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文
《奧德羅》(Othello,另譯《奧賽羅》)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其故事情節(jié)發(fā)人深省,是不可多得的文學經(jīng)典。2008年,香港海豹劇團于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上演粵語版《奧德羅》,該劇的翻譯工作由曾獲香港舞臺劇“杰出翻譯獎”的黎翠珍擔任。2010年,黎譯《奧德羅》粵語演出本出版,該演出本的語言風格別具特色。本文從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視角出發(fā),闡釋該演出本風格形成的規(guī)范因素。
以色列翻譯學家吉迪恩·圖里提出“翻譯規(guī)范”概念,強調分析翻譯作品時不應只關注譯文和原文的對比,而是應在更大的目的語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中考察翻譯作品的產生過程[1]。圖里認為,譯者會受到三種規(guī)范的制約,分別是預備規(guī)范、初始規(guī)范和操作規(guī)范;前兩者在宏觀層面上對翻譯過程的前期起作用,而操作規(guī)范在微觀層面上影響譯者的實際翻譯行為。預備規(guī)范影響翻譯文本的選擇,初始規(guī)范決定翻譯的總體傾向,操作規(guī)范制約和影響實際翻譯過程的具體抉擇[2]。圖里的翻譯規(guī)范理論意義深長,得到了譯界接連不斷的關注。
根據(jù)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對黎譯《奧德羅》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預備規(guī)范制約其文本的選擇,初始規(guī)范影響譯者的翻譯傾向,而初始規(guī)范和操作規(guī)范共同制約著譯者的翻譯策略。
預備規(guī)范即在一定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選擇翻譯文本時至關重要的因素[2],比如目標語讀者的喜好和文化習慣、贊助人及出版社的態(tài)度、專業(yè)人士(評論家、制作人、譯者等)的取向、市場需求等等。作為“西典核心”的莎士比亞戲劇因其突出的藝術價值,一直是香港翻譯劇源語作品的來源之一。位列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奧德羅》“在所有莎劇當中最具原創(chuàng)性;故事的情節(jié)鋪排極佳,其他創(chuàng)作恐有不及,而劇里詩歌的撰寫,更加無出其右”[3]。而且,海豹劇團選擇出演《奧德羅》同時也是因為適逢其會。海豹劇團導演黃清霞表示,“去年演出了契訶夫的《姊妹仨》以后,大家都很興奮、動了心。我得找個劇本用得著海豹四位臺柱演員、挑戰(zhàn)我們的譯者、能吸引贊助者的支持,于是便提議《奧德羅》。[4]”由此可見,選擇《奧德羅》作為翻譯劇的源語作品適合預備規(guī)范的需求。
初始規(guī)范是翻譯過程中譯者對翻譯策略的整體選擇,是制約譯本總體特點的關鍵因素?;趫D里的解釋,譯者要么傾向原語規(guī)范,產生“充分的”譯本;要么傾向目的語規(guī)范,關注讀者期待以及譯本的“可接受性”。譯者要在這兩種傾向中做出選擇[2]。
1979年海豹劇團成立,演出翻譯劇,讓本地觀眾認識到西方戲劇。為了在本地觀眾身上發(fā)揮效應,海豹劇團采取“可接受性”翻譯,“以普羅大眾常用的語言演出一些出色的劇目,方便觀眾理解:所指的并非書寫用的中文,而是日常溝通使用的廣東話。[5]”逐漸地,香港各大劇團以貼地的廣東話演繹西方戲劇的時尚蔚然成風?!坝捎诶璐湔涞热说牟恍概?,香港的翻譯劇很快進入了黃金時代,進而催生了本地原創(chuàng)劇的興起。這是他們的一大貢獻。[6]”
黎譯《奧德羅》一如既往采取的是“可接受性”翻譯,拉近目的語觀眾與源語作品的距離。考慮到觀眾接受度,該劇演出時盡量“去蕪存菁”[4],使語言簡潔精煉,多運用漢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如四字成語等來實現(xiàn)臺詞文句妙語連珠、擲地有聲的效果,契合本地觀眾的觀劇習慣和期待。
