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鋒
(菏澤市牡丹人民醫(yī)院影像診斷中心 山東 菏澤 274000)
股骨頭壞死是股骨頭缺血所致的股骨頭結構改變、塌陷,以髖部或腹股溝區(qū)疼痛、髖關節(jié)活動受限、跛行等為臨床癥狀,是導致髖關節(jié)殘疾的常見疾病之一,及早發(fā)現(xiàn)并進行治療可獲得理想預后[1-2]。股骨頭壞死是骨科髖關節(jié)疾病中常見類型之一,目前對于該病的實質性發(fā)病機制尚未形成統(tǒng)一看法,但多認為在發(fā)病后若診斷及治療不當可嚴重損傷機體各功能,在早期可見持續(xù)性疼痛、下肢酸麻等癥狀,隨著病情加重可繼發(fā)關節(jié)間隙變窄、變形、半脫位等,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3-4]。影像學檢查為目前診斷股骨頭壞死的主要方法,但不同影像學方案獲得臨床價值不同,CT、MRI 均為臨床常見影像學檢查方案之一,為明確二者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價值,選取2019 年3 月—2021 年9 月于菏澤市牡丹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70 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3 月—2021 年9 月于菏澤市牡丹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70 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按“隨機抽樣法”分為兩組,每組35 例。觀察組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齡36~80 歲,平均(57.34±10.24)歲;病程2~16 個月,平均(7.14±2.42)個月;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18~27 kg/m2,平均(22.14±2.04)kg/m2;發(fā)病部位:左側19 例、右側16 例;病理分期:Ⅰ期10 例、Ⅱ期10 例、Ⅲ期12 例、Ⅳ期3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4 例;年齡35~80 歲,平均(57.24±10.11)歲;病程2~15 個月,平均(7.08±2.38)個月;BMI 18~27 kg/m2,平均(22.16±2.08)kg/m2;發(fā)病部位:左側18 例、右側17 例;病理分期:Ⅰ期9 例、Ⅱ期11 例、Ⅲ期13 例、Ⅳ期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jīng)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為股骨頭壞死者;②年齡≥20 歲者;③髖關節(jié)均有疼痛、下肢疼痛者;④ 經(jīng)評估活動受限者;⑤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⑥出現(xiàn)間歇性跛行者;⑦意識、聽力正常者;⑧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丟失者;②嚴重心肺功能損害者;③讀、寫、聽障礙者;④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⑤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
對照組進行CT 檢查:患者取仰臥位,采用64 排螺旋高分辨率CT 掃描機對髖關節(jié)股骨頭位置進行檢查,設置參數(shù):電壓120 kV,層厚5 mm,層間距5 mm,電流220~300 mAs,進行多平面重建掃描。分期標準:Ⅰ期患者影像學檢查顯示病灶局部出現(xiàn)變形,可見星芒狀病變;Ⅱ期患者影像學檢查顯示股骨頭骨質硬化,可見囊狀透亮、星芒狀病變消失;Ⅲ期患者影像學檢查顯示存在骨裂,可見新月狀病變;Ⅳ期患者影像學檢查顯示關節(jié)距縮小以及關節(jié)塌陷。
觀察組進行MRI 檢查:患者取平臥位,應用美國GE Discovery MR750 3.0T,預先調整好各項儀器指標,設置參數(shù):層距1 mm,層厚9 mm,首先對患側股骨頭頂端掃描至股骨頂端3 cm 的位置進行平面掃描,而后對矢狀位進行自動旋轉掃描,隨后加權進行T 波掃描,結束上述操作后進行快速旋轉掃描,并對脂肪層實施T2掃描。分期標準:Ⅰ期患者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雙線征,且T2加權信號高;Ⅱ期患者T1、T2加權信號高;Ⅲ期患者T1加權信號降低,T2加權信號增高;Ⅳ期患者T1、T2加權信號均降低。
