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關(guān)鍵詞:游相蘭亭 九江本 定武蘭亭 蘭亭石刻
《蘭亭序》,又名《臨河序》《蘭亭詩序》《蘭亭敘》《蘭亭記》《褉帖》等,為東晉王羲之書法名作,被后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原作相傳被殉葬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內(nèi),之后傳世多為臨摹墨本。宋時因皇室的推崇及金石考據(jù)的興起,臨摹、刻拓之風盛行,到南宋時達到士大夫家藏一本的程度。據(jù)史料記載,唐至宋《蘭亭序》版本竟達千種之多,收藏甚豐者,多為皇家、重臣及金石學者。杭州孔廟碑林舊藏中有清重刻《蘭亭序》石刻多種,其中有九江本殘石一石,筆者對此整理并初步考述如下。
一、石刻概況
石刻(圖1)原為一組兩石,現(xiàn)僅存一石,為杭州孔廟碑林舊藏。石刻縱32.5厘米,橫78.5厘米,厚11厘米,右上角斷裂,現(xiàn)已拼合,其余保存基本完整。石刻表面存在部分風化、磨損情況,并有少量劃痕。石刻字口清晰,按內(nèi)容分為正文、題跋及落款、印章三類。正文有界行,為《蘭亭序》“觀宇宙之大”至“有感于斯文”字段,存刻221字,計20行,均字徑2厘米。正文后為題跋,共2行,計21字,行楷,均字徑1.2厘米,內(nèi)容為“右九江本,紹定壬辰歸涂所得,與辛帙第三本殊不同”。石刻左下角為刻者落款,共1行,計6字,楷書,均字徑0.5厘米,內(nèi)容為“江陰孔省吾刻”。正文及題跋之間現(xiàn)存摹刻印章14方。
孔省吾,名憲三,字省吾,江蘇宜興人,為江南著名刻工孔千秋之孫、孔昭孔長子,主要活動于清嘉慶至道光年間。1由此可知,石刻鐫刻時間當在清代。
二、泐痕特征及原帖收藏編號
除刻文外,石刻表面正文部分存在兩組泐痕。第一組是在“品類之盛”(《蘭亭序》全文第九行末)處,有一條斜痕接前文,并損“之盛”二字。第二組是在“況修短隨化”(《蘭亭序》全文第十九行中下)至“后之視今”字段(《蘭亭序》全文第二十四行末)存在“人字形”裂痕,在“盡古”(《蘭亭序》全文第二十行中上)處分叉,并損“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攬”“不臨文”“死生”“視今”18字。從保存情況看,此泐痕非后期所致,而是刻工有意鑿刻而成,應(yīng)是原帖中所有??梢?,原帖在拓印時,所拓刻石已有斷裂。
從石刻題跋可知,九江本《蘭亭序》至少有兩個版本,其中之一為“辛帙第三本”,且非該石刻所對應(yīng)版本。九江本《蘭亭序》的歷史記錄較少,主要見于宋時《蘭亭》研究專著及其他傳世本的清至民國文人的題跋中,后多被收錄于碑帖收藏家的個人年譜、日記和文集中。其中,對九江本《蘭亭序》的特征與相關(guān)版本考證較為詳細的當為清初宋犖(1634~1713)《跋宋搨蘭亭三種》,現(xiàn)跋文全錄如下:
《蘭亭》拓本始自開皇,唐文皇見拓本而求真跡,命廷臣臨摹,選逼真者,得歐陽本,刻置禁中,即宋世所謂“定武本”也。自唐至南宋翻刻不下千種,宋理宗內(nèi)府所藏百十七種,賈秋壑所藏八百種。此卷三種,一為九江本,簽題“辛之三”,后題“右九江本,紹定壬辰歸涂所得,與辛帙第三本殊不同”。一為唐安本,簽題“壬之三”,郭明復(fù)于淳熙間用正觀舊本刻石,自有跋,后題“右唐安本,得之于王同年震舉澤之”。一為家藏石本,簽題“癸之三”,后無題字。又蔡君謨諸人跋范太師本,簽題“癸之六”,后無題字。蓋南宋丞相游似所藏百種之四也。范本今失去,僅存跋,國初世廟以賜先文康。又有“定武”一本,今亦不存。按胡菊潭相國《褉帖綜聞》載:“游丞相《蘭亭》以天干編處,自甲之一至甲之十,每本橫表,折摺作冊,末題所自得自出,乙癸九干皆然。鈐記凡五種,或用名,或用‘景仁’其字,或用‘克齋’別號,或用‘游氏圖書’,或用‘旌德堂章’,有單用者,有兼用者。