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云
有人從故鄉(xiāng)河南泌陽縣帶來家鄉(xiāng)特產(chǎn)香油,也分我一小瓶,如獲至寶。此后,新疆的這個餐桌上就有了家鄉(xiāng)的味道。涼拌菜、炒菜、面條、蒸菜就像撒佐料淋上幾滴,飯菜格外香。其實新疆也有香油,總覺得沒有老家那個味道,畢竟從老家來的東西帶著那里土地、山水、空氣的味道,思緒便也飛回那里。
九崗十八洼(灣)是對故鄉(xiāng)地理特征最簡潔的描述,王灣占據(jù)其中。高高低低的地勢造就了土質(zhì)沙礫粗糙的旱地、半干旱地和洼地,也注定了種植的莊稼的特性。芝麻性格隨和,啥樣的地都照樣生長,而且是香茬子,下一年種什么都壯實。春天油菜花沸沸揚揚浪卷天邊的時候,人們就張羅種春莊稼了。耩芝麻掌耬須是穩(wěn)當(dāng)細致之人,左右晃動耬扶手,拌過碎土的芝麻種子簌簌下落。長起來的芝麻稠密均勻一條線。性子急的人耩出來的莊稼就是另一種情形了。密的擠在一起,稀的連不上壟??吹竭@樣的地都要議論一番。誰誰耩的莊稼就跟屙下似的,一堆一堆的。補救的辦法是稠的拔掉,稀的地方得趁著下雨拿根小棍在地上戳個洞,從稠的地方拔一棵栽下去。這是芝麻神奇之處,一夜之間新根發(fā)出,伸進土壤,跟土地緊密結(jié)合。
四季離不開香油,逢集的日子總有人背小半袋芝麻拎著油壺走在趕集的路上。尺寬的小路容下一雙腳,人們也不肯踩踏一棵苗,列隊前行。小土路馱著鄉(xiāng)人繞過莊稼穿過村莊,上坡下坡逶迤遠去。
村子里出來的人融進趕集隊伍。彎曲的路領(lǐng)著人就像扭動身體的長龍。一路走著說著?;蚩辞f稼論收成,或者說某人的家事或談古論今。認識不認識自管接腔搭話,一個故事一個村莊流傳。添油加醋地改造,主體不變,都拿來說拿來講,最后就分不清是哪莊的故事了。比如:有個人過日子仔細(其實就是摳),吃香油的時候用筷子蘸,別人家都是越吃越少,偏偏她家越吃越多,筷子上的水都掉油瓶里了能不多嗎?還比如:一個沒考上大學(xué)的人回家務(wù)農(nóng)了,趕上栽芝麻,別人干一天腰酸背痛,他不但腰酸背痛而且手指頭疼得厲害。別人都是用小木棒扎洞栽芝麻,他用手指頭戳洞能不疼嗎?上學(xué)成了書呆子,留下笑柄。
望見街市的房子了,喧鬧的街市像個大蜂箱,聲音遠遠傳出來,香油味也遙遙地飄過來了,那味道牽著人們走向街市。離得越近,炒芝麻的香氣和油渣的味道越濃烈。人們從四面八方涌進集市,向東向西向南向北流動。拐進街角就是香油坊,換油的人排起隊伍。油坊主人稱芝麻、計算換油數(shù)量、稱空壺、打油,動作行云流水,店主笑著聊著就完成了。旁邊鍋里自動翻轉(zhuǎn)的鏟子把芝麻翻動得如海浪潮涌,卻掉不出一粒芝麻。香油坊一般都建在背街,飄出去的香味引著顧客尋來,大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味。