圖里將操作規(guī)范分為兩個部分:結構規(guī)范和文本語言規(guī)范。結構規(guī)范關乎譯本的完整性,如對原文的段落的增加、分割、刪減等;文本語言規(guī)范對更微觀的層面產生影響,如字詞、句法的選擇等[2]。以下主要探討文本語言規(guī)范在黎譯《奧德羅》中的體現(xiàn)。
2.3.1 詞匯句子層面的分析
黎譯《奧德羅》注重字里行間的節(jié)奏感,在翻譯精彩的場景時運用貼切的四字詞語,恰到好處地制造出抑揚頓挫的律動感。如第一幕第三場中奧德羅的自我剖白:
我笨拙言詞,唔習慣太平盛世啲呢喃細語,我雙手臂自從七歲以來到九個月前,都只系活動喺軍營戰(zhàn)陣,大千世界除咗沖鋒陷陣,我一無所知,所以對自己行為唔會巧言爭辯。不過蒙各位寬容忍耐,我會樸實直言,講我戀愛故事,講憑佢所謂乜嘢藥物靈符、乜嘢妖邪魔法,去贏得佢女兒[4]。
奧德羅與狄夢娜私定終身遭到岳父鮑本圖的嫌棄。鮑本圖以“用妖法迷惑其女兒”的罪名將奧德羅告上法庭,奧德羅在審判現(xiàn)場回應質疑。譯文多次使用四字詞語營構平穩(wěn)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奧德羅在對答時泰然自若的心情,例如“And little bless'd with the soft phrase of peace”譯為“‘太平盛世’啲‘呢喃細語’”,“And little of this great world can I speak, More than pertains to feats of broil and battle”譯為“‘大千世界’除咗‘沖鋒陷陣’,我‘一無所知’”,數(shù)處四字詞制造出從容不迫的秩序感?!懊筛魑弧畬捜萑棠汀?,我會‘樸實直言’”,對稱的四字詞有著整齊的美感,體現(xiàn)奧德羅辯白時的真情實感。
黎在采訪時回應此場景譯文的措辭:“我就是靠句中的四字詞語來把臺壓住。不用上四字詞、排比句,調適說話速度這些技巧,是不能譯出莎劇的味道的。[7]”此方法有提高的作用,令說話變得有尊嚴,符合奧德羅的人物設定。
譯文第五幕第二場奧德羅的臺詞頗具說話的張力:
你哋寫信呈報呢件不幸事情,請將我嘅實情從實匯報,無謂同情輕減,唔好惡意加添。噉你就要話我愛得不智、太過情深;話我不易嫉妒,但系一經(jīng)挑撥就昏亂到不能自已;話我好似個卑鄙愚昧嘅野蠻人,一手將粒傾國傾城嘅寶貴明珠拋棄;話呢個人男兒淚不輕彈,但系今日淚漣漣好似我家鄉(xiāng)切割滴膠嘅沒藥樹。寫低話,有一次,喺歐亞邊疆有個兇狠嘅土耳其人毆打個威尼斯人、詆毀威尼斯,我一手叉住嗰只惡狗嚨喉一刀插落去[4]!
“unlucky deeds”譯為“不幸事情”,譯者把“不幸”和“事情”之間原本應有的“嘅(意為‘的’)”刪掉,目的是調適說話的速度?!皀othing extenuate, Nor set down aught in malice”譯為“無謂同情輕減,唔好惡意加添”,上下半句意義相對應,結構相同,構成排比,與四字詞語“從實匯報”共同營造出說話的氣勢?!發(fā)oved not wisely but too well”譯為“愛得不智、太過情深”,構成另一組排比。華美的四字詞語“傾國傾城”和“寶貴明珠”與前一組排比持續(xù)銜接說話的氣勢?!癰ut being wrought Perplex'd in the extreme”譯為“但系一經(jīng)挑撥就昏亂到不能自已”,“extreme(極端)”按照奧德羅的身份地位用了冠冕堂皇的說法“不能自已”。譯文運用的古詩“男兒有淚不輕彈”,與下一句的口語化說法“我一手叉住嗰只惡狗嚨喉一刀插落去”形成對比,正如譯者所說的“用上了說話速度、古雅的四字詞語、排比句等,制造出我上次在對談中所說‘飛上天再飛回地’的感覺,將對話的層次大大提升了。[7]”說話的張力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深化全劇的主題,發(fā)人深省。
2.3.2 篇章層面的分析
黎譯《奧德羅》注重詩章整篇的對稱美,譯文中的詩句成雙成對、音韻和諧。如第一幕第三場的詩篇:
When remedies are past, the griefs are ended
By seeing the worst, which late on hopes depended.
