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宏彪
土貢,指中國古代臣民或藩屬向君主進獻本地土產(chǎn)。土貢制度源自《尚書?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當土所出”的進獻原則體現(xiàn)了中央與地方的隸屬關(guān)系,具有強烈的政治象征意義?!洞筇屏洹贰锻ǖ洹贰对涂たh圖志》《新唐書》記述的靈州土貢演變歷程,與盛唐至中唐時期的政治形勢、軍事活動密切相關(guān)。
土貢制度在形成初期,具有貢、賦不分的特點,直到西漢才從賦稅中獨立出來。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演變,在唐代形成完備制度。唐代土貢資料主要保存在《大唐六典》《通典》《貞元十道錄》《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五部史籍中,依時段分為“開元貢”“天寶貢”“貞元貢”“元和貢”“長慶貢”5 種①,其中影響最大者為“開元貢”。李錦繡認為,代表唐前期貢獻的“開元貢”可分為常貢、雜貢、別索貢、訪求貢、折造貢、額外獻、絕域貢7 類,其中“土貢”主要指每年諸州進獻的常貢[1]627。據(jù)相關(guān)史料統(tǒng)計,唐代土貢涉及紡織品、藥材、食品、生活用品、動物及其制品5 大類。以藥材和紡織品居多,約占總數(shù)的34.1%與25.9%,因具有較強實用性而成為宮廷日常生活用品的大宗[2]90。
《大唐六典》(以下簡稱《唐六典》)成書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時期宰相李林甫領(lǐng)銜編撰。從“開元二十五年,敕令中書門下對朝集使隨便條革,以為定準,故備存焉”[3]64這一記載來看,《唐六典》所載為開元二十五年審定的“開元貢”。目前沒有更多有關(guān)“貞觀貢”的資料,《唐六典》所載“開元貢”可視為第一份信息完備的唐代土貢文獻?!锻ǖ洹烦蓵谪懺吣辏?01),由唐德宗時期宰相杜佑編撰。從書中州級政區(qū)皆用“郡名”這一點出發(fā),結(jié)合各地土貢前記述天寶計賬的相關(guān)文字,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份土貢表乃天寶計賬的繼續(xù),從而認定《通典》所載為“天寶貢”[4]63。
《貞元十道錄》成書于貞元九年至貞元十七年(793—801)之間,唐德宗時期宰相賈耽編撰。全書共分4卷[5]1506,“以貞觀分天下隸十道,在景云為按察,開元為采訪,廢置升降備焉”[5]5084。遺憾的是,敦煌文書殘卷《貞元十道錄》只留下十幾個州的土貢信息,無法考訂所載土貢的確切時間。不過,結(jié)合《貞元十道錄》與《通典》對應(yīng)州郡的土貢有所出入這一線索,可以認定《貞元十道錄》所載為“貞元貢”[4]63?!对涂たh圖志》成書于元和八年(813),唐憲宗時期宰相李吉甫編撰。該書在記載各州“開元貢”的同時,記述了一些州的“元和貢”信息。對比《元和郡縣圖志》和《唐六典》所載“開元貢”,二者內(nèi)容并不一致,《元和郡縣圖志》所載應(yīng)為開元二十六至開元二十九年之間的各州土貢[4]62,可暫稱“開元后貢”?!缎绿茣烦蓵诒彼渭蔚v五年(1060),由歐陽修、宋祁主持編撰。結(jié)合《新唐書?地理志》所載諸州土貢信息推斷,其反映的可能是長慶四年(824)或稍后一個時期的土貢狀況[4]65。
靈州下轄回樂、靈武、保靜、懷遠、鳴沙、溫池6 縣[6]93,是游牧民族與中原漢族在西北地區(qū)交往交流交融的頻繁之地,因戰(zhàn)略地位重要而成為唐代控御河套、拱衛(wèi)關(guān)中的軍鎮(zhèn)要地。《唐六典》《元和郡縣圖志》《通典》《新唐書》4 部史籍記載靈州“開元貢”“開元后貢”“天寶貢”“長慶貢”42 種,除去尚不了解物品屬性的“庫利”,合并內(nèi)容重復和一物多名的情況后尚有土貢23 種,涉及藥材、動物、動物制品、食鹽4類,下面分別進行論述。
