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琦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Winning Compositions of the 16th Sunshine Cup
Student New Music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Chengdu, China
摘 要:第十六屆“陽光杯”學生新音樂作曲比賽是由四川音樂學院主辦、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承辦的一項國際賽事。賽事的獲獎作品作為“陽光杯”作曲比賽的縮影,將國際上年輕一代的先進作曲理念呈現(xiàn)給了川音師生。文章選取比賽前三名獲獎作品埃姆雷·艾羅茲(Emre Er?z)的String Quartet、特倫斯·葉(Terence Yap)的Gossamer Dreaming和山本哲也的Septuor DAntony進行解讀,探討參賽選手的創(chuàng)作思路、寫作風格,并對作品中音樂材料的相互邏輯關系進行分析。
關鍵詞:陽光杯;作曲比賽;新音樂;獲獎作品
中圖分類號:J60-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23)03-0104-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3.03.010
中國·成都“陽光杯”學生新音樂作品比賽是一項面向全球學生征集新音樂作品的國際化作曲比賽,由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于2004年創(chuàng)辦,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八屆①。比賽以“新人—新思維”“新作—新音樂”為宗旨,秉承學術性和前瞻性。創(chuàng)辦“陽光杯”作曲比賽不僅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促進了國家和地區(qū)之間的文化交流,也為全球各地的年輕作曲學生提供了展示各自音樂作品的契機。
第十六屆“陽光杯”舉辦于2020年,該屆比賽收到了來自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以色列、伊朗、澳大利亞、新西蘭、土耳其、意大利、瑞士、法國、奧地利、新加坡、德國、英國、芬蘭、塞爾維亞、俄羅斯、波蘭等22個國家以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參賽選手共計115部參賽作品。評委會成員為西村朗(Akira Nishimura)教授(主席)、特里斯坦· 繆哈伊(Tristan Murail)教授、板倉康明(Yasuaki Itakura)教授、鐘峻程教授、宋名筑教授、楊曉忠教授及郭元教授。最終,來自土耳其比爾肯大學的土耳其選手埃姆雷·艾羅茲(Emre Er?z)的作品String Quartet榮獲一等獎;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新加坡選手特倫斯·葉(Terence Yap)的作品Gossamer Dreaming及來自法國里爾國家音樂學院的日本選手山本哲也(Tetsuya Yamamoto)的作品Septuor dAntony榮獲二等獎;來自四川音樂學院的中國選手晏毓璘的作品The Absurd Path、來自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大學的中國選手馬昊的作品《旱魃》(Hiderigami)及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中國選手鄒天宇的作品Quartet for 4 Soloists榮獲三等獎。此外,還有丁力行選手的作品Lone Star Falls into the Ocean、劉瀚澤選手的《凋零的落葉》(Feuilles Fanées)、派德姆·迪巴(Pedram Diba)選手的Reaching for the Unreachable Point of Desire、孟桓鋒的Behind the Darkness、李龍飛的《極光》(Aurora)以及張之洋的《落風》(Falling Winds)榮獲優(yōu)秀獎。①該屆參賽作品風格迥異,創(chuàng)作手法多種多樣,秉持了“陽光杯”作曲比賽“新人—新思維、新作—新音樂”的創(chuàng)辦理念。本文將選取前三位獲獎選手的參賽作品,闡述其創(chuàng)作思路,解析創(chuàng)作風格并對其音樂材料、結構等元素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和探討。
作品一 埃姆雷·艾羅茲:String Quartet
埃姆雷·艾羅茲(Emre Er?z,以下簡稱艾羅茲)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土耳其青年作曲家,生于1995年,獲獎時就讀于土耳其的比爾肯大學(Bilkent University)。他的音樂作品專注于復雜的聲響并列與組合,其靈感來自不同流派的當代藝術形式,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探尋織體的構建與交錯。艾羅茲試圖在他的作品中發(fā)掘音響本身的敘事性,并從簡單的音樂材料或其他非樂音聲響效果中發(fā)掘新的可能性。②String Quartet這首作品由美國Taproot新音樂節(jié)Spektral四重奏組于2020年委約創(chuàng)作。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弦樂器延伸技巧,通過對力度、音色、弓壓等參數(shù)細膩的調控,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具魅力的、生動的、富有想象力的音響世界,這也與作品本身樸實無華的復古標題“弦樂四重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譜例1)
