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萌萌
【摘要】《客至》是杜甫成都草堂落成后不久所作,全詩洋溢著詩人因客而至的喜悅和熱忱。與杜甫同期其他待客詩聯(lián)讀,可發(fā)現(xiàn)杜甫待客之道的異同,以及杜甫于草堂期間的生活狀況與心理狀態(tài)。待客之道背后,隱藏著杜甫儒者的理想堅守。因著這份堅守,杜甫能以“詩圣”之心坦然應(yīng)對生活的種種磨難,并時刻惦念國家的多災(zāi)與百姓的悲苦,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杜甫其人其詩對唐代及后世影響深遠(yuǎn)。
【關(guān)鍵詞】杜甫;《客至》;待客之道;“詩圣”之心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開元盛世的繁華在戰(zhàn)火彌漫中分崩離析,長安陷落,唐玄宗倉皇出逃,百姓苦不堪言。個人與家國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杜甫身處戰(zhàn)亂之中,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攜家人一路避難,東奔西走,最后輾轉(zhuǎn)至成都?!犊椭痢穼懹谔粕显辏ü?61年),正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不久所作。這首詩以日常待客為主題,是杜甫眾多草堂詩作中的一首,為我們展現(xiàn)了“詩圣”杜甫書寫現(xiàn)實、以詩歌記錄生活的一個重要側(cè)面。本文采取詩歌聯(lián)讀的方法,將《客至》的解讀與杜甫在草堂居住時期寫的其他待客詩相關(guān)聯(lián),考察杜甫在此期間的待客心態(tài)、詩歌特色、生活景況,以及其背后隱含的“詩圣”之心,以期為古詩詞教學(xué)提供積極有益的啟發(fā)與借鑒。
一、喜悅而熱鬧的“客至”
題為《客至》,即有客而來。詩中原注“喜崔明府相過”[1],據(jù)洪邁《容齋隨筆》,唐人稱縣令為明府[2],崔明府或為親戚,或為朋友。關(guān)于他的真正身份,我們所知不多,但這一“喜”字,已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首聯(lián)“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闡明待客時間、地點。居所前前后后皆有春水環(huán)繞,每日有鷗鳥相伴,這就把草堂綠水環(huán)繞、春意盎然的景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里還暗用了“海翁失鷗”的典故。《列子·皇帝》中記載,古時候有個人喜歡與海鷗玩耍,他每天早上到海邊去,都會有數(shù)以百計的海鷗來到身邊一起嬉游;但有一天,父親要求他捉海鷗回來觀玩時,海鷗卻只在天空中盤旋飛舞,再也不落下來了。這個典故用以表現(xiàn)真誠待人,彼此相親;也用來形容脫身世俗,隱遁避世。詩人通過這個典故,點明草堂的清幽、僻靜,為草堂生活增添了些許隱逸色彩?!暗姟迸c“群鷗”相應(yīng)和,既凸顯人跡稀少,也表明詩人與鷗鳥交情之深,有“門無雜賓”之意。頷聯(lián)“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將視角轉(zhuǎn)向庭院,引出“客至”。庭院間長滿花草的小路還不曾為迎客打掃過,向來緊閉的家門為迎客而打開了??腿说牡絹恚尣萏靡幌伦訜狒[起來,也讓詩人的心緒跟著歡快起來。這兩句詩緊緊承接上文,有前后映襯之效。前文言客不常至,主人亦不輕易邀請客人,如今客至,欣然待客,“始為”一詞更見二人情誼之深厚?!氨P飧市遠(yuǎn)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頸聯(lián)重筆描摹主人熱情待客的場景。因為住得偏遠(yuǎn),也沒能買到美味佳肴,盤中的吃食簡單,家里貧窮也沒準(zhǔn)備什么好酒,只能用隔年的陳酒來招待客人了。這兩句詩仿佛是詩人在嘮家常般地表達(dá)歉意,也體現(xiàn)出主客之間的率真、坦誠,更見二者關(guān)系之親厚。尾聯(lián)“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意為主人問客人若肯與鄰翁對飲,那就隔著籬笆把他們叫過來一起喝酒。關(guān)于草堂的鄰居,杜甫在《北鄰》中寫到一位任期未滿就辭官退隱于此的縣令,此人十分風(fēng)雅,不惜花錢買野竹栽種,常常戴白頭巾在江邊徘徊;在《南鄰》《過南鄰朱山人水亭》中講到一位好客而“多道氣”的隱士朱山人;此外還有“賣文為活”的落拓文士等,杜甫經(jīng)常叨擾他們的酒食,關(guān)系十分親善。當(dāng)然他們并未與杜甫隔籬而居,或者此處的“鄰翁”也是對鄰人的泛稱。尾聯(lián)將全詩推向了高潮,兩位友人越喝越盡興,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過來作陪共飲,以非常熱烈的氣氛圓滿地收束了“待客”的全過程,生動地勾勒出一幅極具生活氣息的宴客圖。
