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艷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青島 266071)
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種以計算機為基礎的,囊括了計算機、心理學、哲學、統(tǒng)計學等多個學科,以及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智能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多項科學技術的智能技術,能在人的幫助下進行自我學習,不斷深化邏輯網絡。人工智能技術之所以能在新聞采編播工作中被有效應用,大部分原因是其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與自然語言處理能力,雖然人工智能技術處理的稿件缺少對新聞事件影響的分析,也不能對導致新聞事件的原因進行深究,但是人工智能技術能在體育、經濟、科技等有關數據處理或新聞素材的編輯、播出上表現出極高的效率。
“人工智能”簡稱AI。在1956 年的達特茅斯學會中,人工智能最初被定義為“一種可以讓機器做出人類行為的智能”,目的是“識別和解答可以處理的問題”。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20 世紀50 年代中期的人工智能具有很強的控制與信息理論的特征。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在2015 年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人工智能的文章,他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那就是讓電腦執(zhí)行人類無法執(zhí)行的任務,這一觀點體現出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內涵,也就是通過工業(yè)制造和算法程序控制的方法,通過智能機器來模仿人的智力,幫助并取代人去做所有的工作。
目前,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中心的新技術,已經在專業(yè)媒體的新聞制作中得到了運用。這一次科技革新的焦點是“智能”,而這種新型科技將會對新聞產業(yè)產生許多變革,新聞產業(yè)中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將有被重塑的可能。騰訊財經公司推出的“Dreamwriter”,在1 分鐘內就完成了自己的首次采訪,根據最新的數據,“Dreamwriter”一天能寫出2 500 條以上的新聞,主要是財經、體育、科技等方面的新聞。2017 年12 月,新華智云公司開發(fā)出了“媒體大腦”,這是中國首個擁有“2410”(智慧媒體制作平臺)的人工智能平臺,可以進行采訪,可以進行新聞發(fā)布,可以進行版權監(jiān)控,還可以智能對話。2018 年3 月2 日,在兩會即將開始之際,“媒體大腦”率先在兩會等重大事件中推出了第一個兩會視頻新聞——《2018 兩會 MGC 輿情熱點》,該新聞的產生時間只有15 秒鐘,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將 AI 引入到“兩會”等重大事件中。
隨著各媒介的相互融合和自媒體與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fā)展,新聞媒體行業(yè)格局發(fā)生改變,新聞采編播形式與內容創(chuàng)作迎來改革,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新聞采編播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且科學性與技術性更強。在以往的新聞采編播工作中,采編記者需要根據新聞事件的來源,前往實地進行調查,了解新聞事件的全過程,并驗證新聞事件的真假,從而挖掘其中的新聞報道價值,撰寫新聞稿件,這就導致新聞事件發(fā)生與報道無法實現同步,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這一現象得以解決,“線上+線下”采編播模式的出現,使新聞素材的獲取途徑更加多樣,加之人工智能技術具有學習與成長能力,能根據新聞編輯的策劃主題,在龐大的新聞數據庫中定位新聞素材,并基于智能算法驗證新聞信息的真假,從而為新聞工作者留出足夠的時間了解新聞事件的全過程,最大程度地提高采編播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質量。
