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鑫
(福建藝術職業(yè)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0)
音樂能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作用逐漸成為人們的普遍認知,音樂治療也是心理咨詢的重要技術手段。近年來,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學生因心理問題所導致的各種不良行為和學業(yè)問題亟待關注。音樂教育雖不在具體的知識領域為學生的專業(yè)與就業(yè)提供直接幫助,但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全學生人格具有重要作用。音樂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密切,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積極融入各類專業(yè)課程的大背景下,音樂教育應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積極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將音樂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探索音樂課程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以及不同類型音樂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不同維度的影響。
古典音樂是一種源遠流長、充滿歷史文化積淀的音樂流派,通常以管弦樂隊演奏為主。這種音樂風格具有豐富的情感表達和復雜的音樂結構,其創(chuàng)作和演奏方式受到嚴格的規(guī)范。古典音樂的曲目廣泛,涵蓋了交響樂、協(xié)奏曲、室內樂、合唱曲等多種類型。流行音樂是一種廣泛傳播、受眾范圍廣泛的音樂流派,涵蓋了多種音樂類型,如流行歌曲、搖滾樂、流行舞曲等。流行音樂通常以其易于接受的旋律、節(jié)奏和歌詞而受人們喜愛,成為大眾娛樂文化的一部分。流行音樂的歌詞內容多種多樣,涉及生活、愛情、社會問題,反映了當下的時代和文化。它常常與大眾文化、時尚和社會變革緊密相關,成為年輕一代表達自我、情感和觀點的重要途徑。
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在音樂風格、演奏方式和受眾群體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而在音樂教育中,尤其是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討論中,則鮮有對不同音樂類型影響心理健康的研究。本研究一方面希望通過教育實驗論證音樂教育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希望找到在音樂教育中的不同音樂類型與心理健康不同維度的關系,以便于后續(xù)教育實踐者更有針對性地使用不同類型音樂進行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某高職校全校SCL-90 心理普查結果為依據,隨機抽取人數(shù)相同的四個班級,并隨機分成實驗組班級和控制組班級進行音樂課程教育實驗。選取班級均為高職一年級學生,實驗前通過與教師溝通,排除個體差異較大的心理問題學生,最終保留實驗組班級兩個班共80 人,對照組班級兩個班共80 人,被試人數(shù)總共160 人。
使用SCL-90 大學生心理健康自評量表進行測量,測量分數(shù)結果即學生自評分數(shù),作為實驗研究的自變量。調查采用紙筆團體測驗形式,根據研究需要,也會將測驗結果進行回訪和確認,以保證測試效度。
通過甄別和篩選,得到有效問卷共143 份,運用SPSS(18.0)軟件來分析數(shù)據。觀察組內前后變化比較時,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方法;觀察組間比較時,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當P<0.05 時,表明差異顯著。
實驗共持續(xù)30 天,共有4 次音樂課程,其中每周課上30 分鐘對實驗班級進行不同類型的音樂教育。實驗組A班級進行古典音樂鑒賞教育,實驗組B 班級開展流行音樂鑒賞教育。對照組正常授課,不進行任何干預。實驗結束后立即對被試進行問卷測驗,并與入學時控制組、實驗組學生的全校心理普查數(shù)據進行對比。
音樂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音樂鑒賞。挑選一些經典美妙、富有情感療愈效果的音樂,供學生欣賞和體驗。②節(jié)奏練習。在干預活動中,借助奧爾夫教學法引導學生參與肢體活動和節(jié)奏練習。③樂器演奏。構建特定情境并安排任務,激勵學生進行個人和團體樂器練習及表演。④歌唱培訓及演練。引導學生參與歌唱訓練,同時在小范圍內鼓勵他們展現(xiàn)自我表現(xiàn)。對實驗組A 班的學生采用以古典樂為主的音樂素材,并且除了上述內容外,增加30 分鐘的古典樂鑒賞環(huán)節(jié),即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增強對古典樂鑒賞方式的認識。實驗組B 班則使用流行樂為音樂素材。實驗組內兩種音樂類型的教學方法保持一致。
接受干預后的實驗組被試在所有因子得分上均有所降低,且在所有維度及總均分上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未進行干預的控制組,在所有因子分上也均有所降低,且在人際敏感、敵對、其他癥狀及總均分上差異明顯,這可能是校內已使用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心理干預所造成的結果。從數(shù)據上看,音樂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作用顯著,尤其體現(xiàn)在強迫、抑郁、敵對、恐懼、偏執(zhí)等方面,詳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控制組SCL-90 量表前測后測結果比較