二、待客詩中的“待客之別”
《客至》整首詩都洋溢著詩人因客而至的喜悅與熱忱。那么,杜甫的待客之道皆是如此嗎?杜甫還寫了其他待客詩,可對比來讀。先看寫于草堂時期的《有客》:
患?xì)饨?jīng)時久,臨江卜宅新。
喧卑方避俗,疏快頗宜人。
有客過茅宇,呼兒正葛巾。
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
為了避難,詩人住在江邊新蓋的茅屋中。雖然病了許久,倒也疏快宜人。難得有客人來,杜甫趕忙叫了兒子過來幫忙整理葛巾,出門迎接客人。用什么款待來客呢?自家菜園里種的蔬菜才剛稀稀疏疏長了幾片葉子,姑且就去摘些來待客吧。這首詩中所到之客,大概與詩人比較熟識、親近,詩中一半篇幅都在講述自己的草堂生活景況,迎接客人也只是為了一掃病態(tài)而正正葛巾;寫到待客餐食,也并未像《客至》一樣因為簡單的飯菜而表示歉意,甚至并未提及飲酒,或許簡單便飯、不必飲酒,又或許剛好家里的酒喝光了??傊?,全詩都透露出一種親昵、隨和之感。如此看來,這首詩的待客場景就非常自在、普通了。然而,細(xì)細(xì)品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相比于《客至》,這首詩顯得沒那么隆重,詩人對來客看似親近實則沒那么親近,雖然很隨意但又不隨性。
另一首詩《賓至》,大約與《有客》的寫作時間相近:
幽棲地僻經(jīng)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
豈有文章驚海內(nèi)?漫勞車馬駐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這首詩題為《賓至》,雖言“賓”,但全詩并未提到賓是誰。詩歌前半部分主要寫詩人僻居老病之中,少有人造訪,忽然有客不期而至,循禮出迎。后半部分寫待客,至于如何待客,也只以一句“百年粗糲腐儒餐”帶過,家中唯有粗茶淡飯,不要嫌棄招待不周,同樣沒提到飲酒。蕭滌非在《杜甫研究》中指出,《賓至》中的“‘不速之客,大概是杜甫所不樂見的‘俗物……詩的語氣也很傲岸,帶嘲諷”[3]。雖嘲諷意味不那么明顯,但詩人此次待客確有些疏離,表現(xiàn)得十分客氣,又自留身份,非常鄭重、著意。再反觀《客至》中的待客描寫,詩人不惜以近半篇幅為我們展現(xiàn)酒菜款待的場面,結(jié)尾處更是出人意料地生發(fā)出邀請鄰翁助興的想法,處處透著熱情與隨性。那么,杜甫待客態(tài)度如此不同,又是為何呢?這或許與客人的身份有關(guān)。崔明府既為縣令,掌管一縣之政事。從杜甫待客的真誠相交與自由隨性可以看出,崔明府必定是與他情誼篤深、志同道合之人?!队锌汀分械拇碗m不如《客至》氣氛熱烈,卻也給人一種親近之感,來客或與詩人較為親熟,最后一句“小摘為情親”也可印證這一點。至于《賓至》,詩題獨以“賓”命名,據(jù)《說文解字注》:“賓,所敬也??停囊??!保?]賓與客在本義上即有所區(qū)分,詩中的疏離意味更凸顯出“賓”“客”之別。又由“豈有文章驚海內(nèi)?漫勞車馬駐江干”,以及“佳客”一詞可知,“賓”大概是與杜甫關(guān)系疏遠(yuǎn)、慕名而來且身份尊貴的人,故此待客之道與前二者氛圍明顯不同。
三、待客詩中隱含的詩圣之心
從杜甫的待客之道,也可分析其隱居草堂期間的生活狀況、心理狀態(tài)與情懷堅守。杜甫在浣花溪邊空地上的草堂雖然簡陋,卻也能遮風(fēng)擋雨,且周遭環(huán)境優(yōu)美。曾棗莊評價說:“經(jīng)過五年戰(zhàn)亂,千里奔波的杜甫,現(xiàn)在在這塊氣候宜人,草木豐茂,百花鮮艷,百鳥爭鳴的安靜、恬適、富饒的平原上有了一席安身之地,其心境當(dāng)然非常悠閑自在。在短時間內(nèi),他的詩風(fēng)似乎為之一變,變得輕松明快,大有‘使老人復(fù)少之勢,一掃前兩年的驚惶凄苦,表現(xiàn)出一種悠閑自得,閑散疏放的情趣?!保?]自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在蜀地度過了五個春秋,并寫下430首詩歌,占其詩歌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6]可以看出,杜甫此時的生活應(yīng)相對安定,心境也相對疏闊。詩人在同等心境下,為何獨“待賓”表現(xiàn)得格外疏離、鄭重?或許與杜甫的待客心態(tài)有關(guān)。