①以手術病理結果為金標準,比較CT、MRI 檢查的準確率、漏診率、誤診率;②以手術病理結果為金標準,比較CT、MRI 檢查對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病變的檢出率;③比較兩組骨小梁結構模糊、骨髓水腫、髖臼病變、關節(jié)病變、單一囊變、股骨頭內(nèi)壞死囊變、股骨頭變形、股骨頭骨小梁及皮質改變等影像學結果檢出率;④參考醫(yī)院自制“診斷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患者對醫(yī)務人員工作滿意度,0~60 分為不滿意,61~85 分為滿意,86~100 分為非常滿意。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間距)[M(Q1,Q3)]表示,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方法(Z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或Fisher 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以手術病理結果為金標準,觀察組診斷準確率為97.14%,高于對照組的60.00%;觀察組漏診率為2.86%,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準確率對比[n(%)]
觀察組病變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檢出率分別為90.00%、100.00%、100.00%、100.00%,高于對照組的55.56%、63.64%、69.23%、0.0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分期檢出結果對比[%(n/m)]
觀察組骨小梁結構模糊檢出率低于對照組,骨髓水腫檢出率高于對照組,髖臼病變、關節(jié)病變、單一囊變、股骨頭內(nèi)壞死囊變、股骨頭變形、股骨頭骨小梁及皮質改變檢出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影像學特征比較[n(%)]
觀察組患者診斷滿意度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88.5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診斷滿意度對比[n(%)]
股骨頭壞死是臨床常見骨關節(jié)病之一,其致病原因復雜,臨床一般將其發(fā)病原因分為內(nèi)因、外因兩種類型,一旦患者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情況便可導致股骨頭血運受到影響,致使股骨頭出現(xiàn)營養(yǎng)缺乏情況,且該情況可惡性循環(huán),因此在患病后若未及時治療可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出現(xiàn)的強烈疼痛感可影響患者正常行動及生活[8]。目前手術為治療股骨頭壞死的主要方案,但為盡早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在術前需通過相關檢查明確患者病情,評估患者是否存在采取保守治療可能性,若患者病情較輕通過保守治療可改善,既可避免手術增加機體痛苦,亦可節(jié)約醫(yī)療資源;此外影像學檢查明確患者病情可為手術實施提供指導,避免術中操作失誤影響預后效果[9]。
既往多通過X 線等方案對股骨頭壞死進行診斷,但受診療水平及分辨率影響,檢查中極易出現(xiàn)漏診、誤診等情況,導致早期治療出現(xiàn)失誤,近年隨著醫(yī)療及影像學技術發(fā)展,更加先進的設備被應用于臨床診斷中,且診斷敏感度及特異度提升,其中最常見的影像學方案為CT、MRI。經(jīng)本文對比顯示,觀察組準確率高于對照組,漏診率低于對照組,病變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由此證實MRI 在股骨頭壞死分期及病情診斷中更具優(yōu)勢,可避免出現(xiàn)漏診、誤診等情況影響預后效果,分析原因是MRI 在檢查過程中受限程度較低,通過掃描可對病變部位進行全方位的檢出,亦可對任意斷面進行截圖,以便獲得更清晰的圖像,使醫(yī)師對患者病變組織進行準確的觀察及分析;其次MRI 檢查中可避免對人體的輻射損傷,且該檢查具有多樣性特征,可獲得全面的參數(shù),以便醫(yī)師對患者病情進行多方面觀察,從而準確判斷病變位置及病情;此外MRI 檢查可將患者生理、病理變化直觀顯示出來,特別是在關節(jié)積液判斷中較CT 檢查更具優(yōu)勢[10-12]。
結果顯示,觀察組骨小梁結構模糊檢出率低于對照組,骨髓水腫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其他影像學特征檢出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診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MRI 檢查可清晰顯示病變結構,避免出現(xiàn)圖像模糊等情況增加誤診及漏診率。分析原因是CT 檢查應用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主要通過掃描全身發(fā)現(xiàn)病灶,因此可顯示出各類影像學結構,但在早期股骨頭壞死診斷中漏診率較高,且掃描時產(chǎn)生的輻射可損害機體各功能,在臨床推廣中無法獲得患者青睞;反之MRI 檢出不僅安全性較高,且掃描不受體位、方位等限制,通過任意斷面成像均可對疾病進行診斷,從而提高患者接受程度及滿意度[13-14]。
綜上所述,CT與MRI均可應用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但MRI 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更具優(yōu)勢,通過掃描可清晰觀察股骨頭壞死情況,并對患者病情進行分期,以便展開針對性治療,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