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 之
這幾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學術界有些老先生不幸離世,張可禮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近日,《張可禮文集》由中華書局出版,我有幸成為較早的讀者,受教之余,不無悵惘。文集精裝六冊,墨綠色的封面,裝幀大氣,低調沉穩(wěn),就像張可禮先生的為人為學,溫雅平曠,謙和樸實。
在漢魏六朝文學研究領域,張可禮先生貢獻卓著,人所共知。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界,能有多少人深知張可禮先生的學術成就,實不好懸測。畢竟隔行如隔山,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說到這里,我想起一則趣聞。剛剛去世的楊義先生,名聲不可謂不大,但出了學術圈,就未必如此了。網(wǎng)上流傳一篇紀念楊義先生的文章,一條跟帖評論說,楊義的去世是相聲界的重要損失。顯然,這位看官根本就沒有讀文章,只看標題,就把文學所的楊義與說相聲的楊議混同起來。于是,又有一條跟帖建議,紀念文章最好先介紹一下當事人的工作單位和具體貢獻。這個建議很有道理。于是,我想先介紹一下張可禮先生的簡歷:1935 年生,山東榮成人。1958 年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1962 年大學畢業(yè)后考取山東大學漢魏六朝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師從陸侃如先生,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3 年被評為副教授,1990 年被評為教授,1993 年被評為博士研究生導師。2021 年2 月6 日去世,享年86 歲。
在上述經(jīng)歷中,1962 年對張可禮先生來說是他的人生轉折點。那年,他考取了山東大學著名學者陸侃如先生的研究生。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張可禮先生的人生軌跡,在以后的歲月中,他矢志不渝地研究漢魏六朝文學,這部《張可禮文集》記錄了他畢生的主要成就。
當然,他不是唯一的幸運者,還有兩位同學和他一起追隨陸侃如先生讀書,同樣取得了重要成績,一位是后來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的劉文忠先生,另一位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的陳祖美先生。按年齡排,張可禮先生第一,劉文忠先生第二,陳祖美先生第三。劉文忠先生、陳祖美先生先后在不同單位工作過,張可禮先生的經(jīng)歷則比較簡單,研究生畢業(yè)就留校任教,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教學科研崗位。
三位老同學性格特點不同,遭逢際會不同,做事風格也不同。張可禮先生說話總是慢聲細語,生怕打擾別人似的,那是一種發(fā)自天性的禮貌,讓人感到舒適、親切;劉文忠先生很直率,嗓門高,說話常常直言不諱,這種性格難免會得罪人;陳祖美先生看似溫婉,實則為女中豪杰,據(jù)說年輕時酒量很大,做事也雷厲風行。
他們?nèi)欢己脤W不厭、著述不輟,走的路徑卻又不同。張可禮先生走的是長線:生活有規(guī)律,每天按時作息,很少“開夜車”,持之以恒。劉文忠先生則不然。他大學本科就讀于南京大學,1962 年考入山東大學讀研究生。畢業(yè)后換了好幾家單位,最后二十多年落腳在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當編輯,需要天天坐班,又要天天看稿。我和曹道衡先生合著的《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就由劉文忠先生擔任責編。1998 年年底,我從他那里取回校樣,里面夾了三百多張紙條,上面寫得密密麻麻,都是校訂意見,我既慚愧又感動。譬如顏之推的生卒年,《北齊書·文苑·顏之推傳》未詳載,《顏氏家訓·終制》也只是說“吾已六十余”,但同書同篇又說“吾年十九,值梁家喪亂”,似乎是指太清三年(549)侯景攻陷臺城,梁武帝餓死之事。最初,我們懷疑“十九”為“二十九”之誤。因為《周書·顏之儀傳》記載,顏之推的弟弟顏之儀卒于開皇十一年(591),年六十九,顏之推年長于顏之儀,“二十九”更為合理。劉文忠先生則不以為然,他指出,《顏氏家訓·序致》云 “年始九歲,便丁荼蓼”,即指其父顏協(xié)之死,據(jù)《梁書·顏協(xié)傳》,顏協(xié)卒于梁大同五年(539),與《序致》正合。至其“十九”歲,正是侯景攻陷臺城之年。在那三百多張紙條上,類似這樣的商榷討論,所在多有?!赌媳背膶W編年史》出版后,獲得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作為責編,劉文忠先生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至今難忘。