實驗組A、B 組總分差異不顯著,但在軀體化、人際敏感、敵對、偏執(zhí)的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A 班相比B 班在敵對、偏執(zhí)維度上顯著下降,B 班相比A 班在軀體化和人際敏感維度上顯著下降,詳見表2。
表2 實驗組SCL-90 量表前測后測結果比較
音樂教育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顯著的潛力和作用。研究表明,參與音樂課程教育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首先,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能幫助學生宣泄情感,釋放壓力,減輕負面情緒。演奏、欣賞或創(chuàng)作音樂都可成為學生情緒管理的途徑,有助于緩解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其次,音樂教育鼓勵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這種自我表達能增強學生對自身的認知,增強自信心,從而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提升。再次,音樂還能幫助學生放松身心,降低壓力水平,促進內心平靜。音樂教育中的合奏、合唱,需要與他人互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交技能和團隊合作能力,有助于建立友誼,減輕孤獨感,提升社交支持網絡。最后,欣賞美妙的音樂作品可以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愉悅感和幸福感。美好的音樂體驗有助于改善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通過音樂教育,學生不僅學習了音樂技能,還培養(yǎng)了堅持、耐心和自律等品質,這些品質對心理健康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雖然兩種音樂類型在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心理健康的維度中,不同音樂類型顯示出不同的效果。具體而言,相對于實驗組B,實驗組A 在敵對和偏執(zhí)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下降。表明古典音樂的音樂鑒賞活動對于降低學生的敵對和偏執(zhí)情緒具有積極的影響。古典音樂往往以其優(yōu)雅和平靜的特點被賦予情感療愈的能力,這可能有助于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和態(tài)度,減少了敵對和偏執(zhí)情緒的表現(xiàn)。此外,實驗組B 在軀體化和人際敏感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下降,表明流行音樂的音樂鑒賞活動在降低學生的軀體化和人際敏感情緒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流行音樂通常充滿活力和積極情感,可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信心,從而減少了軀體化和人際敏感的體驗。
不同類型的音樂鑒賞活動可能在特定心理維度上產生不同的影響。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在情感、情緒傳達和情感調節(jié)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它們在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時可能呈現(xiàn)出差異。故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深入探討不同音樂類型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以及潛在的機制。此外,我們還應考慮個體差異、音樂偏好以及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以更全面地理解音樂教育對心理健康的作用。
適宜的音樂課程教育干預在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備顯著的促進作用,成為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益途徑之一,音樂教育在心理健康維護中具備卓越功能。通過開設音樂教育課程、營造音樂欣賞環(huán)境、組織音樂實踐等舉措,能夠有效地緩解壓力、引導消極情緒的宣泄、促進人際交流、打破內心封閉,從而增強交往能力、推動人際和諧、提升意志品質和自我效能。
結合前人研究和本研究結果,學校應提供豐富多樣的音樂教學,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音樂環(huán)境,鼓勵學生參與樂器練習和表演,同時搭建平臺以分享音樂成果和體驗。必要時引用音樂療法技巧,針對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進行干預,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采用單因素對比實驗來探究音樂教育對心理問題學生的干預效果,未來,后續(xù)研究將運用多因素實驗設計和統(tǒng)計分析,深入探討心理健康干預策略及效果。同時,本研究中的音樂教育干預措施標準化和系統(tǒng)性仍有提升空間,值得進一步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