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導(dǎo)演新海誠帶著一把三條腿的黃色兒童椅來到了中國,他和這把椅子一起坐飛機、路演、吃飯、睡覺。這把椅子其實是《鈴芽之旅》的男主角。對,你沒看錯!電影里,男主角“草太”被變成了一把能說會跑的椅子,和女主角鈴芽一起奔赴日本各地阻止災(zāi)禍降臨。
繼《你的名字》《天氣之子》后,“災(zāi)難三部曲”終章《鈴芽之旅》以超過7.5億的內(nèi)地票房,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日本動畫電影。這部影片畫面精美、故事用心、情感真摯,展現(xiàn)出導(dǎo)演兼編劇新海誠從事動畫制作20多年來,從作品相對小眾到備受矚目,直到成長為當代日本代表性動畫電影導(dǎo)演的堅持與改變。
距離上一次新海誠來到北京宣傳《你的名字》,已經(jīng)過去整整7年。萬年不變的眼鏡造型,真的看不出來他今年已經(jīng)50歲了。他受日本御宅族文化影響頗深,性格敏感、行事低調(diào)、熱愛貓咪,看上去很“宅”。其實不難理解,為什么即使在中國,也有那么多的年輕人喜歡新海誠——他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毫不倨傲。他身上帶著日式典型的恭敬與拘謹,說話時語調(diào)輕緩,甚至有點羞澀。
作為《鈴芽之旅》的中國巡演第一站,他不但在北京住得滿意,當晚的接風宴還是非常有排面的海鮮牛肉火鍋,“圓桌還會自動旋轉(zhuǎn)!”他興奮地在推特上分享道。被北京“豪華工作餐”震撼到發(fā)出孩子般驚奇感嘆的新海誠,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他的“富二代”身份。
2016年,《你的名字》上映前夕,日本長野縣百年建筑企業(yè)“新津組”在官網(wǎng)上掛出了為這部動畫電影應(yīng)援的消息,并悄悄在導(dǎo)演新海誠的名字后面加了個注釋:“我們社長的兒子?!?/p>
新海誠本名新津誠,出生于日本本州島中部的長野縣,父親是企業(yè)家,母親熱愛讀書、擅長繪畫。新海誠曾經(jīng)數(shù)次表達過對村上春樹的喜愛,而他所讀的第一本村上作品《挪威的森林》,就來源于母親的書架。他還十分鐘愛科幻小說,小學(xué)時幾乎讀遍了學(xué)校圖書館里的所有科幻小說,多年以后還會在推特上催更《三體》的日文翻譯版。
優(yōu)渥的家境為新海誠的“動畫之路”做出了一定的鋪墊:20世紀80年代初期,小學(xué)四年級的新海誠在宣傳單上看到了電腦,回家告訴父親自己想要這個“玩具”。當時的電腦售價不菲,但父親依然為他買回了連公司都沒有的電腦。“現(xiàn)在想想也就是因為買了那臺電腦,他才會在后來走上進入游戲公司學(xué)習動畫制作這條路吧?!毙潞U\的父親說。
1991年,新海誠考上日本中央大學(xué)的文學(xué)部日本文學(xué)系,臨近畢業(yè),父親安排他進入朋友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新海誠拒絕了,并表示自己有“不得不在年輕時做的工作”。
他的選擇是日本知名游戲廠商F a l c o m。在F a l c o m,新海誠學(xué)習了對日后動畫制作有巨大影響的C G技術(shù),并開始嘗試制作動畫。2000年,他獨立創(chuàng)作的5分鐘黑白動畫《她和她的貓》問世。
讓他辭去工作、全心投入的作品,是他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彩色動畫《星之聲》。雖然只有25分鐘,但導(dǎo)演、畫面繪制、剪輯等工作全部由他一個人獨立完成,也因此震驚業(yè)界。
此后,他先后執(zhí)導(dǎo)了《云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秒速5厘米》《追逐繁星的孩子》等長篇電影。在《你的名字》之前,他被中國觀眾最熟知的作品,毫無疑問是《秒速5厘米》?!皺鸦h落的速度是每秒鐘5厘米”,成為那個時代常見的QQ簽名。
新海誠有個外號是“屏保導(dǎo)演”,他繪制的場景美輪美奐、筆觸細膩,每一幀畫面截下來都能當作壁紙。制作《言葉之庭》時,他希望觀眾能看到每一顆雨滴的剔透感,或許這種“摳細節(jié)”對于主題表達沒有直接影響,但他沉醉于鉆研的過程。