夏日暑熱燥烈,知了吱吱地發(fā)著聒噪的尖叫聲,讓人渾身冒火。不過一頓過水蒜汁面條就能把火壓下去。過水面條看似簡單,其實工序復(fù)雜。面條里一定要有青菜葉,春夏時節(jié)是莧菜,秋冬時節(jié)是菠菜。東地掐莧菜也就是幾步路的事情,好辦。第二必備是五香葉(藿香),五香不是誰隨便就能種活的,講究的是緣分。王灣村東頭也只有六大家一墩肥碩的五香。去六大家掐兩片葉子,為那兩片葉子就算多走百八十米也值了,雖然驕陽似火酷熱難耐。一大墩五香只剩幾個光桿桿挑著幾片小葉子,下部的葉子已被掐光了,那幾片小葉子就顯得彌足珍貴。即便這樣,再有人掐葉子六娘也不會說什么。一場雨過后,光桿桿就會發(fā)出新枝葉。無形中那墩五香已成了王灣村東頭共有財產(chǎn),去六大家掐五香葉也就成了理所當(dāng)然。一頓蒜汁面條沒有五香就不完美,六大知道,六娘知道,王灣村東的鄰居知道。搗蒜汁一定用石制的擂臼才行。拍蒜,剁青紅椒和五香葉放進擂臼用力搗碎,加清水和醋調(diào)拌融合,最后滴進香油,復(fù)合的味道一下就炸裂了,食欲大增,要不怎么說香油是靈魂呢。第四要有井拔涼水,井拔涼水浸過的面條晶瑩剔透,筋道爽滑,吃下一碗渾身就清爽了。什么是苦夏?苦夏就是干重活還吃不進飯,這一頓過水蒜汁面條就給找補回來了。
王灣村東頭吃飯有幾個聚集地,仿佛聚在一起吃飯才能對抗暑熱。我家門前是一處,村后老戴門前是一處。煙囪最后一縷煙散入空中時,就有人端著海碗吸溜著面條晃悠悠地過來了。老遠就聞到蒜、五香和香油的混合味,同時還有吸溜面條的聲響?!岸?,還沒做中飯哩?”“快了,快了?!奔胰粟s忙應(yīng)答著搬凳子出去。只一會兒功夫就聚了七八個人,凳子不夠坐,靠墻根蹲著的,坐自己拖鞋上的。屋山墻厚實的陰涼里已坐滿,再來人就坐遠一點椿樹下。上年紀的脖子上搭條毛巾或拿著蒲扇,年輕的拿著草帽扇著。面條三兩下干完,心滿意足。碗放地上或拿在手里接著話茬說下去,聲音大過知了,淹沒聒噪。此刻最放松,汗水冒著熱氣,話語冒著熱氣。也有人聽著聽著頭就猛地垂下去,然后惺忪著眼直起來,一會兒又猛地一下垂下去,然后不情愿地被家人趕回去,沒一會兒又來了,回家睡不著了。人們哧哧地笑他。
有時候吃過飯去老戴門口,那里是打麥場,周圍有桐樹和椿樹陰涼厚實,又是村口,涼風(fēng)時不時送過來。誰來了或坐或蹲自己找地方,倚樹根,靠墻根隨意。老戴六七十歲,背彎得幾乎挨地,小腿靜脈曲張一個疙瘩連著一個疙瘩,青筋蚯蚓一般突出。即使這樣也不閑著,扛著鎬頭這刨一片荒地,那兒刨一片荒地,種一片青菜,栽一片蒜苗。他兒子曾哥和媳婦云嫂子經(jīng)常不在家。他做飯隨意了,包餃子三四個就盛滿一碗,趕上別人家的大蒸餃了。別人都壓細細的面條吃著舒服,他非搟面條,又粗又硬盛在碗里不打彎,像個泥鰍掙扎。都說太硬吃了不舒服,老漢說得勁,壯口,勁道。突然,一陣雨絲噴下來,涼涼的黏黏的,慌忙躲開,老漢捂碗口已來不及了。知了撒尿了。倒是不臟,但跟“尿”字沾邊就讓人膈應(yīng)了,吃起油炸知了和燒知了卻另當(dāng)別論了。太陽一刻不停地走著,樹蔭移動著,人也就跟著挪動。非不得已,都不愿靠樹,樹膠不知什么時候就流下來,發(fā)現(xiàn)的時候已黏身上了,顧不上說話,又是揪又是拽,主要是還洗不掉。通常說某人很無賴就叫他黏黏膠。
日頭偏西,該下地了。牽著牛趕著羊,扛著鋤頭。牛哞哞羊咩咩,走著撒下印記,羊糞稀稀拉拉散著,牛糞“啪嚓”掉在路上一大堆,老戴拿鐵锨鏟起來扔到糞堆上:“嘿嘿,一粒芝麻還能肥銅錢大的地呢,這不得壯一棵苗呀?”
