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凡,秦艷峰
(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婚俗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學界對特定歷史時期的陜北地區(qū)婚俗文化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將重點探析新中國成立以來陜北婚俗變遷及其特點,進行反思,以期更新觀念,移風易俗。
“婚俗作為一種社會文化行為,受社會政治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大影響,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婚俗,每一時代婚俗的變遷都深深鐫刻著時代的烙印”[1]。新中國成立初期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這一時期反對封建思想和強調簡約是婚俗的主要內容;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婚俗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受到嚴厲打擊,婚禮流程進一步簡化,“政治性”和“革命性”是這時期婚俗的表現;隨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擇偶標準隨之多元化,經濟收入成為首要考慮因素,進入新時代,人們對婚禮的期望不斷提高,除了傳統的婚禮形式外,人們還注重個性化和創(chuàng)意化的婚禮形式,倡導移風易俗,摒棄鋪張浪費的婚禮形式,追求簡約、環(huán)保、文明的婚禮。
當代陜北婚俗繼承了傳統婚俗的“禮俗”和思想理念:如婚前男方前往女方家提親,是對六禮中“請期”的繼承,體現了對女方家庭的重視;在婚禮儀式中,依然保留拜父母的流程;結婚時貼紅雙喜,以紅色為主題進行裝飾穿搭;這些都體現出當代陜北婚俗對傳統“禮俗”的繼承;在思想理念方面,陜北地區(qū)的婚俗仍然延續(xù)著生育祈愿和生命寓意的主題:“陜北婚俗一直蘊含著對人丁興旺的美好期待,如需要新人掰的兒女饃饃,或者是撒帳以及‘壓四角’的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等,再者迎送婆姨口中念念有詞祝福早生貴子的話語”[2],還有婚宴上人們特意在婆婆公公臉上畫畫,穿類似于媒婆的服裝讓其“引孫子”,新人入洞房后午夜吃兒女餃子等細節(jié)都是盼望這個家庭能子孫滿堂,這些習俗一直傳承至今。
當代陜北婚俗是與時俱進的,其進步性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自由戀愛成為主流婚姻締結方式。所謂締結方式,即婚姻關系的確定方式?;橐鼍喗Y,是男女雙方從認識到相互愛慕,最終結成婚姻關系不可或缺的渠道方式,是婚姻關系的重要表現形式。傳統的包辦婚姻如娃娃親、換親等已退出歷史舞臺;年輕一代以相親為恥,相親作為一種婚姻締結方式已與年輕人漸行漸遠,自由戀愛成為主流婚姻締結方式。
2.通婚圈的無限擴大。通婚圈是指男女雙方互相締結婚姻關系的地域范圍大小。舊時代,陜北交通不便,人際交往受限。男女雙方結親,范圍不會超過方圓三五十里。甚至出現城里人不與鄉(xiāng)里人結親,鄉(xiāng)里人不與街鎮(zhèn)人結親,延安人不與榆林人結親的怪事。當代社會的進步,交通便利,人口流動范圍逐漸擴大,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口自由流動,流動范圍無限擴大,陜北年輕人的通婚圈也隨之無限擴大,呈現出東西南北中,不分地域國界,五湖四海的局面。
3.情感需求成為婚姻的主要動機?;橛^念的變化是女性在婚姻中地位得到提高的一個顯著表現,“新中國成立,政府提倡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婦女成為國家的主人和社會的‘半邊天’,取得了獨立人格和權利”[3]。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結婚是為男方家族傳承香火,如陜北歌謠中“生火做飯、縫新補爛、養(yǎng)兒抱蛋”[4]揭示了對妻子職能的定位。當代社會的進步,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逐漸平等,“婚姻的生育動機減小,情感需求成為婚姻的主要動機”[4]。尤其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陜北年輕人的婚育觀念產生了質的飛躍,結婚不僅僅是繁衍生命傳宗接代,而是尋找人生的伴侶。加之,生育成本、撫養(yǎng)成本、教育成本的提高,導致年輕人的生育動機不明,甚至沒有。