To mourn a mischief that is past and gone,
Is the next way to draw new mischief on.
What cannot be preserved when fortune takes
Patience her injury a mockery makes.
The robb'd that smiles steals something from the thief;
He robs himself that spends a bootless grief.
事情無可挽救,凄慘也到盡頭,
因為無謂希冀,得失也要罷休。
過去倒霉吃虧,心中仍放不下,
惹來更多麻煩,叫你日夜牽掛。
命中留守不住,最好逆來順受,
瀟灑一笑置之,何必與命運斗。
遇賊被人強搶,笑下挫佢威風,
損失仲哭啼啼,自己傷得更重[4]。
鮑本圖不滿意女兒與奧德羅成婚,卻毫無辦法阻止。公爵為開解鮑本圖,給他念了如上的詩篇。譯者翻譯時注重篇章的整體:“在精心構建的戲劇文本中,個人的話語和說話方式是設計的一部分,就像樂句是音樂的一部分一樣。譯者在處理部分時必須注意整體。[8]”原文共八行,每行的音節(jié)數(shù)量不一,分別為:11、11、10、9、10、11、10、10,前兩行用逗號隔開前后半句。譯文為連續(xù)八行的六言詩,每行分為前后半句,每個半句均為六個字,詩句內部結構基本上都是兩字一頓,前后半句各三頓,如“事情/無可/挽救,凄慘/也到/盡頭”。譯文的結構形式貼近漢語古典詩詞的形態(tài),節(jié)奏整齊劃一、諧美悠揚。另外,譯文押韻方式與原文一致,均為每兩行的最后一個詞(字)押韻,例如:原文的“ended”和“depended”押韻,“gone”和“on”押韻。譯文的“頭(tau4)”和“休(jau1)”押韻、“下(haa6)”和“掛(gwaa3)”押韻。譯者在詩篇翻譯上不僅關注語言含義上的對應,而且還能在形式、句法和韻律中捕捉到微妙的秩序模式,不會讓此關鍵章節(jié)落于平淡,提升了觀眾的觀劇體驗。
圖里的翻譯規(guī)范給予翻譯研究以新的視野,它的意義在于總體闡明了翻譯作品的產生過程模式,將翻譯研究的重點從語言學視角轉向文化視角。黎譯《奧德羅》在翻譯過程中重視其“可接受性”,考慮目的語的社會文化因素及審美要求,整體文風生動自然,精妙入神的臺詞塑造出飽滿的人物形象,與本地觀眾形成良好互動。這一實踐經(jīng)驗說明:譯者不但需要注意不同語言之間文字的轉換,而且也要重視目的語環(huán)境的社會和文化因素,深入認識當前的翻譯規(guī)范,關注翻譯規(guī)范的動態(tài)發(fā)展。■
引用
[1] 趙文靜.翻譯的文化操控[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46.
[2] Toury, 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塵紓.摭談莎翁悲劇《奧德羅》——寫在海豹劇團演出之前[N].大公報,2008-01-27(C9).
[4] 莎士比亞.奧德羅[M].黎翠珍,譯.香港: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國際演藝評論家協(xié)會(香港分會),2010.
[5] 黃清霞.海豹劇團:廿載回顧.In Lynn Yau (Ed.), Reflections:Seals Players Foundation, 1979–1993[M].Hong Kong: Encounter Enterprise Hong Kong Ltd., 2005: 34.
[6] 張旭.心田的音樂:翻譯家黎翠珍的英譯世界[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10.
[7] 契訶夫.姊妹仨[M].黎翠珍,譯.香港: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國際演藝評論家協(xié)會(香港分會),2010.
[8] C.C.Jane Lai.Drama Translation.In Chan Sin-wai &David E.Pollard (Eds.), An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M].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