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濟法
中國貢茶歷史悠久,但唐代之前貢茶少有產(chǎn)地、時間等明確記載。如當代流傳較廣的《華陽國志》關于巴地周代已開始貢茶之說,實際是求古之誤讀。該書所記巴蜀史事下限為東晉永和三年(347), 一些人隨意將該書記述的茶葉等地方特產(chǎn)部分,直接連上歷史沿革部分的周代,其實這些特產(chǎn)應該是作者所處的晉代, 至多是三國時代,作者可能引用了三國時代部分資料。而作為貢茶之茶葉產(chǎn)于何地? 由何處何人上貢何地?均無記載,只是籠統(tǒng)地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1](P5)
同是三國時代,吳國孫皓在宮廷宴會上密賜茶荈,以茶代酒之典故,廣為人知,說明當時宮中備有貢茶。
較早的貢茶,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晏子所吃之茗應為貢茶。 前幾年西漢景帝劉啟 (公元前188—前141) 陵出土了2150年前的貢茶實物,均不知產(chǎn)自何地,何人所貢。
東晉、南北朝時代,已見很多皇室賜茶、用茶等記載,均未知貢茶上貢之時間、地點。
本文梳理《九家舊晉書輯本·臧榮緒《晉書》補遺一卷》(以下簡稱《臧氏舊晉書》)《晉書》、宋《本草衍義》、清陳廷燦《續(xù)茶經(jīng)》等史籍,考述東晉江州刺史溫嶠,向晉成帝上貢茶、茗,系最早確切記載之貢茶。
溫嶠(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東晉名將,司徒溫羨之侄。出身太原溫氏,聰敏博學,為人孝悌,17歲被舉為秀才、灼然。西晉時,曾任司徒府東閣祭酒,補任上黨郡潞縣縣令。 永嘉四年至建興三年(310—315),其舅父劉琨,由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刺史升任平北大將軍、司空等職,隨之升任平北參軍、從事中郎,領上黨太守,加建威將軍、督護前鋒軍事、司空府右司馬。
溫嶠畫像
建武元年(317),東晉建立,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溫嶠南下江東,歷任散騎常侍、侍中、建寧縣公、號前將軍。咸和元年(326)被任命為江州刺史、持節(jié)、都督、平南將軍,出鎮(zhèn)武昌(治今湖北鄂州),三年后去世。一生功績卓著,多有善政,《晉書》記載,溫嶠不幸病死于江州任上,年僅42歲,英年早逝,士人和百姓哭泣者多。
溫嶠所處東晉年代為建武、太寧、咸和等年號,分別為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成帝司馬衍。司馬衍在位時間為325年—342年,年號為咸和(326—334)、咸康(335—342)。
關于江州刺史溫嶠任職和病逝時間,《晉書》卷七《帝紀第七·成帝》有如下記載:
(咸和元年[326])八月,以給事中、前將軍、丹陽尹溫嶠為平南將軍、假節(jié)、都督、江州刺史。[2](P99)
(咸和四年[329])三月壬子,平南將軍溫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為始安郡公。……夏四月乙未(二十三日),驃騎將軍、始安公溫嶠卒。[2](P102)
這說明溫嶠上貢貢茶時間在咸和元年至四年,其中以咸和二年、三年可能性最大。
關于溫嶠上貢貢茶的最早記載,系南朝齊史學家臧榮緒(415—488),號灌園叟、被褐灌園叟,東莞郡莒縣(今山東莒縣)人。南朝齊國子監(jiān)助教臧庸民之子,出身官宦之家,不入官場,潛心著述。著有《舊晉書》十七卷,補遺一卷,成為后來唐朝房玄齡、褚遂良等官修《晉書》的最重要藍本。
今見《臧氏舊晉書》首次記載溫嶠上貢貢茶:
溫嶠表,遣取供御之調(diào),條列真上茶千片,茗三百,大薄?!额惥邸?,茶,引《晉書》。[3](P67)
其中“表”為向成帝上表。“茶千片,茗三百”,宋《本草衍義》作“茶千斤,茗三百斤”。鑒于唐代之前以散茶為主,筆者傾向于以斤為準。茶、茗之別,應為采摘早遲之分。晉郭璞語:早采為茶,晚采為茗?!啊额惥邸?,茶,引《晉書》”或為后人所補附注?!额惥邸芬话阒赋跆啤端囄念惥邸?,時間在《晉書補遺》之后;《晉書》即指《晉書補遺》。如加上括號, 則容易理解為附注:“(《類聚》, 茶, 引《晉書》。)