4.離婚,再嫁不再受社會歧視。過去,陜北落后,多數人認為婦女離婚是丟人的、辱沒家門的事,多數人認為婦女要保持貞潔,即使在丈夫早逝的情況下,也要從一而終,寡婦再嫁受到社會歧視。當代陜北,社會經濟發(fā)展,人們的思想隨之得到解放,離婚,再嫁不再受社會歧視,寡婦再嫁不再被視為不光彩的行為。其實,離婚是人們思想解放的一種具體行為表現,再嫁是婚姻自由的體現,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權意識的蘇醒和強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處于恢復期,提倡艱苦奮斗,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新婚姻法》強調革除舊社會婚俗陋習,明確規(guī)定“禁止任何人借婚姻關系問題索取財物”[5],陜北新婚俗漸興:男女雙方到法定結婚年齡,由父母張羅,請介紹人互相說合,介紹雙方情況,互相約見談話,女方隨其父母到男家“相親”,看家庭境況。男女中意后舉行簡便的訂婚儀式,男方為女方買幾件新衣服贈送。擇定婚日,到婚姻機關登記,領取結婚證。[7]結婚的服裝是土布褲和棉襖,迎親的方式為步行或者騎毛驢。彩禮嫁妝較為單一,“五十年代一張床”是當地對這時期彩禮的形容,大致內容是新婚夫婦沒有其他的彩禮嫁妝,只用一床鋪蓋就組建一個新家庭。
1966 年到1976 年十年文革時期,這期間反對封建舊物,由此婚前很少有合八字和索要彩禮嫁妝的行為?;樗琢鞒虨椋航Y婚登記時出具介紹信,在婚禮上新人手捧“紅寶書”,唱“東方紅”,接著拜毛主席,拜父母,拜人民;之后用煙茶、花生、糖果招待親朋好友。這一時期經濟有所發(fā)展,結婚服飾上,皮襖開始普遍,同時出現藍色或者白色細布衫。結婚迎親方式為騎驢或者步行,城鎮(zhèn)中部分條件富裕的家庭使用自行車迎親。下文的案例1,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當時的婚俗狀況。
案例1:張愛花,女,榆林市清澗縣寬州鎮(zhèn)人,今年已經77歲高齡,1968年正月結婚。她說:“我們當時結婚的時候很窮,穿個白布衫,藍色咔嘰褲和老布鞋就結婚了”,她還表示,因為她家較偏僻,當時結婚的時候文革剛開始,所以她出嫁時還請了吹鼓手,但是她丈夫的成分不好,所以在迎親的路上吹鼓手不能吹,步行迎回來之后,拜長輩,然后長輩給份子錢,接著簡單的辦了個酒席,吃了黃米撈飯,婚禮就結束了。
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婚禮流程簡化,彩禮輕,甚至沒有,嫁妝簡便單一,但敬重長輩和款待親友仍然是重要的元素,這體現出陜北人民重視禮數的價值觀念。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陜北婚俗在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從簡約向繁瑣發(fā)展。在這期間,新舊思想碰撞,父母介紹與自由戀愛夾雜,但是父母的意見依舊對于締結婚姻有決定性作用。婚前“合八字,看屬相”再次抬頭。人們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逐步提高,擇偶標準發(fā)展為重視家庭條件、健康、文化水平和人品。彩禮在改革開放以來也發(fā)生許多變化,最具代表的是“四大件”的發(fā)展變化:四大件最初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當時的總價值約為五百元左右,四大件是家境非常好的人家才能夠擁有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四大件變化為黑白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和錄音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四大件發(fā)展為彩電,空調,電話和摩托車。進入二十一世紀,小轎車和房子是最大支出。改革開放后婚俗另一個變化表現在婚宴方面:改革開放初期,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婚宴是難辦的,糧票布票要在很早就準備,酒席就是油糕和粉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婚宴水平提高,婚禮的第一天下午吃玉米面饸絡,第二天中午的席上有了炒菜和八碗;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一天下午為肉臊子饸絡,次日中午酒席菜品逐漸豐盛,流動酒席也在農村出現;城鎮(zhèn)一些條件較好的,請婚慶公司策劃婚禮,婚宴上出現了婚禮司儀?;樗椎淖兓从沉松鐣l(fā)展的變化,案例2、案例3 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的婚俗。