夏末秋初,氣候轉(zhuǎn)涼,難得的響晴薄日,婆婆準備曬面醬了。先蒸一鍋煊騰騰的饃,然后帶上鐮刀去桐樹園割黃蒿,苞谷地撇葉子。初秋的陽光包裹著她。時光對她沒有了威脅,慢也就有了韻致。慢慢收集材料,慢慢鋪陳工序。抻平苞谷葉,鋪上黃蒿,掰開饃撒在上面,再蓋一層黃蒿,然后蓋苞谷葉,然后交給時間。黃蒿枝葉細碎,氣味細碎。細碎的清香總能被時光傳遞給發(fā)酵的饃,菌絲悄悄爬上饃塊。雖然家家都曬醬,味道卻千差萬別,這也是曬醬人解不開的謎。做醬注意細節(jié),首先就是材料工具要清素,沾不得半點邪味和油氣;還有火候,今天菌毛長好今天就得串水拌醬,否則就會過頭。婆婆說著做著,舉手投足都透著慢火熬煮的感覺,每一步都藏在她花白的頭發(fā)里,她只是把它們搬出來再曬一遍。她的耐心,她的安之若素就是她的技巧。
最辛苦的時候在掿碎饃和西瓜,串完水之后。
老瓷盆又厚又重,里釉黑亮光潔,一看就有年頭?,F(xiàn)代的塑料盆鐵盆雖然輕巧卻缺少歲月的打磨和厚重感,做出來的醬味道不醇厚。婆婆說味寡,她不用。婆婆把帶各種原始味道的面水舉到高墻上。
在此后的日子里,盆子被無數(shù)遍舉上端下。“省了鹽瞎了醬”,是多少曬醬人無奈的經(jīng)驗。醬雖然要清素卻少不了這道重味。曬醬就是讓本不相干的各種味道糅合在一起,形成古老的新味道。那盆面水在高墻上,天空掉進去了,星星和月亮也掉進去了。
清早,太陽未出來,端下面盆,筷子攪動,把最清潔的露水?dāng)囘M去,清新的空氣攪進去,饃渣和水翻動,渾渾沉沉。中午,把燥熱攪進去,水汽蒸騰最快了。下午再攪一遍,等于給面水翻個身。面水不遮不蓋卻沒有蒼蠅光顧這就是絕招技巧。三天過去了,五天過去了。面醬變了顏色,再串一道水,繼續(xù)攪拌融合。味道慢慢出來了,一天比一天濃郁。過路人正低頭走路呢,猛一下嗅到了醬味,不由一怔,然后舒心地笑了。小孩子蹦跳著拿著饃來了,指著墻上的盆子,婆婆領(lǐng)會他的意思,端下盆,筷子挖一下,醬抹在饃上?!昂贸詥幔俊彼鞓返攸c點頭。那醬變得黏稠褐紅,我覺得很好了,婆婆說還差一點,盆子又端上去了。那幾天鄰居家的饃饃吃得特別快,大人小孩都來挖醬蘸饃。或者,熟一碗肥瘦相間的肉,醬肉紅亮,味道鮮美。醬里有麥子的味道,黃蒿和苞谷葉的清香,還有露水和陽光的味道。取一只陶罐把大地賜予的最好味道封進去,享受一整年。
大地上的味道取之不盡。
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白里透粉的小花朝天敞開,漏斗接住日月星辰,天地精華收攏進角斗。不懼風(fēng)雨雷電,起身、拔高,裹住素心,直到梢尖頂著藍天白云。芝麻葉的使命已完成,將踏上另一條神秘之旅。女人提著口袋穿梭在芝麻地,看著馬鞭似的芝麻稞心里樂開了花,手卻沒有絲毫怠慢。一把一把芝麻葉裝進口袋背回家。