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華
“啊!翠鳥,翠鳥!”我喊道。
“它飛得好快!就像一支藍色的箭射過湖面!”一位媽媽激動地說。
曾帶孩子們在寧波市區(qū)的日湖公園觀鳥,運氣不錯,居然兩次見到翠鳥。一次是看到它在湖上掠過,另一次是發(fā)現(xiàn)它停在小河邊的樹枝上伺機捕魚。
翠鳥,跟麻雀差不多大,善捕魚。因其羽色艷麗,嬌小可愛,被“鳥人”們稱為“小翠”。小翠不是罕見鳥,在城區(qū)的月湖公園、綠島公園等幾個有水域的公園,在郊外的小河邊以及四明山的溪流里,都可以見到。
它喜歡停在水邊的枝條、葦稈、樹樁、石頭等上面,靜靜地低頭注視水面,一旦發(fā)現(xiàn)小魚蹤跡,就會立即彈射入水。它的眼睛能迅速調(diào)整水下因為光線折射造成的視覺誤差,因此在扎入水中后還能保持極佳視力,故捕魚本領(lǐng)很強。出水后,通常會返回原地。
守株待“鳥”
翠鳥機警異常,殊難接近。剛拍鳥的時候,我好幾次撞見它,但由于心急,都被鳥兒先發(fā)現(xiàn)了,來不及按快門,它就已飛走了。
后來我決定采用守株待兔的方法。
2010年夏天,鳥友在東錢湖發(fā)現(xiàn)了一對正在育雛的小翠夫婦。它們在附近的一個泥洞里筑巢,翠鳥夫妻每天早晚忙著捕魚,帶回家給洞里的孩子吃。我們研究了它們的捕食、飛行路徑,決定在其必經(jīng)的湖畔搭好迷彩的偽裝帳篷,隱蔽起來拍小翠。
好多次,我在凌晨4點起床,驅(qū)車直奔東錢湖,在太陽露出山頭之前就鉆進迷彩帳篷,架好“大炮”等候翠鳥。
“滴滴!滴滴!”伴著發(fā)電報般的清脆叫聲,小翠飛來準備捕食了。沒多久,一只雄鳥叼了條魚兒,飛掠過來,停在樹樁上??蓱z的小魚,還在拼命甩尾掙扎呢。
只見這位鳥爸爸銜著魚使勁左甩右拍,搞得水花四濺,樹樁上盡是魚鱗與血跡,原本活蹦亂跳的魚兒很快被敲暈甩死了。這時,翠鳥爸爸又把魚往空中一拋,等接住的時候,已經(jīng)是魚頭朝外,然后它迅速飛走,給家里的寶寶喂食去了。
魚頭得朝外?對,這是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如果小翠最終把魚頭朝向自己喉嚨,那么這美餐就歸它自己了;反之,魚頭朝外的話,就是給孩子們?nèi)コ缘摹2粌H育雛期如此,早在求愛的時候,雄鳥逮魚向雌鳥獻殷勤,也會把魚頭朝外,喂食給自己的親愛的。為什么要這樣?因為魚頭比較硬、魚尾比較軟,而且按魚刺的長法,也是先魚頭后魚尾比較順,總之是為了便于吞咽。
那年,曾連續(xù)出現(xiàn)39℃以上的高溫天,從早晨5點到7點多這段時間還可以拍拍,接下來在毒辣的陽光下,帳篷里氣溫飆升,悶熱難耐。這時,小翠也怕熱,基本不出現(xiàn)了,為避免中暑,我也只好在7點多就撤退。
翠鳥爭魚
2009年8月23日清晨6點48分,我拍到了迄今為止最有戲劇性的小翠故事。地點還是在東錢湖,不過具體位置換了,是在環(huán)湖東路旁的一個池塘——可惜如今池塘旁造了酒店,人太多,翠鳥都不敢來了。
那天一大早,我就在池塘邊蹲守。稍后,只見翠鳥爸爸叼著一條小魚飛來,就停在離我最近的那根竹竿上。它的一個孩子也幾乎同時趕到,停在略微下面一點,張開嘴巴討魚吃。
一見這難得的場景,咱就來了勁,摁住快門不放!突然,相機取景器里又出現(xiàn)了一個翠鳥寶寶,它從遠處飛來后又立即在空中急剎車,鼓翅懸停——哇噻,搶魚來了!
