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災害文學”的理論話語:形成、發(fā)展與開拓
張靜
(防災科技學院 生態(tài)文學與災害文獻研究所,河北 三河 065201)
“災害文學”這一理論話語在21世紀產生,2010年以后運用越來越普遍,其定義也在研究實踐中日益規(guī)范成型。2008年以后災害文學借助于一系列的項目支持與學術平臺,顯示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同時在研究廣度、深度與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
災害文學;理論話語;發(fā)展勢頭;開拓空間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自然災害在我國,歷來都具有種類繁多、頻次密集、地域廣泛、損失嚴重等特點[1]。在人類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自然災害的身影從未消失過,越是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的物質傷害和精神傷害越大,越能觸發(fā)深沉的情感,形成深重的記憶,所以“災害不可避免地成為古典文學中的重要題材”[2]。
中國古代以各種如水、旱、火、蝗、瘟疫等自然災害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蔚為大觀。例如據(jù)學者研究,《詩經》中有36首詩篇涉及自然災害,這樣高的比例令人矚目[3]。杜甫一人創(chuàng)作的災害詩有70首[4],就連“以富為美”“以艷為美”的宋詞中關涉自然災害的篇目也有100余處(篇)[5],清代嘉慶年間僅《海寧州勸賑唱和詩》中的賑災救災詩就有1000多首[6]。在豐富創(chuàng)作的實踐基礎上,中國古代就有歸納整理災害題材文學作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例如:初唐歐陽詢等人編纂的《藝文類聚》中專設災異部,其下設立旱、祈雨、蝗、螟、蟊、賊、蜮幾部分,收錄相關的災害書寫,其中不乏文學作品;清代康熙年間陳夢雷編纂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在“庶征典”下,設立了天變、日異、風異、地異、雨災、豐歉等災害類型,集中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同治年間張應昌編纂的《清詩鐸》卷十四至十八專設為“災荒”一類,分災荒總、水災(海嘯、湖翻、江溢、河決、潮災)、旱災(禱雨、喜雨)、風災、雹災、雪災、雷異、日食、地震、火災、蟲災、捕蝗、伐蛟、捕虎、勘災查戶、賑饑平糶、蠲免、流民、賣兒女(賣婦)等多類收集詩歌作品,這是古代對災害詩歌比較全面的一次分類集成嘗試。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中國文學研究,卻對災害題材的文學作品有所疏忽。何勝莉、游翠萍在《文學的災難書寫研討會綜述》中指出,長期以來學界甚至已經形成了“中國的文學藝術中似乎沒有災難的影子”、大概只有“羿射十日”能和災害扯上點關系的看法[7]。所以中國文學中豐富多彩的自然災害作品,“長期以來卻沒有引起文學研究界的足夠重視,更欠缺深入扎實的細致研究”[8]2。在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領域,情況也是如此,如民國時期的自然災害史研究早就碩果累累,“但對民國時期自然災害的文學書寫的研究長期以來卻鮮有人涉足”[9]。進入21世紀以后,關于災害與文學結合的研究風生水起,顯示出強勁的學術發(fā)展勢頭,并產生了諸多研究成果,具體表現(xiàn)為“災害文學”的理論話語逐漸清晰明朗,并逐漸成型。
“災害文學”的概念最先由金磊提出,2000年他在《全民科學減災呼喚“災害文學”》中指出:“翻遍多部文學典集,發(fā)現(xiàn)都沒有‘災害文學’這一條目……我們則認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特別是社會實際生活的變化及存在,災害文學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10]48隨后,他提出災害文學“首先是科學文學”,還“涉及災變、環(huán)保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是探求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學作品[11]。金磊的這一定義雖然略顯狹窄卻極富啟發(fā)性。但21世紀的前十年,學界對以災害為主要創(chuàng)作題材的文學作品的命名還是五花八門,其中主要有“苦難”“災難”“災害”“災荒”“災異”“創(chuàng)傷”文學等提法,還有“災害書寫”“災難敘事”等。學者李繼凱、周惠在中國知網上檢索1980年至2009年相關論文的主題和關鍵詞,發(fā)現(xiàn)“在使用上以苦難文學最多,災難文學次之,災害文學則最少”[12]。李繼凱、張瑤又指出截至2020年10月23日,中國知網上以“災害文學”為主題的論文有140余篇,以“災難文學”為主題的論文有170余篇[13]。
