮寶齋調(diào)入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組建了裱畫室,直至退休。
至于書畫界為什么對劉金濤有如此高的評價?本文不做過多贅述,僅用兩個傳世的真實故事就能回答這個問題。被徐悲鴻視之為“悲鴻生命”的唐代畫圣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交予劉金濤擔綱裝裱。這幅已逾千年的名畫幾經(jīng)轉(zhuǎn)手,又歷經(jīng)戰(zhàn)亂和偷盜,已是破敗不堪,污垢累累,其中最明顯的是女性的臉都成了“黑包公”。劉金濤居然把這張古畫裱得煥然一新,使其容顏煥發(fā)。以至于業(yè)內(nèi)評論:“《八十七神仙卷》能夠流傳至今,首功在于徐悲鴻先生,次功在于劉金濤先生?!贝苏撟阋宰C明了劉金濤的手藝超群。再有就是懸掛于人民大會堂的520多平尺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就是由劉金濤和他的老伙計張貴桐、王家瑞領(lǐng)銜裝裱。該畫作者之一,著名畫家關(guān)山月說:“裝池這么大的畫,是沒有先例的,是個難度很大的課題。在這一點上,他們是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
裝裱看似簡單,卻包含著深刻的藝術(shù)原理,幾十道工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論哪道工序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使一幅作品失去應(yīng)有的價值。傅抱石曾經(jīng)說過,一個裱畫高手的產(chǎn)生,要有面壁九年之志。劉金濤確實窮其一生深耕于藝術(shù)裝裱與字畫修復。作為次子的劉憲懷自幼耳濡目染,十來歲時就開始跟在父親后面打下手,既幫了不少忙,也挨過不少罵。劉憲懷說,裱畫干燥易裂,太濕又易蛀霉變,一畫當前,要屏息靜氣,手持兩把刷子要運行適度,重了可能碎為紙漿,輕了必難碾平,操作中舉手挪步都需慎之又慎。操作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失誤,作品將會受損,自己也會因此受到父親毫不留情面的嚴厲斥責或挨罵!十多歲時,他錯把案子上放著的一盆調(diào)色水誤當擦桌子的臟水倒掉,就被干活的父親罵了半個鐘頭。正是這種隔三岔五的被罵,家里的其他幾個兄弟姐妹都被嚇得不敢跟父親學習。只有劉憲懷在“鼓勵老藝人帶自己的子女學藝”精神的鼓舞下,從高中被招進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裱畫室,跟隨父親及師傅系統(tǒng)地學習裝裱技藝。
正是嚴格要求才成就了劉憲懷的技藝。真可謂:名師出高徒,嚴師出高藝。
新畫是裝裱,修復是“續(xù)命”
經(jīng)過四十多年的摔打錘煉,劉憲懷的裝裱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此旬嬍且环N享受,手底下麻利,快慢有序,動作嫻熟,像他父親一樣很能放得開。他邊干活便講:畫心首先要托得平,不能有泡,更不允許起皺,線條裁切必須齊整分毫不差,否則裱好的畫掛起來后就會歪斜……筆者用手摸著剛剛裱好的這件作品,感覺很薄,往墻上一掛很平,從遠處欣賞,看著舒服,還不失格調(diào)。瞬間被劉憲懷的手藝所折服。劉憲懷繼承了劉金濤“淡雅脫俗”的裱畫風格,力爭每件作品都 “平整,干凈,雅致”。他解釋說,平,就是當用手撫摸,不能有波浪,亦無瓦凹;整,卷起來要端頭平整像一刀切下去似的;凈,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須一塵不染,除了宣紙厚薄均勻外,所用糨糊也是精致的;雅,包括畫幅的比例,顏色運用等都恰到好處,這些只是對新作品裝裱的基本要求,若修復古舊字畫,技法難度更大。