先到的那只翠鳥寶寶扭頭一看,啊呀,事情不妙啊,當即張嘴表示強烈抗議!
后來的那位,也不是省油的燈,繼續(xù)張開大嘴猛撲過來!
啊呀,怎么啦怎么啦,鳥爸爸竟然叼著魚飛走了!看來,鳥爸爸見兄弟倆為了一條小魚而爭吵,生氣了,干脆誰也不給吃,還是給老老實實待在家里的第三個孩子吃吧。此前,我就已注意到,這池塘里的翠鳥夫婦育有3個孩子,它們都已經(jīng)出窩了。
那天,我拍完這組照片,竟激動得忍不住在荒郊野外獨自拍起手來。
哈哈,現(xiàn)在想起來,真的好傻。
告別“點翠”
童年時,我曾坐在老家河邊的船上釣魚,發(fā)現(xiàn)一只色彩鮮艷的小鳥從蘆葦枝上撲向水面,轉(zhuǎn)瞬間就叼起了一條小魚。當時我并不曉得這是什么鳥,后來才明白這是翠鳥。順便說一句,翠鳥的規(guī)范中文名應(yīng)該叫“普通翠鳥”。這不奇怪,好多鳥名都帶有“普通”二字,如普通鸕鶿、普通秧雞、普通鵟(音同“狂”)等。
在女兒航航讀小學三年級時,她不會像爸爸小時候一樣去河邊釣魚,但她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關(guān)于翠鳥的課文,并且配有一幅插圖。有一天我偶爾拿過來一看,越看越覺得這幅翠鳥圖別扭,原來,這幅圖至少有三個地方畫錯了:
其一,嘴不應(yīng)該是全紅的。實際上,雄翠鳥嘴全黑,而雌鳥也就是下喙的基部是紅色而已;其二,上喙畫太長了,應(yīng)該是上下喙等長;其三,胸前應(yīng)該是單純的橙紅色,并沒有魚鱗紋。
有一篇跟翠鳥有關(guān)的有名的寓言:
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愛之,恐墜,稍下作巢。子長羽毛,復(fù)益愛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明·馮夢龍《古今譚概》)
意思是說,翠鳥因為愛護孩子,恐雛鳥墜落受傷,而兩次把巢移到更低的地方,結(jié)果反而被人方便地把小鳥給抓走了。且先不管現(xiàn)實中是否真有翠鳥會移巢,我所覺得奇怪的是,我所看到的所有譯文都想當然地說,翠鳥先是在樹的高處筑巢,然后又把巢移到樹的低處。這個說法與事實不符。因為翠鳥科的鳥類并不像一些雀鳥那樣在樹上搭建一個鳥窩,它們通常是在河岸、泥壁上挖洞(或利用原有洞穴)為巢。
關(guān)于翠鳥,還有一件事曾鬧得沸沸揚揚。2015年,一位有名的京劇演員曾在微博上炫耀她的“點翠”頭飾,結(jié)果在網(wǎng)上引起軒然大波,無數(shù)網(wǎng)友紛紛指責她毫無生態(tài)保護意識,也沒有愛心。
點翠,是一種傳統(tǒng)的飾品制作工藝,在明清達到極盛。這種工藝,是金屬與羽毛的結(jié)合,需要捕捉大量翠鳥,然后拔取其背部的藍色羽毛鑲嵌在飾品表面。如今,隨著生態(tài)保護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點翠這項古老的“精湛”技藝也已經(jīng)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燒藍等現(xiàn)代工藝。
我相信這位演員本無惡意,她的炫耀更多的是出于無知。
有句話叫做:保護源于關(guān)心,關(guān)心從了解開始。以上所舉例子,都是人們對翠鳥不熟悉(當然更不會真心喜愛)造成的。
讓我們在野外見到翠鳥的時候,輕輕地說一聲:
“嗨,小翠!”
這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