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哲原 | 浙江省杭州市新城實驗第二幼兒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幼兒園每天的午餐都有蔬菜,那么蔬菜到底是怎么來的呢?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點,浙江省杭州市新城實驗第二幼兒園以“探究菜園子”為主題在中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引導幼兒在實踐中學會自主地、有計劃地、有目標地觀察事物,發(fā)展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追隨繪本線索,提升幼兒探究意識。一次,教師和幼兒一起閱讀了繪本《有點亂的菜園子》,繪本中的嚕嚕因為亂撒菜籽導致菜園子里的蔬菜混亂生長,這喚起了幼兒對班級小菜地雜亂的經(jīng)驗。
小魚:我們班的小菜地好像也是亂亂的。
鎧妹:因為我們就是亂種的呀,我們重新種吧!
教師:我們?nèi)龅姆N子已經(jīng)在泥土里扎根了,重新種的話這些種子就浪費啦,我們等這些小青菜成熟以后就可以重新種了。
可可:那我們下次要像嚕嚕一樣翻翻土。
聰聰:其他班是一排一排種的,看上去很整齊,下次我們也要一排一排地種。
幼兒通過繪本故事聯(lián)想到了自己班菜地的情況,教師及時拋出問題,通過真實的問題情境引發(fā)幼兒的主動探究,推動幼兒在探究中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立足兒童視角,助力幼兒探究。帶著對小青菜豐收的期盼,幼兒每天都會去小菜地澆水,小青菜長勢喜人。一天,幼兒發(fā)現(xiàn)青菜葉上有洞洞。對此,他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果果:我覺得是螞蟻咬的。
婠婠:會不會是蝸牛吃的?
小魚:小鳥吃的吧。
每個幼兒都堅定自己的想法,那答案到底是什么?帶著疑問,教師引導“小偵探們”手持放大鏡,近距離接觸小青菜。經(jīng)過觀察以及與保安叔叔的交談,幼兒了解了菜葉洞洞的由來——菜青蟲。
傾聽幼兒的想法,支持幼兒嘗試,一直是教師和家長所共同倡導的。教師知道在菜葉上咬出洞洞的是菜青蟲,但是仍然積極支持幼兒自己去探究,讓他們在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中驗證自己的想法,提升幼兒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
根據(jù)問題導向,推動幼兒深度學習。為了得到綠色健康的菜園,一場除蟲行動迫在眉睫。
可可:我們可以撒些毒蟲子的藥,然后把菜地圍起來。
婠婠:可以在菜地里建個房子保護菜地。
朵朵:只要我們在菜地里放些食物給菜青蟲吃,它們就不會吃菜葉了。
保育員:能不能自制驅(qū)蟲水呢?
保育員的提議激起了幼兒強烈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一起制作驅(qū)蟲水,第一步是剝橘子皮,第二步是泡橘子皮,第三步是靜置藥液一夜,第四步是灌裝驅(qū)蟲水。這個過程鍛煉了幼兒手部精細動作,增加了幼兒對橘子特性的了解。
小青菜在幼兒的精心照料下成熟了。收獲時,幼兒自發(fā)地分成了采摘隊、運輸隊、清洗隊,三組成員各司其職,忙得不亦樂乎。收獲的喜悅增強了幼兒種植的自信心,也增進了幼兒之間的情感。第二次種植活動很快就開始了?;诮?jīng)驗,幼兒種植之前先用鏟子松土,接著在菜地上劃出多條直線,然后在直線的凹槽中撒下種子,最后蓋上土、澆水。
菜地種植活動,給幼兒留下了特別的記憶。我們希望通過種植活動提高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種植活動不單單是種植這一個環(huán)節(jié),選種子、松土、播種、澆水、除蟲……多個環(huán)節(jié)使幼兒感受到生命成長的不易。幼兒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教師需要提供探究機會,引導幼兒充分發(fā)揮主動性開展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