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
有個不無戲謔意味的新梗:“徒步不擺爛,快樂少一半。”指的是當下城市年輕人中時興的“擺爛式徒步”。有道是“出來爬山,沒必要太正?!保芏嗳藖淼揭巴馍搅?,但既不想勇攀高峰,甚至也不想把路線走完,只是走到哪里算哪里,甚至邊徒步邊躺平,躺在路邊、河邊、林間草地里、山間石頭上,愛怎么躺都行,“在擺譜和擺拍之間,選擇了擺爛”。
這種玩法為何會流行,實在讓很多人深感困惑,有人說:“不就是不想走了嗎?還取一個擺爛式這么前衛(wèi)的名字……我三歲的時候就會了?!蹦敲磫栴}來了:這算是什么新玩法?又到底好玩在哪里?怎么還對年輕人產(chǎn)生了那么大的吸引力?
孤立地看待這種現(xiàn)象是很難理解的,因為這只是表象,根源卻不在這里。雖然都說“擺爛式徒步”是“回歸本真,親近自然”,但哪一種戶外活動不是這么宣稱的?之所以會有那么多人只想在野外找塊石頭趴著,從根本上說還是如今的人們活得太累了。
這是人之常情:當你承受了高強度的工作節(jié)奏和巨大的壓力,一旦有機會放松,就會什么都不想干了。
我的一位老同事非常敬業(yè),被普遍看作工作狂,但有一天深夜加班時,他和我說:“我一直以為自己能扛住,有一次,我離職前還忙到最后一天,想著做完就能好好出去玩幾天,可結(jié)果是,我一覺醒來,忽然就提不起任何興致了,在去新公司報到之前的整整17天里,每天就吃了睡睡了吃,活得像個植物人?!?/p>
在傳統(tǒng)社會中,農(nóng)民沒有“工作”和“休閑”的明確劃分,田間干得累了就歇會,就算農(nóng)閑季節(jié)也只是“不用干農(nóng)活”的日子,談不上是一種與工作交錯的節(jié)奏、一種可選擇的生活方式,當然更沒有“休閑產(chǎn)業(yè)”。實際上,“工作/休閑”二元分裂的日常生活,直到工業(yè)時代才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典型特征。
當你的一部分時間被工作獨占之后,隨之也就會專門安排一部分時間來休閑,這就是現(xiàn)代人熟悉的節(jié)律:人們就像機器,必須在勞作和“保養(yǎng)”之間不斷切換。不過,早期現(xiàn)代社會的“休閑”,往往帶有中產(chǎn)階層那種清教徒式的自我規(guī)訓,玩耍、娛樂多多少少被看作瑣碎無意義,難以為自己正名,因而他們仿佛不是去游山玩水的,而是為了滿血復活后神清氣爽地回到工作中去。也就是說,休閑不是目的,而是實現(xiàn)“更好工作”的手段。
如果人生中只有工作,這不僅僅是無法擺脫操勞,更糟糕的是,那實際上是人的異化,當然也談不上自由了。西塞羅在古羅馬時代就說過:“對我來講,一個人如果不能時而無所事事,則這個人斷非自由人?!?/p>
人畢竟不是機器,讓自己被密集的日程表撕裂的生活恢復平衡,你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很自然地,勞動強度越大,你就越是想要徹底地放松。在歐美,早有學者觀察到,人們之所以會在休假時躺在沙灘上什么也不干,正是因為過度緊張的工作使得他們內(nèi)心渴望退回到如嬰兒般原始的狀態(tài)。這種看似“躺平擺爛”的做法,其實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修復反應。
不難看出,這些年來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可以說是重演了一遍這樣的歷程。作為一個后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工作/休閑”二元分裂的日常生活節(jié)奏,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其實是相當陌生的?!靶蓍e”這個詞,就是20世紀90年代初才流行起來的,因為在此之前,國內(nèi)城市職工家庭普遍的生活模式就是在一個能全面照顧你的單位里上班下班,連“帶薪假期”的概念都沒有,更別提特意去“休閑”了。
很長一段時間里,“休息”對工薪階層來說是一個“充電”的間歇——這個曾經(jīng)流行的隱喻就意味著,人們休息是為了以更好的狀態(tài)回歸工作。
就在不到十年前,很多企業(yè)還經(jīng)常組織團建(team building),最受鐘愛的活動內(nèi)容之一,就是去郊外徒步。即便不是公司組織的戶外活動,爬山、徒步,其隱含的主基調(diào)通常來說也是“征服”多過“放松”——也就是說,人們內(nèi)心渴望的是不斷成功、達成目標,哪怕是在休閑時也在模仿工作。
然而,現(xiàn)在時代變了。新進入職場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所面臨的壓力極大,卻赫然發(fā)現(xiàn)機會少了許多,往往需要拼命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險社會中,成功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是勞作之后必然到來的獎賞??上攵@勢必會削弱人們奮斗的動力,也會激起一種深沉的無意義感:如果努力未必帶來好結(jié)果,而是得靠運氣,那忙忙碌碌又是為了什么?更何況現(xiàn)在的工作壓力還可能比以前更大了。
這樣一來,也難怪近些年來年輕人都學會席地而坐了,又或“在上班和上學之間,選擇了上香”。有些“00后”尚未大學畢業(yè),但已經(jīng)相當焦慮,不知道有什么樣的未來在等著自己,就算出去玩也開心不起來,很難痛痛快快地去玩。在這種情況下,“擺爛式徒步”就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因為它可以讓人找到一種方式,至少可以暫時放空自己,把那些煩惱的事擱置一旁。
不僅如此,“擺爛式徒步”相比一般的徒步,還有一些特殊之處,尤其是花銷小、無須特別規(guī)劃,支撐“擺爛”的是在金錢、精力上最低限度的支出,而消磨掉較多的時間。除了體力付出不同,它的很多特點倒是和前一陣流行的“特種兵式旅游”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當然,明顯不同的是,“特種兵式旅游”以工作狂的節(jié)奏不停地在各個旅游景點打卡。兩者乍看起來相反,但心理上是相通的: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有的人可能選擇消極無為的“擺爛式徒步”來放松,這是“向后逃避”;而另一些人則可能選擇讓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些積極的活動上來“向前逃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其共同點就是從日常生活中抽離出來,無論是徹底放空也好,還是讓自己不停忙碌也罷,至少得以暫時不去考慮籠罩在頭頂上的烏云。
這看起來是放棄,但由此才有可能找到不一樣的活法:當你不在意別人怎么看,也放下那個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時,突然就輕松了。如今出現(xiàn)了這么一種說法:反正也不買房子,不追求未來的話,用來旅行還是足夠的——所謂“旅行”,在此也是一條“做回自己”的道路,人們卸下重負,回歸內(nèi)心。換句話說,“擺爛式徒步”是一個休息的站點,但它不是終點。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社會動向之所以值得注意,并不只是在于這些玩法有多新,而是因為它透露出社會自我調(diào)適的可能性:那些年輕人也許未必理解發(fā)生了什么,但本能地去找到一些方法來紓解壓力,進而開辟一種新的可能。我們還不清楚那將是什么,但那可能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