臧榮緒作為史學家, 父親又是國子監(jiān)助教,有條件看到大量東晉皇家檔案,才能完成《晉書補遺》。其與溫嶠僅差一百余年歷史,所記茶事真實可信。
筆者檢索《晉書》,其中成帝紀、溫嶠傳中均未見貢茶記載。
記載《九家舊晉書輯本》的古本書影,其中《臧榮緒晉書十七卷補遺一卷》排在卷首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1936)出版的五冊《九家舊晉書輯本》書封
《晉書補遺》之后,北宋藥物學家寇宗奭《本草衍義》第十四卷“茗苦”條簡記溫嶠茶事:
晉溫嶠上表:貢茶千斤,茗三百斤。[4](P11)
其中“貢茶千片”被改為“貢茶千斤”;“茗三百”改為“茗三百斤”。
據(jù)《中國歷代名醫(yī)名術》等文獻介紹,寇宗奭為北宋末年人,生卒、籍貫未詳。曾在浙江、江西等地為官,政和年間(1111—1117年)官承直郎澧州(湖南澧縣)司戶曹事,官至通直郎。其有志于醫(yī)藥,十余年間博覽本草,采拾眾善,診療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盡。針對《嘉祐本草》《本草圖經(jīng)》之疏誤,撰成《本草衍義》二十卷,記載藥物470余種,對藥物性味效驗、真?zhèn)舞b別、炮炙、制劑等,均有詳盡說明,在醫(yī)學、藥學方面都有許多創(chuàng)新, 尤其是在醫(yī)藥理論上卓有貢獻。 政和六年(1116),《本草衍義》書稿被送至朝廷,經(jīng)太醫(yī)學詳細查閱,被博士李康等狀申報至皇帝,于同年十二月很快得以刊印。
《本草衍義》卷首刊有“通直郎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通直郎為宋代文散官職,從六品。
清代著名茶學家、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知縣陸廷燦,在其著名的十萬字大型類書《續(xù)茶經(jīng)》中,轉引了《晉書》記載:
《晉書》:溫嶠表,遣取供御之調(diào),條列真上茶千片,茗三百,大薄。[見下圖《欽定四庫全書》書影]
鑒于《晉書》無此記載,顯然,該《晉書》即《晉書補遺》。
《欽定四庫全書》所收《續(xù)茶經(jīng).卷下之三》書影。其中,陸廷燦被誤為陳廷燦,未知何故
令人費解的是,《欽定四庫全書》印本將陸廷燦之姓誤為“陳”姓,標注為“候補主事陳廷燦撰”,不知是編撰訛誤還是另有掌故,不得其解。
陸廷燦與《續(xù)茶經(jīng)》,茶人多有了解,本文不作簡介。
東晉轄地較廣,溫嶠向成帝上貢之茶、茗究竟產(chǎn)于何地?《晉書補遺》及后續(xù)史料未作說明,也未見相關考據(jù)。
明末清初文史大家顧炎武(1613—1682),其《日知錄·卷七》“茶”字條,將此記為巴蜀茶事之一例:“而王褒《僮約》云:‘武都買茶?!瘡堓d《登成都白菟樓詩》云:‘芳茶冠六清。’孫楚詩云:‘姜桂荼荈出巴蜀?!侗静菅芰x》:‘晉溫嶠上表,貢茶千斤,茗三百斤?!侵郧厝巳∈穸笫加熊嬛隆!保?](P430-431)
顧炎武此說有誤。溫嶠所貢茶、茗,是在其任江州刺史任上,并非產(chǎn)自巴蜀。
東晉江州范圍包括今江西省大部、 湖北武昌、湖南郴州一帶,轄11郡76縣,治所豫章(今江西南昌)郡16縣、鄱陽郡8縣、臨川郡10縣、廬陵郡10縣、南康郡6縣、安成郡7縣、武昌(今湖北武昌)郡6縣、尋陽郡2縣、建安郡7縣、晉安郡8縣、桂陽(今湖南省郴州市一帶)郡6縣。
上述各郡均為茶產(chǎn)區(qū),由于沒有相關史料,該貢茶究竟產(chǎn)于何地無法說清。相對來說,浮梁(今江西省浮梁縣,隸屬景德鎮(zhèn)市)茶市、廬山(江西省九江市境內(nèi))兩地茶文化歷史悠久,前者唐代已是著名茶市,唐代王敷敦煌遺書《茶酒論》中留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6](P41)之語,白居易長詩《琵琶行》則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之句。這兩地所產(chǎn)之茶可能性較大,也可能有多地提供。
作為一地貢茶,一次上貢茶、茗共一千三百斤,這一數(shù)量還是較大的。而當時貢茶應該不會局限于一州, 一般產(chǎn)茶各州都會向朝廷上貢。這為建康東晉、南北朝時期風行的飲茶風氣和大量茶事典故提供了佐證。
一管之見,敬請識者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