開水翻滾,葉子丟進去翻個身撈出來,攤曬在平房上,接收陽光和風(fēng)的檢閱。燙過的芝麻葉拌上蔥花姜末淋上香油丟進面條鍋里,是鄉(xiāng)人一輩子都難忘記的味道。最普通的食材最簡單的方法做出最純正的味道。普通的芝麻葉就這樣華麗變身了。有一年回老家,故鄉(xiāng)人已把芝麻葉創(chuàng)作出多種味道。其中芝麻葉搭配芝麻醬和豆腐,那味道既鮮美又醇厚,吃過后久久不能忘。煮豆燃豆萁是一種悲哀,芝麻的籽與葉聯(lián)手奉獻美味。當(dāng)然芝麻能做出的美食不勝枚舉,這卻是最實在的味道,也是土地賜予故鄉(xiāng)人的另一道福味。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話最普通,卻又透著不普通的理。那年大姐和姐夫來新疆,一日閑聊她說新疆的水硬,相對來說家鄉(xiāng)的水是軟的了,后來一想是對的。新疆的水來自雪山,從高寒之處俯沖下來帶著力量,家鄉(xiāng)的水來自地下和天上,沒有經(jīng)過寒冷的錘煉,自然就溫和許多。
王灣村的地下水道很奇怪。整個村子只有村南邊一口老井,四五十米,井壁模糊著砌石的輪廓,站在井沿望下去黑洞洞的,如臨深淵。井底的水似汪汪的大眼睛望上來,忽閃忽閃的映著人影、樹影,還有云的影子。全村的老少爺們指著這口井養(yǎng)活。冬天打上來的水冒著熱氣,洗衣服一點都不冰。夏天從地里回來,熱汗淋漓,正趕上有人剛打上來一桶水,傾斜著桶,趴在桶沿咕咚咕咚飲起來,涼甜如飲甘霖,冰著牙,順著食道沖進肚里,肚皮頓時不熱了,涼氣進入血液和毛孔,燥熱一下就趕跑了,涼爽到了頭發(fā)梢。根本沒人講究什么個人衛(wèi)生的,一個人喝完另一個人也趴著喝起來,剩下的水再洗把臉就更涼爽了。主人家也不在意,剩水倒掉,再打一桶,顫悠悠地挑回家。還有人把凳子搬到井沿納涼,從井底上來的涼氣猶如秋風(fēng)。
井邊最忙的時候就是秋天打紅薯粉面了。
沙子地的紅薯又面又甜,表皮光滑,而且形狀好。蒸上滿滿一大鍋,滿院子都是香甜味,誰趕上都要吃一兩個。饅頭餃子別人趕上不一定吃,趕上蒸紅薯,不用讓就吃起來了,紅薯太家常了。吃不完的紅薯就打粉面做粉條。幾家人一商量,找來一臺機器,在井邊支起架勢。機器轟隆隆,周圍泛著紅薯渣的酸腐氣。過濾粉渣最費水了,一桶一桶提上來,再洪渾著從濾布上沖下去。布袋里留下一坨一坨灰暗色的淀粉。水流得到處是,人們忙碌著還不忘趴在耳朵上大聲交談著哪個品種紅薯出粉面子多。今天打你家的,明天打我家的。難得的盛況。那幾天井出的水最多了,但是沒有露底過,打上來一桶,一會兒就恢復(fù)了水位,老人說井下的泉眼跟大河連著呢。