隨著研究的深入,2010年以后,“災害文學”的提法越來越普遍,如謝凌江和陳偉哲《十七至十九世紀初英國災害文學與災難信仰探析》(《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吳知微《兩宋時期災害文學作品的研究》(《神州》2010年第12Z期)、郭子輝《災害神話:苦難現(xiàn)實的浪漫外衣——災害文學源頭探尋》(《長城》2012年第2期)、李文娟《東漢災害文學研究》(安徽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孫從從《魏晉南北朝災害文學研究》(魯東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舒安潔《從上古神話中探討災害文學的意識源流》(《文學教育》2016年第6期)、畢新偉《災害文學的學術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5月31日)、張?zhí)脮稙暮ξ膶W研究的理論與范式》(《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11月12日)、張?zhí)脮蹲鳛榉椒ǖ摹盀暮ξ膶W”——百年來中國災害文學的內涵、表征與特質》(《江海學刊》2021年第2期)、劉曉嵐《我國災害文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21年第3期)等直接命名為“災害文學”的研究論文紛紛面世。其中,侯英、劉宏川《災害文學研究初探》一文較早地對災害文學進行了界定,同時對中國古代災害文學作品進行歸納整理,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意義;唐元《古代災害文學研究現(xiàn)狀綜述》是首次對國內古代災害文學研究現(xiàn)狀進行探討的綜述文章;2016年出版的李朝軍《宋代災害文學研究》一書是古代災害文學研究領域的第一本專著,更是題名為“災害文學”的第一本研究專著,該書的出版,足以證明中國古代災害文學存量巨大、內蘊豐厚,災害文學這一分支可以“與人們熟悉的其他主題(題材)文學并立而為一個獨立的文學子目”[8]334。
隨后,學界逐漸摒棄了“苦難文學”“災難文學”“災荒文學”等提法,大量文章開始使用“災害文學”這一理論話語開展學術研究,關于“災害文學”的定義也在學者的研究實踐中日益規(guī)范成型。早期的時候,侯英、劉宏川只是將純粹表現(xiàn)災害內容的文學作品界定為災害文學,而不包括那些涉及災害內容的文學作品[14]。范藻、范瀟兮則認為災害文學是“以語言藝術的方式,將人類在偶然的時間和偶然的地點遭受大自然以猛烈的方式摧毀人類文明和個體生命的經歷和感悟的生活事件、生存現(xiàn)象和生命存在,集中起來予以呈現(xiàn)”,要再現(xiàn)災害的“慘狀”,要表現(xiàn)人類在災害重創(chuàng)中的“迷惘心態(tài)”“憂傷情緒”和“痛定思痛的理性精神”[15]6。龍珍華則“將直接或間接涉及災害內容的作品,均視為災害文學作品”,并認為災害文學最基本的要求是“涉及災害表現(xiàn)”,但同時還應該重點考慮其中是否有“災害意識”和“情感特質(如憂患意識、悲憫情懷等)”[16]。張?zhí)脮凇墩撔率兰o自然災害文學書寫與文化功能》一文中對災害文學的定義比較簡練準確:“‘災害文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的產物,是以表現(xiàn)洪水、干旱、瘟疫、地震等自然災害現(xiàn)象為主要內容并能夠傳達出一定災害意識的文學作品?!盵17]他同時指出“災害意識”是判斷“災害文學”的核心因素,“苦難”是災害文學的基本底色,災害文學“更為重要的是還兼具記錄歷史、反思災難和心靈救贖等特殊功能”[18]。他的這一定義與界定是比較科學合理的,符合災害文學的創(chuàng)作實際與近年來的研究實況。
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發(fā)生之后,“災害文學”這一研究方向受到了各級科研項目、發(fā)表平臺的支持,相繼建立相關研究機構,并且召開了多次學術會議,顯示出強勁的學術發(fā)展勢頭和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首先,各級科研機構加大了對“災害文學”領域科研基金的投入。在2009年的國家社科基金評選中,“宋代自然災害與文學”與“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現(xiàn)代文學書寫”兩個災害文學相關課題的雙雙立項,反映了國家科研層面對災害文學研究的重視。2012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又立項了張?zhí)脮摹白匀粸暮εc當代文學書寫研究”[19]。2013年,夏明方的“清代災荒紀年暨信息集成數(shù)據(jù)庫建設”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2019年,龍珍華的“唐代災害詩歌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又立項了李朝軍的“古代散曲災害書寫研究”。與此同時,各級科研機構也紛紛向災害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有所傾斜,例如中國地震局在省部級項目“中國地震局教師科研基金項目”中設置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先后資助了“古代災害詩歌寫作技巧研究”“災難電影中的神話敘事研究”“兩漢儒學文獻中的災異書寫研究”“中國現(xiàn)代生態(tài)文學研究”“清代詩歌的災害書寫研究”“1679年京畿地震救災文獻史料研究”等多個災害文學研究項目[19],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唐元《〈白虎通義〉中災異闡釋對儒家天命觀建構的作用》等。