案例2:項小蓮,女,50 歲,馬勝利,男,53 歲,延安市志丹縣人,農民。在項小蓮姨母的介紹下兩人于1993年結婚。項小蓮說:“因為是在農村,現在看來當時思想還是保守,大人說讓跟誰就跟誰?!碧峒安识Y時,馬勝利說:“當時窮的要甚沒甚,彩禮就給了一個兩百多塊的自行車”,他們的結婚流程也很簡單,新郎騎毛驢迎回新娘,在酒席上敬酒認親戚,第二天給上輩人磕頭認大小后,婚禮就結束。
案例3:沈巧娟,女,38 歲,延安市安塞區(qū)人,她和她的丈夫在親戚的介紹下于2006 年結婚。沈巧娟現在是花店老板,主要給婚禮慶典供應鮮花。她說現在的婚禮十分隆重,他們那個時候的婚禮和現在比起太簡單了,不搞婚禮慶典,直接去吃酒席敬酒。因為對男方家的條件比較滿意,所以當時彩禮只要了“一禮”(2400元人民幣),嫁妝是電視機。她還說,看屬相合八字是咱們這邊人的傳統,她丈夫屬鼠,她屬牛,是合婚的屬相,家里人十分滿意。
改革開放后婚俗得到新的發(fā)展,但是在擇偶時,依舊重視男女雙方屬相八字是否契合,父母的意見在很大程度上對婚姻有決定性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各地政府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工作,陜北地區(qū)婚俗也隨之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年輕人一定程度上擺脫傳統婚俗習慣的束縛,如很多新婚夫婦取消婚后回門這一習俗,也有一些新婚夫婦以與朋友聚餐的形式替代了鬧洞房。這些變化反映出新時代婚俗改革卓有成效,文明婚嫁觀念深入人心。新時代的婚宴進一步升檔提級,以前的婚宴是在普通酒店,現在的婚宴是在星級酒店,由婚慶公司策劃儀式,婚禮儀式中西合璧,成為新時代婚俗的主要部分。在形式上,年輕人講究情調,傾向于打造個性婚禮,各種婚禮形式層出不窮。注重儀式感是陜北婚俗在新時代的顯著特征,新人除了拍婚紗照之外,還會選在520 辦理結婚證,專門拍結婚證登記照.此外,婚禮服飾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新娘除了穿婚紗和敬酒服之外,還興在新郎迎親之前穿“晨袍”。案例4讓我們進一步了解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的陜北婚俗。
案例4:張磊文,男,32 歲,榆林市榆陽區(qū)人,事業(yè)單位科員,2021 年結婚。據他所述,他和妻子是自己相識的,他最看重的是對方的人品;婚前合屬相看八字,是因為家里的老人比較相信,他和妻子都不講究迷信。在結婚過程中他們最在意的是婚禮儀式。提到彩禮他說:“榆陽區(qū)這邊結婚給的是“衣服錢”,當時給了十八萬八千八百八十八,雙方都看得上,父母也滿意,就圖這個數字吉利,但這個數字是不固定的,根據自己家庭經濟情況而定,以和氣為重?!彼Y婚沒有鬧洞房,現在鬧洞房也都是關系好的朋友才去,而且不會鬧的太過分。當問到當下婚俗中存在的問題時,他說:“大操大辦是目前主要問題,但是人一輩子就結這一次婚,即使有些不合適的禮俗,也得妥協?!?/p>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陜北婚禮儀式中不乏西方婚禮元素,也有很多人選擇弘揚優(yōu)秀傳統婚俗文化,打造個性化的中式復古婚禮,對婚俗陋習革除和反思,但一些陳舊觀念在陜北人心中根深蒂固,這需要政府不斷引導宣傳,提倡文明婚俗,與時俱進,推動婚俗改革不斷深化,使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婚俗觀念深入人心。
1.“看屬相,合八字”
