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璦伊
如北島所說,不懂得傳統(tǒng)與文化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人類在手執(zhí)科技的利劍開辟未來時,也要于前進的帆船上回眸,溯那源頭。八十余年的挖掘,后人得以從錦官之城窺見歷史長河中散落的碎片,讓古蜀文明緩緩剝開面具,呈現(xiàn)于世人的眼前。
三星堆博物館中陳列的,不僅有光怪陸離的青銅制品,出土的陶器也同樣矚目。其中,被游覽者戲稱為“火鍋”的陶三足炊器即便不甚完整,但缺口處被白膠補齊后,與原部分珠聯(lián)璧合,宛若一體,平滑的白與顆粒分明的土色碰撞出了別樣的味道。
“不管是八十歲還是九十歲,只要有人喊,我就修?!?修補文物的小陶院里,老人操著一口川蜀口音爽朗地笑著說。老人的臉因為眉眼間與嘴角旁的笑意泛起諸多褶皺,銀白色的頭發(fā)深處還有褪色到一半的黑發(fā),就如他不曾被埋沒的初心與純真。被考古人尊稱為“曾院士”的他,讓無數(shù)陶器重獲新生,陶三足炊器的修補便出自他手。打水,和漿,穩(wěn)健地用刮刀把白膠鋪在陶器底部,曾大爺捏著拼接好的陶器的碎片,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按在膠水所鋪就的榻上,再沾些膠填補在碎片間的空隙里。遺失的碎片仿佛在他腦中低語,告訴他陶器本來的樣子,眼神掃過,撫摸斷口的弧度,便能知其原本形狀。
從修陶小院回家,路過田野與祭祀坑,他如此走過三十多個年頭?!拔覀冞@些七十多歲的工匠早就該退休了,可他們這里找不到人修復(fù)?!毙θ轁u收,曾大爺?shù)氖衷谘澩壬戏鬟^,眼底有道不盡的感慨與淺淡的悲傷。在小院守了大半輩子的他當(dāng)然明白,文物不老,但人會。他無意間轉(zhuǎn)過身,望著與有些脫皮的墻互相支撐著的架子,人形的,罐狀的,闊口的,窄口的,規(guī)規(guī)矩矩或是花枝招展的,各式各樣的陶器都陳列在架子上,無言地向他微笑。曾大爺所拼接的不只是文物本身,同時也是文明的缺口。刷與膠是他向歷史尋求答案的媒介,是他與時光對話的語言,拼接陶器的同時,他無意間也拼出了逝去的生活。
樸素的幾十平米的小屋,陽光恰好能照進來,一只野貓靠在堆砌工具箱的角落旁,他手拿著工具輕輕地刮著,粉塵逆著光飛舞,宛如仲夏夜的螢火。老人的身形也被午后的陽光溫柔地勾勒著,手背上的青筋和老繭是與陶器相伴最深刻的痕跡。
“歲月失語,唯石能言?!边@份不改的初心與堅持是使瑰寶熠熠生輝的最佳的保鮮劑。
‖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學(xué)‖指導(dǎo)教師:李春梅
吉吉工作室
“歲月失語,唯石能言。”被考古人尊稱為“曾院士”的曾卷炳便是這樣一個終日和陶器、泥土打交道的人。每樣碎裂的陶器,都有磕磕碰碰的光陰印痕,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被老人小心翼翼地拼起,于是,散失的歷史被重新解讀,逝去的歲月被重新找回,文明的缺口被漸漸彌補。上下五千年,我們的文明始終未曾斷絕,或許,正是因為有無數(shù)像曾爺爺這樣的堅守者,他們秉承著一份對歷史的熱愛,“居陋室而不改其志”,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著。文物不老,但人會,他也曾因擔(dān)心后繼無人而嘆息,卻始終不改數(shù)十年的堅守,終于,一個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被緩緩剝開面具,呈現(xiàn)于世人的眼前。
這份輝煌的成績,提醒著我們,歷史的長河悠悠而去,傳統(tǒng)文化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印在每一位國人心中,而我們要以堅守的精神,去盡力保留這份魅力。
【適用文題】與時光對話;堅守;在_____中熠熠生輝;傳承……(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