其次,期刊界也開始為災害文學相關研究成果的發(fā)表提供平臺。2009年創(chuàng)辦的《鄱陽湖學刊》,是國內第一本專門刊登海內外生態(tài)學與災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專刊。《防災科技學院學報》從2009年開始設置了“災害歷史文化研究”和“災害社會學研究”欄目,2010年《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設立了“文藝與災害”專欄,2011年《立場》雜志設置了“災害文學”研究專欄,發(fā)表了多篇具有影響力的災害文學論文。這些學術專刊和專欄的設立,不僅促進了災害文學的相關研究,也表明學術界對災害文學學術話語的關注。
再次,相關高校成立研究機構,召開學術會議,對災害文學進行集中研究。2018年防災科技學院成立了生態(tài)文學與災害文獻研究所,2020年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成立了災害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同時,相關學術研討會也在國內多地舉辦,如2008年“文學的災難書寫”研討會在成都舉辦,2009年又在成都召開了“抗震文藝與中國精神”研討會,同年,蘭州舉辦了全國抗震救災文學研討會,2010年“災難敘事與人文關懷”全國研討會在宜賓召開,2016年“多學科災害研究——昆明論壇”在云南召開,2020年“中國災害研究七十年學術會議”在??谡匍_,會議全面梳理總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我國社會科學學界在自然災害及其應對的理論研究包括災害文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2021年“全球史視野下的災害、生命與日常生活會議”在南開大學召開,其中的會議議題就包括災害文學研究。2022年,“文學與危機敘事”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江西師范大學召開。這些學術活動與研究實踐,反映了當前學術界對災害文學研究的普遍重視。在這樣的學術動力推進下,災害文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此可以結合防災科技學院的研究實踐,說明近年來國內災害文學研究的發(fā)展過程。防災科技學院作為應急管理部與中國地震局下屬的一所以防災減災為主要科研任務的高等院校,從2008年開始大力扶持災害文學、災害文獻、災害信息傳播、應急文化等特色研究。該校專門設立防災減災青年科技基金,資助“中國災害文學研究(隋唐五代部分)”“從《全元文》看元代的災害觀”等研究項目;利用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青年教師資助計劃支持“中國自然災難神話的意象研究”“中國古代災害文學的文獻整理與理論價值研究”等研究項目;利用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基金資助“對古代自然災害詩歌采用生態(tài)批評的教學實踐研究”“災難敘事在文學與電影中的互動模式和教學方法研究”“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開發(fā)古代瘟疫書寫的當代價值研究”等多個相關項目。在這樣的努力下,該校的災害文學研究項目得以走出地震系統(tǒng),參與各級縱向項目的社會競爭,先后獲批“中國歷代災害書寫特色研究”“清代詩歌的災害書寫研究”“災害信息傳播的媒介合作研究”“魯迅后期譯作生態(tài)意識研究”“當代生態(tài)電影中的生態(tài)敘事與美學價值研究”等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古代自然災害詩歌研究”“邢臺洪災輿論引導路徑與我省危機應對水平提升的對策建議”等獲批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經過幾年的努力和積累,研究項目“自然災害事件中的信息傳播研究”在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得以立項。從無到有、從校內基金到獲得省部級、國家級社科基金,這條實踐之路,實際上反映了國內災害文學研究近年來的壯大過程與發(fā)展勢頭。
目前,于“中國知網”上以“災害”“災難”與“文學”“詩”“小說”“書寫”等為關鍵詞檢索出來的單篇文章有400余篇。這些文章主要有如下幾個研究方向。
其一是傳統(tǒng)的以詩證史、詩史互證研究,主要從文學作品中鉤沉災害資料,進行災害史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如朱杰《淺析晚明詩壇與晚明自然災害》(《武漢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李朝軍《宋代臺州災害詩輯考》(《臺州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李為《唐代的救災制度與災害詩》(《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馬言《試論白居易災害詩的史學價值》(《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陳紀然、王敬敏《古代詩歌的疾疫書寫及其史料價值》(《學術交流》2021年第12期)等。這一研究方向是目前災害文學研究的主要陣地,文學研究、史學研究、文獻學研究的相關學者都積極參與,顯示出災害文學較強的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