前后裝池用藍箋,鈐前池有‘珍秘’小章,后池有‘趙孟林印’,不知何許人。”明歸晉藩,前后皆鈐記,相傳宣廟時進內(nèi)府,以鼎革散布人間。菊潭所得十八冊,同理宗者僅“定武”闊行、鼎州、唐人雙鉤、蜀劉涇四種。今此三種,獨九江本與理宗所收者同。以此類推,宋世好事者摹刻最多,雖肥瘦不一,皆有一種晉代風流,耐人尋味,獨“定武”如明河珠斗耳。宋豫章京堂云:“前賢筆跡真者當祖之,臨者當孫之,定武《蘭亭》去昭陵所得殆曾孫行耶。”余謂《蘭亭考》紛紜聚訟,要當以黃魯直“存之以心,會其妙處”為此中三昧語,正不必過為辨別,反墮云霧也。九江本有“喜聞過堂”印,唐安本有“主忠信河東郡圖書”,余與菊潭所記同者不具錄。又卞令之中丞《書考》載:“趙孟林為游丞相裝潢人”,未識何所據(jù),附記以廣異聞??滴跻液ニ脑露湃?,綿津山人宋犖跋。
從以上記載可知,宋犖收藏的三件(實際為四件)《蘭亭》均為“游相蘭亭”,其中九江本與宋理宗內(nèi)府所藏相同,且有“喜聞過堂”印章。游似(?~1252),字景仁,號克齋,四川南充人,宋寧宗嘉定十四年(1221)進士,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拜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楊慎譽為“蜀中四賢相”之一。游似收藏《蘭亭序》拓本共計百本,被后世稱為“游相蘭亭”。宋犖收藏的九江本所錄跋文與杭州孔廟碑林所藏石刻一致,但所錄題簽為“辛之三”,應(yīng)是訛誤。南宋桑世昌《蘭亭考》之《傳刻》中著錄有“九江一本,自第五行首至第九行末有大裂文”。3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著錄,南宋理宗收藏一百十七《蘭亭》,裝為十冊,其中辛集十四刻中有“九江陶氏”本。4近現(xiàn)代學者容庚《蘭亭五記》之《游似藏百種》中有如下記載:
九江本 壬之八 第五行“湍”字至第九行“盛”字斜斷一道。第十九行縱斷一道,泐“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十字。第二十一行“攬”字至二十四行“視今”二字斜斷一道。游氏跋云:“右九江本,紹定壬辰歸涂所得,與辛帙第三本殊不同。
從現(xiàn)存的“喜聞過堂”印章及泐痕特征看,石刻對應(yīng)版本與宋犖、容庚所指的九江本特征相吻合。上海博物館收藏有清刻宋游相藏《蘭亭》拓片十種,6其中有“壬之八 九江本”(圖2)。將石刻與該拓片影像相對比,發(fā)現(xiàn)在正文第九行及之后,無論刻文、印章還是泐痕,二者均相同,僅后池一方“張晴嵐收藏印”或因碑面磨損而無法辨識。由此可見,杭州孔廟碑林收藏的九江本《蘭亭》石刻所對應(yīng)的原帖應(yīng)為南宋游似所藏《蘭亭》之九江本,收藏編號為“壬之八”,為“游相蘭亭”百本之第八十八種,上海博物館所藏清刻拓片的原石即為此石刻。
三、《蘭亭》版本基本特征及所屬體系
現(xiàn)存石刻缺題簽、前池印章及正文第一至八行。參照全本拓片影像,對該九江本《蘭亭序》的正文進行逐行分析,其文本有如下基本特征:
全文共28行,原計324字。第一行行末缺“會”字;第四行“峻”字右側(cè)行間補“崇山”二字,中間無裂痕;第五行“湍”字損,“帶”字不損;第六行“列坐其”三字損;第七行“詠亦”二字損;第八行“也”“清惠風和”五字損;第九行“之盛”二字損;第十行“聽”字左邊旁為“耳”;第十三行“因”字為改字,外框較肥厚;第十五行行末“足不”二字右側(cè)行間增“僧”字;第十七行“向之”二字為改字,較肥厚;第十八行“之”字損,右下角缺口若倒斜“V”形;第十九行“況修短隨化終”六字損;第二十行“期于盡古”四字損;第二十一行“攬”字損;第二十二行“不臨文”三字損;第二十三行“死”字損,“生”字缺;第二十四行“視今”二字損;第二十五行“昔”“悲”之間空缺處保留長框形涂改痕跡,框周邊留有殘筆;“夫”字在“也”字上改寫而來;第二十八行行末“文”字為改字,較肥厚。