歷史上陜北生產力較低,“靠天吃飯”,由此將希望寄托于神靈的迷信思想順勢產生——“看屬相,合八字”盛行,當地百姓認為:男女雙方屬相八字相合,有利于日后發(fā)展;屬相八字相沖,婚姻則會不和,也不利于男女雙方個人發(fā)展?;榍翱磳傧?,合八字的本意是希望新人幸福美滿,但是,因八字不合將其分開,導致悲劇發(fā)生,違背了這一行為的初衷。事實上婚姻能否幸福,男女雙方能否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取決于個人的努力,與八字屬相無關。封建迷信思想盛行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政府應組織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活動,使人民群眾的思想從“依托神靈”轉變相信科學,“以人為本”,起到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移風易俗的作用。
2.冥婚現象
直到如今陜北依然存在冥婚現象,陜北喪葬以土葬為主,土葬講究夫妻死后同葬。當地未婚女子離世不可葬在娘家,但將未婚女子單獨埋葬,則被認為是孤魂,無法轉世投胎,擾亂人間秩序;未婚配的男子獨自下葬,則會影響整個家族的發(fā)展運勢。由此可知因果報應及追求家族利益最大化是冥婚現象存在的歷史邏輯。配冥婚的需求在陜北部分地區(qū)依舊存在并產生了一系列地下交易鏈,與盜竊女尸、侮辱尸體息息相關,該行為觸犯法律,扭曲價值觀念,體現出科學與迷信的碰撞。部分人對冥婚婚配者存有理解共情心理,冥婚在他們心中已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普法宣傳,循序漸進破除冥婚迷信陋俗,嚴厲打擊盜竊女尸買賣女尸配冥婚違法犯罪活動。
3.大操大辦
在陜北地區(qū),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勤儉節(jié)約等優(yōu)良傳統觀念受到沖擊,好面子,婚禮嫁娶攀比之風隨即興起:租用豪車為婚車,六輛八輛甚至十幾二十兩的迎親車隊;酒席設在豪華酒店,一桌餐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元;布置隆重的婚慶場地,幾千幾萬甚至十萬元起步的婚慶儀式。參加婚禮者也本著禮尚往來的原則隨禮金額不斷增高,禮金從五十元增加至五百元甚至上千元,人情攀比成分不斷變重?;槎Y本應該是家庭團結的象征,不應該是攀比和浪費的象征。大操大辦婚禮,背離了其維系親情,寄托美好祝福的本質,造成大量浪費,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政府應通過宣傳和教育引導,積極倡導從簡節(jié)約的文明婚禮,弘揚文明婚宴文化。
4.高額彩禮
彩禮是指男女在確立婚姻關系時,以男方向女方送禮為主要形式的一種傳統風俗,是對女方撫養(yǎng)費用的部分補償和酬謝,是婚姻締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人們普遍遵守的婚嫁風俗慣例。恰當金額的彩禮是對女方家庭的尊重,是對女方父母含辛茹苦撫養(yǎng)兒女的精神補償。然而,目前陜北部分農村地區(qū)彩禮高達六位數,給不少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導致正常的婚姻變味。其負面影響有:高額彩禮使男方家庭苦不堪言,高價彩禮使許多農村家庭脫貧又返貧;男方因無力支付高額彩禮而致婚姻告吹,使得一些男性為了自己的婚姻不惜用違法方式來籌集彩禮,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彩禮作為新家庭的建設基金,本是父母對兒女的祝福,一些年輕人卻趁機和父母索要高額彩禮,變相“啃老”,減輕自己的負擔。奮斗是年輕人靚麗的底色,年輕人失去奮斗意識,不利于個人成長,不利于社會發(fā)展。年輕人要體諒父母,感恩父母,積極弘揚孝老愛親、勤儉持家的中華傳統家庭美德,抵制高額彩禮,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低俗“鬧洞房”
“鬧洞房”是陜北傳統婚俗活動,該活動初衷為圖紅火喜慶,也是對新人的祝福;然而一些人打著“圖熱鬧”的幌子進行低俗鬧洞房,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如在新郎快將新娘迎回家的路程中,朋親當街抽打新人或追逐打鬧,極易造成交通堵塞,引發(fā)交通事故。又如對新人進行低俗裝飾,這不僅不符合新時代文明婚俗要求,也使充滿喜慶的婚禮變得怨聲滿滿。“中國人歷來喜歡熱鬧的氛圍,可是當氛圍凌駕于公序良俗和個人感受之上時,就意味著失序的開始”[6]廣大年輕人要積極破除陳規(guī)陋習,移風易俗,傳播文明新風,支持文明鄉(xiāng)風建設工作,努力建設文明和諧社會。
1.個性化