談到修復,劉憲懷認為那是在為舊畫“續(xù)命”,這能考驗一個裝裱師的綜合素養(yǎng)和深厚功力,所以修復一直被認為是書畫裝裱中難度最大、要求最高、最能體現(xiàn)技藝水平的活兒。
不怎么善于表達的劉憲懷一談到這些專業(yè),仿佛也能口吐蓮花:有些老畫的畫面碎破到不可分辨,甚至酥脆地到了呼吸即可吹散的地步,這就需要補筆。補筆必須對古代書畫及形式、用紙及工藝有準確的認知,要揣摩作品原色的氣質(zhì),補處得體,不遜不過,所補之處須與原作合為一體……若手底下沒有幾十年的功夫是肯定做不到的。除了手藝到位,用料還要考究。比如,糨糊必須是用植物淀粉熬制,染料要根據(jù)對書畫創(chuàng)作年代判斷后來精心調(diào)配。
現(xiàn)藏于炎黃藝術(shù)館的一幅文徵明書法,就是黃胄請劉氏父子一起裝裱修復的。原本殘破的作品讓他倆忙活了一個多月。劉憲懷說:“修復是個精細活兒,要膽大心細。每完成一個工序,都提著心,有時候恨不得半夜兩三點還起床去看看,生怕有不好的變化。”
另外,徐悲鴻的《泰戈爾像》《逆風》等,還有李可染后期的有些作品也是劉憲懷與父親一起裝裱的。早年,李可染曾給劉金濤題贈“千錘百煉 精益求精”,并親口告誡劉憲懷一定要好好向自己的父親學習,要認真精細對待每個環(huán)節(jié),并用幽默的語言希望劉憲懷做事精益求精:“常言道熟能生巧,干久了眼睛就是尺子。不過,我希望你裱我的畫還是要用尺子啊……”
記憶猶新的裝裱歷險記
提到這些成績,似乎劉憲懷不怎么興奮?;蛟S見得太多了,也或許經(jīng)歷太多。說到經(jīng)歷,人一般在成功后更愿意分享“苦”。有一件苦事盡管過去了整整 40年,但劉憲懷至今仍記憶猶新。
上世紀八十年代,張仃領(lǐng)銜為剛剛組建的中國首家中美合資五星級飯店——長城飯店創(chuàng)作了一張大型水墨畫《泰山朝陽圖》,急需裝裱上墻,因為這張畫要作為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tǒng)里根舉行新聞發(fā)布會的背景,這算是一個政治任務(wù),但因為時間緊張,裝裱難度大,短期內(nèi)換了幾家美術(shù)公司都沒干成,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劉金濤??蓜⒔饾@時已經(jīng)退休,管與不管都可以。不管不是他的風格,因為劉金濤身上有股俠義之氣,且愿意迎難而上。在現(xiàn)場,劉金濤望著店方懇切的眼神和畫家的殷切期望,毅然領(lǐng)了任務(wù)。這可惹惱了劉憲懷。“別人干不了的活,你來接,這不是在頂雷嗎!”一氣之下劉憲懷從東三環(huán)腿著跑回城里的家。稍有常識的人都懂得,冬季干燥,屋內(nèi)又有暖氣,裱件易在上墻過程中或上墻后發(fā)生闊開。若尺幅大,更增加了崩開的幾率。若是開著開著會,咔擦咔擦崩開了,那多丟人現(xiàn)眼啊,畢竟有一國總統(tǒng)參加,又有400多名記者的攝像機對著。怎樣向國家交代?那可夠我們爺倆喝一壺的!劉憲懷的擔心不是多余的。要知道,他自己的師爺張維恭就是因為把一大戶人家的名畫沒裱好,擔心賠不起,臥軌自殺了。
劉憲懷生氣歸生氣,到頭來還是和父親一起現(xiàn)場裱的,而請來的其他裱畫師一看情況都溜號了。為什么溜號?劉憲懷說,平素里裝裱一幅大畫至少要有四個人合作。刷上糨糊,托層宣紙,又脆又重,翻轉(zhuǎn)、上板,稍有不慎就會破碎,甚至化為一堆紙漿。何況這么大的作品。當時飯店的工作人員和畫家著實為劉金濤捏了一把汗。