表1 唐代靈州土貢一覽表
1.鹿角膠(白膠)
鹿角膠是一種中藥滋補品,由鹿角、冰糖、豆油、黃酒熬煮而成,具有溫補肝腎、益精養(yǎng)血之功效。七月采集鹿角熬膠,“以鹿年久者,其角更好。煮以為膠,入藥彌佳”[7]2850,主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除少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7]2850。白膠是鹿角膠的一種,其白色粉末名“鹿角霜”[7]2853,具有益肺滋腎、補脾助陰、補中益氣之效,主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7]2854。
2.岱赭(代赭)
岱赭為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礦石,又有須丸、赤土、丁頭代赭、血師、紫朱、赭石、土朱、鐵朱、釘頭赭石、釘赭石、赤赭石、紅石頭等別名,具有平肝潛陽、重鎮(zhèn)降逆、涼血止血之功效?!侗静菥V目》轉(zhuǎn)引《唐本草》記載,靈州所產(chǎn)岱赭質(zhì)量上乘,鳴沙縣界黃河以北“平地掘深四、五尺得者,皮上赤滑,中紫如雞肝,大勝齊、代所出者”[7]587。
3.花蓯蓉
東晉名醫(yī)陶弘景認為,蓯蓉“生時似肉,以作羊肉羹補虛乏極佳,亦可生啖”[7]727。關(guān)于“蓯蓉”的得名,李時珍認為“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從容,和緩之貌”[7]727?;ㄉ惾貫槿馍惾氐囊环N,“即暮春抽苗者,力較微爾”[7]727。在陶弘景所處的時代,蓯蓉的分布“芮芮河南間至多”[7]727?!败擒恰睘椤叭淙洹敝悓?,指北朝后期稱雄漠北的柔然汗國,其南境地接靈州。北宋藥學家蘇頌指出,“今陜西州郡多有之(肉蓯蓉),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肉厚而力緊”[7]727?!拔髑冀纭敝肝飨木硟?nèi),說明靈州盛產(chǎn)蓯蓉的狀況延續(xù)至北宋時期。
4.甘草
甘草作為一味用途廣泛、藥效明確的中藥材,又名蜜甘、蜜草、美草、蕗草、靈通,“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jīng)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diào)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7]691。按照中國古代醫(yī)藥學“君臣佐使”的方劑配伍原則,甘草在大多數(shù)藥方中為“君藥”,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金瘡,解毒”[7]692。西漢學者劉向在《別錄》中指出,“甘草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7]691。北宋藥學家蘇頌記述甘草“今陜西、河東州郡皆有之”[7]691,從一個側(cè)面印證了靈州自唐代至北宋依然為甘草主產(chǎn)地的事實。
5.青蟲(子)
青蟲子,疑為青蒿蠹蟲,李時珍認為“此青蒿節(jié)間蟲也。狀如小蠶,久亦成蛾”,主治急慢驚風[7]2305。
6.紅花(紅藍)
紅花別名紅藍、黃藍,“其花紅色,葉頗似藍,故有藍名”[7]966。紅花具有活血通經(jīng)、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產(chǎn)后血暈口噤,腹內(nèi)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7]966。
