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鄔敏敏
這位“小搗蛋”叫小凱,小凱的自主能力差,規(guī)則意識弱,易沖動……上課時,小凱有時不停地敲打桌子,有時大聲怪叫,有時在地上亂爬。下課時,和同學一起玩耍,只要稍不如意,小凱就會掄起小拳頭打同學。
久而久之,同學們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他的脾氣更暴躁了,開始故意找同學的碴,拉女同學的頭發(fā),打擾別人學習,有“破罐子破摔”之勢。
我通過家訪得知小凱上學前一直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爺爺奶奶什么事都依著他,長期的溺愛,使得小凱自理能力弱,行為習慣差,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要上小學時,小凱回到父母身邊,父母對他嚴格要求??墒切P不服管教,父母缺乏耐心。學習上,他一開始還勉強能達到要求,但隨著學習難度增強,他漸漸跟不上了。特別是疫情復學回來后,我發(fā)現(xiàn)他的眼睛、嘴巴經(jīng)常不受控制地亂動,有時就連輕輕一句提醒、一個善意的眼神,都會使他暴跳如雷。
于是,我和小凱父母溝通交流以后,商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獎懲措施。另外,我還請小凱父母帶孩子去醫(yī)院診治。經(jīng)醫(yī)生診斷,孩子患有多動癥。得這個病的孩子坐不住,情緒也容易失控。此時,家長才重視起來,并配合醫(yī)生積極治療。
一節(jié)語文課,我提醒同學們把作業(yè)本打開,小凱坐在那里一動不動,我走到他身邊,輕聲對他說:“快點把作業(yè)本打開?!彼荒蜔┑卣f:“你腦子進水了吧!”聽到這樣的話,我十分震驚,決定不再理會他。于是,我把頭轉向同學們,對同學們說:“老師的腦子真的進水了嗎?”同學們紛紛搖頭。我說:“老師的腦子的確進水了。小凱不想接受別人的意見,我還不厭其煩地跟他說。我們繼續(xù)上課?!毙P坐在座位上一聲不吭,有些手足無措。
之后的幾天,我都對他采取冷處理,有時,他會專門來找我聊天。他看我不理他,反而不惹事了。做任何事前,他總是用期盼的眼神看看我,希望我對他的行為做出一些反應。
一個星期后,小凱終于忍不住,向我承認錯誤,保證再也不會犯了,要做一個尊敬老師的好孩子。于是,我們約定:有事好好說,說話要文明,不亂發(fā)脾氣。他都接受了。
每天放學之前,小凱都會主動和我告別,并輕輕地問一句:“鄔老師,今天我進步了嗎?”這時,我會盤點他這一天的進步,同時也指出他的不足之處?!班?,我還是有進步的。”他自言自語地說著,像一只快樂的鳥兒,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沒有朋友的孩子,內(nèi)心是孤獨的。因為小凱動不動就打人,同學們都不愿意和他成為朋友。作為班主任,我首先要成為他的朋友。課間,我和他一起玩“掰手腕”“石頭剪刀布”的游戲。一開始,我們玩得很開心??蓻]過多久,他就開始耍賴,我裝作氣呼呼的樣子與他理論。他聽了我一番有理有據(jù)的論辯后,沒有像以前那樣很憤怒地掄起小拳頭,而是開始接納我的意見。
接著,我在他座位的前后左右安排了一些性情溫和、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每天安排一名同學幫助他。下課時,這名同學會和他一起準備好下節(jié)課的學習用品,再一起到教室外玩耍。他的身邊多了幫手,多了玩伴,不再感到孤獨,便不再對他人充滿敵意。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小凱漸漸體會到與他人交往的快樂。
一次班會課上,我給學生講了一個繪本故事《生氣湯》。當看到故事中的霍斯和媽媽用煮生氣湯的方式來宣泄情緒時,同學們捧腹大笑。我問同學們:“你生氣時會怎么做呢?怎么做比較好呢?”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小凱也積極參與其中,他和同學一起模仿繪本中主人公吐舌頭、做鬼臉的樣子。
課后,我給孩子們推薦了有關情緒管理的《毛毛兔》系列繪本和《我的感覺》系列叢書,還根據(jù)不同的情緒整理了一些繪本,讓學生學會不同情緒的表達方式。
學會一些情緒表達的方式后,就可以進入實踐演練階段。我讓學生4 人一個小組展開討論,選擇一種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然后將所有方法匯總,做情緒選擇輪盤。輪盤中的每一個方法都是學生實踐后所選擇的情緒管理方法。如深呼吸:停下,深呼吸,再深呼吸,等待5 秒鐘;想一想開心的事情、寫日記、看電視、聽音樂、玩游戲……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學到了許多管理情緒的方法。
有一次,小凱眉頭緊鎖,嘴巴嘟得老高,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只見他來到情緒輪盤前,想尋找解決的方法。過了一會兒,他來到教室外,手扶欄桿,望著遠方,嘴里嘀嘀咕咕地不知在說些什么。他說了一大通后,深深嘆了一口氣之后回到教室??磥碡撁媲榫w已經(jīng)有所緩解。
萬瑋 攝
現(xiàn)在,我時常能看到小凱和同學一起在走廊里玩耍。他開始向同學靠近,同學們也漸漸喜歡他。有一次,我要到行政樓開會,他追著我,和我說了一路他的開心事。直到走到行政樓的會議室門口,他才不得不停下來,還不忘和我約定,回來后一定要聽他把沒說完的話繼續(xù)說完。
每個班級都會有幾個特殊的孩子,他們可能并不是刻意要違規(guī),只是“身不由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作為班主任,可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表面上好像是“放下”“不管不問”,其實是換一種策略,讓教育者與學生保持合適的距離,讓彼此都能放松,有一個自由回旋的余地。
事實證明,小凱的規(guī)則意識強了很多,情緒控制方面也有了明顯進步。他不再是同學眼中的“小搗蛋”,同學們也愿意和他交朋友了。(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