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成本更加低廉,借助智能手機設備,能實現跨時空了解世界各地發(fā)生的大大小小新聞事件,這就要求新時代下的新聞媒體需要在最短事件內對最新發(fā)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從而吸引更多受眾群體的關注。此外,隨著新聞報道種類與形式的增加,新聞事件呈爆炸性增長,受眾群體對新聞報道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質量的新聞報道能在受眾群體在閱讀與觀看的過程中帶來全新的觀看體驗,使受眾群體保持足夠的新鮮感。例如,在新聞素材的挖掘中,新聞工作者可利用智能無人機前往更加危險的地方開展信息收集工作。同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中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對龐大的新聞信息數據進行集中處理,使新聞編輯從繁瑣復雜的新聞信息處理工作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新聞內容的豐富與創(chuàng)新上。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具有高度智能化技術手段,能輔助新聞主播進行決策工作,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建立的信息決策機制,能幫助新聞主播分析受眾群體的視聽習慣與興趣愛好,從而不斷調整新聞創(chuàng)作風格,針對不同受眾群體推送不同新聞內容。
人工智能技術強大的新聞信息綜合處理能力體現在,其龐大的數據網絡能在新聞稿件編輯中有效應用與新聞素材相關的各類信息內容,對新聞內容進行拓寬與美化。以Chat GPT為例,作為一款以OPEN AI 為基礎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具有極強的語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并通過后天的訓練,不斷提升自身能力,豐富自身模型。在早些階段Chat GPT 被各個領域廣泛地應用與研究,隨著語言模型的升級與優(yōu)化,其不再是簡單的聊天機器人,而是能像人一樣進行思考,幫助使用者處理工作中的內容,如撰寫腳本文案、自動生成文本內容等。但Chat GPT 也暴露出一定的問題,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生成的文本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尤其是在新聞領域中的應用,只能在少部分領域中進行應用。但其極強的信息綜合處理能力仍受到業(yè)內人士的廣泛好評,使用者只需將新聞素材與要求輸入到對話框中,Chat GPT 便會根據要求快速生成文本內容。
在新聞采編播中,將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重點放在以智能技術為中心,進行自動化控制,依托大數據分析功能,對新聞信息數據進行高效處理,為新聞采編播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堅實可靠的技術支持,從而更好地突破了在傳統(tǒng)方式下所形成的那種封閉的新聞采編播方式,促進了新聞采編播工作向智能化、專業(yè)化發(fā)展。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比較晚,在管理、技術和實際應用等方面都還處在初步的探索階段。在新聞采編播工作的最初階段,就是要在社會上發(fā)掘出各種各樣的熱門話題,以及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在傳統(tǒng)的采訪方式中,記者的采訪和編輯有著一套固有的、系統(tǒng)化的采訪過程。但是,如果有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就可以在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前提下,對信息的范圍進行全方位的擴張,增強信息、物、人三者之間的關聯和融合,讓技術變成了發(fā)展的推動力,拓寬了信息的傳播空間,給媒體采編播帶來了多元化的選擇,進一步拓寬了信息來源。
在新聞選題策劃工作中,人工智能技術更多的是對其數據挖掘功能的應用,通過構建網絡矩陣,對每天在網絡中傳播的社會熱點事件進行過濾,了解網絡輿論的走向,從而精準定位受眾新聞閱讀喜好,提高新聞選題的精準性?,F階段,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發(fā)展逐漸從大屏向小屏轉移,實現大小屏聯動,各類新聞APP 的出現,使新聞傳播有著更加寬廣的發(fā)展平臺。以今日頭條APP 為例,該新聞APP 便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現有受眾群體進行細分,通過提交搜索內容、興趣欄目等大數據,從而確定不同受眾群體的個人喜好,并為其提供定制化服務。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在選題策劃工作中的應用使廣電播音主持工作也發(fā)生相應的轉變,隨著廣播電視節(jié)目質量不斷提升,播音主持更需要具備靈活應變能力,其主持與報道形式發(fā)生轉變,節(jié)目主題更加清晰明顯,內容更加豐富多元。
在新聞采編播過程中,信息采集起著重要的基礎功能,在傳統(tǒng)的采編播方式中,以記者手工采編操作為主導,在出現了智慧媒體之后,電腦可以對大量的數據進行處理,而各種傳感器技術可以將新聞信息的來源進行創(chuàng)新,在安裝了傳感器和數據處理器之后,可以實現對信息的自動化采集,拓寬了信息的獲取渠道。新聞編輯可根據受眾群體視聽與閱讀喜好的轉變,調整新聞報道內容與信息采集方式,結合受眾群體的切實訴求,不斷拓寬新聞信息采集途徑,并在智能控制系統(tǒng)中集中處理與分析。同時,對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的發(fā)展趨勢進行全方位的監(jiān)控,利用智能技術的手段和大數據的平臺,可以對各類的傳感信息進行精確收集,并對有關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處理。