String Quartet由3個不間斷的“樂章”所組成③,每個章節(jié)由不同的織體以及音響構筑理念區(qū)分,并通過中心音D為核心音高材料構筑內在的聯(lián)系。
需要明確的是,此部作品的音高材料是以“噪音”作為絕對主導的。因此,艾羅茲所提出的“以D為中心音進行發(fā)展”的概念并不是我們通常認知里的和聲或調式主音,而是通過以D為基準音構筑大量的微分音、泛音、噪音等音響,并通過這個中心音強化音樂材料的統(tǒng)一性。在作品的一開始,我們可以看到艾羅茲構筑了四條獨立的線條。每一條的音高材料通過圍繞D這個中心音進行微分音、顫音、震音等進行變化,并且通過細致地控制弓壓(通過空實心矩形表示)、運弓位置、揉弦力度以及強弱漸變,讓每個線條的音色產生持續(xù)性的變化,綜合在一起形成復雜的音響效果。第二樂章基于泛音的音響特征材料,實際上在第一樂章的結尾處已經(jīng)由中提琴提前引出(從第34小節(jié)開始),形成一個類似“浸入式”的連接和融合。此樂章以強弓壓演奏空弦泛音作為起始材料,在各聲部逐漸引入具有不同節(jié)奏型的泛音滑奏。整個樂章一直在不斷推動,構筑了一個不穩(wěn)定的音響環(huán)境,此起彼伏并形成高潮。(譜例2)
第三樂章則側重于運用碎片化的音響材料構筑多聲部結構,通過復雜的音色、節(jié)奏穿插等對比形成極具動力化的混合音響效果,見譜例3。樂章中間還穿插了形似第一樂章中多層級漸變的線性材料進行對比段落(第111—130小節(jié)),并在結尾高潮形成節(jié)奏統(tǒng)一的漸變音塊。縱觀整個作品,我們可以看出艾羅茲這位年輕的作曲家對音色的組合和調控有著十分成熟的見解。雖然作品整體反映出的緊張度較高,但艾羅茲通過合理的結構排布、高潮與斷崖式對比部分的布局及各種靜態(tài)材料的頓挫,使得整個作品張弛有度。本屆評委主席西村朗教授評價道,這部作品就像“有生命的動物”①一樣。
作品二 特倫斯·葉:Gossamer Dreaming
特倫斯·葉(Terence Yap,以下簡稱葉)是一位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參賽選手,1970年生于新加坡。Gossamer Dreaming(意為絲游之夢)創(chuàng)作于2020年,為長笛、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而作。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多蘿西·納邦加迪(Dorothy Napangardi)的繪畫作品Salt on Mina Mina。這件藝術作品嘗試展現(xiàn)遠古時代的婦女們在徒步旅行的過程中,用掘棍來標記她們的鄉(xiāng)土。葉在欣賞這部作品時,被其畫面中網(wǎng)狀/點狀的復合構造以及與黑色背景形成的強烈對比性所吸引,從而創(chuàng)作了Gossamer Dreaming這部作品。他表示,這首音樂作品嘗試呈現(xiàn)出人類及非人類之間復雜交錯的內在聯(lián)系。
這部作品具有一個特殊的創(chuàng)作構思。葉在記譜時給每件樂器并置了多行譜(長笛2行,其余3件樂器各3行),每行額外的記譜包含特定種類的非常規(guī)演奏法,指示演奏員間歇性地或在演奏常規(guī)樂譜的同時進行一系列非樂音演奏,形成多層次的復合音響。 例如,譜中帶有V的一行,即代表演奏員需要采用一系列人聲技巧發(fā)聲,如Flute(V);而帶有P的一行,代表演奏員需要用手部或特定物體擊打或摩擦樂器的某些部位發(fā)出聲響,如Cello(P),見譜例4。這種特殊的記譜方式致力于呈現(xiàn)更清晰的音響融合需求,并通過譜面整理將不同種類的音響發(fā)聲方法進行歸納,一些現(xiàn)代著名作曲家如凱婭·薩里阿霍 (Kaija Saariaho)、赫爾穆特·拉亨曼 (Helmut Lachenmann)等對這類記譜法的實踐已經(jīng)較為成熟。
Gossamer dreaming的材料使用較為“節(jié)儉”,葉在創(chuàng)作中對線條的堆疊持非常謹慎的態(tài)度。作品中的線條總是在有限的層級疊加下依次交替出現(xiàn)并通過漸變處理,同時采用碎片化的打擊型材料進行點綴。與之前介紹的String Quartet相比,這首作品無論是作品的緊張度、材料的密度、強弱漸變幅度都截然不同,通過非常有限的材料和穿插大量的留白,構筑了一副平靜又不失精細的音畫作品。
該作品呈現(xiàn)出一個漸變的、由多次推動和回落所形成的復合結構。通過細微的速度、表情注釋以及音響種類設計變化可以看出作者對音樂的張力及結構的構思,以及其中蘊含的不同層次的更迭。
作品三 山本哲也:Septuor dAntony
山本哲也(Tetsuya Yamamoto,以下簡稱山本)生于1989年,是一位來自法國里爾音樂學院的日本選手。加上本次比賽成績,山本已獲得兩次“陽光杯”二等獎(2018/2020),并在其他眾多國際作曲比賽取得過優(yōu)異成績。Septuor dAntony這部作品完成于2020年,編制為中音長笛(G調)、降B調中音單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手風琴及打擊樂組。筆者認為這部作品的核心是基于混合音色的構筑與漸變,整曲以手風琴作為“舵手”,提供了貫穿全曲的半音音型(drone),其他樂器則以其為中心圍繞構建出不同的漸變層次。評委主席西村朗認為,這部作品好像“在音響的河流里自由徜徉”① 。(譜例5)