劉文忠先生編、研兼顧,只能在工作之余擠出時間從事研究和寫作。為此,他為自己制定了利用“三一”的苛刻計劃:每天開夜車,這是一天的三分之一;充分利用星期天,這是一周的七分之一;80 至90 年代中期,編輯每年有一個月的假期,這是一年的十二分之一。他幾乎沒有在夜里十二點以前睡過覺,有時還要開夜車至凌晨三四點。就這樣日夕披覽,孜孜不倦,長年累月,強攻死守,劉文忠先生硬是在繁重的編輯工作之余,勤奮寫作,出版了二十多種著作。這是以透支身體為代價的無奈選擇。
他們?nèi)怀袔焼柕溃畛醵佳芯繚h魏六朝文學,后來各有分張。張可禮先生初心不改,始終堅守在這個領域,而且主要集中在建安文學和東晉文學。一輩子就做這一件事,精耕細作,細水長流。劉文忠先生就像一顆螺絲釘,在堅守專業(yè)領域的同時,不得不圍繞著出版社的要求,隨時被調用。他做過注釋、今譯、鑒賞、校點、改編等工作,著述總量不下四百萬字。
陳祖美先生從漢魏六朝文學出發(fā),編著《謝靈運年譜匯編》。在我的印象中,她寫的《蔡文姬評傳》(收入《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 年版)最漂亮,最有深度。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生動地描繪了蔡文姬的坎坷人生經(jīng)歷和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提出了很多新的見解,如文姬歸漢的時間、《悲憤詩》的真?zhèn)蔚龋Y料豐富,考訂嚴密。后來,陳祖美先生轉向宋詞,對李清照情有獨鐘,有《李清照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版)、《李清照新傳》(北京出版社2001 年版)、《漱玉詞注》(齊魯書社2009 年版)、《李清照詩詞選》(商務印書館2015 年版)等著作。陳祖美先生的研究,堅持用女性視角,從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對作家作品作多重闡釋,別有會心。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就負笈遠游,因而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頗多哀怨。陳祖美先生則考證出趙明誠并無外出讀書、做官的經(jīng)歷,認為女詞人的哀怨有著更復雜的內(nèi)涵。陳祖美先生的觀點是否正確,我不能遽下判斷,僅就其所舉的例證看,我認為還是很有說服力的。這些年來,她每有新著出版,總會送給我學習。可惜我的專業(yè)范圍比較窄,對宋代文學所知有限,沒有足夠的能力評價陳祖美先生的成就。1991 年夏秋,我在清華大學工作十年后,來到文學所工作。不久,文學所評職稱,有四十多人申請正高,僅有六個名額,陳祖美先生順利當選。由此可以推想她的研究實力。我最后一次見到陳祖美先生是在2018 年8 月30 日,那時,她已患病住在重癥監(jiān)護室,我去醫(yī)院看望,只能隔著窗戶默默祝愿她老人家早日康復。
三位前輩學者,篤學修行,不墜門風。他們的研究成果,“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其背后蘊含著一種強大的生命動力,更有一種叫人敬佩的忘我境界。
三位先生中,我和劉文忠先生認識最先,和陳祖美先生相處最熟,與張可禮先生雖是最晚相識,但由于專業(yè)相近,了解卻相對較多。
1995 年11 月,在南京大學舉辦的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程千帆、周勛初先生代表主辦方出席會議,20 世紀30 年代出生的學者,如羅宗強、袁行霈、張可禮、鐘優(yōu)民、穆克宏、張少康、俞紹初等先生也參加了會議。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張可禮先生,他面容清癯,聲音柔和,說話時身子總是微微前傾,十分謙和,給人如沐春風之感。會后,我把會議期間拍攝的幾張照片寄給張可禮先生,他回信說:
躍進先生:
近好!這次在南京大學有緣再次見面,非常高興。您治學,沉潛往復,不尚空論,且不斷有大作問世,極為敬佩。最近幾年,我想圍繞東晉文藝,作一點綜合探討,在這方面,請曹先生和您多加指導。
我在南京會上提交的拙作,回來后,個別地方又做了修改。今呈上,請審改。如有可能,請推薦給《文學遺產(chǎn)》,予以發(fā)表。若不符合要求,或有困難,勞您退回。此事,請千萬不要為難。
購買《文選》六臣注一事,我已讓我?guī)У捻n國碩士生呂寅喆請他父親代買,只要韓國尚有此書,買到當無問題。
請代問曹先生、公持先生好!即頌闔府納吉
附:身份證明、論文。
張可禮
1995.11.29
張可禮先生1995 年11 月29 日致本文作者信
不久,張可禮先生如約將兩大厚冊奎章閣本《文選》寄給我。這本書對我從事《文選》《玉臺新詠》的研究,幫助極大。我向他表示感謝,他鼓勵我說:
躍進君:
惠寄的大作、手書并書款,均收到,請釋念。春節(jié)后購得《中國古籍研究》上面刊有高著《玉臺新詠版本研究》,當即讓研究生閱讀參考。君風華正茂,且不斷有論著問世,可敬可喜!衷心祝愿,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恭頌
撰安
張可禮
1997.4.29
1997 年年底,我們一起到韓國順天鄉(xiāng)大學訪問,同宿一室,對床夜話。第二年,我們又一起赴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參加六朝文學研討會。那次大陸有23 人赴會,有關部門指定我和張可禮先生作為聯(lián)絡人。開會那天,張可禮先生進入會場,馬上意識到主席臺后方的布置有所不妥,便與會議主辦方協(xié)商。在張可禮先生的要求下,問題得到解決,會議順利召開。從這件事看,張可禮先生有著很強的政治意識。
與張可禮先生接觸越多,對他的為人處世、讀書治學的特色認識越深。如果用關鍵詞來概括,我想到了平和、篤實這兩個詞。
平和,是張可禮先生的最大特色,處世平和,為人平和,治學平和。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貧農(nóng)家的孩子,能在大學當老師,在過去想都不敢想。因此,他對生活始終抱有一種感激之情,感謝這個時代,感謝他的親友,感謝他的老師,感謝他的學生。他的這種感念是真誠的,達到一種念茲在茲的程度。
左圖:張可禮先生1997 年4月29 日致本文作者信
右圖:本文作者與張可禮先生(左)在臺北合影
張可禮先生大學畢業(yè)留校,行政工作占據(jù)了他大量的時間,還遭遇到很多不足與外人道的委屈和挫折。所有這一切,他都能坦然面對,并盡可能地化解開來,從中體會到某種人生的理趣和情趣;甚至,他還會把這種理解之同情投射到古人身上,心有戚戚,觸事感悟?!盾髯印氛f:“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睆埧啥Y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總是說自己比較笨拙,沒有才氣,能為大家做點事,心甘情愿,絕少抱怨。同時,他還堅信勤能補拙,不論多么繁忙,做完行政工作,只要有機會,馬上伏案讀書,靜心思考,拿得起,放得下。他讀書治學,舉要提綱,不溫不火、不驕不躁,從無懈怠,幾十年如一日。他說自己“能在學術探討上取得一點成績,是長期勤奮耕耘的酬報”。這種忘我的投入,既是愛好,更是一種事業(yè)心。他在《我的求學與學術探討之路》一文中說:“對于古代文學的探討,不能拘于職業(yè),而應當把它作為一種神圣的事業(yè),要有事業(yè)心?!薄坝惺聵I(yè)心者,源自責任,會超越自我,思想境界會更高一些,會有持久的耐力,沒有休息站,只有加油站,不斷地向前進,能擺脫‘俗諦之桎梏’,突破多方面的限制?!币欢纹匠T挘簧聵I(yè)心。
張可禮先生題贈本文作者的《東晉文藝系年》
由此看來,平和不是平庸,不是平凡,而是有感激,有原則,有堅守,符合古人所推崇的中庸之道。
張可禮先生的研究看似平和,卻很篤實,多有獨創(chuàng)。他每研究一個課題,總是從資料編纂做起。研究建安文學,先有《三曹年譜》;研究東晉文藝,先有《東晉文藝系年》;總結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業(yè)績,先有《中國古代文學史料學》。建立在豐富的文獻基礎之上,又能注重史料與理論的結合,張可禮先生的研究往往能援據(jù)精博,掇其大旨,開辟全新的研究領域,提出獨到的學術見解。譬如,東晉文藝研究就是張可禮先生辛勤耕耘出來的一方學術沃土?!稏|晉文藝系年》把東晉(包括北方十六國)一百零三年的有關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和音樂等方面的史料,以時間為序,分別系于各年,涉及一百七十多位文藝家,詳略去取,各有裁制。以此為基礎,他撰寫的《東晉文藝綜合研究》一書,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極大地拓寬了中古文學研究的天地。
