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中國
被朋友帶去體驗瑜伽課。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四肢僵硬得厲害,毫無柔韌性可言,而且那些看起來簡單的體式,做起來竟然如此不容易。初學者如我,踉踉蹌蹌,實在學不及站在前面的瑜伽老師,手起腳落,如行云流水,看起來毫不費力一般。
結(jié)束后和朋友分享,她一聽驚喜極了,“對了,就是‘不用力?!?/p>
她告訴我,練瑜伽這四五年,她最深的心得體會可能也就是這三個字。從初期,反復跟自己的身體較勁,注意力很難離開體式,到慢慢意識到呼吸,意識到身體與心靈的關(guān)系。動作和體式反而是自然而然,不費力氣。
朋友的這番話,讓我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位博主的分享。
她講,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與人相處,還是著手做一件事,往往是,越用心越舒展,越用力越擰巴。尤其用力到處處跟自己過不去,跟別人過不去,跟事情過不去,實際上是內(nèi)在的能量沒有和諧流動的征兆。
我們可以試著去想象一種狀態(tài):想象自己在一段關(guān)系里,在一件事里,毫不費力,就像一只飛鳥展開雙翅翱翔天空的松弛。一旦太用力,反而是飛不起來的。
太極拳里也有一句心法,叫“用意不用力”。
所謂“意”,所指也是意識、精神、心靈層面的東西。用意不用力,并不是片面地認為只用意識不用力,準確地說,是要逐漸在過程當中忽視力的輸出。要知道,行一套好拳法,除了肢體動作的標準,如何通過呼吸,達到身與心、形與神、外在與內(nèi)在的和諧或是更加關(guān)鍵的。
所以說練拳的人,練久了碰到彼此,會互相摸一摸對方的肩膀,但不是越緊越好,而是越松越好。因為越是好拳手,所用之力不是僵的力,不是拙的力,所以一摸肌肉往往都是松弛的,身心皆松軟,不急不躁,開合有度。
《十三邀》有一期,請到的嘉賓是畫家何多苓。他講到,曾在一個場合見到林丹,兩人一握手,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運動員的手竟然那么軟,像女人一樣”,一下就體會到了傅聰說郎朗,談到他見到郎朗,說郎朗的手就跟完全沒有骨頭一樣?!斑@是鋼琴家最羨慕的手,柔弱無骨,你覺得他是軟綿綿的,但他一發(fā)力,唰一下就上去了,要是硬的,什么都干不成。”
所以“不用力”,說到底,其實是不用僵力,保持身心的松弛、和諧。
傳言蘇東坡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話,就是“著力即差”。
東坡先生所謂的“著力”,更接近一種刻意的意圖。當你越是刻意想要一個結(jié)果,對此生出執(zhí)念來,結(jié)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倒不如隨心隨性,天真自然,在著力與不著力之間,忘記“著力”這回事。
相傳,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有個叫黑指的婆羅門曾向他請教,并手托兩只花瓶作為供養(yǎng)。釋迦牟尼并沒有接下花瓶,只是輕說了一句“放下”。黑指就把左手托的花瓶放在了佛祖面前。佛又說,“放下”。黑指于是又把右手托的花瓶也放在佛祖面前。但佛祖還是沒有停止,繼續(xù)大聲說了一句“放下”,黑指想,花放下了,還要放下,就把手放下了。佛又說,“還要放下”,可花也放下了,手也放下了,那還要放下什么呢?……就此開悟。
所以,“不用力”或也可以理解為放下心中的執(zhí)念,試著去享受一開始或許并不明朗的旅程,把過程當成歡喜,迷霧自然也就隨之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