7.麝香
麝香為鹿科動物林麝、馬麝、原麝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干燥后呈顆粒狀或塊狀,有特殊香氣和淡淡苦味,可制作香料或入藥。李時珍認為,“麝之香氣遠射,故謂之麝。或云麝父之香來射,故名”[7]2867。麝香味辛,性溫,入心、脾、肝經(jīng),具有開竅、活血、散結(jié)、止痛之效。內(nèi)服可興奮神經(jīng),外用能鎮(zhèn)痛、消腫[7]2867。
8.赤檉
赤檉在《開寶本草》中名“檉柳”[7]2035,是一種集觀賞、藥用為一體的柳樹。檉柳又名赤楊、垂絲柳、人柳、三眠柳、觀音柳[7]2035,味甘、咸,性溫,無毒。“赤檉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色,細葉。”[7]2035赤檉具有疏風、利尿、解毒之功效,可治風濕、濕疹、肝炎,“剝驢馬血入肉毒,取木片火炙熨之,并煮汁浸之。枝葉:消痞,解酒毒,利小便”[7]2035。
9.野豬黃
野豬黃為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其黃在膽中,三歲乃有,亦不常得”[7]2835。野豬黃類似牛黃,具有清熱解毒、熄風鎮(zhèn)驚之效,主治癲癇、驚風、血痢、金瘡[7]2836。
10.黃牛臆
黃牛臆指黃牛的心臟,具有補心之功效,主治虛忘[7]2756。
1.雕
作為一種大型猛禽,“雕似鷹而大,尾長翅短,土黃色,鷙悍多力,盤旋空中,無細不睹”[7]2673。唐代曾設(shè)五坊宮苑使一職,“五坊,謂雕、鶻、鷹、鷂、狗,共為五坊,宮苑舊以一使掌之。自寶應(yīng)二年后,五坊使入隸內(nèi)宮苑使,近又有閑廄使,兼宮苑之職焉”[8]1682。大歷十四年(779),唐德宗即位后下詔停止諸州府、新羅、渤海歲貢鷹鷂[9]320?!胺钐熘y”后,沉湎游獵的唐德宗恢復“五坊”,縱容“五坊小兒”大肆索取雕、鷂、鶻、鷹、狗等土貢,靈州“長慶貢”中開列的“雕”應(yīng)與此有關(guān)。長慶二年(822)十二月,唐穆宗下詔“五坊鷹隼并解放,獵具皆毀之”[9]501。
2.鶻
鶻為一種青黑色短尾猛禽,主要棲息于中國北方地區(qū)。靈州土貢中的“鶻”,應(yīng)與“雕”一樣源自“五坊”。
3.1.2 便捷公共交通。在醫(yī)院周邊重要的交通節(jié)點設(shè)置便捷的公交站臺,同時也應(yīng)當做好地鐵和公交的交通銜接工作,從而吸引更多人員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減輕一部分交通壓力。
3.麝
靈州土貢中的“麝”應(yīng)與麝香有關(guān),可能是為便于從麝鹿活體上獲取麝香。麝鹿的臍香位于肚臍部位,“其性絕愛其臍,為人逐急,即投巖,舉爪剔裂其香,就縶而死,猶拱四足保其臍”[7]2868。
4.野馬
早在漢武帝時期,歷史文獻中就有關(guān)于野馬的記載。元狩二年(前121)夏,“馬生余吾水(今蒙古國境內(nèi)土拉河)中”[10]176。應(yīng)劭在注釋中認為,余吾水“在朔方北也”[10]176。野馬的主要分布區(qū)在長城以北干旱地帶,“野馬似馬而小,出塞外”[7]2835。作為草原馬匹的重要來源之一,野馬經(jīng)過人工馴化可與家馬雜交,所產(chǎn)馬駒具有數(shù)量多、體格壯、耐力好等優(yōu)點。靈州土貢中的“野馬”,除作為畜力使用和改良馬種外,還可“取其皮為裘,食其肉,云如家馬肉,但落地不沾沙耳”[7]2835。
1.雕翎、白雕翎、鳥翎、白羽