在《賓至》中,杜甫特別提到了“腐儒餐”一詞?!案濉蓖ǔV赣馗贿_(dá)世情的儒生,在這里實是杜甫面對關(guān)系不甚熟識客人時的自嘲、自謙與幽默調(diào)侃。杜甫也常以“腐儒”自居,如“天下尚未寧,健兒勝腐儒”(《草堂》)“萬里皇華使,為僚記腐儒”(《寄韋有夏郎中》)“江漢思?xì)w客,乾坤一腐儒”(《江漢》)。其實,“腐儒”對杜甫來說有著特殊的含義。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無論身處何境,都時刻關(guān)切國家形勢、百姓命運。“腐儒”既是自嘲自解,也是一種堅忍執(zhí)著,更是杜甫作為儒者的理想堅守。以此看來,《賓至》中的“腐儒”似乎也是一種基于與疏遠(yuǎn)之人相交的,對外的、個人姿態(tài)的自我宣示。正因為這份儒者的堅守,杜甫即使被迫遠(yuǎn)走蜀地、避居于此,也能以“詩圣”之心坦然應(yīng)對生活的種種磨難,并時刻惦念國家的多災(zāi)與百姓的悲苦。
杜甫的待客之道,從某種程度上也可顯現(xiàn)其吃食之粗簡,如《客至》中的“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有客》中的“自鋤稀菜甲”,《賓至》中的“百年粗糲腐儒餐”,這些詩句都能反映出杜甫生活之拮據(jù),物資之貧乏。事實亦是如此,初到成都,杜甫臨時寄居在浣花溪畔的古寺里,靠朋友、鄰人送來的米糧、蔬菜維持生計。為了能建起一座遮風(fēng)擋雨的草堂,杜甫不得不寫詩向親友求助;茅屋落成后,一家人亦是生活困窘,有時還需要舊友高適、嚴(yán)武的接濟(jì)。在《百憂集行》中,杜甫曾寫道:“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生活貧困,家里什么都沒有,妻子同我一樣,面有菜色,滿臉愁容。只有小兒年幼無知,饑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大聲啼哭索要吃食,可是又能有什么吃食呢?真是家徒四壁??!
即便如此,杜甫依舊秉持著一貫的自我堅守。一方面,在生活分外艱苦甚至窘迫到?jīng)]有像樣食物招待客人的情況下,依然樂觀、從容,并越發(fā)堅定自己的“腐儒”姿態(tài)。另一方面,無論草堂生活如何艱辛,杜甫都心念天下,在自己家僅有的茅屋被大風(fēng)吹壞時,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的感慨。這就是杜甫的“詩圣”之心,他既能以樂觀、豁達(dá)的精神面貌應(yīng)對生活上的各種苦難,也總是在自己經(jīng)受苦難時,心中想到比自己更重要的事、比自己更需要關(guān)切的人??梢哉f,杜甫的偉大正在于他的“詩圣”之心,在于他的儒者堅守,在于他積極豁達(dá)的處世態(tài)度、忠君報國的志節(jié)品行以及憂國憂民的濟(jì)世情懷。
參考文獻(xiàn)
[1]杜甫.杜詩詳注[M].仇兆鰲,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960.
[2]洪邁.容齋隨筆[M].穆公,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
[3]蕭滌非.杜甫研究[M].濟(jì)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108.
[4]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41.
[5]曾棗莊.杜甫在四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0.
[6]其中只有170 首寫于避難梓州、閬州之時,其余都寫于成都草堂。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都城文化與古代文學(xué)及相關(guān)文獻(xiàn)研究”(項目編號:18ZDA23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