打紅薯粉面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吃二漿煎餅。二漿就是濾粉面的那道水下來的粉,比粉渣細。在桶里澄清一夜,水漿分離,倒掉水。蔥花、姜末、鹽在粉漿里拌均勻。鍋里倒一點油,漿水順著鍋邊滑下去,熱氣升騰,再翻一下,煎餅熟了,香氣散開,直流口水。二漿煎餅色暗不美觀,吃起來筋道,帶著酸酸的味道,不是水果和醋的酸,是自然發(fā)酵的酸味,吃多少都不膩。不打粉面是吃不到二漿煎餅的,屬于稀罕物。
挑水是村里人重復(fù)多年的動作,一根扁擔(dān),兩只水桶,一前一后忽閃忽閃地顫動。家家都有一口大瓷缸,順著厚實的缸沿下去就鼓出個大肚子來,大肚能容滿滿的三挑水。鄉(xiāng)民都養(yǎng)成了不鎖門的習(xí)慣,誰家的牛犢或小毛驢鉆進灶屋,踢壞水缸撒一屋子水,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還有淘氣的小娃把鞋子衣服扔進缸里。鄉(xiāng)民找到主人家發(fā)幾句牢騷,主人家說幾句好話就過去了。
后來興打壓井,人們很興奮,那陣子年輕男子一家一家的幫忙,討論的話題就是誰誰家打多少米碰到石頭層打不下去了,誰誰家打出來的是咸水,誰家的水苦咸苦咸的,很少說有甜水(甜水就是不咸的水)。人們就去嘗。真的,那水咸苦澀的味道都有,燒開水,鍋里都是一層白白的東西,刷都刷不掉。洗出來的衣服帶白圈圈,衣服越洗越黃。后來很多井廢了,只有少數(shù)人家洗菜喂雞喂豬用了。洗衣服多數(shù)去村后的北河。
河水一路翻崗過洼福澤著兩岸的村莊,旱了澆地,澇了排水。有一年,雨水特別多,上游發(fā)了洪水,在村里就能聽到水“哇哇”大叫著沖過來。兩岸站滿了觀看的人,都慨嘆多年不遇,也看得心驚肉跳的。虧得了地高、河低、岸闊,不然莊稼就遭殃了。平時只有河底窄窄的溪流緩緩流淌。小魚、小蝦、河蚌、小螃蟹悠然自得。草地上紅的、黃的、紫的、藍的花爭奇斗艷,雖不名貴卻繁盛得不行,是放牧的好場所,也是天然游樂場。牛羊悠然地啃草,只要不吃莊稼就不管。孩子們翻跟頭、洗澡、游泳很暢快。當(dāng)然,有時候也會打上一架。
河也是大人的天然浴場,天一熱就開始洗澡了。割著油菜,渾身汗透黏膩膩的,跳進水里登時清爽了,回來接著割。鋤地的時候也是如此。婦女們一般都是吃過午飯,帶上孩子和臟衣服。河里熱鬧了,嘻嘻哈哈,嘰嘰喳喳。小孩子見了水,立馬撲進去撲騰開了。大人邊洗衣服邊呵責(zé)。沒有石板,就把衣服踩在腳下或放腿上揉搓。清澈的水底能看見水花撞擊鵝卵石翻起的細浪,一紋一紋的魚鱗似的。洗凈的衣服鋪展在草地上,各種顏色盛開一大片。跳進水里,淋一把水從頭到腳,涼爽也是從頭到腳。小魚啄一下大腿,受驚的人咯咯笑,水也咯咯笑,邊上的小花也前仰后合地咯咯笑。這是河水的高光時刻,多數(shù)時候是靜靜流淌,是那么的寂寞。
該回去了,帶著潔凈和輕松,還有陽光的炙熱。泥垢、熱汗和疲累跟著河水遠去,花臉娃娃干凈了,女人們清香了。河邊曲折的小路上步伐輕快。芝麻、黃豆、苞谷又扛過一天的最熱時光,努力吸收著土里的養(yǎng)分。
