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龍泉驛城區(qū),迤邐上山,過山泉鎮(zhèn),到龍泉山最高處——柏合鎮(zhèn)長松村,它就在那里了。我對它的造訪,其實是對它的打攪。1500多年來,從它身旁經(jīng)過的,在它腳下站立的,并不缺少如我這般文明社會里的匆匆過客。企圖用文字去書寫它,我是不配的,它已經(jīng)有了那么多榮譽:長松八景之一、長松三寶之首、成都市千年古樹王。不過,于它而言,所有榮譽或許都只是南來北往的風(fēng)。它的最高榮譽,是時間。它誕生時,人間還是南北朝,那是很古的古代了,我轉(zhuǎn)過頭去,向那個時代遙望,立即覺察到目力的纖弱。我內(nèi)心的光芒,難以穿透咫尺之深,更別說千余年的欲望和沉思、戰(zhàn)爭與和平。但是它,以木質(zhì)之軀,一直站在那里,見證十五個世紀的蒼茫世事。
它是一棵銀杏樹。
說到銀杏,就禁不住想到老子,老子受孕于母腹,七十二年乃生,生時須眉皆白,故稱老子。銀杏也是,從栽種到結(jié)果,需數(shù)十年,“公種而孫得食”,因而又叫公孫樹。這是一種緩慢的生命。它以歲月的悠遠綿長,靜靜地揭示一個簡單的真理:慢,才能抵達卓越。這里的慢,不單純指速度,甚至與速度無關(guān)。老子把七十二年光陰,埋在黑暗中,某些典籍還言之鑿鑿,說他生于天地未開之時,意思是,老子出生后,依然埋于黑暗??梢坏┏鍪?,就照耀千古。那是他在緩慢中孕育出的智慧之光。對他的各種傳說和神話,表達的正是人們對智慧的崇敬。銀杏能熬過嚴酷的冰川期,存活數(shù)億年,成為大地上極少數(shù)最古老的居民之一,與它的“慢”不無關(guān)系。潛沉、從容和耐心,是“慢”的不同側(cè)面;在時間的深處含英咀華,成就質(zhì)地,是“慢”的精髓與結(jié)果。從這個意義上講,銀杏樹其實也是智慧樹。
我曾聽好些朋友說,包括我自己也說過,若有來生,望能變成一棵樹。我相信這樣許愿的人,跟我一樣,完全忘記了自己對空間的迷戀。人是屬于空間的。在人這里,時間只是空間的附屬物。我們從近處走向遠處,又從遠處走向更遠處,然后回到近處,準備下一次出發(fā);嘴上談?wù)摰?,也多是遠遠近近的事,甚至親朋好友買了房,也是先問地界,再問面積。我們把空間當成權(quán)威和真理??墒菢洳灰粯?。樹一旦扎下根,只要不被砍伐和移栽,腳下的這方土,就成了永遠的家。這在人是不可想象的。人無論多么卑微,也能在或大或小的半徑里,忙忙碌碌地經(jīng)營自己的生活,直到老得再也走不動,才被迫停下來,以床為家;不過,那已是生命中的最后時光,知道來日無多,就心甘情愿地陷入回憶。人到死之前,才返回時間的河流。研究表明,正是在那一刻,人具有一生中的最高智慧。
但時間究竟為何物?孔子站在大河之畔,給出解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聽上去很浩淼,也很哲學(xué),可仔細想想,他啥也沒說。時間并非流水似的綿綿不斷,而是念念相接。對一棵樹而言,所有念頭都是朝天空伸展、向陽光靠近。生長,成為它全神貫注的事情。全神貫注,或許才是時間的真諦。而我們,仰望著頭頂?shù)男强眨瑓s生怕錯失了另一片星空。在焦慮和忙亂中,我們揮霍著時間;這樣揮霍著的時候,時間就并不存在。那是一段時間死亡的距離,也是心死的距離。沒有心,或者說精神,人就很難被定義。
大自然,還有生長在大自然中的這棵銀杏,興許能解開一些迷惑、給出一些啟示。1500余年,不是數(shù)據(jù),而是實體。25米的高度,將近3米的胸徑,尤其是觸目驚心半邊炭化的身體,刻著的都是時間兩個字。它存活的歲月實在久遠,連歲月本身也有了嫉妒,某個風(fēng)雨交加的日子,雷電將其擊中,從此它的一部分死去了,它把死去的部分,坦然地還給黑色。但黑不只是顏色,還是光亮——那觸目驚心的黑,是為映照它還活著。它依然活著,活得大氣而莊重。我去的時節(jié),春意初起,嫩芽剛出,標志性的滿樹金黃,自然是見不到的,甚至也沒見到一只停歇的鳥,但絲毫不缺少細節(jié)。虬曲的枝干,誠樸而自信地呈傘狀鋪開,到極高處,枝條相交,煙雨迷蒙。苔蘚沿著它的軀干攀爬,一些蕨類,包括灌木,都安居在它的身體上。走到十米開外,它暴露的根須,也還牽引著人的腳步。它是滄桑的,卻絕不破敗,執(zhí)著專一的定力,熱烈寬闊的接納,鑄就它千載之下,依舊氣象非凡。
如前所述,像我這般文明社會里的匆匆過客,對空間迷戀的過程,也就是從大自然中分離出來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外在生活可能變得很精致,內(nèi)心生活卻簡陋粗糙起來;而且,與大自然分離得越遠,越不懂得謙卑。這是一定的。比如,即便站在這棵樹下,我也在想:我應(yīng)該給它一個命名。命名是人的特權(quán),也是人的自大。好在它見得太多了。千年來,還有什么人和世景它沒見過。它的寬博之心,早與世界達成和解?!爸灰愀吲d,隨便玩兒?!边@仿佛是它說的。于是我便大了膽子,真要給它取個名字。有人說,站在外側(cè)仰視,它像一條飛縱而下的龍,這話沒錯,且意義上也貼切。想當年,孔子訪老子歸來,三天不言語,子貢奇怪,問怎么回事。孔子說:我見老子,如同見龍,龍乘云氣,游太清,我把握不住。凡吸日月精華通達靈異者,總給人“龍”的想象;這棵銀杏,也給予同樣的想象。但我覺得,它還是更像一枚印章,啪,蓋下來,這片土地,便有了歷史和時間的戳記。
我因此叫它:長松印。
長松村,長松寺,長松印。我不知道村因寺得名,還是反過來,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古及今,凡名山古剎,廟前多植銀杏。這很好理解?!耙驗槎?,所以慈悲”,“懂得”的極致,就是智慧,智慧的極致,就是慈悲。建于唐開元年間且由唐明皇親賜匾額的長松寺,而今早已不存,但寺旁的這棵銀杏依在,成為指證和坐標。
葦岸說,只要有樹,證明上帝對人類還沒失去信心。
我說,只要有古樹,證明人類還沒失去光榮。
【作者簡介】羅偉章,小說家,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四川文學(xué)》雜志社主編;現(xiàn)居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