進入新時代,要有新風貌、新思想,婚慶模式個性化發(fā)展成為一種新趨勢。年輕一代要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樹立新型婚戀觀,追求文明喜慶,簡約高雅,簡樸文明的婚禮形式,如集體婚禮、家庭婚禮、旅游結婚等形式。但是在婚禮慶典個性化的同時,也應注意與陜北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如將陜北剪紙文化和民歌文化與新時代婚俗結合。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保?]我們應注重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婚禮的元素,使傳統婚禮具有時代的活力,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合發(fā)展,推動社會文明發(fā)展。
2.文明化
堅持文明婚慶,自覺抵制低俗鬧洞房和封建迷信活動,婚慶期間做到語言文明,舉止得體,積極勸導親友同事遠離不文明婚俗行為,營造文明高尚婚俗氛圍;摒棄鋪張的婚禮,改正好面子的觀念,做到喜事新辦,輕財重禮;婚慶公司要更新觀念,創(chuàng)新理念,探索文明綠色的婚禮儀式,從環(huán)保節(jié)儉的角度出發(fā),使婚禮富有內涵和紀念意義。
政府也應重視推進婚俗改革工作,弘揚簡約文明的婚俗?;樗赘母锱c社會文明程度息息相關,政府在推進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制度設計和基層動員相結合,如開展時代新風的宣傳工作,將婚俗文明相關規(guī)定寫入社區(qū)公約,通過這些措施,促進文明婚俗的普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3.規(guī)范化
廣大農村地區(qū)應推進文明鄉(xiāng)風建設,與時俱進,移風易俗,教育人民更新婚俗觀念,落實婚俗改革工作,深入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2019 年6 月,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鄉(xiāng)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指出農村地區(qū)應該發(fā)揮地方自治組織的積極作用,集思廣益,依靠群眾形成文字性的村規(guī)民約,對婚俗加以改進。2020 年5 月21 日,民政部印發(fā)《關于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首次將婚俗改革作為獨立的工作進行建議指導和相關工作部署。2021年4月7日,民政部發(fā)布《民政部關于同意將河北省河間市等單位確認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qū)的批復》,首次在全國劃分十五個試驗區(qū)進行為期三年的婚俗改革試點,為婚俗改革在全國推廣提供樣板。2021 年4 月29 日,全國人大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鄉(xiāng)村振興促進法》,指出發(fā)揮村規(guī)民約的作用,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xiāng)村。從國家層面逐漸由大到文明鄉(xiāng)村建設細化到小的婚俗改革,不斷健全規(guī)章制度,完善實施組織,使婚俗改革將落實落細,不斷規(guī)范。
婚俗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有重要意義。當代陜北婚俗中,傳統的婚俗習慣依舊占據主要并存在部分問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支,婚俗會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完善而更加健康地成長,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理性看待婚俗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用博大的胸懷和耐心去引導其朝著更加理性文明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積極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婚俗文化,促進家庭和諧,社會進步。我們堅信,陜北婚俗文化一定會朝著更加理性文明健康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