其二是研究擅長寫作災害題材的作家,鑒賞解讀災害文學作品。相關研究成果有吳夏平《白居易的災害詩》(《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第3期)、王立、趙偉龍《論蒲松齡詩歌中的災害描寫》(《蒲松齡研究》2014年第3期)、張溫卉《略論災害災難視域中的阿來小說》(《阿來研究》2015年第2期)、周惠《論魯迅的“人學”災害觀及其文學表述》(《魯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4期)、董瓊《不同的講述方式,共同的文化反思——〈余震〉與〈唐山大地震〉的共性分析》(《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等。總的來說,這類研究目前成果還不算豐富,關注的作家、作品數(shù)量還不足,下一階段需要展開對各個階段災害文學在數(shù)量和篇目上的全面搜集與整理。房偉、明子奇在《當代“災害敘事”的理論反思——評張?zhí)脮摹醋匀粸暮εc當代文學書寫研究〉》中就認為“需要對屬于當代自然災害文學范疇之內的作品及研究資料進行搜集、辨別與整理,盡可能收錄完整”[20]。李朝軍聚焦宋代的災害文學,成就了《宋代災害文學研究》一書。如果再有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唐五代、遼金元、明清時期的災害文學研究專著問世,那么未來學界撰寫一部災害文學通史也是有可能的,龍珍華認為將來建設這樣一部災害文學通史“對于縫合中國文學歷史與現(xiàn)實的時空距離,揭示中國古代災害歷史與文學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等,均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學術價值”[16]。
其三是分災害類型、分文體對災害文學進行研究。首先是對某一時期某種災害類型的災害書寫進行研究,例如對唐代旱災文學的研究,對《清詩紀事》中地震題材的研究,對清代火山地震敘事的研究等。相關論文有欒玉博《唐代旱災詩研究》(西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李朝軍《論宋代的地震詩》(《井岡山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等。其次是對某一時期某一文體中的災害書寫展開研究,如對小說、辭賦、詩歌等文體中的災害書寫進行研究,相關論文有伏漫戈《明代話本小說中自然災害的書寫》(《農業(yè)考古》2018年第1期)、周惠《現(xiàn)代小說災害敘事類型研究》(《小說評論》2015年第3期)、潘盛《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新時期以來小說中的氣象災害書寫》(《南京師大學報》2011年第1期)、王煥然《宋代辭賦的災害書寫》(《遼東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龍珍華《論唐詩中的災害書寫》(《江漢論壇》2017年第12期)等。將來災害文學的全面研究,可以沿著這一方向進行探索,如可以災害類型為標準進行分類研究,展開對歷代地震、旱災、洪水、火災、饑荒、疾疫等文學的研究,或者按照文體特點形成對災害詩歌、災害報告文學、災害小說、災害記體文的研究等。
其四是災害文學的藝術技巧研究。災害文學歸根結底是用語言將災害現(xiàn)象與受災反應符號化、審美化的結果,所以“災害文學”研究的重點還在文學本身。以往的災害文學研究,多是從災害文學中提取史料,而當今的災害文學研究,多注重災害文學的社會意義等思想屬性,而較少關注災害文學的本質屬性——審美性,造成了“‘災害與文學’研究范式的缺陷:即審美維度缺失”[21]。當今學界,能夠從藝術技巧角度來探討災害文學的研究僅有李偉《〈詩經〉中災害書寫的文學特征》(《長春大學學報》2014年第9期)、張靜《論賦法在古代災害詩歌中的運用》(《中國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張靜《論古代災害詩歌的立意構思之法》(《湘潭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張?zhí)脮稓v史、現(xiàn)實、寓言:當代文學自然災害書寫的三種維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年第6期)等少數(shù)幾篇文章。實際上,學界已經注意到許多災害作品書寫隨意、形式單一、內容雷同,容易將災害問題政治化、議論化。實際上就是一些災害文學作品沒有處理好災害題材與文體特性、審美功能、社會功能的協(xié)調性問題。既然災害文學寫作中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研究者就更應該探討如何寫好災害文學,更需要深入挖掘災害文學的精品之作,分析其語言特色與藝術技巧。所以,今后的災害文學研究應當緊密圍繞“災害·作家·作品”,理性地探討災害文學作品的美學藝術屬性,揭示其特殊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語言技法與構思手段。