雕翎為雕之尾部羽毛,主要用于制作箭羽。唐代的箭分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4 種,其中“弩箭皮羽而短,用之陷堅也”[3]461。此外,雕翎還可用于制作一些宮廷服裝和飾品。《通典》中的“白雕翎”、《元和郡縣圖志》中的“鳥翎”和《新唐書》中的“白羽”,皆為《唐六典》中“雕翎”的別名。
2.野馬皮
開元七年(719)四月,“九姓同羅都督末啜曳遣使獻野馬胯皮甲”[11]11238。由此可見,野馬皮是可勘造甲的上好材料。從《新唐書?地理志》所載各州土貢來看,野馬革是數(shù)量最多的皮革品種,想必唐軍的甲胄生產(chǎn)也大量使用野馬革[12]138。日本學者中野江漢認為“野馬胯革”具有多皺薄韌的特點,自古就是中國北方制作小皮船與鞍墊的材料[13]58。以“野馬皮”和“野馬胯革”為土貢的州郡為關(guān)內(nèi)道的靈州、會州、豐州和單于大都督府,說明以今寧夏中北部和內(nèi)蒙古河套西部為中心的黃河“幾字灣”西側(cè),在唐代為盛產(chǎn)馬匹之地[12]140。有學者認為,關(guān)內(nèi)道人口眾多、物產(chǎn)豐富、地近京都,既是國家稅賦重地,也是唐朝維護其統(tǒng)治與疆域安全的基石性“內(nèi)核”區(qū)域。顯然,將生產(chǎn)皮革所需甲革原料以土貢形式安排在此,雖兼顧了一些習慣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有意識地保障這些頗具戰(zhàn)略價值的皮革制品的供給安全。[12]141
3.鹿皮
在唐代,鹿皮因質(zhì)地柔軟而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高級制靴原料。因為鹿皮靴常被染成暗紅色,所以“赤鹿靴”之名多見于史料之中。日本正倉院珍寶庫保存的一雙被視為國寶的“赤鹿靴”成為實物例證[12]139。
4.雜筋
“雜筋”指馬、牛、羊、駱駝等大型畜類的筋,主要用于制造弓弦。據(jù)《大唐六典?太仆寺》記載,“凡馬、牛皮、脯及筋、角之屬,皆納于有司”[3]487-488。
5.馬鞭
馬鞭又名馬策,“竹柄編革為之”[7]2199,是駕馭牲畜出力做工的重要工具。
6.吉莫靴
吉莫靴,是以吉莫皮為原料制成的靴子。有學者認為“吉莫靴”一詞來自鮮卑,是六朝時期開始流行的一種靴子,民間傳說驅(qū)鬼逐邪之神鐘馗就穿吉莫靴[14]82。從《北齊書?韓寶業(yè)傳》記載郭林宗穿吉莫靴[15]694一事來看,這種靴子曾盛行于北齊。綜合同物異名、相關(guān)文獻和制革工藝來看,“吉莫靴”應(yīng)該是一種野生鹿革靴[14]84。根據(jù)《朝野僉載》記述宗楚客在新宅中“磨文石為階砌及地,著吉莫靴者,行則仰仆”[16]70分析,這可能是一種質(zhì)地較細、表面滑膩的皮革?!短屏洹匪d同州土貢“皺文吉莫皮”[3]65是一種帶有皺紋的吉莫皮,“皺文”與“皺紋”二字相通。
7.鞹
據(jù)《廣韻?入聲?鐸韻》記載,鞹是一種去毛的皮革[17]213。
8.氈
氈是以羊毛或其他動物的毛為原料,經(jīng)過濕、熱、壓力等作用縮制而成的片狀毛織品,具有良好的回彈、吸震、保溫性能,廣泛應(yīng)用于制作鞋、帽、毯、褥料等御寒和鋪墊用品。根據(jù)工藝和顏色的不同,氈可分為俳治氈、白氈、黑氈、青花氈、五色花氈、新夾氈、祑氈等多個種類[18]76?!皻謱偕醵?,出西北方,皆畜毛所作。其白、其黑者,本色也。其青、烏、黃、赤者,染色也。其氈毯、褐罽、氍毹、氆氌等稱者,因物命名也?!保?]2806-2807《齊民要術(shù)?養(yǎng)羊》記載了北齊時期的制氈方法:“春毛秋毛,中半和用。秋毛緊強,春毛軟弱,獨用太偏,是以須雜?!绿一ㄋ畷r氈,第一。……凡作氈,不須厚大,唯緊薄均調(diào)乃佳耳?!保?9]712-713從制氈工藝來看,大概可分為氈胎、染氈胎、搟氈、起氈4 項步驟[18]75。靈州毗鄰河套南部的陰山草原,適宜牧養(yǎng)牛、羊、駱駝等牲畜,豐富的畜毛為制氈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按照來源和制作工藝的不同,中國古代的食鹽可分為5 大類型:一是產(chǎn)于鹽池的池鹽,因呈顆粒狀而得名顆鹽;二是熬煮海水后制成的海鹽,因呈粉末狀而得名末鹽;三是熬制鹽井鹵水后制成的井鹽;四是自然生成于崖岸之上的崖鹽,亦稱巖鹽;五是提煉自堿土的土鹽。從產(chǎn)量和開采難易程度來說,尤以前3 種最為重要。唐代鹽業(yè)資源主要為池鹽,全國共有18 座大型鹽池[5]1377。
