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海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yè)教育,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加大政策供給,不斷加快建設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職業(yè)教育提質培優(yōu)行動計劃(2020—2023)》(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出臺更是為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巴苿勇殬I(yè)學校課堂革命,將課程教學改革推向縱深”,既是《行動計劃》提出的要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需求。作為面向高職學生所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在提升口語表達、強化寫作技能等基本任務的基礎上,更應該突出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等人文精神,將教學重心轉移到弘揚民族文化、塑造完整人格、提升道德修養(yǎng)、增強審美能力的時代價值之上。要實現(xiàn)新時代的課程價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三全育人”、實現(xiàn)“文字—文學—文化”的層級遞進目標,課堂革命勢在必行。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模式?jīng)Q定著人才培養(yǎng)模式、決定著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質量的實現(xiàn)程度。如何以詩詞為抓手,進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筆者從挖掘思政體系、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推進信息教學、加強課程聯(lián)動等層面作出了些許思考與探索。
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根本任務?;诖耍覀兣囵B(yǎng)的應該是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具有愛國情懷、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融入自身行為習慣的時代新人。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之下,課程思政勢在必行。
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既不是增開一門課或增設一項活動,更不是課程“去知識化”,而是要通過優(yōu)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yè)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等手段,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
在詩詞課堂教學中,一線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加強詩詞的課程思政建設:
陶行知曾說過:“以情動人、以行帶人、以智教人、以德育人”。要想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教師首先應該轉變意識,堅信詩詞之于育人確實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才能發(fā)揮意識引領作用,將其落實。
課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到詩詞教學中,并不是強行植入,而是要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育人目的。因此,思政元素的尋找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教學《漁家傲 秋思》時,從范仲淹戍守邊疆的經(jīng)歷聯(lián)想到今天的戍邊戰(zhàn)士,深入分析了戍邊英雄的家國天下情懷;在講授《革命烈士詩抄》中,結合相關的黨史資料,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在講授詩歌《蹴鞠》時,結合新時代的背景,引入北京夏季奧運會及冬奧會,強化團結拼搏的運動精神傳遞,這樣既融入了思政元素,也結合了現(xiàn)實生活,找準了思政元素的結合點。
有的教師將課程思政理解為“3分鐘思政”——在課后三分鐘抽出時間講思政,這是對課程思政極大的誤解,這樣容易出現(xiàn)“兩張皮”。以李白的《月下獨酌》為例,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月亮意象為核心,構建了課程思政體系:首先,圍繞“月”之意象的內涵讓學生體會月的靈動與人倫之美;其次,分析“借月抒發(fā)哀情還是樂情”引導學生感受詩人雖然身處逆境,仍然擁有的昂揚積極的心態(tài);再次,通過飛花令游戲,拓展與月有關的詩歌,并進行情感的歸類,讓學生感受古代詩人對“月”的探索;最后,從古代詩人對月的想象與向往到當代航天的登月探索,讓學生感受中國人追求夢想勇于探索的精神,實現(xiàn)詩歌的深入解讀。
學生是課程思政的受體。要在了解學生的人生價值觀、職業(yè)價值觀、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價值等基礎上,采用合理的方式來植入思政元素。否則就會出現(xiàn)“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課程困境。例如,在講授《漁家傲·秋思》前,做了學情調研,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多場景教學,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詩歌中的戍邊英雄保家衛(wèi)國的情感,我們運用了優(yōu)秀文化傳承基地——楊家將文化展館,借助館內的文史資源,讓學生理解詩歌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傳承,從而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材是載體,是鏈接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樞紐和橋梁。在各個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中,詩詞的選篇都較多,若按照教材安排悉數(shù)講授,學時明顯不足。要想在有限的學時內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內容的遴選顯得尤為關鍵。