可劉金濤真爭氣,僅憑爺倆二人竟然在短短的兩天內(nèi)加班趕點完成了。劉金濤一一把整張刷滿糨糊的宣紙覆在畫背上,又飛快趕平,且絕無一點皺褶。一張一張,不停地刷,不停地覆,不停地趕,每道工序,中途無分秒停頓,一氣呵成。這一氣往往就是三四個小時。兩天后一場裝裱界的大戰(zhàn)得以功成。
回到家后的劉憲懷依然提心吊膽,以至于記者招待會那天,死盯在電視屏幕前看,他不是看新聞,而是看他裝裱的大畫崩沒崩。答案是:不僅沒崩,且一直掛了好久。
聽了劉憲懷講的這則“歷險記”,筆者特意上網(wǎng)一睹這張畫的風采,清華大學博物館《張仃百年誕辰紀念展》中有一段記載:《泰山朝陽圖》,彩墨畫,700 cm×300cm,1983年。
藝高膽大,劉金濤敢于打破前人規(guī)程,應(yīng)急自定良策。硬是沒加一層布一層絹,兩層宣紙做腹背,或許他讀懂了宣紙的柔性與拉力。而張仃也讀懂了劉金濤,筆者在張仃繪贈給劉金濤一幀焦墨山水冊頁上的題款中發(fā)現(xiàn)了幾行字,“金濤同志精于裝池,少年學藝京華,齊璜大師皆重其藝,解放后工作接觸較多,常以趕任務(wù)而廢寢食,重義輕利,更為藝術(shù)界所稱道。因題數(shù)字互勉?!边@其中“趕任務(wù)而廢寢食,重義輕利”絕非是張仃禮節(jié)式的贊譽,他的這種有感而發(fā)應(yīng)該與這件事有關(guān)聯(lián)。
既不把畫裱俗,更不把人做俗
一件事一件事的發(fā)生,劉憲懷逐漸理解了父親對他的嚴厲要求,更明白了父親與書畫家們的默契。而他跟父親默契到什么程度呢? 父親一揮手,甚至一個眼神,劉憲懷就知道他想要什么工具或下一步是哪個動作??吹絻鹤拥某砷L和成績,劉金濤在晚年才能得以放心,才安心停了手上的活兒,劉憲懷接過了父親的旗幟。
2018年7月25日,劉金濤在北京病逝,享年97歲。
如今,劉金濤生前的諸多好友及家屬的作品就由劉憲懷承擔裝裱,廖靜文在世時曾多次跟大家說:“裱畫找小劉!”近些年,受大師家屬之托,劉憲懷裝裱了包括齊白石、徐悲鴻、張仃、祝大年、龐薰琹等在內(nèi)的諸多先生的遺作,以及艾青、吳祖光、黃胄、許麟廬等后人所家藏的書畫。甚至,他和徒弟還承擔了若干次國家外交場合一些重磅作品的裝裱工作。每當有人抱著一摞作品找到劉憲懷就說:“擱你這兒,我就放心了!”他們放心了,就該輪到劉憲懷鬧心了。“怎么裱?裱得如何稱心? 我不能為父親丟臉,更不能掉鏈子。因為這種囑托是一種信任?!眲棏迅P者不止一次地說這些話。
究竟劉憲懷的手藝如何?筆者借用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常務(wù)副館長杜鵬飛的一段描述來做個小論:高軸寶卷越千年,筆精墨妙猶堪玩。倘無裱工七分力,顧畫王書也枉然 (顧畫: 指顧愷之;王書:指王義之) 。悲鴻生命寄數(shù)卷,歷盡卻難延殘喘??v有神仙八十七,也賴劉郎把魂還。 (悲鴻先生,每于所珍愛之前賢遺墨上加蓋悲鴻生命印章,八十七神仙卷即其也,由金濤先生裝池重生)三分字畫七分裱,事非親歷不知難。都夸劉郎回春手,昏漬漫漶出新顏(劉郎者金濤先生二公子,憲懷兄也) 。白石悲鴻眾大師,丈義寫出金濤店。甲子蹉跎不足惜,回春妙手有人傳。
作為京派裝裱的杰出傳承人,劉憲懷耐得住寂寞,但也關(guān)心裝裱行業(yè)的發(fā)展。甚至每當見到具有極高藝術(shù)價值的殘畫心里就癢癢,哪怕不給費用也要修??擅鎸κ袌錾系男谢钆c機器裝裱,劉憲懷五味雜陳。他認為,這與人們對中國書畫裝裱重要性認識的參差不齊有關(guān),同時也與書畫裝裱和修復人才匱乏有關(guān)。如何備受重視? 又如何傳承?劉憲懷有兩個路徑:一是帶徒弟,傳藝傳德;另外是自己多裱多學。至于單純的名和復雜的利,劉憲懷不很看重,他既不去掙什么大師之虛名,也不接大型商裱,只肯做一個在技藝上老實巴交的手藝人,一個裱畫藝人,而不是裱畫商人。用他的話說就是,“既不能把畫裱俗了,更不能把人做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