“印鹽”是一種呈方形結(jié)晶的鹽粒較大的食鹽,“大如豆,正四方,千百相似”[19]904。唐代繼續(xù)沿用《齊民要術(shù)》所載造花鹽印鹽之法,靈州“長慶貢”中的“印鹽”應(yīng)與其境內(nèi)豐富的池鹽資源有關(guān),“靈州有溫泉池、兩井池、長尾池、五泉池、紅桃池、回樂池、弘靜池”[5]1377?;貥房h的溫泉鹽池“在縣南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十一里”[6]94。懷遠縣有三座隋代廢棄的鹽池,“紅桃鹽池,鹽色似桃花,在縣西三百二十里。武平鹽池,在縣西北一十二里。河池鹽池,在縣東北一百四十五里”[6]95-96。溫池縣境內(nèi)也有鹽池[6]96。
根據(jù)《唐六典》《元和郡縣圖志》《通典》和《新唐書》4種文獻所載“開元貢”“開元后貢”“天寶貢”“長慶貢”信息,依時段將靈州土貢分類整理如下。
表2 唐代靈州土貢分類表
“開元貢”涉及3 種藥材和2 種動物制品,“開元后貢”涉及7 種藥材和5 種動物制品。相較于“開元貢”,“開元后貢”去掉了岱赭和雕翎,增加了甘草、青蟲子、紅花、麝香、赤檉5 種藥材和鹿皮、鳥翎、雜筋、馬鞭4 種動物制品。天寶年間(742—756)形成的“天寶貢”,反映的可能是天寶十載(751)以后的土貢信息。相較于“開元后貢”,“天寶貢”的種類數(shù)量大幅減少,只有鹿角膠、代赭、花蓯蓉3種藥材與白雕翎1種動物制品?!伴L慶貢”作為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后一份相對完整的唐代土貢,可視為對“開元貢”“開元后貢”“天寶貢”的整合,包含藥材9種、動物制品6種、動物4種、食鹽1種和屬性不明1種,不但在數(shù)量上達到前所未有的21種,而且所涉門類也大為增加。
“開元后貢”種類的增加,應(yīng)與唐玄宗開元年間任用酷吏大肆攫取民間財富有關(guān)。自貞觀以來,“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為貢賦之差。其物產(chǎn)經(jīng)不盡載,并具下注。舊額貢獻,多非土物?;虮咎幉划a(chǎn),而外處市供;或當土所宜,緣無額遂止”[3]64。后來,朝廷要求“諸郡貢獻皆盡當土所出,準絹為價,不得過五十匹,并以官物充市。所貢至薄,其物易供,圣朝恒制,在于斯矣。其有加于此數(shù)者,蓋修令后續(xù)配,亦折租賦,不別征科”[20]112。太府寺卿“掌九貢、九賦、九功之貳,以受其貨賄之入,頒其貨于受藏之府,頒其賄于受用之府……凡四方之貢賦,百官之俸秩,謹其出納,而為之節(jié)制焉”[3]540,“開元后貢”種類的增加應(yīng)與這一職位有關(guān)。
雖然唐玄宗在開元前期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為相,形成了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的良好局面,卻在開元中期陷入驕奢淫逸狀態(tài)難以自拔。從《舊唐書?楊慎矜?zhèn)鳌房芍?,其父楊崇禮自開元初年擔任太府卿,任職時長達到20 年,“時又楊崇禮為太府卿,清嚴善勾剝,分寸錙銖,躬親不厭。轉(zhuǎn)輸納欠,折估漬損,必令征送。天下州縣征財帛,四時不止。及老病致仕,以其子慎矜為御史,專知太府出納,其弟慎名又專知京倉,皆以苛刻害人,承主恩而征責”[9]2086。雖然唐律規(guī)定土貢折價后不能超過50 匹絹,但各州在經(jīng)濟利益驅(qū)使下實征土貢時常超定價[2]93,“又王進計,奮身自為戶口色役使,征剝財貨,每歲進錢百億,寶貨稱是。云非正額租庸,便入百寶大盈庫,以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9]2086。急功近利的酷吏將土貢作為一種斂財手段,因而竭力增加種類。