由上可知,此本《蘭亭序》缺2字,增1字,改5字,損33字,字間空缺處保留原跡中的涂改痕跡。結(jié)合文本中界格、增字、缺字及損字,領(lǐng)字不從山等情況,此石刻所對應(yīng)的九江本《蘭亭序》原帖應(yīng)歸屬于定武體系。從改字痕跡及部分字的寫法上看,原帖中書法特征大部分保留了王羲之《蘭亭序》行書原貌,應(yīng)是定武系列中較早的版本。對比泐痕,此“壬之八”九江本《蘭亭序》較桑世昌《蘭亭考》中著錄的要多出“人字形”裂紋。由此推斷,游似所藏的九江本拓印時間應(yīng)晚于桑世昌所錄時間,且在拓印時其原石又有斷裂。
四、印章釋文及原帖遞藏經(jīng)歷
對比原帖全本影像可知,杭州孔廟碑林所藏石刻摹刻印章共計34方,其中拓本前池19方,后池15方,反映了其先后由游似、朱棢7、宋犖8、汪由敦9、張若靄10、陳淮11、陸沅12、汪楏13等鑒藏。參照上海圖書館藏收藏的《蘭亭三種附陸柬之蘭亭詩(游似藏本)》用印形式(圖3),將鑒藏者及用印情況整理如下(表1)。
五、石刻摹刻信息
“壬之八”九江本《蘭亭序》的墨本及所刻祖石已無法考證,游似所藏的刻本原帖現(xiàn)亦下落不明。從原墨本至此石刻,至少經(jīng)歷了兩次摹刻傳拓,對此,筆者作如下簡析。
(一)游似所藏刻本原帖的原石摹刻及傳拓
第十五行增字為“僧”,后世考其為南朝梁國宮廷鑒書人徐僧權(quán)的押署,14可見,原帖所對應(yīng)的墨本經(jīng)過了梁國宮廷所藏,且通過了徐僧權(quán)的鑒定,其摹刻時間上限可至南朝梁國(502~557)。游似在跋文中指出此拓本得于紹定壬辰年,即宋理宗時紹定五年(1232),在游似任丞相之前??梢?,此原石摹刻的下限應(yīng)為南宋紹定五年(1232)。此外,桑世昌《蘭亭考》之《傳刻》中,錄有九江本的泐痕特征與此本前半部分相同,但未錄后半部分,可見,在桑世昌見到所錄刻本時,其原石后半部分還未裂開,而游似收藏時已有“人字形”裂紋,則其最早拓印時間應(yīng)是在桑世昌所見之后,最晚拓印在南宋游相收錄之時或之前。
(二)清中晚期的石刻摹刻及傳拓
杭州孔廟碑林所藏的九江本《蘭亭序》石刻為舊藏,來源無記錄。上海博物館所藏的拓片著錄于近現(xiàn)代學者顧廷龍《宋游相藏蘭亭述略》15、宇野雪村《游相本蘭亭考》16中提及的摹刻本“《宋游相藏〈蘭亭〉首種之十》海昌蔣生沐摹刻,止園居士秘藏”之中。蔣生沐(1813~1860),名光煦,字日甫、愛荀,號雅山、生沐、放庵居士,海寧硤石人,為清代著名藏書家,輯刻有《別下齋叢書》《涉聞梓舊》。石刻左下角刻有“江陰孔省吾刻”,對此,容庚《叢帖目》中著錄的《游氏蘭亭敘帖十一卷》亦有記載。從所錄跋文看,顧廷龍、宇野雪村著錄的“游相蘭亭”,與容庚所錄實為同種,容庚根據(jù)其中唐仲冕(1753~1827)觀款推測其鐫刻年代在嘉慶二十三年(1818)之后。而嘉慶二十三年(1818),蔣光煦才六歲,不可能對此進行摹刻,若以其志學之年(15歲)推測,則該石刻最早摹刻時間應(yīng)為道光七年(1827),而以其卒年推測,最晚摹刻時間為咸豐十年(1860)。由此可見,該九江本《蘭亭序》的石刻摹刻時間是在清道光、咸豐年間。
六、總結(jié)
綜上所述,杭州孔廟碑林舊藏的九江本《蘭亭序》石刻是在清道光七年(1827)至咸豐十年(1860)之間由藏書家蔣光煦、刻工孔省吾摹刻而成。其原帖為“游相蘭亭”百種之第八十八種,收藏編號為“壬之八”,屬于傳世《蘭亭》版本中的定武體系,且為“定武蘭亭”的早期刻本,先后由游似、朱棢、宋犖、汪由敦、張若靄、陳淮、陸沅、汪楏等所藏,并著錄于桑世昌《蘭亭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宋犖《西陂類稿》等中。以此石刻為原石,所拓傳的拓本現(xiàn)由上海博物館等機構(gòu)收藏,并著錄于容庚《叢帖目》、顧廷龍《宋游相藏蘭亭述略》、宇野雪村《游相本蘭亭考》等研究專著及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