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在非洲南部綿延幾十千米的喀拉哈里沙漠地帶,動物之間幾乎每天都要上演“生死大戲”。豹、獅子等兇殘、暴戾的大型貓科動物,占盡了便宜,荒漠上每天都有大量野兔、麋鹿和狒狒難逃其獠牙。對于一些剛出生的幼崽來說更是如此,它們的平均成活率不到30%。
然而,有一種動物例外,它們很少死于大型貓科動物的利齒之下,即使是剛出生的幼崽,大型貓科動物也很難嘗到它們的鮮肉,它們就是非洲狐獴。事實(shí)上,論聰明、靈巧和反應(yīng)速度,非洲狐獴不及野兔和麋鹿;論奔跑速度,它們又不及狒狒。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它們能從大型貓科動物的口中成功逃生呢?答案是洞穴。由于荒漠上隨處存在非洲狐獴的藏身之所,當(dāng)它們遇到攻擊時,總能輕易逃脫。
原來,為了避免被大型貓科動物捕殺,每個非洲狐獴家族都會在荒漠上四處挖洞穴。這是一項(xiàng)非常浩大的工程,幾乎遍及該家族所能到達(dá)的所有區(qū)域。這些洞穴儼然一座地下迷宮,有的獨(dú)立成洞,有的縱橫交錯,有的很深,有的很淺。如果把所有非洲狐獴家族挖出的洞連在一起,幾乎能遍及整片沙漠。因此,無論何時何地,不管是不是在自己的活動區(qū)域內(nèi)受到攻擊,非洲狐獴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藏進(jìn)離自己最近的洞穴中,讓企圖捕殺它們的大型貓科動物“望洞興嘆”,無計(jì)可施。這是最快捷,也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使它們不必像其他動物那樣,被追得無處可逃,最后一命嗚呼。
正是意識到自己在荒漠上生存的缺陷和不足,以及面臨的危險(xiǎn),清楚應(yīng)對的方法,非洲狐獴才決定在荒漠上四處挖洞。雖然在野兔、麋鹿和狒狒們看來,非洲狐獴這一行為“很傻,很天真”,遠(yuǎn)不如它們四處游逛逍遙自在,也不如遭遇追捕時立即就逃方便、省事,但是,正是這個在其他動物看來蠢笨至極的方法,最終讓非洲狐獴在喀拉哈里沙漠上生生不息!
名師點(diǎn)評
非洲狐獴意識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清楚自己的求生法則,通過自己擅長的方式避免與大型貓科動物正面交鋒,得以繁衍生息,使人類得到了相關(guān)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