其五是探討災害文學的思想內蘊,比如災害文學中的災害意識、預防思想、罪己思想、祭祀禳災、救災賑濟思想、自然保護思想、生態(tài)思想、人性本能與理性意識等。相關研究成果有劉衛(wèi)英、雷舒程《明清風災母題的性別意識及其神秘化傾向》(《學術交流》2021年第12期)、張?zhí)脮缎撵`廢墟上的審美救贖——當代災害文學創(chuàng)傷敘事考察》(《社會科學》2018年第12期)、張靜與唐元《論古代自然災害詩歌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清醒認識》(《農業(yè)考古》2017年第4期)等。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繼續(xù)關注災害文學的思想內蘊,還要注意提取災害文學中優(yōu)秀的生態(tài)資源。當今世界,生態(tài)批評乃是顯學,而災害文學最明顯的特征是“一只腳立于文學,另一只腳立于大地”[22]43,很符合生態(tài)批評的特征。一方面,當今的生態(tài)文藝學能夠為災害文學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能夠幫助災害文學研究走出理論不足的尷尬之境;另一方面,災害文學中的生態(tài)思想十分豐厚,尤其是古代災害文學中保存著大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生態(tài)資源。2007年秋季召開的中共十七大更是特別提出了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方略,在此際對災害文學進行生態(tài)批評,可以幫助現(xiàn)代人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合理關系,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形成合理的災害認知和心理應對,輔助當代社會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
在研究專著方面,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國內災害文學研究的第一本專著:張?zhí)脮摹睹駠鴷r期自然災害與現(xiàn)代文學書寫》。2017年,張?zhí)脮衷谥袊鐣茖W出版社推出了第二本專著《自然災害與當代文學書寫研究》,“填補了當代文學在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23]。唐元的《中國古代災害文學作品研讀》也富有開拓性,書中精選了100篇中國古代災害文學作品進行字詞注釋和作品解讀,為災害文學進入高等學校課堂提供了基礎。引人注目的是,各大高校中一大批碩博論文的選題紛紛瞄準了災害文學。例如2014年魯東大學孫從從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災害文學研究》、2014年貴州師范大學宋丹丹碩士論文《漢魏六朝災害賦研究》、2014年貴州師范大學高雪艷碩士論文《宋代自然災害賦研究》、2014年安徽大學李文娟碩士論文《東漢災害文學研究》、2015年溫州大學王志愿碩士論文《開在廢墟上的苦難之花——山大地震文學述評》、2015年陜西理工學院李偉碩士論文《先秦文學中的災害書寫研究》、2015年南京師范大學楊古月碩士論文《〈左傳〉中的災異研究》、2015年陜西師范大學張溫卉碩士論文《阿來小說中的災害書寫》、2016年吉林大學王嘉悅碩士論文《中國災難文學及其流變》、2016年江南大學李寒碩士論文《美國后9·11小說中的災難書寫》、2017年貴州師范大學束潔碩士論文《唐代自然災害題材詩歌整理與研究》、2017年新疆師范大學杜巖碩士論文《汶川地震敘事文學研究》、2019年遼寧大學姜華碩士論文《新世紀小說中的自然災害書寫研究》、2021年遼寧師范大學李迎躍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災疫文學研究》等。這些碩博論文成果的出現(xiàn),一方面證明了災害文學研究擁有廣闊的天地;另一方面學術新生代的加入將會給災害文學的研究增加更多的新生力量。
另外,災害文學的研究最終需要服務于人才培養(yǎng)工作,而在當今教育中災難文學的缺失,帶來了學生語文審美能力單一、危機意識弱化、生存觀念淡薄等不良后果[24]。在災害文學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成果之后,探索如何將其科研成果應用在人才培養(yǎng)中,是目前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筆者認為首先可以在中國語言文學相關學科專業(yè)的課程中增加災害文學的專項內容。例如可以在《中國文學史》《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史》等課程的作品選讀部分,選取災害文學作品進行精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災害文學,提高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在傳統(tǒng)基礎課程《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可以設置“中國古代災害文獻概要”專章,培養(yǎng)學生在災害文獻領域的整理特長。其次可以面向各專業(yè)開設防災減災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相關的選修課程,如《中國古代災害文學作品選讀》《生態(tài)與災難電影賞析》《災害信息傳播》等,帶領各專業(yè)學生鑒賞優(yōu)秀的災害文學作品,關注災害事件,熱心災害救助,為防災減災人才的教育培養(yǎng)發(fā)揮積極作用。
