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華月
古代的關(guān)隘工事肩負著守衛(wèi)邊疆的重任,但是別忘記,國家的疆域除了陸地,還有海洋。明清時期,為了守衛(wèi)漫長的海岸線,每隔一段距離,人們就會在海岸上建造一座城池,把守海疆,蓬萊水城便是其中一座。
蓬萊水城既是一座軍事要塞,也是一處貿(mào)易良港,在明清時期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蓬萊水城位于山東省煙臺市的蓬萊區(qū),地處山東半島北部,瀕臨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與交通意義。古人描述這里是“東扼島夷,北控遼左,南通吳會,西翼燕云,艘運之所達,可以濟咽喉,備倭之所據(jù),可以崇保障”。
蓬萊有60多千米長的海岸線,但只有一處海灣特別適合船只停靠,它就是今天蓬萊水城的所在地。宋朝時期,此處就是??寇娕灥母劭?,因為當時流行形如刀魚的刀魚船,這里就被稱為“刀魚寨”。明朝時期,刀魚寨得到進一步升級,由于當時倭寇肆虐,這里又被稱為“備倭城”。
從空中俯瞰,蓬萊水城就好像一個水瓶,北部略窄,面向大海,南部略寬,深入內(nèi)陸,“水瓶”中裝著一片海水。這片海叫小海,是蓬萊水城的核心。蓬萊水城的建造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小海是一處天然海灣,原有一條畫河自南向北注入其中,明朝時,人們用城墻把小海圍了起來,并阻斷畫河,讓其沿著城墻外側(cè)改道向東流,然后再向北轉(zhuǎn),從新拓的河道入海。改造可謂一舉兩得,既讓小海成為蓬萊水城的核心,又讓畫河變身為護城河,保護水城的東、南兩側(cè)。蓬萊水城的西北,還有一座高高的丹崖山作為天然屏障。
如果我們穿越回古代,從海上乘船進入蓬萊水城,首先會看見海邊的丹崖山。丹崖山上郁郁蔥蔥,樹木繁茂,上面還有不少建筑,其中一座十多米高的樓閣聳立山巔,格外顯眼。它是蓬萊水城的燈樓,平時作為燈塔導航船只,兼?zhèn)洳t望功能,一旦發(fā)現(xiàn)海上敵情,便會提前預警。
乘船再向南航行,我們會看見一條約80米長的堤岸。堤岸由巨石堆砌而成,頂露出水面。多虧有它阻攔海浪,讓蓬萊水城入口處的海水更平靜,方便船只入港。
繼續(xù)向前,迎面便是蓬萊水城的北門。水城共有兩座城門,這是其中之一,又叫水門。水門的兩旁,有兩座高大厚實的門垛,門垛下部為石砌,上部為磚砌。水門頂上還橫著一座板橋,連接左、右門垛。
水門后是一座高高的平臺,這座平臺叫平浪臺,既可用于駐軍,又能阻隔風浪。順著水道先向右再向左,繞過高臺,原本狹窄的水道豁然開朗,寬闊的小海映入眼簾。
小海和蓬萊水城一樣,北窄南寬,占據(jù)蓬萊水城約三分之一的面積。雖然與大海相連,但是經(jīng)過古人的精心設(shè)計,小海內(nèi)的風浪特別小,船只可以輕松地停靠在碼頭。平靜的小海不僅是良港,還可以作為訓練基地,讓軍隊演練水上作戰(zhàn)技巧。
蓬萊水城的四周是堅固的城墻,總長2240米。西側(cè)城墻依山而建,北側(cè)城墻立于懸崖,直面大海。東、南兩側(cè)地勢平穩(wěn),城墻則更高一些,有7米左右。城墻上還有多座敵臺和炮臺,方便士兵御敵。
走到蓬萊水城的東南角,便是水城的另一座城門——高5米多的振揚門,它與北邊的水門相對,是蓬萊水城連接陸地交通的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