在如此美的場景里,即使發(fā)生遺憾與悲傷也可以被治愈。新海誠深諳其中的奧妙,因為這些景色就來自于他的家鄉(xiāng)長野縣:海拔很高、天空很近,“騎自行車時,常有一種和云朵互相追逐的感覺”。
層次豐富的云彩、五彩斑斕的星空,用色極為強烈的夕陽,都是他少年時代的記憶殘影。在高中某個放學(xué)后的傍晚,回家路上,他看著遠方緩慢下落的夕陽,被暈染成暖紅色的黃昏,竟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新海誠解釋不出當時的情緒,但記得那種深刻的感覺,在未來反復(fù)畫進自己的故事里。他曾提到過對風景描繪的偏愛:“在青春期最痛苦的時候,我被美麗的風景所拯救,受到了鼓舞。所以,如果能把這種感覺融入到電影中,我的心情會一直如一?!?/p>
和他夢幻明媚的畫風一樣,新海誠的故事總有著特別純粹的浪漫:擦肩而過的邂逅、一見鐘情的心動、跨越時空的愛戀……新海誠是這個時代的“純愛戰(zhàn)神”,堅守著某種失落了很久的東西。
他擅長講述真實世界中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愛情故事。在那些電影里,他探討的幾乎是同一個主題:“兩個人心的距離”,有時隔著時間,有時隔著空間,有時隔著年齡,在這些距離里,主人公充滿著物哀與傷感,一邊渴望被理解,一邊又給自己筑起堅硬的壁壘。
有人說,新海誠的作品里一直彌漫著村上春樹的影子。他坦言自己深受村上春樹的影響,比如,《且聽風吟》《挪威的森林》《舞!舞!舞!》,他著迷的是書中那些“可能會發(fā)生但終究沒有發(fā)生的情節(jié)或情緒”。
不過,重情緒、輕敘事的風格也讓新海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備受質(zhì)疑。坊間對新海誠的詬病,大多集中在“中二”“格局小”這樣的評價上,認為其作品充斥著青春期的矯情和自我意識過剩,在社會關(guān)懷、題材多樣性和思想境界上,遠遜于宮崎駿、押井守等前輩。
新海誠曾有些叛逆地說:“就讓那些討厭的人更加討厭去吧?!彪m然嘴上這么說,但和早期相比,新海誠的創(chuàng)作還是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最近幾部作品中,他的主人公不再是憂思的少年,結(jié)局也不再是過去失戀、悲傷、孤獨的基調(diào)。
新海誠在采訪中坦言,“3·1 1”大地震之后,他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在地震之前,我是一個不寫大團圓結(jié)局的作家,但經(jīng)歷了地震后,我改變了主意,我感覺必須在我的故事中描繪出強烈的希望?!?/p>
他開始丟棄一部分過去的標簽,向社會議題轉(zhuǎn)型。他的“災(zāi)難三部曲”均與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相關(guān)。這場發(fā)生在日本東北部海域的9.0級地震,曾引發(fā)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泄漏事故,造成逾2萬人罹難,成為撼動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難忘浩劫。
作為“災(zāi)難三部曲”的尾音,《鈴芽之旅》更是首度直面了“3·11”大地震這道日本民族哀慟的傷疤,新海誠認為“《鈴芽之旅》已經(jīng)達到了制作《你的名字》時的那個自己無法到達的深度”。
不過,在呈現(xiàn)方式上,新海誠依然沒有改變。他著眼于細節(jié)的描摹,以輕松詼諧的旅途沖淡了災(zāi)難帶來的哀傷。鈴芽的旅途,危險只是點到即止,偶遇的陌生人總是充滿善意。
這可能和新海誠樸實、柔軟的性格底色有關(guān),哪怕面對“3·11”地震這樣一段至暗的記憶,他想做的,也不過是在治愈觀眾的同時,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眾生的關(guān)切,如《鈴芽之旅》主題曲的歌詞中所唱的那樣:時間是枕木/微風是柔軟的/星塵是守護神/人們是渺小的。
資料來源:《人物》《看天下》、毒眸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