山本在這首作品中構筑了一個整體上趨向靜態(tài)的畫面。Septuor dAntony中的主要材料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某種趨于“穩(wěn)定”形態(tài)的線性材料呈現(xiàn),例如常規(guī)的柱式長和弦、斷奏重復音、弦樂震泛音等,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形并豐富材料的表現(xiàn)力。同時,再通過調節(jié)強弱、顫音或重復音的速度,以及特殊演奏技巧產生的音色變化等因素,賦予這些靜態(tài)的線條活力。另一種則是較為短小的碎片材料,會零星地附著在線條周圍或者成片地依次出現(xiàn)??楏w形態(tài)上,Septuor dAntony采用了微復調(micropolyphonic)的技術手段,將各線條及片段通過細微的節(jié)奏切入差異融合在一起。整曲的強弱力度大部分都是以pp—ppp為基底, 而所有較強的力度基本都是以短暫的、點綴性的急漸強形態(tài)出現(xiàn),或是在線性材料中創(chuàng)造張力,猶如呼吸一般。這些創(chuàng)作手段使得這部作品相比于我們之前提到的兩部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動力性體現(xiàn)。
山本在各個段落中側重了不同形態(tài)的音響設計。例如在段落1(第15—49小節(jié))中,樂曲在開始時以簡單的雙音、柱式和弦持續(xù)音引出,之后逐漸變形為一個個短小的、急漸強的碎片化材料。但與此同時,并沒有改變之前設計的線性材料疊加的內在形態(tài)。整個作品通過這種表現(xiàn)形式形成了材料的內在統(tǒng)一性,并通過細致的變化展現(xiàn)音響設計的表現(xiàn)形式。(譜例6)
以上3首獲獎作品,作為“陽光杯”作曲比賽的縮影,將國際上年輕一代前衛(wèi)的作曲理念呈現(xiàn)給川音師生。對于作曲系的教育和發(fā)展,該賽事有著實際的重要意義,它是作曲系與世界新音樂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第一,歷屆入選決賽的作品從風格及寫作技術上都體現(xiàn)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為作曲系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范例。對部分獲獎作品樂譜的研習,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當今世界范圍內創(chuàng)作的先鋒潮流和創(chuàng)作技術。第二,以第十六屆比賽邀請到的評委為例,所有比賽評委皆為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的一線作曲名家。無論是對于參與比賽的青年選手們,還是觀摩比賽的四川音樂學院師生,都是難能可貴的交流機會。第三,“陽光杯”為世界范圍的作曲新生提供了交流平臺,同時也為四川音樂學院進行了良好的推廣。該屆比賽的一等獎獲得者埃姆雷·艾羅茲的作品String Quartet經(jīng)由評委板倉康明安排在東京首演,并注明是第十六屆“陽光杯”的獲獎作品。在之后的幾屆比賽當中,有很多中國院校的學生,及其他國家的學生慕名而來。他們在采訪中表現(xiàn)出了對“陽光杯”比賽的國際性、公平性和專業(yè)性的認可,這對四川音樂學院打造品牌和聲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作為一個公益性質的非營利國際化賽事,這條道路是漫長且艱辛的,“陽光杯”已是國內為數(shù)不多還在堅持每年舉辦的學生作曲比賽。作為作曲系乃至川音整體對外的一塊招牌,“陽光杯”在未來的將會持續(xù)的秉持公平公正的“陽光”精神,堅持“新人—新思維、新作—新音樂”的創(chuàng)辦理念,繼續(xù)推廣吸引世界各地更多高水平的年輕一代作曲家參賽。這種國際性的交流,對加強川音作曲系學科建設、增強國際性視野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瓣柟獗币言谑澜绶秶鷥瘸醪綐嬛艘欢ǖ挠绊懥?,歷屆的獲獎選手有許多已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各大音樂院校任職,成為行業(yè)內冉冉升起的新星。期冀“陽光杯”在未來能夠繼續(xù)伴隨著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一起成長,在新音樂創(chuàng)作的領域保持活力,傾聽世界的聲音并共同交流進步。
◎本篇責任編輯 錢芳
收稿日期:2022-04-13
作者簡介:景 琦(1989— ),博士,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講師(四川成都 610021)。
① 該賽事原名“三川獎”,2011年正式更名為“陽光杯”。
① 筆者擔任本屆“陽光杯”的所有涉外交接工作,其中包括決賽網(wǎng)絡發(fā)布會現(xiàn)場實時翻譯。所有作品的名稱皆采用參賽選手提供的原始資料,如有中英文翻譯則為參賽選手本人提供,筆者未對作品名進行二次翻譯。所有外國參賽者姓名中文翻譯由筆者翻譯。
② 文章中關于參賽選手及參賽作品的介紹及譜例均由選手本人提供。
③ 此處“樂章”的概念由參賽選手本人提出,需特別注明這里并不是指傳統(tǒng)音樂作品中通過主題材料、體裁等因素進行音樂結構的斷層式劃分。
① 此處為西村朗評委在網(wǎng)絡發(fā)布會時發(fā)表的評價,日語由四川音樂學院郭元教授翻譯。
① 此處為西村朗評委在網(wǎng)絡發(fā)布會時發(fā)表的評價,日語由四川音樂學院郭元教授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