那么,遴選經(jīng)典內容的標準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經(jīng)典詩詞篇章的遴選,一定要對接課程標準,通過崗位調研,圍繞學情調研,滿足學生需求,在此基礎上再去重構教學模塊。以筆者所授《大學語文》詩詞模塊教學為例:本門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課前,根據(jù)課程標準、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崗位調研,圍繞幼兒園教學中的六大教學活動主題,結合學生知識零散、難以拓展,關注崗位且具備初步的彈唱畫專業(yè)技能的學情調研,整合了《歸園田居》《月下獨酌》《蹴鞠》《漁家傲 秋思》《革命烈士詩抄》等相關詩歌作品,使得詩詞教學更有針對性。
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是改革的關鍵和主體。教師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基礎上,應始終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根據(jù)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在本學期詩詞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創(chuàng)新了課堂教學模式。以《革命烈士詩抄》為例,在教學中運用了“三階七步”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課前、課中、課后分三個階段,按照喚詩趣、入詩作、品詩語、復詩境、理詩脈、悟詩情、續(xù)詩篇七個步驟展開。通過三階七步的課堂教學模式,助力學生深度解讀詩歌的同時,也強化了專業(yè)技能。
創(chuàng)新教學改革,一線教師是關鍵。因此,教師的基本功、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非常重要。教師應苦練基本功,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組織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有想法、有情懷、有能力。
隨著網(wǎng)絡技術、數(shù)字技術以及通訊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各種信息化手段層出不窮。信息化手段憑借著其形式的新穎性、內容的趣味性、感官的直觀性、傳播的廣泛性、互動的及時性等特點迅速發(fā)展,且輻射范圍波及教育領域。面對這種現(xiàn)代傳播媒介,應該為我所用,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高職詩詞教學。筆者在借助信息化手段助破詩詞重難點方面主要做了如下的探索:
運用MG動畫把枯燥難懂的詩詞內容轉化為生動的小故事,比如在講《漁家傲·秋思》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詞人范仲淹對后世的影響力,就圍繞清朝人筆記小說中的故事制作了相關的動畫視頻;在講錢?!鄂砭稀返臅r候,結合詩歌里的蹴鞠運動制作了蹴鞠發(fā)展歷程的小動畫,所有這些都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詩詞教學中,可借助VR虛擬資源還原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情境,打造沉浸式的體驗,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比如在講述《革命烈士詩抄》時,借助革命烈士展館中的VR資源,讓學生了解黨史中的一些細節(jié)以及革命者的革命經(jīng)歷,通過反復地強化讓學生掌握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了詩歌的內容。
充分利用各類詩歌鑒賞app里的“飛花令”“詩臨其境”等詩歌小游戲,拓展學習的廣度。比如在講李白的《月下獨酌》時,為了讓學生對月這個意象的豐富性有較為全面的認識,通過西窗燭app中的飛花令游戲,來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詩歌學習的內容,并進行情感的歸類,加深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課堂的深入互動需要各類硬件資源和平臺的支撐。在教學中會綜合運用校內的朗讀亭、瀑布流、電子畫屏等各種硬件資源助力詩歌的學習。比如,在學習陶淵明《歸園田居》時,借助瀑布流來展示古代與勞動主題詩歌相關的名畫,并且組織學生進行“以畫猜詩”的游戲,提升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同時充分運用文化傳承基地的展示資源與解說,體會詩情。又如在學習《革命烈士詩抄》時,依托H5交互進行網(wǎng)上祭奠英烈的課前活動,探索使用H5交互平臺增強了課堂深入互動,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
作為面向高職學前教育開設的大學語文課,學科性和職業(yè)性的融合是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jù)。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努力為專業(yè)服務,加強課程聯(lián)動。筆者所授《大學語文》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常用詩詞欣賞鑒賞方法的基礎上,圍繞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把詩詞學習與學前教育“畫唱創(chuàng)舞講”等基本技能有機結合起來,加強課程聯(lián)動,深入解讀詩歌。比如在王維名篇《積雨輞川莊作》中運用“畫”的技能繪制詩歌里的雨后美景圖,感受詩歌意境;在《月下獨酌》中借助古詩新唱的方式吟誦李白筆下的月,理解詩歌的情感;再如《漁家傲 秋思》中,通過手工創(chuàng)作“我心中的英雄”,感悟詩歌中英雄的時代價值,在助力詩歌內容理解的同時達到很好的效果。
在高職教育提質培優(yōu)的大背景下,依據(jù)新時代社會特征和文化需求,應深入挖掘《大學語文》所蘊含的多重元素,借助經(jīng)典文學作品構建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先賢與大眾的對話通道,促進民族精神和文化智慧的傳承,將文化育人、環(huán)境育人、實踐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將課堂革命建設落到實處,不斷深化《大學語文》的課程價值與時代價值。
百年語文,無數(shù)大師用生命澆灌出了《大學語文》這棵參天大樹,語文百年,吾輩等一線教師仍需繼續(xù)努力,不斷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增值賦能,將社會對職業(yè)教育“大有可為”的殷切期待切實轉化為“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