“開元貢”和“開元后貢”中的“雕翎”“野馬皮”“鹿皮”“鳥翎”“雜筋”5 種動物制品分別用于制造箭羽、皮甲和弓弦,間接反映了盛唐時期唐代軍事裝備發(fā)展與邊防建設(shè)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面對開元年間回紇汗國崛起和兩蕃(契丹和奚)在東北擴張的現(xiàn)實,唐玄宗為應(yīng)對邊疆危機而積極推進邊防建設(shè),帶動了皮革、箭矢等軍備物資產(chǎn)量的增加。開元九年(721)十月,唐玄宗平定康待賓叛亂后在靈州置朔方節(jié)度使,“捍御北狄,統(tǒng)經(jīng)略、豐安、定遠、西受降城、東受降城、安北都護、振武等七軍府……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馬四千三百匹,衣賜二百萬匹段”[9]1386。
“天寶貢”種類的減少,折射出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進程。從兩唐書《玄宗本紀》相關(guān)記載來看,天寶十載(751)前后天災人禍與軍事慘敗接連不斷。天寶九載(750)三月,“華岳廟災,關(guān)內(nèi)旱,乃停封”[5]147。這一年,“云南蠻陷云南郡,都督張虔陀死之”[5]147。次年正月,“大風,陜郡運船失火,燒米船二百余只,人死者五百計”[9]224-225。同年八月“廣陵郡大風,潮水覆船數(shù)千艘。丙辰,京城武庫災,燒器械四十七萬事。是秋,霖雨積旬,墻屋多壞,西京尤甚”[9]225。次年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及云南蠻戰(zhàn)于西洱河,大敗績,大將王天運死之,陷云南都護府。七月,高仙芝及大食戰(zhàn)于恒邏斯城,敗績。八月,范陽節(jié)度副大使安祿山及契丹戰(zhàn)于吐護真河,敗績”[5]148。面對持續(xù)不斷的旱災、火災、水災和軍事失利,唐玄宗為緩和國內(nèi)矛盾,本著“以萬方為念,不以聲色為娛,以百姓為憂,不以犬馬為樂”[9]1354的原則減少土貢。
“長慶貢”種類的擴大,得益于唐憲宗積極營造的“元和中興”。在“安史之亂”中元氣大傷的唐朝中央政府不但面臨藩鎮(zhèn)割據(jù)的政治分裂局面,而且遭到吐蕃、回鶻、南詔等邊疆少數(shù)民族割據(jù)政權(quán)的挑戰(zhàn)。勵精圖治的唐憲宗相繼任命杜黃裳、裴度、李絳為相,不但積極整頓江淮財賦擴充國家實力,而且先后平定西川節(jié)度使劉辟和浙西節(jié)度使李琦的叛變,通過招降魏博節(jié)度使田弘正、鏟除淮西節(jié)度使吳元濟迫使其他藩鎮(zhèn)歸順中央,結(jié)束了唐肅宗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地方、自任官吏、不供貢賦的局面。依靠父親唐憲宗營造的有利政治形勢,唐穆宗致力于重振中央權(quán)威,整合“開元貢”“開元后貢”“天寶貢”后新增的“長慶貢”,就是這一政治努力的反映。
注釋:
①從《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九《隴右道上?芳州》所載“貞觀貢,牦牛酥”來看,唐朝至遲已于貞觀年間在全國范圍推行土貢制度。