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軍 劉文超 張芳 孫立娟 劉麗 劉雅婷 趙恒達 肖丞煒 趙雪冰
患者女性,75歲,第一次因“發(fā)熱7 d,糖尿病病史10余年”于2022年12月30日入院,查出肝膿腫并行穿刺引流,治療好轉后出院。出院前胸部CT:雙肺磨玻璃影(考慮病毒性肺炎),雙側胸腔積液。出院診斷為糖尿病、肝膿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雙側胸腔積液。
出院后第16天,患者因“食欲下降2 d,伴四肢乏力”再次入院,無胸悶、胸痛。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肢導聯(lián)QRS波低電位、前壁ST段弓背向下抬高。心肌肌鈣蛋白I 0.016 ng/ml。胸部CT:胸腔積液較第一次住院時減少,新見心包積液。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二尖瓣后葉瓣根似見3 mm斷端,可見細束前向血流及少量反流信號,不除外瓣葉裂可能,左心房輕度增大,中量心包積液。在CT引導下行心包穿刺,抽出血性液體,實驗室檢查見多量中性粒細胞,排除結核及腫瘤。
復查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心室下壁基底段鄰近二尖瓣后葉瓣環(huán)處可見3 mm交通口與左心室相通,鄰近心包腔內可見一囊腔,大小約41 mm×37 mm,囊壁回聲增強、厚薄不均(圖1A),交通口可見血流信號往返,收縮期進入囊腔,最大血流速度約412 cm/s,最大壓差約68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期返回左心室,最大血流速度約341 cm/s,最大壓差約46 mmHg(圖1C~1E);于其下方可見大小約37 mm×32 mm、29 mm×21 mm兩處囊腔與之呈串珠樣相通(圖1B),并見5 mm交通口,該處亦可見雙向血流信號往返,血流速度低于前述交通口;上述囊腔周圍均充滿實性不均質回聲,環(huán)繞并包裹;心包腔內可探及液性暗區(qū),舒張期左心室后壁約38 mm,左心室側壁約29 mm,其內見細帶狀回聲。超聲心動圖提示心包腔內囊腔(與左心室相通、目前為3處,呈串珠樣),考慮左心室游離壁破裂合并假性室壁瘤形成,心包積液且其內大片狀實性不均質回聲(考慮血栓形成并部分包繞假性室壁瘤)?;颊呔芙^手術,于出院后第48天死亡。
圖1 患者第二次入院后第二次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圖像
心臟破裂、左心室游離壁假性室壁瘤形成是一種潛在且致命的合并癥,常見發(fā)病部位為左心室前壁和下壁,發(fā)病原因主要為心肌梗死[1-2]、創(chuàng)傷、手術,感染是相對少見的原因[2-3]。假性室壁瘤壁一般由心包、纖維組織及血栓構成,極易破裂,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應盡早手術。
感染性心內膜炎導致心臟破裂的可能機制有:瓣膜贅生物脫落至冠狀動脈引起膿毒性栓塞,導致心肌膿腫或心肌梗死;膿腫破潰,感染播散至周圍心?。恍陌鼉鹊难装Y播散至心肌,或形成心肌膿腫,導致心臟破裂。
本例患者為老年女性,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已合并肝膿腫并行介入治療,結合臨床病史、相關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考慮病因為感染性心內膜炎。本例將瘤腔誤認為左心房腔,將瘤壁誤認為左心房壁,將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交通口血流誤認為二尖瓣裂血流而造成誤診。為避免誤診,需注意:(1)多切面掃查,左心房和左心室假性室壁瘤在同一切面顯示及區(qū)分;(2)相較于左心房壁,左心室假性室壁瘤的瘤壁回聲強且厚薄不均,瘤體周圍可見血栓回聲包繞;(3)假性室壁瘤破口處可見雙向血流信號交通,當有多個囊腔呈串珠樣排列時,交通口雙期血流速度均逐漸減低;(4)單純性二尖瓣裂多為前葉裂,常見A1區(qū)和A3區(qū),后葉裂少見,常合并收縮期反流,舒張期前向血流速度正常,而當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交通口較小時,舒張期進入左心室的血流速度明顯增快。
假性室壁瘤的瘤壁由于缺少心肌纖維組織,破裂風險較高,單純藥物治療時死亡率高達48%,手術治療后死亡率為23%,隨著手術技術進步,術后死亡率可進一步降至10%[4]。因此,感染性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如無手術禁忌證,建議手術治療,以防止破裂和感染擴散[5]。藥物治療可降低心臟后負荷及室壁應力,在一定程度上能預防左心室假性室壁瘤擴張及破裂。有研究認為,對于偶然發(fā)現(xiàn)的、無癥狀的、慢性、直徑小于3 cm的左心室假性室壁瘤,可采用藥物保守治療[4]。
本研究符合國家制定的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倫理標準和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最新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的要求。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