張可禮先生1999 年12 月28 日致本文作者信
1999 年12 月28 日,張可禮先生給我寫信:
躍進先生:
去年此時在臺灣見面后,一直沒有聯(lián)系。從一些學術刊物上,知道您不斷有大作問世,非常敬佩。年來,我主要時間用于帶研究生,潛心讀書時間較少,長進甚微。最近兩年,我在教學時,再次閱讀了陶淵明的詩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總體上對陶做一點新的思考,結果是草就了一篇拙作《陶淵明詩文內(nèi)容三要義》。拙稿已掛號寄給了《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您文獻根柢深厚,有理論素養(yǎng),思維又活躍,請不吝斧正。如符合要求,希望能予刊用。如不合要求,就作罷。請千萬不必為難。元旦吉日在即,恭頌闔家幸福
張可禮
1999.12.28
這篇文章發(fā)表在《文學遺產(chǎn)》2001 年第3 期上?!叭x”指陶淵明詩文中蘊含的三重獨特的涵義:第一個要義是指陶淵明努力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他的掛冠歸隱“與其說是出自政治上的考慮,倒不如說是為了追求自由更為準確些”,這就在客觀上反駁了一種成說,認為陶淵明辭官歸田是一種有意的政治行為;第二個要義是指與詩人倡導自然之性相聯(lián)系的“熱愛自然之景”和“遵從自然之理”的特性。陶淵明有生存的壓力,有文化的壓力,更有死亡的壓力,但他成功地借助于自然之理紓解了這種壓力,超脫而不厭世,寧靜而不消沉;第三個要義是指追求和諧的境界,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陶淵明曾經(jīng)歷過官場生活,看到了官場的虛偽和欺詐,這是他追求和諧的生活根基。這篇文章,作者使用的材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推論好像也不新奇,但其文字雋永悠長,其結論別有一種從容不迫的自信。
張可禮先生看似平靜如水,但內(nèi)心極重友情。《晚學齋文藪》專辟“為師友作”一類,收錄了張可禮先生情之所寄的十余篇回憶師友的文章。我印象最深的是《曹道衡先生在文學史料上的重要建樹》一篇。2006 年,張可禮先生不顧高齡,不避炎熱,親赴蕪湖參加“中古詩學暨曹道衡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并作長篇發(fā)言。當時的他語調低緩,感思兼?zhèn)?,大有“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的惆悵悲涼。那天,我就在現(xiàn)場聆聽,切身感受到張可禮先生的那份山陽聞笛的深情。
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先生告訴我,張可禮先生去世時,正值疫情肆虐之際,家人遵照張可禮先生遺愿,沒有通知文學院,喪事既畢,始通知親友。不僅如此,張可禮先生生前還挑選若干自己心愛的藏書分贈友朋。張可禮先生去世兩個月以后,其哲嗣遵照遺囑,將六種藏書贈給杜澤遜。在《張可禮文集》出版座談會上,澤遜先生持書到現(xiàn)場,將批語展示給與會者,以表懷念之情。聚散固人理之常,然念師遽逝,澤遜先生展書情塞,致嘆良深,那情景讓人動容。
杜澤遜先生在《張可禮文集》出版座談會上展示的批語
《張可禮文集》收錄《三曹年譜》《建安文學論稿》《東晉文藝系年》《東晉文藝綜合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料學》《晚學齋文藪》六種著作,共330 萬字。在同時代學者中,張可禮先生不算高產(chǎn)。從張可禮先生的自述中知道,他還有三部著作沒有收錄到《文集》中,一是《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古代文學史學編年》,二是《馮沅君陸侃如年譜長編》,三是《二十世紀世說新語——趣聞逸事》,從內(nèi)容看,分量應當是很大的,也很有趣,很重要。無論如何,將來有機會都應當收錄到文集中,這是我所特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