月圓的日子,受不了燥熱,人們也會來洗澡,相較于白天的喧鬧則多了一層靜謐,朦朧而神秘。掬起一捧水,打碎水中的月亮,無數(shù)的光亮在水上搖晃。頭發(fā)黑瀑一般流瀉在光潔的身體上。人們小聲交談,收斂了白日的放肆,像是擔(dān)心驚到天上的月亮,嘁嘁嘈嘈。蟲兒的鳴唱從草叢里傳過來,清晰而響亮,蛙聲應(yīng)和,流水淙淙。夜浴如此從容,如此莊重。魚貫而行在小路上,潔凈而清新,出水芙蓉一般清麗。莊稼高高矮矮的一片連著一片,黑森森。依然是熱,熱浪催促莊稼跟時間賽跑,裹著脆嫩的味道,飄散著,沖進鼻腔,沖進肺腑。這味道跟著回家,跟進夢里。
前幾年冬天回去,村里修了水泥路,不管是下雪下雨都不擔(dān)心道路泥濘難走了。村里架起了太陽能路燈,天擦黑,燈就自動亮了。然而,正趕上有老人過世,這是一個村莊的大事,卻在出殯時抬棺人都找不齊。村子幾乎成了空心村。老人多數(shù)已逝,年輕人外出打工或移居鄉(xiāng)鎮(zhèn)縣城??辗孔犹闪藦U墟,荒草長滿院子,有的推成平地種上莊稼,又恢復(fù)了原始樣子,人們只能憑借回憶來追尋這是誰的家,這家人怎么樣,兒女如今在哪里??赡茉龠^十年二十年無人追尋了。五香已不見了,樹蔭依舊。以前,村里除了雞鳴狗叫,就是孩子們的嬉鬧聲了,孩子王領(lǐng)著他們村東頭跑到村西頭,大聲唱著不著調(diào)的歌,或者趁中午大人休息爬上誰家的樹摘個李子,惹得那家人吵吵嚷嚷。那時村莊是活的,是喧鬧的。老年的咳嗽,少年的歡樂,稚子的啼哭,無一不向著村莊增添著生氣,震動著村子里角角落落的塵埃,因此那些樹、那些苗、那些草莽莽地長著,不肯落在人的后面。如今沒有了吆喝聲,村里靜極了。天剛擦黑,路燈亮了,然而夜更黑了。以前每家照出來的燈光就能看清路,眼前都是明亮的,現(xiàn)在走很長一段路不見一座有亮光的房子。
早上,喜鵲嘰嘰嘎嘎的叫聲吵醒了我,急忙起來,喜鵲已不見蹤影。吃過飯,陽光煦暖,去地里溜達一圈。麥苗給土地鋪了一層綠毯,蔥郁葳蕤。羊安閑地啃著麥苗,時而矗立呆望,羊娃咩咩地叫著鉆到身下吃奶。放羊人坐在田埂上吸袋煙,啪嗒,啪嗒,煙鍋一明一滅,煙氣散進空氣中。時間一晌一晌地流走。多數(shù)地已退耕還林,小樹直挺挺的,像是給天邊扎一排黛色柵欄,碩大的鳥窩像個黑球球。野兔野雞在地上躥跑,喜鵲、烏鴉、麻雀和一些不知名的鳥呼啦啦撒進地里,呼啦啦撒到樹上,這個游戲每天無數(shù)遍地演繹著,相比村莊,野地里更熱鬧、歡騰,像是另一個人間。來到河邊,一股臭氣鉆進鼻孔,花花綠綠的瓶子塑料袋子泡沫漂浮擁擠在岸沿,河面烏黑不見底。河已被幾個大壩截成一段一段,魚蝦變異,沒人敢吃。河的美好記憶就這樣被撕扯粉碎。
可那些被撕扯粉碎的東西偏偏在記憶深處扎了根。從此,游子的思念中,總是帶著淡淡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