以2022 年北京冬奧會使用的AI 手語主播為例。在以往的新聞報道中,手語工作者往往需要對新聞主持人的語言進行實時手語轉播,由于主持人語速相對較快,且部分專業(yè)詞語需要手語主持人經過一段思考與反應后才能從話語轉換為手語,這就導致手語報道經常出現報道不全面的情況。而AI 手語主播的出現使這一難題得以妥善解決,通過構建AI手語平臺,建立手語數據庫,搭載手語翻譯引擎,設計虛擬主播形象,對冬奧會期間發(fā)生的全部事件實時轉播。AI 手語主播在冬奧會期間有著極為優(yōu)異的表現,相較于專業(yè)手語主持人雖然在表達能力上有所欠缺,但連貫性與精準性均較真人有著更好的效果,且翻譯的準確度更高,絕大部分聽障人士均能看懂AI 手語主播表達的內容。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要想從這些數據中抽取出有用的數據,變得更加困難,但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在這些數據中進行精確搜索,從而能夠迅速地找到高品質的數據,并將這些數據排除出去。在傳統(tǒng)的方式下,新聞采編播必須組建一支專門的隊伍來保證消息的品質,但在全媒體時代人人皆記者的情況下,守關人的作用越來越普遍,不是每個人都具有專業(yè)的守關人的技能,不能保證消息的真實度,從而加大了人工審核的工作量。借助關鍵詞設置、語義識別、圖像識別等方法,可以實現智能篩選和信息搜集,在此過程中,人工智能可以起到把關的作用,利用人機協作操作,可以成功地對各種虛假信息進行攔截。
隨著有關技術的不斷革新和發(fā)展,新聞媒體的制作限制得以突破,拓展了新聞的產生渠道,促使新媒體與傳統(tǒng)新聞媒體走向融合發(fā)展的道路,開創(chuàng)新聞媒體的新格局。現階段,各類自媒體與短視頻平臺的出現,這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編播中應用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
騰訊于2015 年發(fā)布了一款基于“Dreamwriter”的新聞自動編輯軟件,該軟件只需要1 分鐘就可以編輯好一篇文章,開啟了國內基于AI 技術的新聞編輯全新的發(fā)展范式,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各大主流媒體紛紛公布了各種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成果以及衍生出的相關產品?,F階段,我國各大主流媒體紛紛推出了用于撰寫新聞的機器人,引起了人們的熱烈討論。
在擁有大量的數據庫資源和模式數據的基礎上,新聞寫作機器人可以對有關的信息數據進行自動化收集,并按照現有的框架來編寫寫作程序。它的最大特點在于,它可以自動地產生新聞內容,成文速度更快,新聞報道內容更有深度,真正做到新聞事件發(fā)生與報道的同步。此外,人工智能技術與智能機器人的融合,使新聞成稿速率更快,通過對專家系統(tǒng)、自然語言處理模塊以及算法的升級,使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樣學習、工作、思考。比如,新華社發(fā)布的“小新”就是一個可以用來發(fā)消息的智能機器人,它可以基于對用戶傳輸信息的系統(tǒng)分析,對網絡中群眾集中關注的熱點新聞進行搜集,并快速分析熱點事件中的新聞價值,編寫出具有一定深度與意義的新聞稿件。
在信息存儲系統(tǒng)中,人工智能技術能快速定位受眾群體需要,快速收集與處理新聞信息,并利用新聞語言進行深度加工,從而形成具有深度與廣度的新聞稿件,并按照受眾群體種類及時上傳至各類新聞APP 中。此外,受眾群體還可根據自己的愛好,深入閱讀、收聽和觀看。在這些工作當中,采編播助手的角色大部分都是由智能機器人擔任的,它不僅能夠高效地對各類稿件素材進行管理,還能借助數據庫中的語音數據進行AI 語音報道,例如,央視和科大訊飛聯合開發(fā)出了一款智能機器人,可以精確模擬主持人的說話方式,將兩會中的很多新聞,都記錄下來,并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兩會中的熱門新聞進行匯總。而今日頭條媒體平臺利用了它的智能算法,來自動編寫出一條新聞,讓用戶的信息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從而讓用戶的需求與新聞內容進行智能匹配。
綜上所述,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使傳統(tǒng)新聞媒體格局發(fā)生改變,以往單向傳輸的新聞模式逐漸向雙向互動靠攏,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新聞采編播工作無論是在效率還是在質量上都得到大幅度提升。高度智能化的控制系統(tǒng)、龐大的新聞數據庫以及極快速的信息處理模式,能精準定位受眾群體喜好與訴求,全方位改變新聞報道的生產與傳播形式,從而不斷提升新聞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