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偉明
我的學生時代,正是武俠小說和武俠影視風靡之時。幾位武俠小說名家的作品,成了年輕人當中最流行的讀物。即使是數(shù)十年之后的今天,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金庸依然擁有一般作家望塵莫及的讀者量,有人甚至把讀金庸的作品讀成了一種職業(yè)。
在眾多武俠作品中,受到讀者喜愛的角色,多數(shù)是因為他們身上那股令人肅然起敬的俠義之風,而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功天下第一。這起碼說明,崇尚俠義也是人之本能。
去年,筆者應邀參加一個網(wǎng)上直播文化交流活動。有讀者現(xiàn)場問我如何理解俠義精神,我不假思索地說,“俠義”其實沒有那么遙遠、那么高深、那么復雜,它并不需要高明的武功,甚至也不需要出眾的智力、能力,簡單地說,不妨這樣理解:心有他人即為俠。
也許,你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是的,做到“心有他人”確實不難,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自覺。
不妨舉一個很小的例子。早些年,我們過馬路時,經過斑馬線,看到汽車來了,都是以人讓車為主,即使有些汽車減速了,行人也是欲行又止,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后來,出臺了汽車禮讓行人的規(guī)定,而且安裝了攝像頭進行監(jiān)督,于是車讓人成了一種常態(tài)。這當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有些行人過斑馬線時目空一切,甚至在斑馬線上來回行走。這種人,撇開安全意識來說,根本不懂得行人要與駕車人互相體諒的道理??梢哉f,他們骨子里缺乏一股“俠”氣。
心中是否有他人,往往體現(xiàn)在生活的細節(jié)當中。為什么經常出現(xiàn)路人昏倒一旁而過往行人視若無睹冷漠經過的新聞報道?為什么有的人為了蠅頭小利不惜親友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如果稍稍有點換位思考、悲憫情懷、寬容大度,人世間的那些不和諧之事,該銳減多少?古人云:“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睂φ者@個標準,很多人相差太遠了。
心中有他人,會為別人利益著想者,就是具備了俠義精神。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皞b義”不需要你喊什么鏗鏘有力的口號,不需要你動輒作出多大的犧牲,甚至不要你幫誰辦多少事情,只要你有不給別人添亂添麻煩的想法、體諒他人苦處難處的念頭、樂意成人之美的善意,就夠了!
《墨子》說:“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比绻總€人都能主動想著別人,堅決不損害他人利益,努力做到誠實守信,這個社會便充盈著俠氣。如此,大家便少了抱怨,多了理解,少了火氣,多了和氣,少了私心,多了公德。那便如一首歌所唱的: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魯言摘自《開封日報》2023 年7 月12 日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