綜上,災害文學研究經過近20年的發(fā)展,其理論話語在豐富的研究實踐中逐漸定型,在從上至下的政策傾斜與支持下,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在災害文學研究的廣度、深度以及人才培養(yǎng)方面還有巨大的開拓空間。當今社會,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災害頻發(fā)的嚴峻形勢,學界勢必會愈加關注災害文學的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我們期待災害文學研究與防災減災的人才培養(yǎng)擁有更加廣闊的前程。
[1] 劉朋.圖片見證十年重特大自然災害[J].中國減災,2008(9):46–55.
[2] 唐元,張靜.古代災害文學研究現(xiàn)狀綜述[J].山花,2015(10):165–166.
[3] 李瑞豐.《詩經》災異詩述論[J].河北大學學報,2014(6):141–144.
[4] 劉藝.杜甫天災詩探微[J].杜甫研究學刊,2013(1):10–20.
[5] 李朝軍,周敏.論宋詞的災害書寫[J].文藝評論,2017(1):67–76.
[6] 朱滸.災荒中的風雅:《海寧州勸賑唱和詩》的社會文化情境及其意涵[J].史學月刊,2015(11):76–87.
[7] 何勝莉,游翠萍.生命關懷與審美超越:文學的災難書寫研討會綜述[C]//“抗震文藝與中國精神”研討會論文集.[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09:75–81.
[8] 李朝軍.宋代災害文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9] 尹奇嶺.評張?zhí)脮睹駠鴷r期自然災害與現(xiàn)代文學書寫》[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12):188–191.
[10] 金磊,李沉.全民科學減災呼喚“災害文學”[J].上海市建設職工大學學報,2000(1).
[11] 金磊.新世紀文學的出路:科學文學——兼論災害文學的創(chuàng)立及發(fā)展思路[J].勞動安全與健康,2000(2):47–50.
[12] 李繼凱,周惠.關于中國當代文學與災害書寫的若干思考[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3):95–101.
[13] 李繼凱,張瑤.研究回顧、拓寬路徑與價值重申:關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災害書寫研究的若干思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122–127,140.
[14] 侯英,劉宏川.災害文學研究初探[J].時代文學,2010(2):187–189.
[15] 范藻,范瀟兮.痛定思痛:災難文學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
[16] 龍珍華.試論災害文學史的建構:以先唐災害詩歌史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4):70–77.
[17] 張?zhí)脮撔率兰o自然災害文學書寫與文化功能[J].社會科學輯刊,2016(3):48–53.
[18] 張?zhí)脮?,作為方法的“災害文學”:百年來中國災害文學的內涵、表征與特質[J].江海學刊,2021(2):203–210,255.
[19] 劉曉嵐.我國災害文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21(3):90–96.
[20] 房偉,明子奇.當代“災害敘事”的理論反思:評張?zhí)脮摹蹲匀粸暮εc當代文學書寫研究》[J].萍鄉(xiāng)學院學報,2018(4):51–55,71.
[21] 黃敏.“災害與文學”研究范式芻議[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6(1):35–38.
[22] 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3] 李杰?。昴Τ桑幸姽饷ⅲ涸u張?zhí)脮蹲匀粸暮εc當代文學書寫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8(3):149–151.
[24] 王靜博.災難文學在高中語文課本中的缺失研究:以人教版新課標必修課本為例[D].??冢汉D蠋煼洞髮W,2016.
I207.42
A
1006–5261(2023)04–0108–07
2022-11-22
2022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SY2022113)
張靜(1982― ),女,山東威海人,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 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